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 >

第58章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第58章

小说: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容时间短促。回天,回天之力。彼岸,佛家语。与烦恼、迷惑的“此岸”相对。下联大意说我虽没有什么力量,但我平生的忠诚,海神可以作证。若水,如水。比喻纯洁。联语的作者歌颂了“天后”神德的力量,倾吐了对神的敬畏和忠诚,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茫茫大海不免怀着恐惧心理,也就自然寄希望于神灵,作为一种心理慰藉和精神支柱。上联中“登彼岸”,虽为佛家语,但与航海目的联在一起,一语双关,显得巧妙贴切,成为联中之“眼”。  (陶继明)


  香港

  三一园
  费天硕

  三不朽,曰立德立功立言,偶曾尝试
  一得闲,便醉花醉诗醉酒,聊共神游

  上联说,对于崇尚德行、建树功勋、著书立说的“三不朽”,我也偶尔实践过。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下联说,不过一有闲暇,便陶醉于花草、诗词、酒杯中,姑且作精神上的漫游。联语描叙了生活节奏中严肃紧张的方面和轻松活泼的方面,体现了张弛结合对立统一的思想。句首分别嵌入园名“三”“一”两字,为鹤顶格。  (蒋竹荪)

  长山古寺

  长亭惜别,古道瞻岐,雨笠尘襟人日日
  山鸟吟春,寺花送晓,烟钟风磬我年年

  长山古寺位于新界坪峰区禾径山麓,是古代驿站遗址。上联怀想当年驿站的人情物态,生动描绘了迎来送往的画面。“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诗)。这里首句便从“长亭惜别”说起,点染了一种依依惜别的惆怅气氛。“古道”句犹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所描绘的“远芳侵古道”的意境。瞻,望。歧,岐路。雨笠尘襟,形象地刻划出在烟雨迷濛、尘上飞扬的古道岐路上送别离人的情景。“人日日”三字,饱含万般辛酸。人伤离别,何况“日日”都有人如此。下联思绪回到古寺,场景遽变。从离情别恨的境界突转到“山鸟吟春,寺花送晓”的明媚佳丽的氛围中。结句的“烟钟风磬”,以“烟”修饰“钟”,以“风”修饰“磬”,增添了视觉、听觉上的美感,并与鸟吟春、花送香的描写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末尾“我年年”三字,点明了寺庙生活年年如是,与上联人们匆匆送往迎来,形成强烈对比。联中分嵌“长山古寺”四字,天衣无缝。  (张君宝)

  炉峰道院

  炉中香篆氤氳,丹鼎尽腾龙虎气
  峰外云横缥渺,天风微度风鸾声

  道院是道士所住的院宇,也是他们修炼道术、炼丹习武的场所。上联写道士焚香礼拜及炼丹的情况。香炉中点燃的香炷,吐出缕缕青烟,缭绕上升,宛如篆文,炼丹炉里,火焰由红转青。飘出袅袅烟雾,尽是仙气。氤氲,气体弥漫或光色混合动荡的样子。丹鼎,炼丹的炉鼎,有盖。龙虎气,指仙气。下联写道院外景及感受。
  天上的云彩,若隐若现,横绕炉峰,天风轻柔地传来了鸾凤的鸣叫声。人们不禁预感到,灵鸟鸾凤为神仙出游开路、护驾,神仙即将降临了。凤鸾,传说中的灵鸟,鸣声传得很远。此联的妙处在于选取典型环境,加以渲染,“龙虎气”似乎可见,“凤鸾声”恍同可闻。
  联语弥漫着一种神秘而严肃的气氛,使游客仿佛受到一次道教的洗礼。  (周艺)


  澳门

  松山亭
  李供林

  松风徐送,正荡胸怀,近看镜海波光,莲峰岚影
  山雨欲来,且留脚步,遥听青洲渔唱,嫣阁钟声

  联语写松山亭(松山上两座风雨亭之一)周围独特的美景:近处水平如镜的大海波光粼粼,秀丽的山峰云烟萦绕;游客在山雨将至之际,驻足流连,远听小离岛飘来的渔歌与妈祖阁传来的悠悠钟声,使人心驰神往。青洲,指澳门半岛西北角的小离岛,嫣阁,祭祀海神妈祖,是该地最古老的庙宇。联中将景物描绘得有声有色,且融情入景,一近一远,写出开阔与深远的意境。上下联首嵌入“松山”地名,增加了联语的艺术魅力。  (谢燕华)
















  题 赠 类

  自题

  石延年自题
  胡居仁自题
  刘宗周自题
  李贽白警
  史可法自题
  陈洪绶自题
  郑燮自题
  (一)隔靴搔痒赞何益
  (二)操存正固称完璞
  (三)虚心竹有低头叶
  (四)霜熟稻粱肥
  金农自题
  黃慎自题
  汪士铉自题
  梁章鉅自题
  赵叔孺自题
  孙星衍自题
  包世臣自题
  (一)喜有两眼明
  (二)尽交天下贤豪长者
  彭玉麟自题
  林则徐自题
  (一)海纳百川
  (二)苟利国家生死以
  陈金钢述志
  邓石如自题
  彭元瑞自题
  林衡甫白警
  翁同穌自题
  宋教仁述志
  马君武述志
  谭嗣同自题
  张恨水自题
  杨度自题
  林纾自题
  谭延辏ё蕴
  李甲秾自题
  章炳麟自题
  李大钊自题
  朱自清自题
  周恩来自题
  夏丐尊自题
  佚名述志
  (一)宠辱不惊
  (二)窗小亦能观凤舞
  (三)无情岁月增中减
  (四)富贵贫贱
  佚名自题
  (一)畏友恨难终日对
  (二)独立小桥
  (三)非关因果方为善


  题居室厅堂

  题陈梦雷宅
  题蒋心馀宅内堂
  题果克堂
  题居室
  (一)扫地焚香
  (二)庭馀嘉荫
  (三)家无儋石
  (四)念老夫毕世辛勤
  (五)草草杯盘供语笑
  (六)近市声喧
  (七)不知有汉
  题厅堂 
  (一)兰有群清
  (二)读书作文
  (二)处世无奇
  (四)无富色无贵色无文章色
  (五)读书好
  (六)不悲镜里容颜瘦


  题书斋

  题亦园亭书斋
  题杜文秀书房
  题张氏书室
  题孙莲叔“红叶读书楼
  题补读庐
  题书斋
  (一)月斜诗梦瘦
  (二)雨醒诗梦来蕉叶
  (三)破釜沉舟
  (四)竹雨松风琴韵
  (五)删繁就简三秋树
  (六)无事此静坐
  (七)奇书手不释
  (八)事能知足心常惬
  (九)山抹微云无墨画
  (十)世事多因忙里错
  (十一)藜火光联书案月
  (十二)移门欲就山当榻
  (十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十四)名美尚欣闻过友
  (十五)望崦嵫而勿迫


  题卧室

  (一)暗室中须问心得过
  (二)救民安有息肩日

  (三)心有三爱


  题园圃厨厕

  题半闲园
  题刘逸叟翠园
  题宣南小园
  题厨房
  睿


  题官署

  题湖南抚署
  题安庆地方审判厅
  题巡抚署斋
  题河南法院
  题庆元县署大堂
  题县署大堂
  题县斋
  题黄埔军校大门
  题金陵贡院
  题上海县衙署


  赠人

  赠沈曼长
  赠陈廷敬
  赠晴江
  赠焦山长老
  赠郑燮
  赠曹雪芹
  赠黄右原
  赠黄冕
  赠伊墨卿
  赠董浩
  赠顾蔼亭
  赠黄均
  赠林则徐
  (一)理事若作真书
  (二)麟阁待劳臣
  赠梁章鉅
  赠何栻
  贈瞿秋白
  赠汤增璧
  赠林可达
  赠刘云若
  赠周瘦鹃
  赠徐悲鸿
  赠徐志摩
  赠刘海粟
  赠陈从周
  赠侯外庐
  赠沈宗瀚
  赠北大毕业生
  赠周溥泉
  赠歌妓小金
  赠牙医
  赠北京大学
  赠清华大学
  赠南开大学
  赠人
  (一)探道好渊玄
  (二)欲知世味须尝胆
  (三)含冲气于特秀
  (四)装点野人家
  (五)为学日益
  (六)偶然风雨惊花落
  (七)清诗不敢私囊箧
  (八)清明初近风光动
  (九)恪勤在朝夕
  (十)以教人者教己


  格言

  (一)芳林新叶催陈叶
  (二)不畏官司千状纸
  (三)任铁任金
  (四)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五)一物不知
  (六)正身以俟时
  (七)爱半文不值半文
  (八)知足知不足
  (九)莫对失意人而谈得意事
  (十)厚性情
  (十一)虽痴人可与说梦
  (十二)藏书万卷可教子
  (十三)阅尽人情知纸厚
  (十四)自长非所增
  (十五)天下奇观看尽
  (十六)不打通义利关头
  (十七)立脚莫从流俗去
  (十八)浮躁一分
  (十九)任人须知人
  (二十)每闻善事心先喜
  (二十一)有容德乃大
  (二十二)择友须求三益
  (二十三)安能尽如人意
  (二十四)反观自己难全是
  (二十五)俯仰不愧天地
  (二十六)书从疑处翻成悟
  (二十七)友如作画须求淡
  (二十八)修身岂为名传世
  (二十九)勤浴无病勤欲病
  (三十)水惟善下方成海
  (三十一)大本领人当时不见有奇异处
  (三十二)无求便是安心法
  (三十三)贪、嗔、痴,即君子三戒


  杂题

  题花
  题春景
  题春雪
  题冬雪
  题山景
  题江寺
  题茶亭
  (一)野鸟啼风
  (二)四大皆空
  题绍兴驻跸岭茶亭
  题渡口
  题福建南平渡口亭
  题山中凉亭
  题烟霞万古楼
  题南通古屋
  题炭
  题笔山
  题灶
  题灯谜
  题惜字炉
  题学款经理处
  题保定大慈阁宣讲所阅报处
  题财神庙
  题土地庙
  题如皋土地庙
  题无门洞
  题不缠足会
  题《闻一多诗集》
  题鲁迅浮雕像



  自题

  石延年自题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上联出自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全诗描绘金铜仙人被魏官强迫拆离汉宫、仙人依依不舍、凄然泪下的愁苦情怀,也正是作者仕途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情的写照。其第九、十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衰枯的兰花送金铜仙人走上咸阳大道,假若苍天有情的话,也同样会衰老,何况人呢)。据说李贺写了”天若有情“这句后,想找一个好的对句而不可得,后来勉强对了”地如无恨地长平“一句,仍觉不佳。司马光称此为”奇绝无对“,然而,比他大25岁的石曼卿,一次中秋赏月,遥望中天皎皎玉兔,清光万里,心想如果月亮永久这么圆该多好,兴到即写成了下联:月如无恨月常圆。此联对仗工巧,可谓珠联璧合。作者借自然景物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抑郁和忧伤,情见乎辞。  (蒋竹荪)

  胡居仁自题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联语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有恒。上联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