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落日:邓贤 >

第45章

落日:邓贤-第45章

小说: 落日:邓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队长与第二支队(相当于旅)支队长何绍周少将矛盾很深,何自恃是南京军政部长何应钦的内侄,虽无德才却有恃无恐,早就觊觎总队长的位置意欲取而代之。早上温藻浜失利,他将支队指挥部率先后撤五公里。〃这样吧,我让第一支队全力牵制敌人。〃总队长略一思忖,随即发布作战命令:〃……第五、六团暂时划归第四团指挥,你务必于明日天亮前夺回全部失去的阵地,不得有误,否则按军法从事。〃
  这样团长孙立人就被推到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的绝境中。
  许多年后,一个名叫郑殿起的作战参谋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孙将军打仗的特点是,在任何情况下他的手中都要掌握一部分预备队,以增援战况最紧急的方面。(《八·一三松沪抗战》)”
  孙立人毕竟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学习和钻研许多先进国家的现代军事战术,曾经指挥部队进行过多种情况下的野外防御和反击演习,因此他对收复阵地的战斗充满信心。更重要的是他没有退路,与其上军事法庭不如拼死杀开一条通往将军阶级的血路。〃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者〃不成功便成仁”都是这个意思。
  〃……弟兄们,你们都看到了,今天晚上是决定我税警团荣誉的关键。〃黑暗中,孙立人的声音微微有些颤抖,〃其实我们的人数是敌人的好几倍,但是白天我们的阵地还是被敌人突破了。也就是说,我几十万大军的防线将从税警团的温藻浜开始崩溃。〃阵地上响动声消失了,各战斗单位指挥官和突击队员全都屏息静气,聆听长官战前训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背水一战的中国军队没有官兵之分,因为他们的利益和处境还有目标都是一致的。
  因此同仇敌忾的凝聚力就这样形成了。
  〃……日本人并不可怕,他们白天有飞机大炮撑腰,但是一到晚上他们全都成了瞎子,我们的武器是从美国买回的,我们有最好的卡宾枪和冲锋枪。更重要的,这是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打仗,如果我们不能打败敌人,我们就不要在这片土地上活着站起来!〃阵地一片沉寂,只有枪刺和钢盔在暗夜的星光下反射着黯弱的微光。
  〃……现在我命令,各战斗单位准备出击,祝各位好运,收复阵地后我将亲自为各位请功。〃孙立人看看夜光表,信心十足地挥挥手,〃突击队随我出发,如果我不幸为国殉职,由郑宗周团附代替我指挥战斗。〃长官不怕死,士兵自然更没有理由退缩不前,何况中国人还有爱国主义的精神传统。于是这天晚上数干名抱着必胜决心的中国官兵勇敢地冲向敌人阵地。孙立人亲自率领突击队用厚钢板做掩护,沿河堤顺利推进至敌人浮桥附近,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几大桶汽油倾大上游河水中。这是一个绝对机智的战术。
  汽油点燃了,大火顺流而下,一时间温藻浜河里烈焰冲天,日军用橡皮舟搭起的简易浮桥很快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日军烧死无数。被切断退路的几百名日军孤立无援,只好做困兽犹斗,双方激战一个通宵。到次日天明,当日军少佐指挥官切腹自杀,最后一名日本士兵被击毙时,税警团官兵在黎明微熹的曙光中发出胜利的欢呼声。税警四团大获全胜。
  战区长官部发布命令,通令嘉奖作战有功全体官兵,同时宣布免去作战不力的第一、二支队长何绍周、王公亮职务,破格提升孙立人为第二支队少将支队长兼第四团团长。
  孙立人初露头角,税警团参战四十余天,歼敌两干余人,成为松沪前线最有战斗力的王牌部队之一。只是在后来的苏州河防御战中,孙将军不幸被炮弹作成重伤,才短暂地退出威武雄壮的抗战舞台。
  于是有了几年后中、缅、印战场上纵横驰骋威风八面的百战军魂孙立人,和十几年后轰动中外的〃孙立人兵变台湾〃的政治大冤案。
  松沪开战以来,占有人数优势的中国军队发扬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不怕牺牲,采取轮番进攻的方式消耗敌人的兵力。到八月底,中国军队伤亡已达十万人,日军两个增援师团均遭受重创,伤亡超过三万余众,已经十分残破,不得不在炮火支撑下掘壕待援。九月上旬,日军再次大规模增兵上海。七至十日,日军三个精锐师团共计十万人陆续抵达上海,使松沪战场日军总兵力接近二十万人。
  南京政府则从广西、贵州、四川等省紧急增调四个集团军援沪,使上海地区投入的总兵力剧增至六十万人。 松沪战争再次大规模升级。
  第十三章 最后吼声
  当华北和淞沪地区的隆隆炮声无情地摇撼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贫瘠大地时,无论中国民众怎样不愿意看到战争迫近的事实,但是日本人燃起的战火毕竟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地烧到他们家门口。
  “……你们不知道,那种时候做个人有多难!……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天上飞机轰炸,地上到处有子弹追赶,死个人跟死条野狗一样……〃一个皓首老人抽动脸上年轮般的皱纹,用苍凉的声调同我讲述发生在那个并不遥远年代的故事。对于本世纪上半叶已经经历了太多战争和灾难的提心吊胆的中国老百姓来说,生活过好了就害怕动乱,没有人愿意打仗,就像没有人愿意选择破产和自杀一样。〃九。一八〃东三省沦陷,中国民众主要是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北京数千学生卧轨南下请愿,要求政府出兵收复东北,但是在广大交通闭塞宛如世外桃源的中国乡村,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春种夏收,谁又会为一个陌生得如同外国的东三省去操心呢?但是这回情况完全不同了。
  几十万气势汹汹的日本大军打进了长城,已经攻占和正在攻占北京、天津、上海、华北、华东各地,日本飞机深入到中国内地的几乎所有城市:长沙、武汉、桂林、兰州、西安、成都、重庆、贵阳、昆明上空狂轰滥炸。他们的野心已经不是割让一两个城市或者地区,而是企图吞并整个中国,让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做日本铁蹄下的亡国奴。一种深重的民族危机感,也就是生死存亡的壮烈情绪在华夏大地上迅速蔓延开来;迫使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发出最后的吼声。〃……俺祖祖辈辈庄稼人,没文化,几亩簿地,够吃够喝。富裕说上;但是也没有饿过肚子……抗战那年,都说日本人来了,到处杀人放火,俺爷爷姥姥死活不信,说日本人咋例,俺庄稼人还不得照常种庄稼?……一位山西籍离休干部对我唠叨。他记忆中的那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家庭不幸被日本人的炮弹炸得四分五裂面目全非,他主要是为了报家仇而不是国恨才投奔了一支从村外路过的穿灰布军装的军队。〃……芦沟桥炮声一响,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就在神洲大地上蓬勃开展起来。我们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喊口号,到军营里慰问官兵,宣传。‘枪口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道理。那时候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高涨,谁不抗日就是卖国贼,蒋介石要是不抗日全国人民不答应!……”半世纪后,在统战部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座谈会上。一位须发全白的老教授发言时依然慷慨激昂情绪激动。〃……你爷爷生平最痛恨日本人,因为日本人的东洋纱几乎抢占所有的中国市场,把他的工厂逼得快破产……国民党政府号召抗战,有人出人,有钱出钱,你爷爷带头捐献了一架飞机……〃我父亲不止一次对我提起爷爷的爱国主义业绩。根据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我相信每个民族资本家都没有理由站在爱国主义的对立面。从任何意义上说,危机意识都是一种催人上进的积极精神动力,当原始人类满足于树巢穴居而没有危机感时,人类还会继续进化吗?当一八五三年佩里舰队开进东京湾时日本人没有危机感,大和民族会创造出二十世纪的奇迹和辉煌吗?如果说中华民族强大了五千年,只是近代一百年才落后挨打,那么世界列强的飞机大炮终于惊醒了昏睡中的炎黄子孙很难说不是一件好事。总之他们被迫发出了最后的吼声。
  我坚持认为本世纪中华民族有过两次全面蜕变和再生:次始于上半叶全民动员的抗日战争,另一次则发端于下半叶万众踊跃的〃文化大革命〃。
  共产党员何征夫匆匆跳上一辆人力车赶到八仙桥召开秘密会议。
  征夫同志是一位老资格的地下工作者、平时以经商为掩护、戴黑色礼帽,穿一袭青布长衫,混迹于上海商界大亨和三教九流之间。他的实际身份是党的地下支部负责人,负责领导学运和工人运动。
  抗战爆发,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上级党指示他抓住有利时机,在发动群众的同时大力在学生和工人中间发展组织,并把其中的骨干分子输送到延安。
  秘密会议地点按排在八仙桥南一条狭窄的弄堂里,门外对了暗号,里面的人才〃嘎──〃地开了门。经过一条伸手不见五指的狭窄楼道,在遮得严严实实的昏暗阁楼里,他看见他的年轻同志们一张张因紧张而激动的脸。〃同志们,党考验我们的时候来到了。〃负责人环视与会者,压低声音严肃地说道,“……党指示我们,必须放手发动和争取群众,加强对救亡协会与群众团体的领导工作,扩大这些团体在群众中的积极影响,打一场全民族动员的抗日战争。谁不抗日,或者反对抗日,谁就是我们的敌人。这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民族统一战线,不仅不取消对国民党错误政策的批评和斗争,而且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使统一战线充实巩固……如果我们对他们抱有幻想,我们就要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上级党指示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二……三……四……”云云 年轻的地下工作者纷纷发言,认领各自任务。
  〃我有个看法,不知对不对?〃一个像后来银幕上的江姐那样梳着短发的文静的女大学生鼓起勇气说道,〃‘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情绪主要在知识分子中间高涨,尤其东北的流亡学生更是拥护我党的抗日主张。但是其他阶级的觉悟就明显的……唔,落后,比如工人同志,你去发动他们,他们却对你说要是大家都去打仗,谁来挣钱养活老人孩子呢?〃〃我也同意工人是很自私的,他们最关心的事就是涨工薪,闹罢工,他们才不关心什么国家大事,民主自由……〃
  〃同志们!〃负责人打断他们的话,做了一个严厉的手势,〃你们的观点是错误的,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我党的依靠力量,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是团结对象,需要在革命斗争中进行艰苦的思想改造。这是党的阶级路线,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糊涂和动摇……”〃我拥护党的阶级路线。”一个戴鸭舌帽的工人代表激烈发言,“……你们如果不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你们怎么可能理解劳苦大众的阶级感情?比如那些失业工人,他们就对资产阶级和国民党政府的本质有很深刻的认识。还有农村中的贫雇农,他们那么穷,常常起来造国民党的反,怎么会是觉悟不高的表现呢?〃〃我同意……” “……”
  “………”其实老百姓同政府的对立完全是天生的。纵观几千年中国封建史,没有哪个朝代老百姓不造反,同样也没有哪个王朝不残酷镇压老百姓,统治与被统治是一对相生相克的矛盾。而只有当外来战争爆发时,作为同一民族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