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由说甚深缘起门中称赞无上上师善说 >

第7章

由说甚深缘起门中称赞无上上师善说-第7章

小说: 由说甚深缘起门中称赞无上上师善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臂等。又如拔毛外道,拨毛出泪,以为可灭罪过。又如跳崖外道,如舍身崖舍身。
涂炭外道,最高乃至禅定外道,得四禅乃至有顶天禅,因我执无明未破,我执过
患,仍呼召追逐而复堕落。经云:历劫久习世问禅,我执无明难摧毁,以我执无
明根故,修禅亦为生死因。前后二颂恰能判明内外道大师。外道修刁方便是苦,
所谓之果,仍然是苦,因过患之根本未摧,仍然世世呼召追逐。内道修习方便是
缘起智,所得之果,为断无明得解脱。故随佛学则有种种殊胜功德,辗转增长。
随外道学,不但无功,所得过患反辗转增长。嗟夫,如能了达内外二道之别,安
得不由心髓之中,对佛世尊生起敬信。所谓希有智者,即能善别内外道功德过患
之人。此类智者,其见如此,岂非最为希有。超胜赞有云:我非执佛觉,非憎数
胜等,若是如理说,敬彼为大师。此能如理说者,惟佛一人。一切外道皆不能如
理而说也。又有颂云:我离外道师,皈依佛世尊,以何因缘故,惟为佛无过,圆
满诸功德,其馀外道师,有过不堪皈,故我远离彼。又颂云:于外道教理,如加
善思维,如如益信佛。故佛之堪为皈依处,与内外道之分,皆在功德与过患上断
之。故于皈依佛之原因与理智;须先讲究,有所认肯,而后皈依。不空一分义,
谓缘起性空之粗义一分。于此粗义一分少许信入,尚得胜乐;何况众多之说而悉
信之耶。反之,对于外道大师,何况得其说之少分,纵博极其全部,所得仍为苦
果;于此当益信佛。胜乐者;由缘起性空理智,即可断截生死轮转长流;截断生
死轮转长流所生之乐,是为胜乐。再则即于现前粗重烦恼,亦可截止。截止现前
粗重烦恼,亦是胜乐。四百颂云:薄祜于此法,不犹豫自佳,即尚有疑念,亦可
破诸有。破诸有者,虽未灭除诸有,亦已将诸有置掌中揉碎之义。喻赞有云:谁
有皈依者,须知谁离染,圆满诸功德,此即堪皈依。此颂意谓依此堪皈依者所说
之教,由闻思修而证入。

    戊二,赞佛功德  二颂

    噫愚坏我慧  于如此德聚  虽曾久皈依  未知德少分
    然幸将近终  命相续未没  于尊略生信  想此亦善根

    度中前
    初二颂

    噫,大师自己悔叹,因愚痴所障故,对于上文所说佛之总功德,虽经长久皈
依,心中尚未知其少分;此谦词也。亦即谓虽久皈依,对于世尊所证缘起甚深功
德,尚未知其少分。将近终,藏文意谓已距阎王死王不远。略生信,大师晚年由
文殊教授,勤行忏罪,集福,修上师瑜伽,得佛护秘本,因此从前我执细微所缘
之境,一时顿断,得证空性,生出喜幸;以谓此善根所致也。初偈赞佛德甚高,
久不得见。次偈,述见后之庆喜。总初二偈以调伏众生故,依世俗不了义,作此
自谦语。若依了义,大师为文殊化身,早证空性,证据甚多。所谓调伏众生者,
自述久经勤行而后证入情形,所以示范于人,以见甚深空义得之不易。尤以积福,
忏罪为最要,以如是甚深功德,非有罪与福薄之人所能见者。四百颂云:薄福少
善者,对于甚深义,起疑亦复难,况云能生信。

    戊三、总摄胜教无染与大师无过义

    说中缘起说  慧中缘起智  二如世胜王  尊善知非馀

    一切说中,以说缘起为最胜,一切慧中以达缘起慧为最胜,此二指上文说慧
二者。世胜王,如意宝之别名。亦以称佛善知。藏文意为究竟了达。言上说慧二
者,如如意珠,惟世尊究竟了达,非其馀外道等所能梦见。亦可谓世间究竟至宝
为如意珠,缘起说慧之为究竟说慧,亦无异彼珠,是说与慧、惟怫能知,非馀所
及。此为世尊所以超一切世间之正因,亦即佛世尊所以为众生真正皈依处之正因。
一切说中缘起说胜,前已言之,一切慧中,何以缘起慧胜,尚当略说。六度中前
五度均须以智度为依,前五无智,如人众体皆具,独缺于目,若有智度,则直入
佛道。

    正赞第一科由圣教无染门正赞无过大师竟

    丙二、正赞第二科(赞佛为解脱道大师)复分二
        丁一、此法为求解脱者堪入之理
        丁二、大师入生喜情形

    丁一、复分二
        戊一、馀众对于圣教应受持理戊
          二、大师自心生喜

    戊初中  二颂

    尽尊所垂教  依缘起性转  彼为涅槃故  尊无不趣寂
    美哉尊圣教  随至谁耳边  彼皆趣寂故  尊教谁不持

    初颂首二句,意谓佛一切说皆为显缘起一义,何以故,佛一切说皆为使众生
解脱生死,解脱生死,惟有缘起法,故一切所说皆为显示缘起。第三句正答为涅
盘故,即此意。得涅盘,藏文意谓出幽苦。四句,总束上言谓佛所说法无不趣于
涅盘。如弥勒云若有具义法相属,为断三界烦恼说,显示寂静殊胜利,是大仙教
我顶持。

    此颂分四项,若不具义,法不相属,不能断惑,不示寂静,则非佛法。故佛
一切说皆断惑趣寂而说。噶当派格西博多瓦云:所有一切经义论,皆为调伏众生
心之方便,心不调柔,虽经尘劫,不能趣寂;因心常与烦恼为邻,烦恼不去与心
相守,则语纵常说法要,身纵勤行礼拜,仍不能入于善法,更无由得涅盘。

    次颂,世尊至教,非有戏论,亦非为悦耳,而专为使一切众生趋入涅盘;如
是圣教甚为善哉。任谁耳闻,皆得涅盘,以此之故,谁不受持。因为闻法即能知
法,即能得涅盘。涅盘由戒定慧得,戒定慧由知得,知由闻得,故闻可趣寂。此
说由闻渐得,复有由闻顿得者。印度有王由先世久闻空性义故,一次以依供僧,
衣化为光,遂顿悟入。又舍利弗有弟子,为欲使知夙因故,行见一塔,问此为何,
答此汝前生遗骨,汝前生系一水兽,有舟过汝遇汝涌舟,舟人有诵佛号者,汝口
闭舟全,汝身没后,因闻佛号功德,今为吾弟于见佛闻法。汝为水兽之前身,本
系人王,造罪堕畜生道,在畜生道闻佛号复得人身,此亦闻之功德也,故当受持。

    戊二大师自心生喜  一颂

    能降诸怨敌  离前后相违  与众生二利  此教我生喜

    怨敌指外道。前后相违,指外道教义自相乖违。二利:现世、后世二利。此
颂总赞佛说有三殊胜:一、降服怨敌,以甚深空义断除一切外道边执,降伏外道。
二、体用、因果不相违背,远离外道邪说。三、依缘起教义,由闻思修能灭三恶
道苦,复以六度等善,世世得人身,究竟入于清净涅槃。因此三胜,大师自庆,
谓我心喜。

    大师此喜,即不啻为至教能脱生死,下一种定量。又二利中之现前利,朴充
数句,此言修习空性者,来世不但不失人身,一切持戒、布施均易成办。

    人中论云:凡闻空性者,由闻空功德,馀法随生,持戒易清净,布施无过失,
悲心得稳固。

    丙三、正赞第三科随念佛恩分二
        丁一、作者随念情形
        丁二、馀众应随念理

    丁一、中复分三
        戊一、念佛为法旷劫经艰
        戊二、作者忆念亲见佛缘
        戊三、正念佛说心生欢喜。

    戊初中一颂

    尊为求此故  经于无量劫  数舍诸身命,亲爱受用等

    此字简言之,指缘起法,详言之为上述降怨与利甚深缘起之教证二法。亲爱
指妻子等。受用指财宝等。佛昔为求一偈,以身布施药叉。又于一世,佛为大松
(梵志),为求法故,以皮为纸,以血为墨,以骨为笔,而敬书之。又于一世,
为求法故,捐其妻子。又于一世,身为国王,以最珍衣,持易一偈。经藏中记载
此类本事甚多,以此见吾辈末学,对于法要,应以精进受行积福忏罪而后可得。
又可见闻缘起法者,已经超过无量劫。以佛由一阿僧祗至一阿僧祗,无非为证得
缘起空性法身故。初劫历五万五千,佛为观证甚深空义,中劫为行甚深空义事。

    戊二、作者忆念亲见佛缘

    二颂

    由见何法德  如钩钓诸鱼  能引尊意法  未亲从尊闻
    自恨善根劣  由彼忧恼力  我意终不舍  如母意随子

    何法者即能使人离二边,断二我执、趣寂静之法,亦可谓为由见甚深缘起,
离二边,成正觉因之法。钩如佛意,鱼如缘起,以钩钓鱼,鱼不自立,引佛意钩,
得佛欢喜,惟缘起法。但此深法,未值佛世,从佛亲闻;以此之故,自叹根劣,
心生忧恼。因忧恼力,忆念于佛不能自舍,如母忆子,无时或释。此与八千常啼
菩萨闻空中语,汝向东方,可遇知识,开示空义。身向东行,一心忆师,寝食昼
夜一切忘废情形,恰相符合。在藏文中尚有一义,谓如此甚深空义法,倘得从佛
亲闻,彼乃善哉。

    戊三、正念佛说心生欢喜

    二颂

    于此思尊说  相好甚晃耀  光网遍围绕  大师妙梵音
    谛此作如是说  能仁妙显像  显现于意中  如月治热恼

    思尊说者,即思世尊当时开说缘起法要之意,下四句正念世尊说法时,圣相
相好光网,此叹身功德。大师二字,指能调伏众生者,言内含二法:一悲、二智,
必具二德,乃能调伏众生此叹意功德。妙梵音三字直指下文,言以六十种妙音,
作如是说。如是二字指缘志言,亦即广中略般若诸经。佛从身、意二功德中发妙
梵音,说甚深法。追思能仁说法妙相,彰于意中,如月清凉,顿息热恼,心得安
稳。又佛语具悦耳称心美妙分明诸德。

    丁二、馀众应念佛恩  分二
        戊一、由观缘起念恩
        戊二、获得甚深缘起理

    戊一、中复分二
        己一、深义不依藏典而依印典之理
        己二、印典中以龙树父于为宗之教诫

    己一、中二颂

    于此奇胜教  诸不智众生  周遍起纠诤  如跋缚  草
    由见如是相  故我多励力  随顺智者行  数求尊密意

    此字指甚深缘起。不智众,指不通达甚深缘起义者。白巴草,乱草也。此谓
大师未到西藏以前,所有诸师对于空性纷诤,其乱如草。例录宗罗扎瓦一派,于
实有应遮理上不善安立,认为一切有法皆应遮止,而又恐落断见,故立非有非无
为中道,以双离有无为见中道。局一派,以为如来藏心,众生常有,如金染泥,
特不认识耳;一识心藏,即离二边,又一派以为一切染净分别皆非,应将一切分
别与境,悉行遮止,住于无缘无念,乃合中道。又一派因印度论藏有真实义谛非
言说一语,以为心境中无真谛。又一派以为分别即是我执,凡由分别所起之境,
皆属无有。如是诸派,各自以为中见,各自以为龙树宗。又一派以为心非内非外
无方所,一切不可得,即空义谛。又一派向身支分寻心不可得,即空义谛。又一
派向身支分寻心不可得,以为无色无相之空定,即是中道。其他尚多,略幸如是。
用明大师以前,藏中周遍纷诤情形。白巴生产于印度,丛生能捕虫,象入其丛,
亦能缠使不能动。如是相,指上述纠诤,非断即常,乱不能决之相。智者,抬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