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

第2章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第2章

小说: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勇猛精进之人,若昏沉与睡眠还未生起即不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被断除。」
因此,若要克服昏沉与睡眠,就不应继续注意身心的懒散与倦怠状态,而应提振精神,精进地禅修。正是透过精勤不懈的努力,所以菩萨才能成佛;我们应当效法这种精进的榜样。也可以思惟生、老、病、死之苦、四恶道之苦、过去与未来轮回之苦等,以激发应当精进修行的警惕心(悚惧感)。当然,适度的睡眠、适量的食物及适当的禅修姿势对于克服昏沉与睡眠而言也都是很重要的。这些是克服昏沉睡眠盖的方法。
关于掉举追悔盖,佛陀开示说: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心不安宁那样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掉举与追悔生起,或增长已生起的掉举与追悔。
对于心受到困扰之人,若掉举与追悔还未生起即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增强与增长。」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心之轻安那样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掉举与追悔生起,或断除已生起的掉举与追悔。
对于心轻安之人,若掉举与追悔还未生起即不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被断除。」
因此,若要克服掉举追悔盖,就不应去理会心的不宁静状态,而应当以平和、冷静、不动摇、轻安的心专注于禅修的目标。如果能在行、住、坐、卧当中都以正念与耐心如此练习,定力就会愈来愈强,而能克服掉举与追悔。这就是克服掉举追悔盖的方法。
关于怀疑盖,佛陀开示说: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不如理作意那样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怀疑生起,或增长已生起的怀疑。
对于不如理作意之人,若怀疑还未生起即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增强与增长。」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如理作意那样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怀疑生起,或断除已生起的怀疑。
对于如理作意之人,若怀疑还未生起即不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被断除。」
因此,若要克服怀疑盖,就应当经常保持如理作意,思惟一切有为法为无常、苦、无我。他也应当经常思惟佛、法、僧三宝的殊胜特质,在良师的指导下谨慎地研究佛陀的教法,并且依照佛法而实际地修行止禅与观禅。这些就是克服怀疑盖的方法。
佛陀教导许多克服五盖的方法,上述只是举出当中的一些例子而已。若想更深入地了解,请研读三藏圣典及参考《去尘除垢》一书。当禅修者经由修行止禅而达到禅那,或经由修行观禅而获得观智时,他暂时地克服了五盖。当他证得须陀洹果时,就永远地克服了怀疑盖。当他证得阿那含果时,就永远地克服了欲贪盖与瞋恨盖。当他证得阿罗汉果时,就永远地克服了昏沉睡眠盖与掉举追悔盖。这就是彻底突破障碍的方法。
戒学释疑
问8:如果把有虫的水倒入土中是否违犯杀戒?
答8:如果虫因此而死,则倒水的人违犯杀戒。事实上不应将有虫的水倒入土中,而应倒入适当的容器中、池塘中或河流中。
问9:告诉别人船上有活鱼可以买是否算是助杀(罪过)?
答9:这决定于告诉者的动机:如果他的动机是要别人买了活鱼之后拿去放生,则是一种善行;然而,如果他的动机是要别人买了之后杀来吃,则是助杀的行为。
问10:比丘在山中砍有主的竹子是否犯戒?若是,犯什么戒?如何忏悔?
答10:如果比丘没有偷盗的心,例如他以为竹子是无主物,那么他不犯偷盗戒,而犯伤害植物的波逸提罪。然而,一旦知道那竹子是有主物之后,他应当设法赔偿物主的损失。如果他决定不赔偿,就犯了偷盗罪。
如果比丘一开始就知道那竹子属于别人所有,没有得到主人的同意就去砍竹子,那么除了上述的波逸提罪之外,他还犯了偷盗罪。此偷盗罪的严重程度决定于他所砍竹子的价值:如果所砍的竹子价值古印度一钱或一钱以下,则犯突吉罗罪;如果该价值在一钱至五钱之间,则犯偷兰遮罪;如果那些竹子价值五钱或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
如果所违犯的是偷兰遮、波逸提或突吉罗罪,他应当对另一位比丘忏悔所犯之罪,此外还必须设法赔偿物主的损失。如果所违犯的是波罗夷罪,他就丧失了比丘的身份;波罗夷罪是无法忏悔的。
问11:比丘犯了波罗夷戒就自动失去比丘资格,可否再出家呢?
答11:今生他不能再受戒为比丘。然而,如果他立刻承认所犯的戒并且脱下袈裟,那么他可以再受戒成为沙弥。如果他覆藏所犯的戒,维持原来的形象,冒充为比丘,那么他甚至没有资格再受沙弥戒。
问12:在家人犯五戒是否可以出家?
答12:通常是可以的,除非他所犯的是非常严重的过失,例如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淫污比丘尼等。符合受戒资格的居士在求受比丘戒之前必须先受沙弥十戒。
问13:出家要有那些条件?
答13:想出家成为比丘的人必须具有想要解脱生死轮回的愿望。此外他还必须符合下列的条件:他不曾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以恶意使活着的佛陀身上流血、分裂和合的僧团、淫污比丘尼或沙弥尼;他不能执着不信因果的坚固邪见;他必须是自由身分与奉公守法的人,不是囚犯、奴隶,也不是强盗等犯法之人;他必须不欠人债务,没有政府公职在身,并且没有痲疯病、痈、疹、结核病、癫痫这些难治的疾病;他的年龄至少达到二十岁而且父母同意他出家;他必须具备三衣一钵;他不是黄门(没有生殖器官或生殖器官异常的人)、双性人或贼住者(曾经冒充比丘或沙弥的人);他不是犯边罪者(曾经出家为比丘并且违犯波罗夷罪的人)或归外道者(原本在佛教中出家,然后归依外道,之后再回到佛教来请求出家者);他必须没有畸形或残缺,不盲、不聋、不哑。
问14:佛陀为何要托钵乞食呢?
答14:事实上佛陀可以不必托钵乞食,但是他为了使众生获得利益,因此还是托钵乞食。此外,佛陀为了显示圣者们的模范,所以托钵乞食。托钵乞食是四圣种当中的一种。四圣种意思是沙门应当对饮食、衣服、住所、医药这四种资生用具感到知足。托钵是对食物知足的很好方式:沙门不期望将能得到何种食物,而是必须满足于他人布施的任何食物。托钵也能降伏骄慢。比丘了知自己生活上的四种资具都必须仰赖他人布施,因此自己没有什么能引以为傲的,所以托钵有助于心的锻练。
问15:出家后如果父母生活有问题,是否应该回去照顾?
答15:佛陀允许比丘照顾自己的父母。比丘可以将托钵所得到的食物及自己所拥有的其他日常用品分给父母,以此方式来照顾父母,而不需要舍戒还俗。
问16:逃漏税和因帮助逃漏税而获得利益是否都违犯偷盗戒?违犯在家五戒应如何忏悔,并再次受持?
答16:根据《律藏》,逃漏税和帮助他人逃漏税是二十五种偷盗行为当中的一种;无论是对出家人或在家人而言,那样做都是违犯偷盗戒。若比丘偷盗的物品价值一个大钱(相当于五个小钱)或以上,则违犯波罗夷罪,丧失了比丘的资格。
在家人若犯了五戒,就失去了五戒,因此不需要作法忏悔。然而,他应当下定决心不再违犯五戒。他可以在沙弥、比丘或佛像前再度求受五戒,并且谨慎地持守。
问17:请示禅师,您上次开示盗戒,能否请禅师进一步解释盗「五钱」?若以现今的价值,盗多少钱就算盗「五钱」?若以美金为计算单位,盗多少美金以上就犯波罗夷重罪?
答17:现今很难确定地指出古印度的「五钱」相当于多少美金。注释提到在古印度的币制中,一个卡哈巴那(货币的一种)相当于四个巴陀(古译为大钱);一个巴陀相当于五个摩沙迦(古译为钱或小钱)。根据《金刚觉疏》等复注,卡哈巴那与巴陀都是由金、银与黄铜混合制成的;但是我们无法得知这三种成份的正确比例。
至于重量,依照缅甸传统的计算法,我们使用一种名为「瑞迹西」的种子来称量重量。金店就是以「瑞迹西」种子来称黄金的重量。「瑞迹西」种子有大与小两种:小的「瑞迹西」种子比米粒稍大;大的「瑞迹西」种子比小的重两倍。一个摩沙迦(钱或小钱)的重量相当于四颗大的「瑞迹西」种子或八颗小的「瑞迹西」种子的重量。这种称量法据说是从古印度流传下来的。
无论如何,最好是不要违犯任何程度的偷盗戒。古代的长老们建议我们将别人的物品看成像毒蛇一般。除非物主同意我们将他的物品拿起来观看,否则我们甚至不会故意去碰触别人的物品。谨慎小心地持戒是值得的,因为如此能避免受到追悔的困扰。
问18:从事养生蛋鸡职业是正命、正业吗?
答18:如果他们只是基于慈悲,没有任何企图地布施食物给鸡吃,也不将牠们的蛋拿去卖,则是好的行为。然而,如果他们将蛋拿去卖,则不是正命,也不是正业,因为有时那些鸡蛋中还是有生命存在,尽管这种机率很小。
问19:在家居士对出家众应注意那些礼节?
答19:在家居士应当尊敬出家众,聆听出家众讲说佛法,供养出家众四类资具及依照所学习的佛法来修行。所谓「依佛法修行」是指在家居士至少应当持守五戒,并且应当修行止禅与观禅。
在《长部.巴提迦经》里提到:在家居士应当将财富分成四份──将其中的一份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以两份来从事自己的事业;以剩下的一份用于日常生活所需。他从这第四份当中取出一部份来供养资具给出家人。
定学释疑
问20:鼻孔出口处与上嘴唇间的气息,及这气息的感受,及这气息的感觉,及这气息与皮肤的触觉,此四者有何关系?有何不同?为何只应以气息当作目标?
答20:气息是成群的色法。如果你有系统地对自己的气息修行四界分别观,就会发现气息是由许多物质微粒所构成的。这些物质微粒称为色聚。感受与感觉是同样的东西,都是指受而言;受是一种心所。触觉实际上就是身识;身识是一种心。心与心所是名法,而气息是色法,这是它们之间的差别。
出现于鼻孔出口处与上唇之间的气息是修行安般念者的专注目标;感受、感觉与触觉则不是修行安般念的目标。这必须分辨清楚。如果能一心只专注于气息,就能培育定力;定力深时禅相就会出现;若能稳固持久地专注于禅相,就能证得禅那。如果专注于感受、感觉与触觉,则无法产生强得足以使禅相生起的定力,于是也就无法证得禅那。这就是为何只能以气息为所缘目标的理由。
问21:有何方法拣别正在专注于嘴唇上方、鼻人中方位的息,或者只是专注唇上方、鼻人中位上的触点?有时候这两者容易混用,如何避免?
答21:触点是你的皮肤,它是静态的。气息是接触那皮肤的空气,它在触点的上方进进出出,是动态的。应当如此拣别它们。
为了能有更清楚的理解,在此引用一个比喻:假使地上有一段木头,有一个人用锯子锯那段木头。木头被锯子锯到的部份好比是嘴唇上方或人中的触点,它是静态的;前后来回移动的锯齿好比是进进出出的气息,它是动态的;正锯在木头上的锯齿好比是正在经过触点的气息,它也是动态的;正如那人只注意于正锯在木头上的锯齿,不去注意已经通过木头的锯齿,同样地,禅修者只注意正在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