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202大乘广五蕴论讲记 >

第3章

202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3章

小说: 202大乘广五蕴论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色蕴,是四大种的聚合。四大种,指地、水、火、风实四大而言;四大种所造色,由地、水、火、风实四大,所造成的种种色法。所造色有内外之分,内四大指我人的色身,即生理性的肉体。外四大指器世间,就是物质世界。
︽阿毘达磨杂集论︾曰:﹁色蕴何相?答:变现是色相,此有二种,一、触对变坏,二、方所示现。。。。。。﹂
︽五事毘婆沙论︾称:﹁问:依何义故说之为色?答:渐次积集,渐次散坏,种种生长,会遇怨或亲,便能坏能成,皆是色义。。。。。。﹂
综合以上二说,色蕴之色,有三种界说,一曰﹁质碍﹂,二曰﹁方所示现﹂,三曰﹁变坏﹂。现分释如下﹕
一、质碍:凡是物质,均有相斥相外的特性,即是﹁质碍﹂。地面放下一张桌子,同一位置放不下另一张桌子,就是质碍。
二、方所示现:凡属物质,即有形状体积,占有空间,因而即有上下左右等方分︵长、阔、高三度空间︶,此称之为方所示现。
三、变坏:凡属物质,均具生住异灭四相,异灭即是变坏。
︽五事毘婆沙论︾中所称的:﹁会遇怨或亲,便能坏能成。﹂怨指的是﹁逆增上缘﹂,亲指的是﹁顺增上缘﹂。顺增上缘助其生长,逆增上缘使其坏灭。综合上说,色法所称的﹁色﹂,大致相当于现代所说的物质。但﹁物质﹂二字尚不能涵盖色蕴的含义,因色蕴中尚包括﹁形色﹂、﹁表色﹂、﹁无表色﹂等在内。再者,色法并不是实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四种元素︶聚合而成的。
 四大种是什么
︽广论︾称,色蕴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所谓四大种,就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及由此四种元素,所聚合而成的一切物质。︽广论︾又称:
﹁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云何地界?谓坚强性,云何水界?谓流湿性,云何火界?谓温燥性,云何风界?谓轻动性。﹂
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地大之性坚实,水大之性湿润,火大之性炎热,风大之性轻动。故所谓四大种,指的是坚、湿、暖、动四种物性,而非地、水、火、风四种实物,种者﹁因﹂义,这是一切色法的能造之因,故称为﹁能造四大﹂。为什么称为﹁大﹂呢?称其为﹁大﹂者,有下列四义:
一、为所依故:四大种为一切所造色之所依处,故称为大。
二、体宽广故:谓四大种遍及一切所造色,其体宽广,故称为大。
三、形相大故:谓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四者,其相广大,故称为大。
四、起大用故:谓此四者,对世界成住坏空作用最大,故称为大。
四大种的﹁种﹂字,何以又是﹁因﹂义呢?因为它有生、依、立、持、养五种特性,以此五种特性而生起各种色法,所以是色法之因。以上五者,又称为﹁五因﹂:
一、生因:生因又名起因,谓四大种,能带诸色同时生起,若离大种,色不得起。
二、依因:依因又称转因,︽瑜伽师地论︾曰:﹁由造色生已,不离大种处而转。﹂谓若舍开大种,诸所造色,无有转于别处之功能。
三、立因:此又称随转因,大种若有变异,造色亦随之变异。︽唯识了义灯︾曰:﹁安立因者,谓此造色与大种同安危,大转坏时,造色亦坏。﹂
四、持因:持因又称住因,谓由诸大种所造色,相似相续而生,由大种持令不绝故。
五、养因:养因亦称长因,谓由大种养其所造之色,令之增长。
作为能造的四大种,具备以上五种特性,故有﹁因﹂义,而所造四大则无此特性。四大种能造一切色法,然于不同色法中,其中某一大种增长而为其相。其它三大种虽未显现,但仍潜伏其中,待缘而现。如山石坚性者地大增长,而仍具有水、火、风三大之性;河溪湿性者水大增长,地、火、风三大虽未显现,但仍潜在于其中,待缘而现。
再者,能造四大造作一切色法,但所谓一切色法,不出﹁自体色﹂与﹁根所取色﹂两大类。自体色就是有情的肉体,色括着眼、耳、鼻、舌、身五根。根所取色就是五根所取之境,即色、声、香、味、触五尘。此外,还有一种意识所取的﹁法尘﹂,就是﹁形色﹂、﹁表色﹂、﹁无表色﹂等法境。
色法的分类,各种论典所说不一,简介三家如下:
一、︽成实论︾分色法为十四类,即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五境||色、声、香、味、触五尘;四大||地、水、火、风。
二、︽俱舍论︾分色法为十一类,即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五境||色、声、香、味、触五尘;及无表色。
三、︽百法明门论︾分色法为十一类,即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五境||色、声、香、味、触五尘;及法处所摄色。
五蕴论与百法明门论同为唯识宗的论典,色法分类二者略同。
四大之说,并不是佛教所创立的理论,古代印度的哲学家,即以地、水、火、风为构成物质世界的质料。如六派哲学之一的胜论派,即谓:﹁其地、水、火、风是极微性,若劫坏时此等不灭,散在各处,体无生灭,说为常住。﹂
 四大种所造色
四大种所造色,就是五位百法中的色法。︽广论︾曰:
﹁云何四大种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
以上十一种色法,简单的说,就是五根、五境、及无表色。五根的根,是能生之义,也有增上之义,如草木之根,能生干枝花果。而根又有净色根和浮尘根之分。浮尘根又名外根,是四大粗色所造,就是我人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五种器官,这是外在的根,没有生识的作用,其功能在于扶持内根,故又名扶尘根。净色根又名内根,也称胜义根,是一种透明的、清净的物质,是四大净色所造。净色根为生识之处,以现代智识来看,此即为神经纤维及神经细胞。兹分述五根如下:
一、眼根:眼根是眼识发生的地方,眼识能照瞩一切外境。眼根梵语斫刍,译曰行尽,行尽者,以远近之境,一览无余的意思。︽广论︾曰:
﹁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净色为性,谓于眼中,一分净色,如凈醍醐,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
能生识的内根为清净四大所造,名胜义根,是实眼根。而肉眼可见的眼睛,为四大粗色所造,名扶尘根。
二、耳根:耳根是耳识发生的地方,耳者能闻之义。︽广论︾曰:
﹁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耳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耳识得生,无即不生。﹂
我们所见的耳朵是外根,能生识的是内根,鼻、舌、身三者亦然。
三、鼻根︰鼻根是鼻识发生的地方,鼻者能嗅之义。︽广论︾曰:
﹁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谓于鼻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鼻识得生,无即不生。﹂
四、舌根:舌根是舌识发生的地方,舌者能尝之义。︽广论︾曰:
﹁云何舌根,谓以味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舌上,周遍净色。有说,此于舌上,有少不遍,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识得生,无即不生。﹂
五、身根:身根是身识发生的地方,身是能触之义。︽广论︾曰:
﹁云何身根,谓以触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身中,周遍净色,此性有故,身识得生,无即不生。﹂
五根是我人的五种感觉器官,此五种感觉器官能生五识,以了解分别五境。五境又名五尘,就是色、声、香、味、触五法,此五法是为五种感觉器官的对象,皆为色蕴所摄,被视为物质性,故曰色法。兹分述五境如下:
一、色境:色境是眼根所对之境,为眼识所缘的对象。色境的色,不是色蕴所摄的一切色法,而是眼识所对之境,指显色、形色、表色三种色。︽广论︾曰:
﹁云何色,谓眼之境,显色、形色、表色等。显色有四种,谓青黄赤白,形色谓长短等。﹂事实上色境有实有假,如下所述:
显色:显色是显彰之色,为色之实体差别,眼识所缘,即青黄赤白四种。
形色:形色是形类差别之色法,如长、短、方、圆,麤、细、高、下,正、不正,光、影、明、闇,云、烟、尘、雾等。此为假法,为意识所缘之境。
表色:是表示色法在业用上的差别,计有行、住、坐、卧、伸、屈、取、舍等八种。此亦为假法,为意识所缘之境。
二、声境:声境是耳根所对之境,为耳识所缘的对象。︽广论︾曰:
﹁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
执受大种因声,大种即地、水、火、风四大种,众生四大和合之身称为根身,执是指第八阿赖耶识执持万法种子、及摄持根身,持令不坏;受是领根身以为境,令生觉受。
执受大种因声,就是由人体所发之声,如口中所发之声,两掌合拍之声,此执受大种因声又称内声。
非执受大种因声,指不是由人的自体所发之声,而是自然界所发之声,如风啸声、流水声等皆是,此又名外声。
俱大种因声,是执受大种因声、与非执受大种因声二者和合之声,如以手击鼓,以口奏箫等,此又名内外声。
三、香境:香境是鼻根所对之境,为鼻识所缘的对象。︽广论︾曰:
﹁云何香,谓鼻之境,好香、恶香、平等香等。好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顺益。恶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违损。平等香,谓与鼻合时,无所损益。﹂
好香谓顺根益情,为鼻之所乐取者,如旃檀之香;恶香谓损根违情、非鼻之所乐取者,如粪秽之味。平等香者,鼻识缘取时无所益损,如砖石之无香。
四、味境:味境是舌根所对之境,为舌识所缘的对象。︽广论︾曰:
﹁云何味,谓舌之境,甘、酸、咸、辛、苦、淡等。﹂
味有苦、酸、辛、甘、咸、淡六味,由其产生的分类,有俱生、和合、变异三类;由缘取者之意乐,可分为可意、不可意、俱相违三类。
五、触境:触境是身根所对之境,为身识所缘的对象。︽广论︾曰:
﹁云何触一分,谓身之境,除大种,谓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
地、水、火风四者是能造之触,其所造的假触,有轻、软、滑、涩、冷、渴、饱、饥等多种。
五根五境之外,还有﹁无表色﹂,此又名法尘,这不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对,五识所取的境界,而是意根所对,意识所缘过去五尘落谢影子,及自识所变,有可缘义之色。此又名法处所摄色,此是假境,略为三种,一者可见有对,如显色等;二者不可见有对,如眼根等,三者不可见无对,约指意业而言。


第四讲、四大与极微

 地水火风是极微性
佛教的五蕴聚合说,以色蕴的四大种,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质料,世间万物及人之肉体,均由四大所组成。换一个方式说,即四大相倚,乃有极微,极微相聚,则成色法。
事实上,四大之说,并不是佛教所创立的理论。印度古代的哲学家,即以地、水、火、风为构成物质世界的质料。印度古代六派哲学之一的胜论派,其理论有谓:﹁其地、水、火、风,是极微性,若劫坏时此等不灭,散在各处,体无生灭,说为常住。﹂
若说地、水、火、风︵事实上指的是坚、湿、暖、动︶是极微之性,则极微即是四大之相。于此我们探讨,极微到底是什么。极微是什么呢?极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