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

第26章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26章

小说: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以来流传的六合枪体系及北方传统的棍法做了认真的整理,取得很多成果。1926年随冯玉祥国民军进入西北,在宁夏、兰州等地授艺。曾掩护过刘格平、杨静仁、张杰等回族地下党员开展工作,支持谢觉哉组建“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创建张掖国术馆、兰州“华斌体育学社”,创编“风磨棍法”。

马凤图坚持“融通兼备”的武术思想,对通备拳不断加以宏廓和熔铸,从而在理论与技术上形成了一个综合性质的完整体系,这就是“通备武艺体系”,或称为“通备武学”。这个体系继承了明清以来许多古典兵器技法的精萃,融合长拳与短打为一体,创造出以“刚柔相济,长短兼容”为理论指导的“通备劲”,形成“气势雄峻,身法矫健,劲力通透,打手洗练”的通备拳风格。他一生文武并重,以德为本,撰写武理手稿两百多万字,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马凤图的二弟英图是八极名家,民国十七年(1929年)协助张之江将军创办中央国术馆,将劈挂、八极及风磨棍、苗刀等进行调整组编后,纳入国术馆教材,使之广为传播。20世纪30年代后,他与马凤图在青海、甘肃研习武艺,协助兄长整理和传播通备武学。

马凤图的四个儿子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因对弘扬传统武术与通备武学卓有贡献而被武术界称为“马氏四杰”。1953年天津民族形式运动会是建国后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武术运动会,马贤达在这次运动会上荣获天津地区散打冠军和全国短兵比赛冠军,是新中国第一位散打冠军和短兵冠军。他和代表西北区的哥哥马颖达的短兵比赛还被拍摄,成为专为此次运动会拍摄的我国第一部彩色纪录片里的一个亮点。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新中国的一件体育盛事,贤达、令达、明达三兄弟参加击剑比赛,明达进入男子花剑决赛圈,一时传为佳话。

在当代武术界,马氏弟兄中数马贤达、马明达更有影响。马贤达参与了当代武术的许多重大活动,是目前我国四个武术九段之一。作为历史学家的马明达,近几年来发表了大量武术研究文章,出版了《说剑丛稿》等武学专著。通过他的论著,海内外武术爱好者进一步了解了“通备武学”的深厚内涵。贤达和明达还是《中国武术大辞典》的主编和第一副主编。

尤其令人可喜的是,马凤图先生的孙辈现在已脱颖而出,为马氏武艺传递薪火。马越,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毕业,散打高手,现在英国担任武术教练。马仑,现为陕西贤达武术学院院长,全国著名散打、拳击裁判。马廉颇,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多次获省级比赛冠军。马廉真,曾在国外留学,参加欧洲的区域性散打和套路比赛,屡获好成绩。我们期待着这些青年才俊能继承家学,后来居上,创造辉煌业绩。

沧州八极门

河北沧州孟村是八极拳的故乡,三百余年来,孟村吴氏家族对八极拳的传承、发展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八极初祖吴钟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自幼勤奋好学,痴迷武术。雍正十三年(1735年)吴钟只身南下,于福建晋江少林寺以一杆大枪三进三出,技败众僧,折服长老,震惊寺官。方丈亲赠锦镖一囊,镇寺官员惊叹“神枪”,始得三破少林寺之誉。从此,神枪吴钟名扬天下,与当时的擒拿名家康大力、提柳刀名家李章并称武林三杰。吴钟之名传至北京,以武功盖世自许的康熙帝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闻后,立即邀其入京比武。比武过程中,二人以殳(习武用长杆)为器,殳端涂白粉,以身着白粉者败。未有几合,吴钟将白粉涂于胤禵眉间,胤禵不觉。吴钟复涂面糊于殳端,再战,又将面糊涂于胤禵眉间,而胤禵仍不觉。胤禵最终心悦诚服,拜吴钟为师。

吴钟晚年在吴氏家族内授艺,当时族人习练者甚多,成名传人有三位,即吴钟独生女吴荣、世孙吴钟毓,世曾孙吴溁。吴荣后嫁于山东无棣长拳高手戴月一,将戴氏所习之华拳、太祖拳、太宗拳、飞虎拳、桃花散等拳法依八极拳理进行提炼修改,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五世掌门人吴会清(1869—1958年)进一步改革套路,新增黑虎拳、四门刀、八棍头对打等。吴会清武功高强,人称“铁巴掌”,光绪十九年(1893年),他不满清政府地方巡监署对百姓的盘剥,率弟子们砸毁巡监署,赶跑巡监官。吴会清之子六世掌门吴秀峰(1908—1976年),在完整地继承了家传的八极技艺后,曾两度赴鲁、沪、浙等地访艺,结合个人天赋,创编了其他门派所没有的二十四锤、二十四连手和十二枪等套路和手法技巧。吴秀峰曾在天津七处设场授徒,弟子三千人,遍布全国。1941年,他只身从日军手中救出一车被抓华人,1956年,参加全国武术表演赛,连得七项冠军。

吴秀峰次子吴连枝为八极拳七世掌门,他在继承发扬前人技法套路的基础上,将现代力学、人体科学运用于八极拳研究,并根据比赛要求,在传统套路基础上编排了许多新的套路,使八极拳理论与技法不断升华和完善。吴连枝的回族弟子刘秀萍、常玉刚、刘连俊等都曾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荣获金牌。其论文《八极拳历史及理论探讨》获河北省优秀论文奖,专著《吴氏开门八极拳》(日文版)及录像带《吴氏开门八极拳入门》畅销日本。吴连枝曾数十次应邀到日本、韩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讲学,并在韩国公开场合下速战四胜韩国跆拳道高手。

三、  清代的回族武状元
明清两代,有着尚武传统的回回民族曾涌现出大量的武备人才,其中有些人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清代,回族将领大多是经由武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有些回族将领还曾以高超的射艺和武功考中武科状元。自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武科,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1200年间,中国历史上共诞生了有案可稽的281位武状元,可谓凤毛麟角。其中清代武科最盛,共有109位武状元,其中可以确证为回族的,即有五位,再加上武举人及以军功入仕的著名将领,则人数更众。回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却为中国提供了这么多的优秀的将才,并且勇赴国难,留芳青史者不在少数,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以下是清代的五位回族武状元:

杨谦,字先豫,江苏仪征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他参加江苏武举乡试,技压群雄,夺取第一,成为武解元。康熙帝南巡,杨谦与众官迎接圣驾时被皇帝看中,特准他进京应试,于是杨谦奉旨进京。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杨谦会试被取中,进入殿试,又获第一,御赐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授头等侍卫。后晋升为天津府镇总兵。杨谦是解元、状元的所谓“两元及第”,这在整个清代武举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自然不比寻常,非常荣耀。他很可能是清代109榜武科考试中的第一位回族武状元。杨谦在担任总兵时,“勤训练,多仕绩”,他与弟弟杨凯二人,都被世人称为儒将。他的弟弟杨凯文武全才,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武进士,曾官至湖广提督。

哈攀龙,直隶河间人。他于雍正十年(1732年)乡试中举。乾隆二年(1737年)得中丁巳榜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授头等侍卫。从乾隆七年(1742年)开始,哈攀龙历任福建兴化镇(今蒲田)城守副将、河南南阳镇总兵,福建海坛镇、漳州镇总兵。乾隆十三年(1748年),赴金川军营,屡立战功。十八年(1753年)制定“整饬弁兵条例六项”。二十一年(1756年)授湖广提督,第二年调任贵州提督。乾隆二十五年病卒于北京。哈攀龙之子哈国兴,乾隆十七年(1752年)武进士,三等侍卫。出为云南督标右营游击,迁东川营参将,后战死金川,以恩授参赞大臣、加赠太子太保、谥壮武,入祀昭忠祠,图绘紫光阁。另一子哈国泰官至总兵。其长孙哈文虎(国兴之子)以守备官在木果木战役中阵亡,入祀昭忠祠。乾隆皇帝曾制词赞哈氏家族云:“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

哈廷梁,直隶献县人,生卒年不详。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武状元,授头等侍卫。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出任四川普安营参将,三十年(1765年)累迁出任四川泰宁营化林协副将。

马殿甲,河南邓州人,卒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武状元,授头等侍卫。在镇压新疆张格尔叛乱中,屡立战功,赏戴花翎。历任保定营参将、河间协副将、提标中营参营参将、兼署右营游击、金华协副将、广东南韵连镇总兵、广东陆路提督、广西提督等职务。

丁殿祥,原名丁殿宁,字菘生,山东青州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武状元。其状元府第至解放前后仍保留完好,现在一些老人对此仍有记忆。据记载,他中武状元时“年二十七岁,授一等侍卫,放六安游击”,后又任六安参将、广西参将、寿州游击、义宁协镇、协办阅兵大臣等职,诰封武功将军。他的母亲教子甚严,造就了他刚毅纯诚、孝友忠贞、清廉自持的品格。嘉庆十九年,丁殿祥曾出资维修青州城里清真寺北配殿,并书写“道衍精一”匾额。道光十年(1830年),他在广西病卒,年四十三岁。长子治平,武生,署益都汛千总;次子端平,候补把总。此外,丁氏家族历来有习武传统,殿祥弟兄六人俱习武。六弟殿甲于道光十二年中武进士,授二等侍卫,放玉田营都司。他的家族中后来“若武举、若武生者绵绵不断”。

 





'①' 我国有一部电影就叫《大刀王五》。
第六章 思想家与学术大师
对每一个民族来说,其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都是作为世界观的哲学或宗教。思想家是一个民族文化史上的璀璨明星,闪耀在人类文化幽暗深邃的夜空。回族,作为一个只有一千年历史的中国少数民族,也同样拥有众多的思想家与学术大师。本章所选取的几位,仅仅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也是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学者。

一、古代的思想家
回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首先是在中国传统思想和哲学领域,自唐代的李彦升开始,一直到清代的著名学者蒋湘南,回族及其先民在历代都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贡献了自己最为优秀的儿女。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思想家,就是明代的李贽。其次是在伊斯兰文化与思想领域,回族把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引入了中国,通过历代经学大师的努力,使其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其中最著名的两位学者是明末清初的王岱舆和清前期的刘智。

n       思想超前的明代思想家:李贽

李贽,字卓吾,明代晋江(福建泉州一带)人,嘉靖六年(1527年)出生。他的祖先本为汉族,因娶穆斯林女子而皈依了伊斯兰教。他的妻子黄氏,出身回族穆斯林家庭,“平生谨慎,必不轻履僧堂”'1'。李贽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后,在包括北京、南京在内的各地做官,长达二十一年,但没有重要的政绩。万历九年(1581年)以后他客居湖北,主要是在麻城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