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

第57章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57章

小说: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族商人在青藏高原的活跃,不仅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这一地区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长期、广泛、紧密的经济联系,回族同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友好关系不断得到发展与巩固,仅从在青藏高原商贸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西道堂同藏族的友好关系中,我们便可略窥一斑。

西道堂在其商队发展过程中,与当地各族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这一友谊是在长期和睦相处,互相信任,为藏区经济繁荣昌盛做出历史贡献的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西道堂的牛马商队于清光绪二十年时已活跃在广袤草原上,足迹遍布甘青川,他们克服气候多变,人烟稀少,草莽迢迢,交通不便的重重困难,为藏区输送了民族特需品和工业产品,深受藏胞欢迎。西道堂商队在贸易中一贯恪守信用,不欺不骗,公平买卖,赢得了藏族人民的信赖,从中受益不浅。

商队如被风雪沼泽所阻或路遇不测被劫,藏族人民均予以热情帮助,排忧解难,或明查暗访,力争把被劫的东西找回来。经营中的薄利、赊欠、代销等方式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也是建立民族亲密关系、联络感情的重要因素。如藏南十二头(包括甘青川边界辽阔的地区),是西道堂商队经常来往的地带,这些地区各有头人的辖区,也有喇嘛的势力范围,情况错综复杂。如果在贸易上采取高抬货价,厚此薄彼,弄虚作假的欺骗手段,那就使你无立足之地,经营活动就要受到不可设想的制约或排挤。西道堂与格尔底喇嘛、赛赤喇嘛建立友好往来关系时,就非常注意这些问题,因而交情是根深蒂固的。远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西道堂就通过商队和四川阿坝土官建立了主人家关系。民国21年(1932)教主马明仁还亲自前往阿坝会晤了土官华尔功臣烈,商定了贸易合同和经营范围,为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青海同德的兴萨班知达活佛,声誉很高,藏语称措恩布(管辖青海全境之意),西道堂商队也通过互惠、平等的经营方式和他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西道堂的经商人员,不仅和藏区的牧民、部落头领发生友好关系,也与藏区各地的喇嘛、活佛建立了友好往来。民国34年(1945)第十世班掸额尔德尼活佛转世,在青海塔尔寺举行册封坐床仪式时,西道堂马明仁教主也被邀请前往参加庆祝典礼。夏河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六大丛林之一,西道堂和历代嘉木样活佛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在其第五、第六世转世继位时,西道堂都派代表前往拉卜楞寺参加庆典。

由于紧密的经济联系等原因,有不少回族在青藏高原各地——主要是城镇——定居下来,如上文所提及的甘肃的临潭旧城、夏河拉卜楞、青海的西宁、四川的松潘、阿坝等地,都成为典型的回藏等族交错杂居之地,就是远在四川甘孜的康定、云南的迪庆、西藏拉萨等地,也都有回族定居。这些回族与各地藏族人民共同生产生活,互相影响,互为依赖,共同开拓了广大农牧区。 

 

四、山间铃响马帮来——西南回族商队

 

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物产富饶,植物繁茂,但丛山密箐,历史上交通极为不便,加之又是多民族聚居区域,语言各异,风俗多样,故商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一般内地商人不敢轻易涉足其中。云南回族商人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赶马驮货深入到彝、傣、藏、纳西等民族地区,再运出各地土产,乃创造出马帮贸易的形式。云南回族马帮见于载籍始于明代,而发展、兴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无论在彝族山寨,还是于傣族乡间,只要听到马帮的铃声,人们就知道回族商队带来了他们所需的物品。

云南回族马帮是以马匹为运输工具,十几个或几十个行商组成临时性的贩运伙帮,一般是远距离、长时间的运输。马帮内有严密的组织与分工,有时,马帮商人为沿途自卫,还备有武装,因此与一般的回族行商不同。

云南回族马帮商队,虽然通常多以商贩联合形式出现,其规模也不是很大。但马帮生意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回族深入到彝族、傣族、藏族、纳西族等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不仅给那里的人们带去了生产工具和必需的生活用品,也带去了文化信息。而且随着回族在这些地区的定居,先进的生产技术也随之传播到边地,从而使内地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各地民族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活跃并繁荣了当时整个社会经济,为云南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兴起发挥了促进作用。

滇南的思普沿边十二版纳,地包车里、佛海、南峤、思芳、江城、镇越、六顺、宁江各县,其地又与缅甸、泰国、越南毗邻,是傣族、彝族、景颇族的主要集聚地。这里交通闭塞,气候炎热,疟疾流行,故有蛮瘴乡之称。近代走思普沿边的马帮中,以沙甸回回为佼佼者。

沙甸回民以善于经商闻名。由于地少人多,难以维持生活,许多人弃农经商。沙甸地处开远、蒙自、建水、个旧四县的中心,又是个碧石铁路的二个中心站,为发展工商运输业提供了优越条件。因此,利用马匹进行长途、短途的贩运的人很多。短途贩运,主要靠厂矿吃饭。

回族马帮商队深人傣族、彝族、白族等居住区后,也有留居不归的。西双版纳勐海县有两个“帕西傣”(傣族对傣区回族的称呼)居住区,就是由经商的回族居此发展起来的。他们多与当地傣族通婚,历经繁衍,乃在傣族聚居区建立了新的回族居住点和商业区域。

    居于小凉山(彝族地区)宁蒗、永宁地区的回族人,也多是因经商进入的。奴隶制下戒备森严的小凉山,外族人一般很难介入,然而,当回族的马帮商队驮着他们需要的日用品和传统皮革制品到来时,却受到了彝族人的欢迎。马帮大商人与彝族头人订亲家、结老友,使回族能够得以在彝族山寨自由行商。买卖中回族商人发现了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料,于是引来更多的回族人进入彝族区,继而建成一些回族村落,马帮生意因而一度很活跃。

回族还进一步深入到永宁摩棱人(纳西族)居住区。永宁街上回族商人专门出售摩梭人需要的铲、硝、牛羊皮褂、马笼头等商品,许多回族人甚至居于开基村,与摩棱人亲密相处,建立起婚姻和亲戚关系。德钦藏区升平镇的兴起,也与回族大量来此经商、开矿有关。这里的回族聚居区成为近代与云南藏区进行商业活动的重要据点。  

云南有很长的国境线,回族行商组织成群结队的马帮驮运土特产到泰国、缅甸、越南、老挝、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邻国,进行长途运输贸易,交换异国物品返滇,成为云南回族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渠道。例如将缅棉由腾越运至滇西一带,获利甚大。在这些邻国,还有云南回民坐商,开辟着国际市场,扩大了经营范围.回族侨商在各国扎根,并受到所在国人民的欢迎,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也繁荣了当地的经济。

回族马帮常走的路线有十余条,其中有些路线非常艰险。如由通海至缅甸、泰国线,路上气候炎热,瘟疫流行,人畜都易染病。人畜在途中因染瘟疫而丧生的事,年年都有发生。由思茅出去,有一段路荒无人烟,还得露宿,餐风沐雨。走的是毛路,路上长满草木,还得由路熟的人做先头,用大刀劈荆斩棘,开出路来。遇到沼泽泥潭骡马过不去,还要割草砍木去铺垫。过河时,有些河道有蝎子,人马在水里走过时,会出来叮咬。有时听到虎啸,得迅速停下,下了驮子,就地打桩把骡马拴好,以防惊跑。再用树枝把骡马围成圈,在圈外烧起火堆。赶马人则荷枪实弹防守。还有,自峨山至思茅间,路上土匪多,必须自带武器保护,以防抢劫。

回族马帮走这条路,约始于清光绪初年,每年只通过一次。从出去到返回,都是选气候较凉而又干燥的季节,一般是阴历9月动身,到次年三四月雨水下地前回来。

近代以来,云南回族马帮中,规模大而声誉高,生意好而持续时间长的,是原信昌马帮。

原信昌是云南通海县大回村回民马同惠等在昆明创办的一个大商号。在墨江、思茅、江城等地成立分支机构及茶厂等,主要往来于泰国、缅甸、老挝等国进行对外贸易。

最初马同惠在墨江开设“源馨斋”杂货店,“从昆明驮运百货、布匹、棉纱及运销泰、缅商品到墨江销售,在墨江收购紫胶水、獭猫皮、牛羊皮运销昆明。一年后(1920年)交二哥马同宽、四弟马同恭接管(源馨斋)。(马同惠)又在思茅成立‘原信昌’杂货店,交侄儿马子明经营,在元江设一个点办理汇款。在磨黑盐井场开设‘源馨斋’分店,卖货买盐,驮到元江出售给建水商人,让商人把货物转到昆明”。马同惠“又在江城成立‘敬昌茶号’和百货店,揉制‘七子饼茶’转运越南、老挝、香港销售。于是墨江、思茅、磨黑、江城与泰、缅、越、老边境的景栋、掖市等几个基地连成一线,在原有信誉的基础上,使货物运转和资金周转非常灵活,避免了旷日持久的长途货运和资金积压。”于是,各个基地的统一调度就显得十分重要,马同惠便常驻昆明,昆明成了“原信昌”总商号,墨江、思茅、江城等地就成了分号。

原信昌商号是由经营马帮开始的。清光绪初年,马同惠的父亲赶着二十多匹骡马,驮运红、白毡子、推烟、黄蜡、花边、花线、笠帽、黄丝、土布、滇缎及铜、铁器具等到缅甸的景栋、腊戌、瓦城(曼德勒)或泰国的清迈,老挝的半沙里等地销售。返回时驮运棉花,也有代人运货。后马同惠兄弟继承了其父的事业,仍以马帮作运输工具,往来于缅甸、泰国、老挝等国进行贸易,两代人进行对外贸易,建立了良好的信誉。沿途不论商人、店主、少数民族头人乃至汉族官员都一致说马同惠兄弟是忠实可靠的人,为后来的对外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原信昌”商号除了承揽转运低档货物,还经营名贵药材和当地特产,如鹿茸、犀角、水獭皮、靛精、紫胶、象牙、参类、沉香等,尤其是大宗批发,获利极多。抗战胜利时,原信昌在国内外的流动资金和货物约占60%,田地房屋等不动产约占40%,总值是黄金二万两左右。正因为“原信昌”商号规模大,生意兴隆,分(商)号较多,所以,原信昌马帮就很有名。原信昌马帮从1919年到1949年之间,是滇中、滇南最有影响的贸易团体。

此外,还有一些马帮也比较有名,如:腾冲观音塘明绍林家创办的鉴记,在保山、下关、昆明、重庆、缅甸曼德勒等地设有分号,主要经营棉花、洋纱,开有13个商号,并拥有一个百多匹骡马的马帮,往来于缅甸、云南间进行贸易。马名魁家成为滇西较有影响的对外贸易兼工商业大户之一;邱北县赛宝章家马帮,有二百多匹骡马。从邱北经广西百色到越南贸易。去时驮云南出产的茯苓等药材到越南销售,返回时驮海盐、百货到滇南一带销售。

 

 





1 (宋)周去非著《岭外代答》,卷三。

2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

3 《宋会要辑稿》高宗绍兴七年条。

 

1 《伊本·白图泰游记》,551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