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相应部经 >

第34章

相应部经-第34章

小说: 相应部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五

  “须尸摩!汝见:“缘取而有有”耶?”“大德,诚然。”

四六

  “须尸摩!汝见:“缘爱而有取”耶?”“大德,诚然。”

四七

  “须尸摩!汝见:“缘受而有爱,缘触而有受,缘六处而有触,缘名色而有六处,缘识而有名色,缘行而有识,缘无明而有行”耶?”“大德,诚然。”

四八

  “须尸摩!汝见:“缘生灭而有老死灭”耶?”“大德,诚然。”

四九

  “须尸摩!汝见:“缘有灭而有生灭”耶?”“大德,诚然。”

五十

  “须尸摩!汝见:“缘取之灭,而有有灭,缘爱之灭,而有取灭,缘受之灭,而有爱灭,缘触之灭,而有受灭,缘六处之灭,而有触灭,缘名色之灭,而有六处灭。缘识之灭,而有名色灭,缘行之灭,而有识灭,缘无明之灭,而有行灭”耶?”“大德,诚然”。

五一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享受种种之神通耶?一为多、多为一、显现变隐没、超墙、超垒、穿山、无障碍,恰如行虚空。出入地中恰如水中,不分水而行,恰如行于地上,趺坐于虚空,恰如有翼之鸟、有大神力、大威力,以手触捉日月,以此身行梵界耶?”
  “大德,并无此事。”

五二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以清净超胜人间之天耳界、闻人天之两音、 远音、近音耶?”大德,并无此事。”

五三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如以心把握他之众生,他人等之心耶?对非解脱心知是非解脱心,对解脱心知是解脱心耶?”“大德!并无此事。”

五四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忆念种种之宿住耶?譬如一生……如是详细忆念种种之宿住耶?”“大德,并无此事。”

五五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以清净超胜人间之天眼,如众生之殁……众生之如业行耶?”“大德,并无此事也。”

五六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对超色、无色之寂静解脱、以身触而住耶?”“大德,并无此事也。”

五七

  “须尸摩!今此未能到达此记说,与此等之法者,须尸摩!我等实行于此。” 
  

五八

  尔时,尊者须尸摩,稽首世尊之足,白世尊曰:“大德!罪克服于我。我如是,对善说之法、律,如是法之盗人而出家,愚而无知、为不善者。大德!我世尊,我对其罪知是罪,78愿予与领受,而于未来无再犯。”

五九

  “须尸摩!汝为罪所克服,汝于如是善说之法、律,如为法之盗人而出家为愚而无智,是不善者。

六十

  须尸摩!譬如、捕犯罪之盗贼,遂于王之前而示曰:“大王!犯罪之盗贼带来矣。对彼应课以王所欲之刑罚。”王对彼者如是曰:“汝等将此者,去以强绳坚缚后手,剃为秃头,鸣击小鼓,由街至街,由巷至巷,巡回曳领,由南门出,于城邑之南,而刎其首。”如是臣等,将彼人以强绳坚缚后手,剃为秃头、鸣击小鼓,由街至街,由巷至巷,巡回曳领,由南门出,于城邑之南,而刎其首。

六一

  须尸摩!汝对其如何思惟耶?彼人为此经验苦、忧耶?”“大德!诚然。”

六二


  “须尸摩!彼人为此虽受苦、忧,但于如是善说之法、律,为法之盗人出家者,对此将受过苦之报与剧报,乃至堕地狱。”

六三

  “须尸摩!汝见罪为罪,如法悔过。我等将摄受领纳。须尸摩!于圣律,对见罪为罪如法悔过者,增长功德,于未来入于律仪。”

  此颂曰: 
  所谓二无闻
  及子肉有贪
  城邑触芦束
  憍赏弥膨胀
  第十须尸摩。


第八 沙门婆罗门品

'七一' 第一 沙门婆罗门义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曰: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不知老死,不知老死集,不知老死灭,不知
趣老死灭之道迹者,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非是沙门,于婆罗门非是
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不能自知、实证入而住。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知老死……知道迹者,诸比丘!彼等沙门、
婆罗门,于沙门为沙门,于婆罗门为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与婆罗门 
之义,于现法自知、实证入而住。

'七二~八0' 第二~第十 不知(之一)

  ……舍卫城……
  ……不知生……
  ……不知有……
  ……不知取……
  ……不知爱……
  ……不知受……
  ……不知触……
  ……不知六处……
  ……不知名色……
  ……不知识……

'八一' 第十一 不知(之二)

  不知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趣行灭之道迹……自知,实证入而住。
  此颂曰:
  所谓由十一  四谛之分别
  沙门婆罗门  第八乃为因
  本篇之颂曰:
  佛陀食十力  乃至迦拉罗
  第五于家主  树品与大品
  最后之第八  沙门婆罗门

第九 中略品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八二' 第一 师



  世尊曰:‘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老死,是不见者,为于老死如实之智,则不能不
求师。又不能如实知老死之集,是不见者,为于老死如实之智,则不能不求师。不
能如实知老死之灭,是不见者,为于老死灭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趣
老死灭之道迹,是不见者,为于趣老死灭道迹如实智,不能不求师。’
一切凡如是者中略之。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生,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有,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取,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爱,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受,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触,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六处,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名色,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识,是不见者……

十一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行,是不见者,为于行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
实知行之集,是不见者,为于行集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行之灭,是
不见者,为于行之灭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趣行灭之道迹,是不见者, 
为于趣行灭之道迹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
凡对四谛亦应如是。

'八三' 第二 学

  一~十一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老死,是不见者,为于老死如实之智,不能不学。对
四谛亦复如是,而中略之。

'八四' 第三 瑜伽

  一~十一  ……不能不为瑜伽行。

'八五' 第四 欲

  一~十一  ……不能不为欲。

'八六' 第五 努力

  一~十一  ……不能不为努力。

'八七' 第六 不退转。

  一~十一  ……不能不为不退转。

'八八' 第七 热诚

  一~十一  ……不能不为热诚。

'八九' 第八 精进

  一~十一  ……不能不为精进。

'九O' 第十 不拔

  一~十一  ……不能不为不拔。

'九一' 第十一 正念

  一~十一  ……不能不为正念。

'九二' 第十二 正心

  一~十一  ……不能不为正心。

'九三' 第十三 不放逸

  一~十一  ……不能不为不放逸。

  此颂曰:
  师学及瑜伽   欲努不退转
  热诚与精进   不拔与正念
  正心不放逸   十二中略经
  另有十二经   分百三十二
  称之为中略   就四谛而言
  于此中略之要目终。

  此颂曰:
  师学及瑜伽   欲第五努力
  不退转热诚   谓精进不拔
  正念与正心   不放逸十二
  如中略经终   其他有十二
  百三十二经   所谓中略者
  则对于四谛   中略纲目终

第一 因缘相应 注


1 参照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五a)'以下如次略出。'
2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五a)。
3 邪道迹(micchapatipada)不导涅槃之道迹(aniyyanika…patipada)谓缘起法之顺观。(SA。P19)对此之正道迹(sammapatipada)谓缘起法之还观,SA。P19)。
4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一一、一O一a)。
5 五~九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O一b)。
6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七九。)经最初有‘一一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之一文略而直入本文开始’‘二 诸比丘!云云’。
7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O一c)。
8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O二a)。
9 十三、十四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a)。
10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五c)。
11 方便(upaya)于方便有爱见之二。爱与见则由我,我所等之相,以囚于三界之法。谓之方便。(SA。II。P。33)。
12 ‘我之我云云’于原文“attamam eti“应读为“atta na me ti“.
13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一OOc)。
14 法随顺法(dammanudamma)者,谓含括大小之法。
15 若云云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O一a)。
16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六a)及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大正一四,七六八)。
17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六b)。
18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三c)。
19 身者‘自己之有识身’外之名,色者‘他外之有识身。’。 
20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四b)。
21 杂阿含四六(大正藏二、七七六a)。
22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八a)。
23 说随顺说(vadanunvada)原文虽有vadanupata此段之意是vadanuvada?‘然无难结者耶?’
24 触云云,即谓‘缘触为经验’是无如此道理之意。
25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三b)。
26 佛陀品第一,再出第二经‘分别’者。
27 见(ditthi)见道之意,(SA II。P。59)次之见(dassana)亦然。
28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c)。
29 二九、三O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a…b)。
30 原文‘以知老死’重复。
31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五b)。
32 波罗延那'经'于原文有parayana为parayana。parayanavagga是含于经集(sutta…nipata)。
33 ‘于此’者‘于此教’之意(SA。P。60)。
34 威仪(iriya)者,谓‘达善行住’之意(SA。II。P。60)。
35 此原文之idanti读为idami ti。
36 不生者(bhuta)谓五蕴,(SA。II。p。61)。
37 舍利弗云云此重复可不要。
38 中阿含卷第五智经(大正藏一、四五一a)。
39 于'因'尽云云,重复可略。
40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c)。
41 ‘见’者,以智眼见,‘知’者,以慧知之。‘没入’者,依慧而入(SA。II。P。67)。
42 法者,谓四谛法,或道智法(magga…hana…dhamma),四谛法或导智法不能导过未之道。更要观察智(pacca…vekkhana…hana)(SA。II。P。67)。
43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c)。
44 三五、三六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一00a)。
45 杂乱等皆与邪见同义语(SA。II。P。69)
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