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相应部经 >

第84章

相应部经-第84章

小说: 相应部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蕴品相应(终)
    于此之摄颂曰:
    蕴罗陀见入生
    烦恼与舍利弗
    龙金翅干达婆
    云婆磋及禅定
    蕴品十三相应
  
  注1 “世尊之所说”原本bhasitam之前缺失bhagavato一语
  
  
  
六处篇 六处相应(1)
  
  相  应  部  经  典
  
  归命彼世尊应供等觉者
  
  六 处 篇
  
  第一 六处相应
  
  第一 根本五十'经'品
  
  '一' 第一 无常(一)内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
  
  二
  
    于此处,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
  
  三
  
    世尊作是言:“诸比丘!眼为无常,凡无常者,其为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
  
    耳是无常,凡无常者……
  
  五
  
    鼻是无常,凡无常者…… 
  
  六
  
    舌是无常,凡无常者……
  
  七
  
    身是无常,凡无常者……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八
  
    意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九
  
    诸比丘!如是观者,有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耳、厌嫌于鼻、厌嫌于舌、厌嫌于身、厌嫌于意,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而得解脱,由于解脱“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来如是之生。”
  
  '二' 第二 苦(一)内
  
  ※三
  
    “诸比丘!眼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七
  
    耳是苦……鼻是苦……舌是苦……身是苦……
  
  八
  
    意是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九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证知……更不来如是之生。”
  
   
  
  '三' 第三 无我(一)内
  
  ※三
  
    “诸比丘!眼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七
  
    耳是无我……鼻是无我……舌是无我……身是无我…… 
  
  八
  
    意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九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证知……更不来如是之生。”
  
  '四' 第四 无常(二)外
  
  ※三
  
    “诸比丘!色是无常,凡无常者,是为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七
  
    声……香……味……触1……
  
  八
  
    法是无常,凡无常者,是为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九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色、厌嫌于声、厌嫌于香、厌嫌于味、厌嫌于触、厌嫌于法,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而得解脱,谓于解脱“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来如是之生。”
  
  注1 photthabba译为“所触者”较正确,但仿旧来之译例,唯译为触。
  
  '五' 第五 苦(二)外
  
  ※三
  
    “诸比丘!色是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七
  
    声是……香是……味是……触是……
  
  八
  
    法是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九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证知……更不来如是之生。”
  
  '六' 第六 无我(二)外
  
  ※三
  
    “诸比丘!色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窦观。
  
  四~七
  
    声是……香是……味是……触是……
  
  八
  
    法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九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证知……更不来如是之生。”
  
  '七' 第七 无常(三)内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眼是无常,何况现在之眼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眼无所期望,于未来之眼亦无悦乐,于现在之眼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四~五
  
    过去、未来之耳是无常……过去、未来之鼻是无常……
  
  六
  
    过去、未来之舌是无常,何况于现在之舌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舌无所期望,对未来之舌亦不悦乐,于现在之舌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七
  
    过去、未来之身是无常……
  
  八
  
    过去、未来之意是无常,何况于现在之意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意无所期望,对未来之意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意为厌离、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八' 第八 苦(三)内
  
  ※三~七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眼是苦,何况现在之眼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眼无所期望,于末来之眼不生悦乐,于现在之眼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过去、未来之耳是……过去未来之鼻是……过去未来之舌是……过去末来之身是……
  
  八
  
    过去、未来之意是苦,何况于现在之意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意无所期望,于未来之意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意为厌嫌、用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九' 第九 无我(三)内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眼是无我,何况现在之眼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眼无所期望,于未来之眼不生悦乐,于现在之眼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四~七
  
    过去、未来之耳是……过去、未来之鼻是……过去、未来之舌是……过去、
  未来之身是……
  
  八
  
    过去、未来之意是无我,何况于现在之意即?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意无所期望,于未来之意不悦乐,于现在之意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十' 第十 无常(四)外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是无常,何况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色无所期望,于未来之色不生悦乐,于现在之色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四~七
  
    过去、未来之声是……过去、未来之香是……过去、未来之味是……过去、未来之触是……
  
  八
  
    过去、未来之法是无常,何况现在之法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法无所期望,于末来之法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法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一一' 第十一 苦(四)外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是苦,何况于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色无所期望,于未来之色不生悦乐,于现在之色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四~七
  
    过去、未来之声是……过去、未来之香是……过去、未来之味是……过去、未来之触是……
  
  八
  
    过去、未来之法是苦,何况于现在之法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法无所期望,于未来之法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法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一二' 第十二 无我(四)外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是无我,何况于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色无所期望,于未来之色不生悦乐,于现在之色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四~七
  
    过去、未来之声是……过去、未来之香是……过丢、未来之味是……过去、未来之触是……
  
  八
  
    过去、未来之法是无我,何况于现在之法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法无所期望,于未来之法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法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无常品第一 (终)
    其摄颂:
    无常苦无我
    三者有内外
    依无常说三
    各各有内外
  
  第二 双双品
  
  '一三' 第一 由于正觉(一)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余正觉以前,为未成正觉之菩萨'时',生如是念:“以何为眼之甘味?以何为患难?以何为出离?何为耳之……何为鼻之……何为舌之……何为身之……何为意之甘味?何为患难?何为出离?”
  
  三~七
  
    诸比丘!余生如是念:“凡缘眼所起之安乐喜悦,是眼之甘味。凡眼之无常、苦、变坏之法,此为眼之患难。凡对眼制止欲贪、舍去欲贪,此为眼之出离。凡耳……凡鼻……凡舌……凡身……
  
  八
  
    凡缘意所起之安乐喜悦,此为意之甘味。凡意之无常、苦、变坏之法,此为意之患难。凡对意制止欲贪,舍去欲贪,此为意之出离。”
  
  九
  
    诸比丘!余不如实知如是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时,诸比丘!其间,余于含括天、魔、梵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曾宣示无上正等觉。
  
  十
  
    诸比丘!余因如实知如是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诸比丘!依此,余于含括天、魔、梵世界,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