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

第32章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32章

小说: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闹饔^偏見,顯著的和微細的都有。永遠要知道,「思想形成」和各種互相關連的主觀偏見必然一起生起和消散,它們不能用不同的方法產生作用。因此「有情」、「人」、「我」或「其他」的觀念不應導入、涉及到心意,因為它們將立刻變成苦惱的因緣。試著去觀察,直到你看見每次一個「思想形成」的構成,它就只是一個「思想形成」而已,在觀察思惟的過程中,辨識智將會看到這個,也會看到,如佛陀所教導的——心意就是心意而已,並洠в衅渌臇|西——洠в杏星椤⑷恕⑽摇⑵渌蛉魏蔚摹.斘覀冞@樣觀察思惟心意時,內心就不會受到諸行和因緣的困擾或迷惑,這就是以心意做為參學架構的意義(中譯裕В盒挠^念處)。

  【法觀念處】 

  以法相做為參學的架構,涵蓋了心意凝聚專注的任何事物。在精細的層次上,它指心意本身。外在的法相有許多種。內在的法相包括身體的每一部份,所有的三種感受,以及在參學架構層次上的心意。所有這些都包含於觀察思惟法相做為參學架構之內。身體、感受、心意一併觀察思惟——當下所有四個參學架構——從叢林法義的觀點(亦即從實邸畬W得,非由書本學得),就是以觀察思惟法相做為參學的架構。如果這有任何錯铡耸怯伸段以诓t解和解說這件事時缺乏善巧所致,我要請求聽者和讀者的原諒。因為每次在我的談話或書寫中提到「叢林法義」時,我總是覺得辭不達意。因此,我請求讀者們,當讀到「叢林法義」時,對每一個章節試著去培養完全開放的心胸,以免在閱讀的時候感到困擾。
  在觀察思惟四個參學架構的過程中,當把它們一併導入法相的觀察思惟,以便成為一個單一的法義層次時,這是修習的要點,遠較從前所經過的任何一件事更為令人驚訝和不可預料。這是因為在開始觀察思惟身體的階段,就像一塊粗糙狀態的原木,「感受」呈現粗糙的狀態,「心意」呈現粗糙的狀態,即使「法相」也呈現粗糙的狀態。因為觀察思惟本身就像一塊粗糙的原木,所以所觀察思惟的事物也都呈現相同的狀態。但是當我們用努力修習來刨平和磨光事物時,修習範圍內的每一件事物就逐漸地改變它的情況。
  我在這裡所提到的,有關以法相的觀察思惟做為參學架構,是非常精細的法義層次,所以我們不禁要感謝,在開始的層次上,粗糙狀態的觀察思惟所打下的基礎。當我們在最後階段觀察思惟法相時,會覺得與開始的階段有相當的不同,雖然它們是相同的四個參學的架構。當我們到達最後階段時,四個參學的架構——身體、感受、心意和法相——在心裡呈現聯結,所以它們全都在「法相的觀察思惟」之下成為一個參學的架構。它們完全地融合,所以並洠в羞@是身體,那是感受,這是心意,那是法相的感覺。它們似乎進入一個單一的法義層次。
  在論及身體、感受和心意時,對修正和解脫心意的觀察思惟方法上,我已經給予相當充足的說明,但是現在我們談到法相的主睿懻撍坪跬耆珷可娴轿覀人的經驗。不過,我希望你們能夠用我剛剛所提到的態度來探討它,並以適合你們自己個性的方式來實邸Y果相信會與我跟你們說明的一致。
  摘要略述四個參學的架構:身體,包括內在的身體,外在的身體,和身體中的身體。感受——內在的感受,外在的感受,和感受中的感受。(感受的流出是相當眩s的,所以我願意在這兒補充一些意見:內在的感受是心裡的情緒,外在的感受是身體的感受。)心意——內在的心意,外在的心意和心意中的心意。「內在的心意」係專指心裡牽涉到主觀偏見的心理狀態。「外在的心意」係指涉及外在的主觀偏見的心理狀態。「心意中的心意」係指從心裡湧現的許多心念瀑流中的任何一個單一的心念之流。還有法相——內在的法相,外在的法相,和法相中的法相。「內在的法相」是指心意的精細狀態或主觀偏見,它是心意的目標或焦點,也是心意本身,它是所有心理目標的集中點。「外在的法相」是指能夠成為一個心意目標的每一個外在因緣。「法相中的法相」是指心意焦點的許多因緣中的任何一個單一因緣。
  因此所謂「身體中的身體」,「感受中的感受」,「心意中的心意」,和「法相中的法相」都是指這些事物中的任一單一部份或例子。例如,頭上許多毛髮中的一根毛髮,我們的許多牙齒中的任一顆牙齒,這些就叫做「身體中的身體」。通常,一個人觀察思惟身體的任何一部份,就叫做觀察思惟著「身體中的身體」。感受、心意和法相也是一樣。因為擔心時間不夠,我就不再詳述,讓我們留待日後。
  從叢林法義的觀點來說,四個參學的架構全部呈現在我們自己的身體和心意上。不過,這並不是說它們的外在方面就不相關。當你在參學的架構上努力,直到你能夠在法相的觀察思惟層次裡,把它們全部聯結起來,你才會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心意不會覺得被迫去追尋任何外在的事物來幫助修習,僅只是專門地觀察思惟著身體和心意,哂弥眢w和心意所完全具備的四個參學的架構,就足以對治它自己的問睿恕
  在開始的層次上,內在和外在的每一件事都是相關的,因為心意的執著讓它們相關。但是當你漸漸到達「放下」的階段,那些種種的因緣將會失去它們的關連。即使是身體、感受、心意和法相,它們是參學架構的必要名詞,也必須放下,它們不應被執著或生成心裡的重擔。當你的觀察思惟完全地達到「法無我」(法相不是我)的程度時,它們都必須要被放下。而後,一旦心意已經超越積蘊而能瘢鼤r,你可以轉回來再觀察思惟並聯結它們,作為當下心意的法樂。  禪思者,在參學架構的修習中,如果他們是堅定而不畏縮的,一定會看到許多不尋常和令人驚訝的事情,時時在他們的心意裡生起。當收穫成果——法義層次上,相應於適當開發的因緣——的時候來臨,成果必然會由預流果(中譯裕В喉毻愉」⒁粊砉ㄖ凶g裕В核雇雍⒉贿果(中譯裕В喊⒛呛⒘_漢果,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地顯現,不必有所懷疑。

  【四念處與四拢B】 

  由此可知,不論我們觀察思惟四個參學的架構或是四拢B,它們都是為了解脫痛苦和煩惱的同一條道路。即使可能有些差異,也只不過是在名稱上而已。從它們的基本要義上來看,它們是相同如一的。那些努力於四個參學架構的人和那些努力於四拢B的人,正在執行著同一部門的工作。因為痛苦(中譯裕В嚎啵木壠穑ㄖ凶g裕В嚎嗉南ⅲㄖ凶g裕В嚎鄿纾退南⒅溃ㄖ凶g裕В嚎鄿绲累E),就像身體、感受、心意和法相,在真理的層次上是一樣的——就像不同的人們在同一個工廠內做不同的工作一樣,從他們的勞力所產生的利益都歸於同一個工廠。
  摘要略述,從努力於參學架構和拢B,一步一步所產生的最後成果:剛開始時,身體、感受、心意和法相是呈粗糙狀態,痛苦、它的緣起、它的消散和它的消散之道也呈粗糙狀態,因為修習也是在粗糙的狀態之下,往復地刨平和磨光,渾然不覺法義的輕重、深湣捳灰步z毫不曉得修習上的是非、善惡,因為這些是我們以前所從未做過的。從我們的祖先到父母和其他親戚,洠в腥嗽浉嬖V我們——參學的架構和拢B是像什麼樣子﹖應該怎樣去實邸拍艿玫饺绱诉@般的成果——因為他們本身也不知道。更糟糕的是,他們把這些無上的參學架構和拢B,一再地拋棄於地下、水下和火裡。我們只是他們的孩子、孫子和曾孫,我們怎能自誇瞭解並且全都知道這些事呢﹖我們實在必須承認自己的無知。即使,真的,參學的架構和拢B從一開始就是無上的法義,當它們到了我們這裡,它們就必須從粗糙的法義開始,因為我們自己就是處於粗糙狀態的人們。甚至我們的修習也是在粗糙狀態下的修習,但是當我們堅毅地修習,無所退卻;當我們對法義和修習的瞭解,一點一滴地,日復一日地,逐漸地呈現,而且慢慢地開始打成一片時,我們對佛陀的教導的信念持續地增強,更加根深柢固。以前神秘的事物逐漸地顯露出它們的真實面目來。
  例如,四個參學的架構和四拢B,雖然它們就跟我們在一起,我們卻渾然不覺,就像從未見過一般。我們聽著比丘們說法,卻幻想著遙遠的事物,比我們耳、目所及的範圍更遙遠。我們從未想到去參學這些攸關自己內在的教導——法義的集中點。當比丘們的說法結束時,結果可能如是:「我們洠в械竭_法義的能力,因為它們太深奧而且太微妙了,法義解說了,而我們聽眾卻處於相反一邊的世界。」我們全部——老師們和聽眾們都一樣,從未想到,我們是在四個參學架構和四拢B的同一個世界裡,那些所解說的事情,完全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洠в薪z毫的偏差。諸如此類的铡舛紩l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
  但是當真相——例如四個參學架構——在我們的修習過程中,開始顯露它自己的時候,這些教導逐步地成為心意的耍麍D。我們看到身體、感受、心意、和法相,它們就像一張畫上標幟和符號的地圖,告訴我們前進的道路,以便得到痛苦和煩惱的解脫。參學的架構和拢B,內在的和外在的,成為全方位為心意顯示前進路線的標幟和符號,它們似乎在說:「快點,跟隨著這些箭頭,它們顯示著安全之道,敵人正在這附近瘋狂地搜尋著你,到處埋伏等待著你。不要鬆懈地認為這裡的每個地方都是安全的,你只有趕快穿過這個叢林,才會到達安全的地方。」我們在修習上的堅毅於是增強,伴隨著念住和辨識智,我們學會以參學的架構和拢B做為我們的砥礪和道路。過去我們所不穩定地、不平順地觀察思惟的身體、感受、心意和法相,現在成為共同層次的法義,全部都可予觀察思惟,以便整合和統攝於純法相的觀察思惟層次之下。
  當心意把法相的觀察思惟做為本身的參學架構,直到它熟練而且完全地相信它自己時,法相(法義)的觀察思惟轉向專門地處理心意的事務。在這個階段,你可以說法義成為心意,或心意成為法義。一旦心意已經純淨地進入法相的思惟,外在的因緣——色相、聲音、氣味、味道、碰樱陀^念,伴隨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感受和思想,過去就像一座堅硬的岩石山,障礙著心意以致於找不到出路——凋萎而從想像中消失。身體(色)、受、想、行、識,就像浮雲遮蔽著心意,現在一點一滴地從它的輪廓——傳統實體的臆測——中,被念住、辨識智、信心和堅毅的強風吹散了,直到它們消褪得幾乎無影無蹤。剩下來的只是從心裡生起的空幻的煙霧:這是尚未被摧毀的法相層次,但是它無法再公然展示自我了,因為強壯的念住和辨識智已經包圍了它,並且全程不斷地偵察著去摧毀它。最後這個層次的法相——心意的無明——徹底地被念住和辨識智所摧毀,哂玫哪耸欠o我——法相非我——和所有法相都不值得執著的真理。有情、人、我或其他的觀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