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方永刚笔下的蒋介石 >

第49章

方永刚笔下的蒋介石-第49章

小说: 方永刚笔下的蒋介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袭击搞得晕头转向,狼狈不堪,日寇第三舰队的旗舰“出云号”被中国空军炸成重伤,失去应战能力。 
  当天下午,日寇18架轰炸机从杭州湾飞来,妄图偷袭我陆军阵地。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长高志航奉命阻截,他率领27架战斗机穿云破雾,冲向敌群。杭州上空顿时枪炮轰鸣。飞机在半空中翻转飞旋,一会儿俯冲,一会儿拉起。高志航首开第一炮,击落日机领队,接着各中、分队长四面出击,10分钟后,经过激烈战斗,我空军击落敌机6架,而自己无一损伤。这一战,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打破了木更津航空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事后,木更津航空队大队长石井大佐当晚剖腹自杀。 
  消息传出,举国一片欢腾,报纸刊出醒目标题《飞将军一战成功六比0大胜倭寇》予以大力颂扬。蒋介石闻讯,也大喜过望,在日记里写道:“倭寇空军技术之劣,于此可寒其胆矣。”传令嘉勉空军。经宋美龄提议,国民政府遂把8月14日这一值得铭记的日子定为空军节。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使国际观感一新”,蒋介石讲评淞沪抗战
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重大战役,也是我国由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和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综观这次战役,虽然在客观上,敌人装备精良,具有陆海空联合作战优势,我方武器落后,海空力量薄弱,最终难以抵御强大敌人的进攻,不得不实施战略退却。但是,在这次战役中,我国军队官兵英勇抗敌,粉碎了日军由华北长驱直下武汉的阴谋,挫败了日军中央突破、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迫使日军在华北战场转攻为守,在青岛地区暂停军事行动,打乱了日军侵华的全盘计划,打破了日军“一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梦呓。实现了在持久战中消耗敌人的战略目标。 
  淞沪抗战持续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使得长江下游的工厂和物资有了内迁的时间,这为长期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淞沪战役张扬了国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11月28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特别提出华军之英勇抵抗,并称日军尚未获得其摧毁中国军队之主要目的。即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10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10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淞沪抗战“使国际观感一新”,这是蒋介石十分欣慰的。10月29日,蒋介石召集第三战区师长以上长官军事会议,他不无自豪地说:“上海的战事,自开始迄今,将近三月,各位统帅所部,努力抵抗,不惜以壮烈的牺牲,给倭寇以绝大的打击,此种为主义为国家拼死抗战的精神,已经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一般外人看见中国军队装备欠缺,武器不良,以为一旦对日作战,必不能抵御侵略。这一回我们淞沪各军经两个半月的抗战,左翼似能维持原有阵地,右翼阵地也按计划只作战略上的移动,这种奋勇超绝的战绩表现出来,无论中外人士,对于中国军队,不仅改变了从来轻视的心理,而且都不能不表示非常的赞叹和钦佩。英美各报且赞我军队因沪战之英勇,与此次有秩序之转移阵地,安全退却,证明中国军队已建立其国军基础于从来所未有的历史之上云。两个半月以来,我们虽然没有得到大的胜仗,但在我们预定的消耗战和持久战的策略之下,已使敌人受到意外大的打击,在精神上我实在已打败了举世共弃的倭寇!” 
  淞沪抗战毕竟以中国军队的撤退结束,应该总结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首先,战略指导思想混乱。不能很好处理政略和战略的关系,把希望寄托在列强干预上,关键时刻表现犹豫,失去主动出击的机会。把军队和人民的命运押在列强身上,看人家脸色行事,以别人的好恶来确定自己的作战计划,总是靠不住的,最后吃亏的必定是自己。 
  其次,战略战术方针混乱。在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上,与火力强大的敌人打阵地战,无险可守,地面工事构筑不易,给防御作战增加了难度。我70万大军以血肉之躯构筑阻挡侵略洪水的堤坝,徒然增加牺牲。没有作纵深梯次配备,没有实施战役机动,战斗多采取短促出击的方式,呆板僵硬的战略战术指导使中国军队处处被动,这种失去主动权的消极防御的军队,又怎能不失败呢? 
  再次,蒋介石和中国统帅部在淞沪抗战指挥上出现了两次重大失误。一是对侧背要地杭州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原有的防御部队一个师最后撤到只剩下一个连,等到日军实施金山卫登陆,蒋介石又迟迟不愿作出撤退决定,拖延了4天,最后不得不匆忙下令撤退,已溃不成军,损失惨重。二是原有的二线国防工事,没能得到利用。既然战略撤退是预想中的事,就应该有所准备,预留后路。那么吴福线、澄锡线国防工事早应派留守部队控制起来,加以管理,随时投入使用。但是,等到转移部队到来后才发现,指挥官手中缺少工事位置图,有的工事水深没膝,不能使用,一些工事不配套,不适合使用,而多数工事则大门紧锁,找不到钥匙。打电话到统帅部,钱大钧急得团团转,匆忙找工兵指挥;蒋介石闻讯,气得骂娘,原来是保存钥匙的地方官员和民团早已逃跑了。战事混乱到这种地步,组织指挥者应付完全的责任。为修筑国防工事花了几百万国防经费,就这样白白打水漂了。 
  bookbao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敌后战场,八路军独当一面
蒋介石指挥中国军队对日军的猛烈进攻死拼硬挡,但是血肉难堵炮火,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相继失陷。山河破碎风飘絮,顿时,神州大地一片风雨凄迷,天地变色,草木含悲。蒋介石面对潮水般涌进的侵略军,悲痛、愤恨一时云集心头。在正面战场血肉横飞、战线不断向内地收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坚持执行洛川会议制定的全面抗战路线,深入已沦陷的地区,广泛发动民众,展开人民游击战,从战略上配合了友军抗战的正面战场。 
  1938年2月,蒋介石在武汉会见了彭德怀。徐州会战在即,蒋介石心中并没有底,他询问道:“是否可以在青纱帐起时派队袭击津浦线,支援徐州会战?”多一分力量就多一分胜算,蒋介石已经开始意识到八路军游击战在对日作战中有巨大的作用。同仇敌忾,自当义无返顾,彭德怀慨然回答:“不待青纱帐起即当派队前往!”津浦线的日军开始不得安宁,在北段,八路军频频出击;南段,新四军第四支队协同国军李品仙部、廖磊部运动于淮河流域,使准备北进的日军不得不慎重考虑。 
  八路军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范本,在敌后战场先后建立了晋察冀、冀南、冀鲁豫、苏南等多块根据地,就是在林海雪原的东北也活跃着中共领导的抗日联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
  敌后游击战有力地支援了国军在正面战场组织的抗战。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分别牵制着大量日军,使狂妄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1938年11月25日至28日,蒋介石在湖南南岳召开了军事会议,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也应邀参加。会议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设立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聘请共产党人担任
  教官。1939年2月,在国共共同努力下,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正式成立,参加训练的成员除了国民党军官外,还有大批进步知识青年,他们结业后,深入敌后,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对八路军的疑心越来越重,以至于有时不惜动用本来应该用来打鬼子的枪炮对付八路军。但是,由于与日军的正面交锋并没有完全停止,所以国民党与八路军敌后战场的配合与支持也没有断绝。从武汉失手到日本投降的7年时间中,蒋介石在正面战场先后发动了近70次较大的战役,绝大多数战役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都做出了有力的支援和战略配合。 
  bookbao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日军兵临城下,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
1937年11月中旬,江南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但是扬子江畔的南京上空,却是阴云密布。自从“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节节失利,三道国防线接连失守,日本侵略军直逼南京。 
  蒋介石在南京心神不宁,在十天之内,连续三次召开紧急高级军事会议。第一次在陵园官邸,中山陵下四方城,有人称它“美龄宫”;第二次在铁道部富贵山地下室内。这是第三次了,出席会议的都是高级幕僚: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唐生智、谷正伦、桂永清、钱大钧、刘斐。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淞沪抗战以来的形势和南京的防卫问题,同时提出了国民政府迁都问题。 
  会上多数将领认为,日军由京杭国道、京沪线和长江进逼南京,来势凶猛,而南京地处长江弯曲内侧,地形上背水,易攻难守。加以中国军队新败,又经长途溃退,士气沮丧,战斗力薄弱,短期内无法恢复,因而南京只能作象征性防守。但蒋介石认为南京为总理陵寝所在,碍于国际观瞻,决定固守南京,并于11月24日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南京保卫战开始。 
  关于迁都问题,自10月下旬以来,京沪形势日益紧迫,南京屡遭日机轰炸,首都南京面临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其安全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迁都提上议事日程。10月29日,蒋介石在最高国防会议上作了题为《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明确宣布:“为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将迁都重庆,以四川为抗敌大后方。” 
  11月9日四川省主席刘湘通过宋子文向国府主席林森和行政院长蒋介石呈递了“建议中央迁川,以作长期抗战的准备”的建议书。蒋介石早已心仪四川了,见了这份建议书,心里高兴,立即“深表嘉许”。 
  11月12日,上海沦陷,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立即专程前往国民政府拜见林森主席,具体会商“迁都”之事。蒋介石对林森说:“上海战况不利,国军吃紧,四川以两年多的部署,近日整顿军政业已完成,作为民族抗战复兴基地,为国府办公理想之处。迁都之事,宜尽快进行……”林森表示完全赞同。两人取得一致意见,决定将“迁都”立即付诸实施。 
  11月16日晚9时,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正式宣布:“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迁重庆,其他各机关或迁重庆,或迁长沙……”会议正在进行之时,林森一行赶到会场,与会者看到国府主席到来,都起立向他致敬。林森十分感伤地说:“诸位同志、先生,老夫我马上就要登舰出发西上重庆了,原来定的是白天起程,但日机轰炸,只好赶夜路了。就此向各位告辞。”大家相对无言,只是愣愣地看着这位七旬老翁。 
  临行前,林森双手抱拳,用福建口音向大家作揖道:“我已是古稀之人,今世再回南京,不作此想了……但你们一定会抗战到底,坚持到最后的胜利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