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正信的佛教 >

第17章

正信的佛教-第17章

小说: 正信的佛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陀释迦世尊,成道之后,经常在外游化,很少回到自己的故国迦毗罗卫,但 
当他晚年时代,舍卫国的青年国君琉璃大王,为了报复迦毗罗卫国在他少年时代给 
他的侮辱,便发动大军,誓言消灭迦毗罗卫的释迦种族。这被佛陀知道了,便一个 
人在琉璃王的军队必定经过的道中,坐于一棵枯树之下,任由烈日曝晒。琉璃王见 
了便问佛陀,何以不坐在有叶的树荫之下?佛的回答是很感人的:「亲族之荫故胜 
外人。」(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见品之二)                                     
                                                                         
    就这样,琉璃王进军了三次,三次都见到佛陀坐在枯树之下,所以也撤退了三 
次。到第四次,佛陀知道这是释迦族的共业,也是无法挽救的定业,虽然同情与惋 
惜,也是爱莫能助,琉璃王第四次进军时,佛陀才放弃了挽救故国厄运的努力。   
                                                                         
    在中国佛教史上,比如玄奘大师出国之后,曾为中国的文化在印度留下了辉煌 
的成果,虽在印度受到了崇高的敬仰,但仍念念不忘返回祖国的怀抱;法显大师在 
锡兰时,有人供养他一面中国的白绢扇子,他在异地见到了祖国的东西,竟然激动 
得「泪下满目」,这种热爱祖国的情怀,实在也是佛教精神的流露。             
                                                                         
    在唐朝的天宝年间,安禄山造反,因为国库的财政贫乏,就有神会大师出来, 
帮助郭子仪,大事筹募,以「香火钱」所得,接济当时的军需,终于平定了历史上 
著名的安史之乱。                                                         
                                                                         
    明朝的开国之君朱洪武,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汉人的政权,这是一位 
雄才大略的民族英雄。但是谁也知道,明太祖不仅是正信的佛教徒,而且在他少年 
时代出过家。                                                             
                                                                         
    近代有一位宗仰法师,是中山先生的知友,他对国民革命,也曾付出了许多的 
贡献。                                                                   
                                                                         
    当然,若从佛教的理想社会而言,佛教决不是偏狭的帝国主义者,而是彻底的 
无政府主义或世界大同主义,乃至是无限的宇宙大同胞主义,因为他爱全人类乃至 
爱一切的众生。可是,民族主义乃是达到一宇宙大同胞主义的基础,若要达成这一 
目的,必先要从热爱他的国家民族做起,否则便无从生根。                     

§佛教徒能够参加军政工作吗?                                             
                                                                         
    佛教,不是一个政治性的宗教,所以佛教徒们,不会有政治的欲望。         
                                                                         
    但是,政治的原则是治理众人的事,佛教徒既然也是众人之一,自亦不能脱离 
了政治而生活。                                                           
                                                                         
    政治,应该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属于人民,治权属于政府。佛教徒,至少应 
该享有政权的权利,比如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等,佛教徒是必须参加的。近代 
中国高僧太虚大师,曾主张「问政不干政」,这是值得重视的。僧尼的职责是修行 
与弘化,直接从事于治权的掌握与执行,那是不应该的;对于政权的过问,乃是切 
身利害的问题,所以是应该的。根据这个原则,僧尼当可参加各级代议士的投票与 
候选,以期能将佛教徒的意见贡献给国家的建设。否则的话,即使佛教徒的权益, 
也将被人忽视了。这在释迦世尊的当时,也常以宝贵的意见,贡献给国王与大臣。 
当然,如果是为了急求出离三界而出家的人,纵然是政权的权利也可放弃,无奈在
今后的社会却又必是「任是深山最深处,也应无计避徵徭」的局面!
                                                                         
    至于在家的佛教徒们,从事军政的实际工作,乃是应当的。一个有理想、有抱 
负、有热忱的在家佛教徒,应当要向各方面的各阶层去贡献出自己。             
                                                                         
    不过,根据佛制的戒律,僧尼可向军人说法,但绝对不可参加军中工作,如果 
国法强制僧尼入营,那便等于勒令僧尼返俗!目前我国政府的兵役法令,对于佛教 
的僧人,尚无通融的规定。这是由于中国佛教徒的不自争气,虽有一个教会,内部 
缺少组织,僧人不限资格,对于政府也不提出明确的计画与恳切的要求。这个问题 
在泰国,早已不是问题,他们有一套非常优良的法令,僧人不服兵役,也不能利用 
僧人的身分来逃避兵役。在美国,耶和华见证派的基督徒,要求免除服兵役,教友 
派的基督徒,也反对服兵役,现在他们都已获得了兵役法的保护,而以军中牧师及 
有全国重要性的平民服务,来代替兵役。(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国的宗教)         
                                                                         
§佛教是和平主义的宗教吗?                                               
                                                                         
    从佛教的本质上说,从佛教的史实上说,佛教确是世界各宗教中最最爱好和平 
的宗教。                                                                 
                                                                         
    佛教主张慈悲主义,能给予他人乃至一切众生之乐称为慈,能拔济他人乃至一 
切众生之苦称为悲,在慈悲主义的实践下,不会见到可镇可恨的人,只有见到可怜 
可悯的人。所以,在佛教徒的观念中,战争是最最残忍的事,宁可牺牲了自己的生 
命,贡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感化强暴,来赢取和平,也不愿以牙还牙以暴抑暴地从 
事战争。在佛教史上,佛教徒们常常遭受到异教或政治的迫害,除了从容殉教,从 
未有过暴力的反抗。比如佛陀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受到舍卫国琉璃王的侵灭 
之时,当时迦毗罗卫的统治者是佛陀的堂弟摩诃男,是虔诚的佛教徒。以当时释迦 
族人的武功来说,不但可以抵抗一阵,根本可以打败琉璃王的,但他们不愿流了他 
人的血,他们没有抵抗,便把城门打开,向琉璃王投降了,但是,琉璃王并不因释 
迦族的投降而就赦免释迦族人的生命。在这情形之下,摩诃男便向琉璃王要求,让 
他潜到水底去,当他未出水面之前,任由释迦族人逃亡,待他出水之后,再把未及 
逃走的释迦族人集体屠杀。琉璃王答允了,但是,摩诃男潜入水底之后,再也不出 
来了,看看释迦族人都要逃光了,派人下水察看,发现摩诃男把头发系紧在水底的 
树根上,早已淹死了。为了所信的宗教,为了守持不杀生的和平主义,释迦族人宁 
可投降被杀;为了挽救族人的生命,摩诃男宁可自沉水底而壮烈地牺牲。终于也大 
大地感动了琉璃王,停止了他的屠杀计画(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见品之二)。这则故 
事,很可以说明佛教是和平主义的宗教。                                     
                                                                         
    虽然,在佛经之中,也有说到以金刚怒目的精神,摧毁邪魔恶怪的势力,但那 
毕竟是属于精神界的修持工夫,而不是现象界的实力表现。                     
                                                                         
    不过,菩萨为了适应各类众生的根性及各种环境的需要,化现的姿态是可以活 
用的,比如华严经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之中,就有从事于烽火战争及严刑峻法的菩 
萨;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应化身中,也现有大将军身。在瑜伽菩萨戒本之中也说, 
菩萨如果见有恶贼为了贪劫财物而要杀很多的人,或者有人要杀已证圣果的大小乘 
圣人,菩萨为了不使那个杀人者因了杀死多人或圣人而堕无间地狱,宁可自己先把 
他杀了,让自己堕地狱──这种出于悲悯之心而非出于贪心及镇心的杀人,佛教是 
许可的。                                                                 

§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吗?                                             
                                                                         
    这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问题,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 
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究竟那一个的主张较对?大致上,后人 
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因此,也可以说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                         
                                                                         
    事实上,佛教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
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 
是性恶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 
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适其所适。
                                                                         
    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