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正信的佛教 >

第2章

正信的佛教-第2章

小说: 正信的佛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天导师,而不是幻术家及魔术师,他用不著骗人家说「代人赎罪」,他是教我
们一切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佛陀是甚么?

    佛陀,这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                                        
                                                                          
    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  
,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                                            
                                                                          
    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  
年),生于印度迦□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  
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从释迦牟尼的言教中,使我们明白,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  
迦一人是佛,可是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这个  
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  
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著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  
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  
教相信:佛陀是以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  
,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甚来崇拜,也不承认另  
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宇宙和生命是从那里来的?                                               
                                                                         
    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 
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原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 
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 
的实际情况。                                                             
                                                                         
    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 
的结果。                                                                 
                                                                         
    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 
续不断地薰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在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 
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 
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的结果,所谓「善 
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这个意思的说明。                                     
                                                                         
    业,有个人单独造作,也有与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虽然单独造作,但也可以 
和他人相同,有的虽然与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轻重不同。因此,业的种类,从 
大体上说,分有「共业」及「不共业」的两大类。                             
                                                                         
    由于共业,所以感得同样的业报;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众生──过去、 
现在、未来的无数众生的共业所感,而有各类不同的共业,所以也感得各种不同的 
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间,有著无数无量的世界,它们的成因,都是由于各类不 
同的无数众生,所造各类不同的共业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 
形体,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体一样。至于那些无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没有生物存在 
的星球,虽不是众生活动的舞台,但却也是为了众生活动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间 
,万事万物,没有一种现象没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阳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 
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的生物也将无法生存;虽然上有许多的事物,无法用科学的 
观点证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释,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那就是 
它们存在的理由。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出的出现,佛教相信是由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 
上至人类,都是一样。地球形成之后最出的人类,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 
他们是飞空而来的,那是由于他们的堕落,贪爱了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 
后,身体粗重不能飞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来(世记经、大楼炭经、起世经等)。 
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天福享尽之时,必须要来地上随业受报。正 
像以后所有的众生一样,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 
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于不共业的理由,虽然同样生在地球世界,品类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 
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也有千万差别。             
                                                                         
    事实上,共业,也是不共业的分类,比如地球众生的共业与他方世界众生的共 
业相比,便成了不共业;同样的,不共业,也是共业的分类,比如非洲的黑种人与 
亚洲的黄种人,是由不共业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类,所以仍由共业所 
感。以此类推,同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也有千万差别,乃至同在一个家庭,兄弟姊 
妹,也各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生命的来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菩萨怎么讲?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它的意思,菩 
提早觉,萨□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 
是动物。萨□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 
,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恶的人,称为「菩 
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不大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 
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 
,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们无量誓愿学,佛道无 
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 
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 
阶位,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 
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 
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 
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 
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 
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 
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 
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 
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 
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 
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脱,不愿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 
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 
为大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