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正信的佛教 >

第20章

正信的佛教-第20章

小说: 正信的佛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顿渐两种法门,乃是一体的两面:顿是由渐而顿,渐是因顿而渐;没有 
渐,决没有顿,有了顿,必先有渐;渐是顿的成因,顿是渐的结果。             
                                                                         
    这个问题,我在民国四十七年,就已有了这样的见解:「所谓顿悟,乃是最后 
一念的点破,或最后一缘的成熟,...就如一个孵了二十来天的鸡蛋,如因小鸡 
无力挣开蛋壳,经母鸡轻轻用嘴一啄,小鸡便会脱然而生,并且生气盎然,但这母 
鸡的一啄,也是最后一缘的助成。同样的,我们学佛,因为往昔生中的根机深厚, 
所以生到现世,只要偶受一个禅门所说的机锋,便可一念点破,而顿超悟入凡上的 
圣域。那么所谓顿悟,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了。」(佛教人生与宗教七十八页)   
                                                                         
    因此,若从佛的果位上看众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有成佛的可能 
,所以佛视众生等同于佛,这是顿教;若从众生位上看佛,众生虽可成佛,众生成 
佛必须经五十二个阶位的长期修行,才能到达佛位,这就是渐教。到了渐修的圆满 
,佛的果位,亦必顿然显现──菩提树下成等正觉。                           
                                                                         
    反过来说,顿也是渐的开始,渐乃是顿的实践,顿是渐的启发,渐是顿的延续
。                                                                       
                                                                         
    因为,中国禅宗所称的顿悟,是指顿时悟到佛的知见──法华经把佛的知见的 
证得,分成两面的四阶,称为「开、示、悟、入」,开与示的工作,是由佛陀担任 
的、对众生做的,将众生本有的佛性之库藏打开来,指示给众生,称为开示;悟与 
入是由众生自己做的,众生明白了自性本来可以成佛,这就是悟,悟后如法修持, 
才能进入佛的知见之门。若以阶位衡量,悟佛知见,是在未□初地的凡位菩萨,入 
佛知见,是在□了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因为,唯有初地以上,才能一分一分地断 
无明,一分一分地证觉性。初地以前,都是准备工夫。                         
                                                                         
    可见,顿悟是悟的理体法性或佛性,顿悟并不就等于成佛;渐修是修的事相功 
德,唯有积于渐修,才能真的成佛──理以顿悟,事以渐修──这是顿渐问题的又 
一答案。禅宗的顿,就是这样的一个范型。                                   
                                                                         
    不过,这是站在教义解释的立场而说,若照中国禅宗的本身来说,又并不如此 
,因为中国禅宗所说的顿悟,乃是不落阶位的,顿悟就是顿悟,与渐修几乎没有关 
系,而以为顿悟之际,当下便是本来如此的真如实性。但这终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 
得到的。                                                                 
                                                                         
    禅宗以为在参究用功到了得力之时,虽不能即刻进入初地菩萨的圣位,但在顿
悟的当时,能使第六第七识的功用暂时停伏,不落昏沉、散乱、无记的状态,唯是 
明明了了的现量(本来如此的)心现起,好像在乌云覆盖之下,突然烟消云散一见 
万里无云的景色,虽仅极短时间的实证(真如实性的)经验,刹那之后,又被无明 
烦恼的乌云把那景色遮了起来,但他确已见过一下本来如此的真如实性了,比起从 
未见过的人来,当然是大大的不同。这就是禅宗所讲的顿悟,唯其悟后仍得用功再 
修,因其虽已印到了佛心,福慧资粮──成佛的资本,尚未具足哩!

§最好修学那一宗?                                                       
                                                                         
    在前面已经说过,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是由于学佛者的根性及时代环境的不同 
而产生。所以如果站在佛教的根本立场上说,宗派是多余的,如果执一非全,那不 
唯是学佛者个人的损失,更是整个佛教的不幸;正像浙江的宁波人喜欢吃臭,湖南 
人喜欢吃辣,山东人喜欢吃辛,山西人喜欢吃酸,那末你说,究竟那种该吃,那种 
不该吃呢?                                                               
                                                                         
    佛教的内容,无所不包,虽不即是科学,但不违背科学;虽不即是哲学,但却 
超乎哲学;虽不即是文学,但却确有文学;虽不即是美学,但已创化了美学;虽不
即是宗教,但也不缺宗教的素质。                                           
                                                                         
    因此,我们修学佛法,最好是选择近于自己根性或兴趣的,作为入门的方便。 
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 
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 
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它对佛教的重要 
性来说,正像六法全书对于中华民国,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自成一宗,律宗应 
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禅宗特盛,继而禅净合一,晚近,禅宗出了寄禅及虚 
云,净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谛闲,华严出了月霞,唯识出了欧阳 
竟无(渐),但从大致上说,在民间仍以禅净二脉的影响力较大,在学术界则以唯 
识的影响力较大。密宗虽也盛行,但是非常混乱。                             
                                                                         
    最值一提的,是太虚大师及其门下,他们不再拘泥于某宗某派,而是直从佛法 
的根本精神上,统看各宗各派,打破门户界限,还归各宗的本来地位,太虚大师以 
三大系,统摄大乘各宗派,那就是:法相唯识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圆觉宗,因此 
,除了唯识及三论两宗各成一系之外,其余各宗,均归法界圆觉宗所摄。到了太虚 
大师的学生,近人印顺法师,又将大乘三大系更动了一下,称为:性空唯名论、虚 
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太虚大师以法界圆觉为最圆满,印顺法师则以性空唯名为 
最究竟。前者一生推崇起信论及楞严经,后者宗本阿含教义,贯透般若空的思想, 
人家说他是三论宗,他却否认此说,因为中国的三论宗已经渗入了中国的思想,而
非印度空宗的原来色彩。                                                   
                                                                         
    事实上,不管你叫它甚么名字或放在甚么地方,玫瑰花总是一样地香。古今诸 
大德的左判右摄,乃是为了使人更加明白佛法的内容和研究的系统与方法,若要修 
学,凡是走上了路,「法法皆通涅盘城」。因为,佛法只有浅深偏圆之别,而没有 
好坏是非之分;浅的是深的基础,深的是浅的进展;偏的是圆的部分,圆的是偏的 
全体。然从研究上说,必须脉络分明,所以要左判右摄。                       
                                                                         
    不过,到此为止,我们应该注意,中国的大乘八宗,已经归纳成了三宗,八宗 
的门户,应该不复存在,乃至大小乘的界限,也当一律铲除,俾使整个的佛教,重 
归统一。如果尚有甚么人要做某宗某派的孤臣孽子,希望成为某宗某派的第几代祖 
师,那是没有必要的事了;事实上,历代高僧,未必就是某宗某派的第几代祖师, 
徒有法卷授受的所谓「嗣法门人」,也未必就是有证悟的高僧。至于大乘与小乘之 
分,也根本不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欢迎,中国人说他们是小乘,他们也会说大乘非 
佛教,这种分河饮水而彼此轻视的局面,谁说是合理的呢?                     
                                                                         
    当然,对于一个初进佛门或将进佛门的人来说,起步点的选择是必须的。以我 
的看法,初出家的比丘及比丘尼,应该先学僧尼律仪,但却不必就入律宗;晚年学 
佛的在家居士,应该专心念佛,但却不必就入净土宗,也不必就是念的西方阿弥陀 
佛──尚有兜率内院的弥勒佛,东方的药师佛与阿ㄔㄨ\佛等;如果是以学术思想的态
度来亲近佛教,那末般若空及唯识有的两大系,都是最富发掘价值的宝藏。       
                                                                         
    以修学的行程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难行道,一是易行道。难行道是指自 
初发菩提心起,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生生世世牺牲自己而成全众生,那是靠著所发 
的愿力,维持住一生又一生的救世工作,这是非常艰难的行门,如果愿力不够坚强 
,往往会在再三再四的挫折之中退心,但是这一行门的行程,却比易行道来得快速 
,要比修学易行道更早达到成佛的目的。易行道是指藉著诸佛愿力所成的净土,长 
养各自的慧业,也就是以凡夫的身分往生佛国,在佛国的环境之中培养慧业,到了 
「不退」的程度,乃至到了圣位的境界,再入凡界行菩萨道而广度众生,所以,这 
是比较安全而稳当的,却是迂曲而缓慢的。                                   
                                                                         
    一般没有自信或信愿不够坚决的人,最好是修学易行道,易行道的宗教价值及 
其作用,可以说与基督教的求生天国,有著异曲同工之效,虽然两者的内容不可同 
日而语,但其强调「信」的力量则几乎一致。再说,基督教讲「信、望、爱」,佛 
教则强调「信、愿、行」鼎足而三的功能。所不同的,佛教是以众生的本身为主, 
基督教则以上帝为主,基督教的出发点及其目的,无非是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