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秦相吕不韦 >

第23章

秦相吕不韦-第23章

小说: 秦相吕不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将问:“太子疑秦军、赵军合谋吗?” 
  楚太子:“小心为妙……” 
  不无道理。一将问:“那魏军和韩军呢?” 
  楚太子听后道:“这样的道理,我们懂,他们也会懂……不要愣着了,快去布置……” 
  众将离开了。 
  回到营中,廉颇下令做拔营的准备,然后自己坐在帐中,思考着联军撤离后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廉颇的目标是,第一,尽可能完整地把赵军带回去。第二,尽可能使整个联军少受损失。 
  出征前与赵王争论以及前后的情景,时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子里。   
  三、怨怒   
  那是一个很冷的早晨,赵王单独把廉颇召进了宫,就四国联合攻秦的事再与廉颇进行一番商讨。廉颇的看法赵王已经清楚。这次召他,实际上是想说服廉颇,让廉颇接受自己的主张。 
  按说,作为一国之君,决定问题,是用不着如此的。赵王这样做,实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几年前,秦国进攻韩国的上党。韩国救兵不到,上党形势紧急。上党紧靠赵国,上党郡守冯平向赵国求救,并提出:将上党献与赵国。这在赵国君臣之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赵王力主答应冯平的要求,而廉颇则坚决反对。上党地面很大,与赵国相连,赵国对上党早就垂涎三尺。现在唾手可得,何乐而不为?廉颇则认为,冯平作为郡守,只有为国守土之责,并无向他国献地之权。他的所谓“奉献”,是趁韩国无暇顾及,把守土之责变为献地之权。而如果赵国接受,就必然得罪韩国。还有,秦国派兵取上党,结果,上党归了赵,秦国必怒。怒则加祸于赵国。得一地而惹两国之怒,非可取之策。 
  事情难以决断,赵王问相国赵胜。赵胜倒表示同意赵王的主张。这样,赵王下了决心,答应了冯平的要求,赵国取得了上党。 
  可祸害随即到来:进攻上党的秦军移军赵境,索要上党。赵国不允,两军集于长平。 
  就是说,上党事件成了长平之战的导火线。 
  由于赵国乘人之危抢走了韩国的土地,当赵军和秦军对峙于长平之时,长平虽就在韩国的家门口,但赵国却休想从韩国那里得到一兵一卒的支援。 
  当初,廉颇是赵军主帅,两军对峙不久,赵国君臣中间又出现了“攻”还是“守”的争论。这我们已经知道了,最后,廉颇被撤,赵括取代了廉颇,“攻”也就取代了“守”。 
  而那次攻守之争,平原君赵胜是站在廉颇一边的。 
  赵国得不到邻国特别是韩国的支援,尤其是战略决策的错误,赵军大败。 
  两次事实都证明,廉颇是对的。 
  后来,廉颇复位,燕国乘人之危攻打赵国,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廉颇打退了燕国的进攻,大大鼓舞了赵国国人的士气。后来秦军围邯郸,又是廉颇领兵苦守,外边请来了救兵,邯郸之围才得解。 
  这一切,赵王是很难忘怀的。 
  问题是,人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现在,赵国的元气刚刚恢复,赵王又要折腾了。 
  也可能是赵国和秦国之间结怨深重的缘故,昔日,你叫勾践忘掉会稽之耻那是不可能的,而如今,你让赵王忘掉长平那四十万男儿的死也是困难的。复仇的烈火一直在赵王的胸中燃烧着。 
  楚太子亲自到了邯郸,韩国的使者来了,魏国的使者来了。使节们慷慨陈辞、义愤填膺,表示不捣毁咸阳誓不罢兵。 
  人家并没有长平之恨尚且如此,我赵国,四十万儿郎惨死于豺狼之手,该出头的时候却当缩脖乌龟,岂不被天下笑掉大牙! 
  打! 
  那天,赵王大泪泼天地又向廉颇讲了自己的想法。 
  所谓“君忧臣劳,君辱臣死”,看到赵王如此,廉颇不由得不为之心动,也老泪纵横,表示,只要赵王认为应该干的,他廉颇将拼出老命,在所不辞。 
  但是,廉颇过后一想便后悔不迭。军之事,可不是感情应该左右的东西。战事有战事本身发展变化的轨迹。联军攻秦也好,联军抗秦也好,只有极少数是成功了,而成功是有条件的。 
  这次所谓的四国联军攻秦,并没有任何成功的条件,相反,必败的条件倒十分充足。 
  第一、这次联合攻秦,楚国最为积极,而极力要促成的,是楚太子。联军一旦组成,楚国便为盟主,楚太子必为统帅。这楚太子是赵括那样的人物,纸上谈兵,而且孤高傲物。这样便注定联军难胜。 
  第二、魏国和韩国各有打算,最主要的原因是,半年前,两国在边界上刚刚发生摩擦,先是魏国占了韩国两个城池,随后,韩国反攻,不但收复了失地,而且夺得魏国三个城邑。拉锯战旷日持久,两国难分上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出面调停,魏、韩两国停战和好。随后,楚国提出联合攻秦,魏国最先答应,韩国本不愿意,但也不想就此问题得罪楚国,便也同意了。韩国也派出使节到了邯郸,但其本意未必是劝说赵国加入联军。最后,如果联军组成了,他们,魏国也好,韩国也好,由于彼此的矛盾和戒心,都不会派出多少人马。 
  第三、从力量对比讲,四国国力合起来并不比秦国差,军力合起来也不比秦国差,可合,那只是理念上的。秦国可以统一调动举国之力,四国却不成。这样,秦国可以各个击破。实际上,现在的秦国已经变得比任何时候都强大。它可以上下一心,劲往一处使。这一点联军做不到。 
  最后,联军组成了,廉颇的判断没有错。赵国同意了,魏国声称出兵八万人,实际上,有五万人就是多的。韩国声称派出了五万,实际上恐怕连三万人都没有。 
  最令人担忧的是,楚太子果然成了联军主帅。这位主帅第一项决定就让廉颇感到难以接受:联军大军集于秦国与魏国的边界渑池,说什么要把秦军吸引过来,以逸待劳!   
  四、尾随(1)   
  秦军最后是被吸引来了,可楚太子自作聪明,一连串出现决策失误。最后,只有接受败局。 
  廉颇思考着,乐开垂泪进了帐,哭道:“将军,末将的哥哥当年力追子楚、吕不韦,今被他们捉去,恐怕死路一条了……” 
  廉颇安慰乐开道:“将军勿虑,这次秦军行事,看来吕不韦举足轻重。他不是小肚鸡肠之人,绝不会加害你的哥哥……” 
  乐开被劝,刚刚安静下来,一军士便进帐报告:“报告将军,楚军已经拔营向东开进……” 
  廉颇和乐开听后都大吃一惊。廉颇立即道:“险了!”随后,想了片刻,急忙传令:“坚壁营垒,取消二更拔营出动军令。”并向乐开:“将军速去魏营、韩营通报,让他们亦坚壁营垒,取消二更出动的军令。” 
  赵军、魏军和韩军成犄角之势,三军的战车都不曾卸马,并派巡逻人员出营,互通情况,紧紧张张过了一夜。次日天明,仍不见秦军动静。 
  现在,廉颇成了联军主事的,天明之后,立即招魏将郑会和韩将石勇到营中商议撤军之策。郑会不住地大骂楚太子,廉颇任他发泄,过了一阵,郑会的气消了,三人开始议论正题。还没有讲上两句,就见一将急忙进帐向廉颇报告:“报告将军:楚军东行三十里中秦军埋伏,全军覆没,楚太子下落不明……” 
  郑会虽然对楚太子不满,但对楚军如此下场,亦叹息不已。廉颇道:“可叹楚国十万男儿,就如此葬送……” 
  石勇对廉颇和郑会道:“眼下就说我们当如何是好吧……” 
  廉颇道:“十分明显,破联军之法,就是进行反间,以便各个击破……”随后,廉颇向郑、石二将讲了吕不韦入营、楚太子追究礼物、楚太子中吕不韦反间之计、怀疑他与吕不韦串通等事,郑会、石勇这才明了内情,又纷纷骂了楚太子一阵。楚太子最后自顾自,实际上害了自己。大家看到了各顾各的危害,商定撤军时首尾相顾,宿营时像当日夜一样,派巡逻人员出营,互通情况,营中部分战车不卸马,三军形成一个整体。撤出的时间定为午饭后…… 
  午饭过后,三军拔营东进。 
  探马报告,秦军尾随了过来。 
  一日过后,联军扎营,秦军亦扎营。 
  夜里,联军按商定办法,各自都派巡逻人员出营,互通情况,营中部分战车不卸马。一夜紧张,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次日,情况又是如此。 
  一连三天,天天如此。石勇提醒廉颇和郑会:“秦军这是先让我等紧张,使我军见如此无事而懈怠下来,然后攻我……” 
  廉颇和郑会认为这话有理,都不敢有半点懈怠。 
  第四日三军又驻了下来。按路况,次日,韩军与赵军和魏军应该分道回都城了。夜里,石勇将军和郑会将军聚到了赵营廉颇大帐。石勇是一个诚实的人,他提出,秦军之所以尾随联军又不出击,想必是在等这样的日子:韩军回都城去了,魏军也回都城去了,只剩下了赵军,那时,再出击…… 
  郑会则提出,说不定,在韩军回都城的路上,秦军已经设了伏…… 
  对这个问题,廉颇已经想了好几天。直到如今,他还没有想明白,秦军这是要做什么。在韩军回都城的路上设伏;韩军回都城去了,魏军也回都城去了,只剩下了赵军,那时再出击……他都想过了,可能性不能排除,但又不太像。实际上,要向联军发起攻击,并获取胜利,对秦军来说,已经出现了若干次机会,而秦军都……没有抓住,还是说放弃了?他们到底要干什么?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是好?明日,韩军就应该回都城了。让不让韩军离去呢?而不离去,大家又做些什么呢?继续驻扎,防止秦军各个击破?那何时为了? 
  放行吧!赵军为了避免将来只身与秦军作战,总不能永远把韩军和魏军栓在自己的战车上。 
  还有,不放韩军和魏军,大家驻扎下来,那秦军也就驻扎下来,而那样,就再次形成双方对垒的局面。从眼前的情况看,那种局面联军是应该竭力避免的。因为联军实际上没有力量应战了…… 
  放行! 
  至于韩军回都城的路上会不会遭受伏击的问题,那不能不防,但可能性不是太大。一是离韩国都城不是太远了,韩军很容易得到救援。二是,那样秦军就要分兵,它设伏伏击别人,也当防备别人设伏伏击它。因为此处到底是韩国的地面。 
  廉颇想明白了,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郑、石二将听后十分感动。三人又讲了些有关事宜,郑、石二将便回营去了。 
  廉颇派出更多的探马,到秦营周围打探秦军的动静。 
  一夜又平安地过去了。次日,石勇来与廉颇和郑会辞行。 
  一段时间的共患难,三将彼此间有了很深的感情,三人挥泪而别不提。 
  两日后,郑会也同样别去。此后,赵军单独行动。秦军依然尾随。 
  且说赵军独行两日后进入赵境,不日到达邯郸城郊。 
  廉颇决定赵军不入城,而是就地扎营,看看秦军的动静再说。 
  廉颇叫过乐开,吩咐道:“一路之上,秦军尾随我军,不即不离,吃不透他们要行何策。三军在此驻扎,我进城向大王回奏,听从王命,将军在此坚壁勿出,免中秦军奸计。”   
  四、尾随(2)   
  乐开诺诺,廉颇进城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