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秦相吕不韦 >

第44章

秦相吕不韦-第44章

小说: 秦相吕不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太后快舞完的时候,秦王传旨的太监到了。他没有立刻进宫,而是静静地站在宫门处,等候太后舞完。 
  太后舞毕,宫女凑近太后,把大王旨到的消息悄悄告诉了太后。 
  其实,吕不韦已经发现了那个太监。见宫女向太后耳语,知道是大王旨到。 
  吕不韦站起来,与太后同时,彼此走近,彼此对视,然后再次拥抱在一起。 
  这样,两个人相聚应该是时间越长越好。但眼下不可能了。 
  片刻,他们分开,彼此对视了一阵,并各自把手伸向怀中,握住了珍存于怀中的玉佩。 
  最后,吕不韦转身离去。 
  这时,太后的眼泪如泉涌般流了出来。 
  吕不韦本想去看一眼太王太后。在秦宫,除太后外,太王太后是惟一一位令吕不韦敬重的女性。 
  实际上,眼下不可能了。出宫后,他向华阳宫的方向站定,默默地站了片刻,祝福这位贤德的女人平安、快乐、长寿。 
  随后,吕不韦跟定那位传旨太监到了大殿。   
  二十八、罢相   
  秦王和文武百官都等在那里。 
  吕不韦进殿后依然站到了原来的位子——直到现在,他依然是相国。 
  李斯已经被任命为廷尉,就站在吕不韦的身旁。 
  秦王坐在正面的丹墀之上没有动。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片刻,秦王道:“廷尉李斯向相国问话……” 
  李斯与吕不韦并排而立,并没有向吕不韦这边转身,他道:“问相国:嫪毐进宫,封他为少府中郎将,可是相国所荐吗?” 
  吕不韦回答:“是。” 
  李斯又问:“封他为长信侯,可是相国所荐吗?” 
  吕不韦回答:“不是。” 
  李斯又问:“赐他泾阳封地,可是相国所荐吗?” 
  吕不韦回答:“是。” 
  李斯又问:“他入宫为太监,相国可知吗?” 
  吕不韦愣了一下,回道:“知道。” 
  李斯又问:“在泾阳储存兵器,可是相国的主意吗?” 
  吕不韦回答:“是。” 
  李斯又问:“嫪毐谋反,相国事先知道吗?” 
  吕不韦回答:“不知,但曾想到。” 
  李斯转向秦王,道:“臣问话完毕。” 
  秦王没有立即讲什么,大殿再次出现鸦雀无声的场面。 
  如此过了片刻,秦王问李斯:“照廷尉所问,相国有罪吗?” 
  李斯奏道:“有罪。” 
  秦王问:“当定何罪?” 
  李斯奏道:“秦律: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嫪毐谋反当死,相国亦当死。” 
  李斯讲后,秦王又没有立即讲话。百官屏着呼吸,百目注视着秦王,大殿中第三次出现鸦雀无声的场面。 
  过了片刻,秦王缓缓道:“虽然,相国有大功于秦,寡人不忍其死,处:革除相国之职,令去封地……” 
  这时大家才喘出一口气来。 
  吕不韦站在那里没有动。李斯忙道:“吕不韦当谢大王不杀之恩。” 
  这话讲后,吕不韦才跪了下来,喃喃道:“谢大王不杀之恩。” 
  秦王向这边转过身来,眼里似乎噙着泪花,久久注视着吕不韦。吕不韦跪在那里,眼睛也注视着秦王,眼睛里同样噙着泪花。 
  如是过了片刻,秦王方道:“下殿去吧……” 
  吕不韦缓缓站起,轻声道:“臣有一事奏报……” 
  秦王道:“讲……” 
  吕不韦道:“秦国的百姓负有使命,要与陛下连年征战,故而,统一天下之后,一定要善待之……” 
  吕不韦看着秦王的表情,他吃惊地发现,秦王脸上出现不悦之色。吕不韦续道:“首先,要让他们有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 
  讲到这里,吕不韦的话被打断了,就听秦王道:“此言差矣——君靠势而动。势者犹舆也。臣,君之马也,民,君之轮也。舆动靠马良、轮利。今告寡人,民将休息。休息,轮停也。轮停而马动,寡人之舆,不知其可。韩非子曰:‘势者君之舆也,威者君之策也,臣者君之马也,民者君之轮也。势固则舆安,威定则策劲,臣顺则马良,人和则轮利。’故知此言大谬也,不合于道……” 
  吕不韦呆住了。 
  啊!自己是在梦里吗?   
  二十九、眺望   
  秦宫的宫门前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的一侧,也就是冲着宫门的一侧是一条街,街上的店铺的门面与宫门对着。这是一条繁华的街,靠了宫中的下层太监、低等侍卫和某些宫女的消费,买卖人的生意做得十分兴隆。 
  太阳西下,眼看就要落山了,人们忙着准备晚饭,街上的人渐渐多起来。 
  在一家店铺的前面,停着一驾车。这是一驾战车,有四匹马,车上却只有一个人。这车在这里已经停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战车当初停在这里,并没有引起什么人的关注。它停了这么长时间,人们就开始注意了。 
  首先来光顾的是一群孩子,有男孩子,也有女孩子。男孩子凑上来看那四匹高头大马,有的大着胆子凑近它们,给它们草吃,有的胆子更大,拿小棍子捅马的鼻子。女孩子则站得远远的,看着男孩子的勇敢行动。 
  这引来了大人——孩子们的家人,他们大声地训斥自己的孩子,要他们离那牲口远远儿的,免得被他们伤着。 
  这又引发了车旁店铺主人的不满——我们都有这种经验,商铺最讨厌自己的前方被什么东西给堵上。这辆战车堵上了两家店铺,一家是绸布店,一家是杂货铺。杂货铺的老板娘是过去关照自己的孩子中的大人的一个,她拉着孩子远离了战车,嘴里骂着“不长眼的东西”,明里是骂孩子,实际上是骂那车上的人。 
  这提醒了掌柜的。已经半天没人光顾了,他诅咒车子堵门影响了生意,便走出店来,站在阶上,双手掐腰,眼睛紧紧盯着车上的人,准备与他理论理论。 
  车上的人四十多岁,身材魁梧,穿了一身麻布的夹衣。老板看后觉得此人有些面善,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到过。 
  车上的男人是背着老板的,看那样子,那人一直在注视着秦宫那边。 
  老板忘记了自己出店的使命,把与这个不长眼的人理论的事丢到了一边,在努力地回忆: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个人呢? 
  正在他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的时候,那车上的男人突然向老板这边转了一下头。老板看到车上的男人脸部的一处特征,立即失声叫了一声:“相国!” 
  原来,老板看到了车上人眉宇间那颗红痣。 
  大臣们上朝都乘坐车子,而他们的车子都从这里经过,然后进宫。高官经过这里,自然会引起大家观察的兴趣。相国吕不韦自然是人们追逐观察的目标。无人不晓,吕不韦的眉宇间有一红痣。当初,大家不认得吕不韦,传说他眉宇间有一颗红痣,这样,那颗红痣便成了认出吕不韦的标志物。 
  “看见那颗红痣了吗?在车子的中间,那就是相国!” 
  今天,有不少的因素使老板没能把吕不韦认出来,往日见到的相国都是一身朝服,今天穿了一件粗布的夹衣,不会让人想到会是相国。往日是上朝,从此匆匆而过,今日却把车子停在这里…… 
  一定是老板的叫声惊动了车上人。那人回头看了老板一眼,便摆动手中的缰绳,让战车启动了。 
  车上人确是吕不韦。 
  家里的人丁已经在午饭后离开了咸阳。当时,朝中文武百官中的友好,包括王龁、蒙骜、李斯等,集中在咸阳东门相送,结果,离开的队伍中并没有吕不韦。家人告诉百官,吕不韦已经先行离开了。 
  其实,吕不韦是最后一个出相府,然后独自一个人到了这里。 
  他自己讲,诸事都想明白了。但是,既然想明白了,为什么独自来到宫门前,长时间地独自呆在这里? 
  他被人认了出来,离开了。如果不是如此,他会在这里呆多长时间?事实是,等他的车子赶到城门那边,刚刚跨出城门时,城门已经关上了。 
  特别是,他日后的行动说明,说“诸事都想明白了”,那肯定是不真实的。     
  第五部 空迎   
  一、加冠   
  秦王嬴政加冠、带剑仪式在大殿隆重举行,这说明秦王已经年满二十岁。 
  仆射周青臣宣读王谕:“上帝加福我秦国,大王加冠、带剑,乃万民之福。大王下旨,大赦天下,百官加爵一级,黔首加爵一等……” 
  众呼万岁。 
  丞相李斯宣布:“百官随大王天坛祭天!” 
  秦王谕:“丞相引领……” 
  李斯应道:“领旨。” 
  秦王戴冠、带剑,在百官的簇拥下出宫,先到天坛。 
  秦王上坛前,李斯向秦王道:“坛中案下摆的禾苗,就是经郑国渠水浇灌了的……” 
  秦王眼前立即闪出昔日的一幕: 
  华阳宫 
  吕不韦:“第二件事,是开一条渠……” 
  华阳太后:“开一条渠?在哪里?” 
  吕不韦:“在泾水、洛水之间……” 
  太后道:“怎么会想到这样一个主意的?” 
  吕不韦:“臣是韩国人,在家乡早就认识一名水工,名叫郑国,有一次聊起来,他说如果他是秦人,就在泾、洛水之间开一条渠……” 
  吕不韦:“……这条渠修起来,将获万年之利。” 
  回到现实,秦王登坛祭天。   
  二、诉往   
  当日晚上,秦王独自在宫中踱步,足足有一个时辰。最后,他命太监召赵高。 
  赵高一直在监中,这次秦王加冠,大赦天下,赵高获释。不多时,赵高到了。他非常消瘦,看上去老了许多。 
  秦王与赵高见面,彼此都感慨良多。两个人同时想起他们与嫪毐、赵二女一起在邯郸的情景,再想想如今大家的状况,他们竟然都垂下泪来。 
  最后,秦王告诉赵高,从今以后便到宫里来,恢复中书令的职务。 
  赵高喜出望外,立即谢了恩,表示海可枯、石可烂,对秦王的忠心不变。 
  变不变,眼下就是考验。 
  秦王直截了当地问赵高:“寡人想知道:相国是不是寡人的生身父亲?” 
  赵高被关了好几年,现刚刚被放出,外面的事情并不晓得,但秦王所问的问题的敏感性他是晓得的。他知道,嫪毐曾以此为题目造反。当时,秦王的讨伐檄文里讲,嫪毐的所谓“复正统、除假王”“纯属谋反者惯用伎俩”,现在,秦王问起这样的问题用意何在?自己应该如何回答呢? 
  赵高算不上脑子运转得飞快的那种人,面临着如此复杂的问题,他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秦王看出了赵高的尴尬,于是道:“不必思虑过甚——寡人需要知道的是事实,你需照事实回答。” 
  这是对赵高的提醒,还好,赵高从正面做了理解,他甚至想到刚刚自己的誓言,如果不照事实回答,那还谈得上什么忠君呢! 
  “是。”赵高斩钉截铁地道。 
  对此,秦王已经有了精神准备,因此,平静地听了赵高的话。 
  “你有什么证据这样讲?”秦王问。 
  赵高道:“恕臣直言……” 
  秦王道:“要的就是直言。” 
  赵高道:“太后原在相国处,后来……成为庄襄王妃。在邯郸时,嫪毐就对我讲,太后过去不久,就派泾阳太后到相国宅第把相国叫过去,见面后,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