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永乐大帝-朱棣传 >

第21章

永乐大帝-朱棣传-第21章

小说: 永乐大帝-朱棣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棣去掉吴高,用的是离间计。他写了两封信分别派人给二人送去。但他故意将二人的信交换了一下。给杨文的信,送给吴高,信中对杨文肆意毁辱。而给吴高的信,却送给杨文,信中对吴高极力赞美。二人接到信后,都把信上交给了朝廷。朝廷不辩真伪,不知是计,对吴高产生了怀疑。结果,吴高的爵被削,还被遣往广西。只剩下杨文一将独守辽东。朱棣这一计,不仅拆除了杨文的犄角之助,而且弄得辽东军中人人互相怀疑。进退无据,不敢放心大胆地出战 。辽东的问题解决之后,下一个目标便是大同了。

  这时,谍报李景隆在德州招兵买马,调集各处军马,以期明年大举。面对这种形势,燕军如何动作,燕王与诸将颇进行了一番讨论。有的将领认为,李景隆即将来,燕军应当有所准备,不当离开北平。朱棣则认为,李景隆即使要大举,也要等到明年春暖。燕军进攻大同,大同告急,便会向李景隆求援,李景隆如果出援的话,他的不耐严寒的南方士卒千里赴援,也必然疲惫而不堪战斗。十二月十九日乙卯燕军便向大同进发。 

  十二月二十四日燕军至广昌(今河北涞源),守将汤胜等举城投降。第二年(建文二年)正月初一,燕军来到蔚州城下。城坚守不下。守城指挥李诚,号称冲天李从水沟出城见燕王,相约献城自效。李诚回城后,阴谋败露,被收下狱。城外军士迟迟不见动静未免攻城心切。朱棣也怕久滞坚城之下,兵钝威挫。燕军发现城外有旧筑敌台起楼,楼上厚架有飞桥跨接城上,而现在桥毁台存。燕军决定以这座旧敌台为隐蔽,向城上进攻。朱棣下令各军用布囊塞满雪土,从台上推下,待堆得与城同高时,便乘之入城。土袋垒得差不多的时候,燕军用霹雳车飞石轰击城墙,城墙震裂。这时城中守将王忠、李远等决定举城投降。蔚州之下,实际两军并未接刃。

  二月初二,朱棣升投降的尉州卫指挥同知王忠、张远、李远为北平都指挥司都指挥佥事,令他们仍领本部精锐与燕军同攻大同。但朱棣并非对降将完全信任,升官重用是必要的,但也必须有以制驭。朱棣命人将这些人的家属送至北平。名为优待,实际是拿他们做了人质。这种心照不宣而又无可奈何的做法,在封建的主仆之间是并不奇怪的。主子使用奴仆,是对他的信任,但奴仆要小心,如不驯服,主子是随时可以刑戮加之的。奴仆则甘愿为主子效忠。不信,请用家属作为抵押!

  朱棣麾师西进,直指大同。大同是代王朱桂的封地。诸王被削,同病相连。朱棣的上书、檄文动辄说朝廷戕残骨肉,未尝不是说给诸位亲王听。此前朱棣夺大宁,把宁王拉入军中,与之结成联盟。这次他西进大同,除了为解除后顾之忧外,当然也希望得到代王的响应。朱桂闻说燕王西来,便欲起兵响应。但他早已受到当地守军都督陈质的控制,无法行动。燕军攻大同不克,而李景隆的援军又已西出紫荆关,向大同进发。前有坚城,外有援兵,燕军不得不从居庸关撤还北平。西进的计划失败了。随着燕军的撤退,陈质旋即率师夺回了蔚州和广昌。李景隆军势甚盛,朱棣诫谕诸将坚守勿与战。而李景隆鉴于天气寒冷,此次出师的目的在于明春的大举,也便撤还德州。 

  一场大战在所不免。朱棣也在为之做准备。除了上述与官军之间的舌争笔战外,朱棣还努力加强自己的实力。他进一步与蒙古首领勾结,希望借助鞑军战胜官军 。同时,仍然利用他长久镇守地方的影响,继续策反北平周围朝廷的文臣武将,使他们参加自己的营垒。前面蔚州的指挥王忠、李远便是这样的将领。这时,保定的知府雒佥也叛降了燕军。燕藩的初胜,也使他成为那些不满朝廷的人的投奔之地。一些武臣在朝中犯法或者因涉嫌私通燕藩失掉了职务,都纷纷投入燕军。

  兴兵征战,致天下不宁,而无数将士抛头洒血,军民难免有怨怼之情。还有一层,朱棣起兵,实早有预谋,此番大战实发端于朱棣欲篡夺皇位。朱棣的宣传把宣战之责推给朝廷,但天下耳目可欺、而天地鬼神之心不可欺,朱棣对此不能无所畏惧。为了收揽人心,也为了超度十余万将士的灵魂,缓天地鬼神之怒,二月三十日(乙丑),朱棣派第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祭阵亡将士,抚恤其家属。朱棣说:“天下将士,从皇考南征北伐,宣力效劳,以定天下。迩者奸臣驱其战斗,败死于锋镝之下,不可胜计,深可哀悯。”他命收拾将士的骸骨,给予安葬,以免暴露山野。指挥耿孝等到郑村坝各战场所收达十余万具之多,将它们安葬于北山之原。各坟墓前都树立了简单的标志,还规定墓地内禁人樵牧,有发掘者,治以死罪。朱棣派官对这十余万人致祭。祭文是朱棣亲自撰写的。祭文说:

  呜呼!昔我太祖高皇帝起布衣,提三尺剑扫除祸乱,平定天下。尔诸将士俱从南征北战,略地攻城,栉风沐雨,宣力效劳,共成我国家大业。眷念功勋,无由报答。

  兹者,奸臣浊乱朝纲,同谋不轨,图倾基业,覆灭诸王,调弄将士,披坚持锐,列阵成行,以兵向我。故不得已亲率精兵与尔等交战,我之将士思念太祖高皇帝恩养厚德,忘生取死,心无怖惧,忠诚感通,神明昭鉴,虽众寡不侔,行见摧败,尚念诸将士毙于矢石锋刃水火之中,其畴之仇,何罪而至此哉!缘其不慧,为奸所惑,驱之于死地,可哀也。

  已命僧修荐,因此资冥福,拔昏热之途,趋德之路。复念尔等骸骨暴露,弃于山野,雨淋日炎,顾视弗忍,乃命收什,■于北山之原。封以厚土,树以佳木,裨永久而不坏也。故用勒诸玄石,立于墓侧,并系之以铭:

  生物芸芸,必资于后,天下亭毒,曷克厥止?帷圣则之,遇物无私,一视同仁,子育春滋。哀彼之伤,若已之疾,无罪驱死,巨蠹之贼。缅维古礼,埋胔以时,不俾暴露,仁政之施。呜呼尔众,国之忠良。奸臣肆毒,甚于虎狼。死于战阵,曾不尔戚。我心恐伤,恒焉尔惕。念尔骸骨,弃于山野,日炎雨淋,我岂忍见!拾而聚之,窀穸于斯。魄其安矣,魂其妥矣。维石崟崟,勒铭山阿。维卜万世,其永不磨。

  那北山之原的新坟,远望如门钉鱼鳞。那一具具血肉之驱,曾经如生龙活虎。虽然今已睡卧黄沙,而白发红妆的思念能割得断吗?料峭的寒风吹散了缭绕的香烟,零落的纸钱随着黄沙飞舞。那高僧的抑扬的吟唱和朱棣假仁假义的铭辞,果然能为十余万鬼魂超度荐福吗?朱棣很懂得宣传的作用。他要为自己开脱,他希望部将心甘情愿地为他卖命。一场新的大战正在紧张地准备。三月初一,朱棣集合兵马举行大阅,战旗一开,将会又有一批人尸抛山野,血洒黄沙。

  这时,李景隆驻军德州,郭英、吴杰等驻军真定,逐渐向北推进。经过数月的积聚,李景隆军势甚盛。建文帝欲壮军威、期在必胜,遣中官赐给李景隆以斧钺旗旄,军中得便宜行事。但小有不幸的是中官离京师渡江之时,正遇上大风,那一套钺斧旌旗却沉入水中。有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但建文帝不以为意,再派中官北上,务将斧钺旗旄送至军中。李景隆得到朝廷的赏赐和特命,意气更加昂扬。 

  四月初二日,朱棣召集诸将,商议出兵迎敌。初五,朱棣带领诸将祀祭军牙六纛之神,准备出师。第二天大军出城南,驻于马驹桥 。随即向武清进发。这时官军也在北进,两军相距不过百里之遥。十六日,燕军从武清派赴德州、真定侦察敌情的谍者回报说,李景隆军已过河间,前峰到达了白沟河,郭英已过了保定,拟于白沟河与李景隆合师北上。朱棣下令继续南下,师驻固安。

  四月二十日,天气闷热,过早来临的暑气使一切都显得有点沉重。燕军西渡拒马河,在苏家桥驻营 。待营帐扎稳后,朱棣与诸将一起分析军情。他对丘福等说:“李九江志大而无谋,自专而违众。郭英老迈退缩。平安刚愎自用,胡观骄纵不治,吴杰懦而无断。数子皆匹夫,其来无能为也。惟恃其众尔。然众岂可恃也?人众多乱,击前则后不知,击左则右不应。前后不相救,左右不相应,徒多无益也。况贼将帅不专,而政令非一,纪律纵弛而分数不明。”他认为郑村坝之战,就是人多不一定可取胜的例子。他又说:“将者三军之司命也。将志衰则三军之勇不奋,而败迹形矣。其甲兵虽多,粮饷虽富,适足为吾之资耳。尔等但秣马砺兵,听吾指挥,举之如拾地芥。兵法所谓,敌虽众可使无斗。又曰,识众寡之用者胜。吾策之审矣。第患尔等过杀。当谨以为戒。” 

  入夜时分,忽然狂风大作,呼雷闪电,大雨如注,丘垅中的雨水卷着黄泥,流满了沟沟濠濠。雨实在太大了,遍地的积水已无处渲泄,迅速上升,竟达三尺之深。坦荡的原野,一时成了水乡泽国。可怜数十万军士头顶大雨,脚踩黄汤,几乎化作鱼鳖,云低雨猛,植立于地上的刀枪,尖端不放出火球,互相撞击劈劈叭叭,连弓弦也铮铮作响。已经入睡的朱棣,被大雨惊起,营帐内的积水已经过了卧榻,朱棣只好在榻上再叠放交床,坐以待旦。

  大雨推迟了战争的进程。这些雄师骁将可以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却无法和老天爷一争高低。二十四日,天气大大放晴了。地上的积水也已经退去。被暴雨洗过的一切都是那么清新。在泥水中挣扎了几天的将士们终于可以舒服地呼吸了。然而,在使人类为之慑服的大自然的神威暂时隐退之后,人类又恢复了他们自相残杀的本性。强敌在前,一刻都不能放松。造化施予人类的如此美妙的原野竟然要成为血腥的战场。

  朱棣下令整顿军队,并带领诸将祭告天地。在朱棣虔诚地拈香施礼时,据说天上有神爵五色出现,飞驻于旗杆之首,祭祀的大礼完毕后渐向西北飘去。祭仪一完,诸将便抢先来向朱棣报告。朱棣说:“此神灵告我所向也,必有大捷。”当然,朱棣与诸将不能解释为什么在雷雨中的刀枪放火而且铮然有声,也不知道那五色神爵其实是雨后云影雾光的变幻,但他们却同样希望自己确有神灵相助。他们不愿揭破甚至是故意散布这无稽的神话,不如此便无以壮军威、定人心。朱棣未必不信神,但他从战场形势判断,认为欲战胜官军必须占据白沟河上游的有利地势,才可收以顺击逆之效。白沟河从西北流向东南,它的上游正是西北方向,而这正与“神爵”所指之方向相合。于是,朱棣命令大军向西北循河而进。

  朱棣先令百余骑向对岸发炮以造成主力打算在此渡河的假象,朱棣自己却率大军循河向西北进发。日当正午,燕军渡河。不料,官军在河对岸早已埋伏一支兵马,那是都督平安率领的万余骑兵。这平安是一员骁将,曾经随朱棣出塞扫除残元势力,因此对朱棣的用兵甚为了解。李景隆派他做先锋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朱棣见是平安,不免对这位往日的部下有几分轻蔑。他说:“平安竖子,往从我出师塞北,频见吾用兵,故为先锋。”平安的出现迫使朱棣改变老一套的打法。他声称“用兵机变,神妙莫测”,并表示:“吾今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