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秦始皇 >

第137章

秦始皇-第137章

小说: 秦始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臣受安陵君之命前来出使秦国,既是对贵国两次派使的回访,也是为了向大王陈述安陵君不能交换安陵之地的理由。”嬴政对唐睢不卑不亢,说话有分寸的气度十分赞赏,他为了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于是威严地说道:    
    “不知长者是否听说过天下之势的骤变?”“老夫愿闻其详。”    
    “寡人灭韩亡赵,踏平燕代,剿灭荆楚,水灌大梁,齐国不战而降,天下尽为寡人一人所有,安陵与这些声威显赫的大国相比怎么样?”    
    唐睢轻笑一声:“无法相比,像一撮土与泰山一样。”    
    秦王政哈哈一笑:“既然安陵与这些强大的国家都无法相比,难道安陵君也想与这些君王有同样的下场吗?寡人之所以不愿血洗安陵,是因为本王敬重安陵君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才用十倍土地交换安陵,让安陵君的才华尽情发挥出来,使众多的百姓安居乐业,可安陵君竟敢如此轻视寡人,一再拒绝寡人的美意,是何道理?!”    
    唐睢面对秦王政的威逼胁迫,面不改色气不跳,据理力争说:“敝邑寡君怎么敢轻视大王,所以特派老臣来向大王致歉并陈述理由。安陵是先王所赏赐的土地,安陵君怎么敢屈服于大王的威逼而对不起先王在天之灵,请大王理解寡君的苦衷。”秦王政怒形于色,愤然说道:    
    “老先生可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带来的后果吗?”唐睢摇摇头。    
    “好,那么寡人来告诉你,天子发怒将会造成尸横遍野,血流千里,天地为之动容,日月为之动色。”唐睢向前跨出一步,毫不畏惧地问道:“大王是否听说过平民百姓的发怒?”    
    秦王政嘻嘻一笑:“寡人见过,普通百姓发怒时往往是扔掉鞋脱去帽,呼天抢地地哭喊咒骂罢了。”    
    唐睢又上前一步说:“大王所说的不过是那些村氓庸夫发怒罢了,并不是壮士发怒,真正的侠客异士发怒就像专诸、聂政、要离三人那样。专诸刺杀吴王僚时,慧星直冲月亮;聂政行刺韩相侠累时,一道白虹上冲太阳;要离刺杀吴公子庆忌时,苍鹰到大殿内搏击。这三位志士都是一般平民百姓,他们的壮举尚未施展时,苍天就显示出征兆,表明他们的行为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现在把老臣算上就有四位了,大王如果一定想看老臣发怒,那么这个犀阶前即刻将倒下两具尸首,流血也不会超过五步,但天下的人将为我俩戴孝,天地山川也会为这两人之死含悲。”    
    唐睢说着,侧身握紧了手中的策杖,意在向嬴政扑打过去。秦王政因为荆轲行刺一事,想起来就心惊胆颤,神情恍惚,害怕唐睢真的执杖猛打过来,就是自己不死也会受伤,急忙施礼陪罪说:    
    “请老人家息怒,寡人不过是和长者开个小小玩笑。”等到唐睢坐下,嬴政才十分感触地说:    
    “寡人终于明白韩魏这样的大国都灭亡了,可是安陵能以五十里土地依然存在的原因,正因为有众多唐老先生这样的贤才之人啊!”秦王政为了显示自己一代仁君的形象,派礼车护送唐睢回到安陵。唐睢走后,秦王政始终觉得安陵是快心病,终于在一天夜里神不知鬼不觉地派人刺死了安陵君。    
    安陵君一死,唐睢也不愿独活世上,于是刎颈殉节。秦王政派人以吊唁之名接管了安陵。    
    秦王政的心病消失了,这一年是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二十六年)。


第十二章 千古一帝第179节 秦始皇帝(1)

    几代君王的努力,几十年沙场的血战,一统天下的霸业终于从嬴政手中诞生。他感到自己比三皇五帝还要伟大,于是,他从“三皇”与“五帝”中各选一字,为自己命名为“皇帝”……    
    一    
    咸阳的夜晚,幽静极了,喧嚣一天的城市终于安祥而甜蜜地入睡了。六国覆灭了,战争终于结束了。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总算可以安心地闭着眼睛,睡上一个太平觉,再也不必担心明天会吹响出征的号角。    
    但是,咸阳宫秦王寝宫内,依然灯光明亮人影晃动。嬴政时而伏笔疾书,时而踱步思考,时而仰天轻笑。他为自己正在进行的一项伟大的事业所激动,精神亢奋,毫无困意。    
    今晚值班的太监是赵高。尽管他困得两眼发涩,但一向谨慎的他却要强打精神,侍候在门外,不时进去给秦王政倒水、送点心什么的。    
    “梆、梆、梆。”谯楼上打过三更了。赵高第三次走进去,给秦王政添足灯油。秦王政被惊动了,抬起了头,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说道:    
    “赵高,你也陪寡人熬夜了。”    
    赵高在太监中间是出了名的聪明,伶俐乖巧,平时就深受秦王政的喜爱,这会儿见秦王政难得的好心情,便大着胆子说道:“谢陛下关心。恕奴才多嘴,如今,六国灭亡了,天下一统了。陛下为什么还这样没日没夜地熬着?保重龙体要紧啊!”    
    秦王政推开书简,难得的好心情,竟与赵高叙谈起来,轻笑道:“到底是个奴才,目光短浅。你以为灭掉六国,天下归秦,寡人就万事大吉了吗?不对,天下一统,寡人要做的事还很多。大一统的秦帝国需要新的立国制度、行政制度,还要防止六国余孽的反叛,保证永无战祸,甚至要统一度量衡、统一币制、统一文字。问题成堆,寡人哪能睡得着。”赵高闻听,深表理解地说道:    
    “听陛下这么一说,奴才才知道您真是辛苦极了。可恨奴才不能为您分忧,只能干看着,心疼您。”    
    秦王政似乎被赵高的忠义之心打动了,脸上的笑容更加和善,说道:    
    “如今,六国灭绝,天下一统,寡人想天下情形全变,如果不改变名号,不但显不出寡人之功,也无法与前代不同,更不能让子孙后代明白,统一的秦帝国正在寡人和众卿家的手上重新开始。所以,寡人要改变名号,赵高,你看怎样做最好?”    
    赵高没想到秦王政会问他这样的问题,吓得变了脸色,跪地叩头道:    
    “小人不过一个奴才,哪敢议论国家大事。陛下要是想不到合适的名号。明日的朝会上可以与大臣们商议。奴才哪敢妄言!”秦王政眯着双眼,淡然一笑。他刚才是在思考改名号的事,想了半天,总没有最满意的,才有此一问,没想到把赵高吓成这样。他当然知道名号的事可以在朝会上跟大臣们商议。但是,他是个自主意识极强的人,凡事都要自己反复思考,有了准主意之后才与大臣们商议,当然,大臣们如果有更好的建议,他也乐于采纳。这会儿,见赵高很识趣,便故作轻松地道:    
    “怕什么,你真有好的建议,寡人一样采纳。你跟随多年,也知道寡人用人不拘一格、不分尊贱。只要对我秦国有用谏言,寡人无不采纳。”    
    赵高闻听,心中陡然一喜,再叩头道:    
    “陛下如此说,奴才就斗胆进言了。古人云:皇有皇猷,帝有帝德。史家论史,首推三皇五帝。到夏、商、周时,无论禹、汤或周文王、周武王,都自忖功德不及前,只好降号为王了。如今,陛下平灭六国,一统天下,万民欢庆。把一个诸侯并立、战火纷飞的天下,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国家。陛下之功震惊古今,前所未有,尧、舜之功不及十之一二。古之五帝,地不过千里,与陛下广阔的领土更不可比拟。所以称皇不足以展示您的功绩;称帝也不足以表达臣民对大王的敬崇。奴才愚见,不如合二为一,改称‘皇帝’如何?”    
    秦王政又惊又喜,龙颜大悦,想不到一个阉人竟有如此才识。称皇称帝他都曾想过,但是正如赵高所说,三皇五帝的功绩怎能与他所完成的宏伟事业相比,惟有合‘皇’与‘帝’之称谓,方与他的业绩相称。赵高的话句句说到他的心里,秦王政是个英明的君主,任何曲意逢迎、阿谀奉承的谏言都会被他痛斥一番。然而,赵高的话却不显山不露水,说得他心里熨帖极了。因而,欣喜地说道:“想不到你有如此见识,寡人非常满意‘皇帝’的称号。”赵高毫无得意之色,依然诚惶诚恐地说道:“奴才能为陛下分忧,实在太荣幸了。”    
    次日的朝会上,秦王政第一次穿上新缝制的新式样的黑色王袍,上绣五色金龙,头戴通天王冠。这是一副天下共主的装扮。四十多岁的他历经征战的磨练,无论从思想到外表都达到成熟的顶点。往高高宽大的王椅上一坐,额上的皱纹取代了当年的稚气,显得阴鸷之气更深。    
    殿阶下,文东武西,依次排班站立着文武百官,丞相王绾、国尉尉缭、廷尉李斯、御史大夫冯劫等众臣排在最前面。秦王政长目威严地扫视一下阶下的群臣,说道:    
    “诸位爱卿,今天是灭绝六国,天下一统后的第一次正式朝会。天下一统了,战争结束了。本应该让诸位歇息几日再论国事。可是寡人不敢哪!虽然,先父王遗愿,即天下永久太平不动刀兵的愿望,终于在先祖保佑和众卿家的协助下由寡人变成了现实。可是,创业艰难,守业更难,何况寡人正在做的是前人所没有的事业。战争要永远结束了,寡人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首要的是修改名号,因为不修改名号,无以显示当世之功,也无法让后人明白,寡人与众卿正在做着的是一项全新的事。所以今天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先议定帝号。”    
    秦王政话音刚落,大殿内就响起了嗡嗡的议论声,天下一统,六国灭亡了,群臣心里也很激动,都希望在今天的朝会能有所表现,讨秦王的欢心,因此,一下子有好几个人出班。秦王政一扬手,说道:    
    “别着急,一个一个地讲。老丞相先说。”    
    老丞相王绾见秦王政仍旧高看自己一眼,颇为得意,便出班奏道:“古来天下共主的名称就是三皇五帝,可是实际上他们占有的领地不过方圆千里。只有以商周称王,才真正地拥有天下,所以‘王’的称号是好。大王宜仿效商周,封国立藩,以取燕、齐、楚初破之地。周朝有八百年的基业,大王宏功伟业,仿效周制,国祚必然久长。”    
    秦王政面色愠怒道:    
    “寡人不稀罕商朝七百年的天下和周朝的八百年基业,而是要我大秦帝国万世永传。何况,商周封建天下乃是兵祸战乱的根本所在,我秦国岂能重蹈覆辙!行政制度的事稍后再议,现在只讨论帝号的事。”    
    王绾碰了一鼻子的灰,老脸发烫,还要争辩,挽回面子,但见秦王政厌恶的目光,不敢再争下去,只得讪讪地退下去。    
    群臣见王绾遭到指责,才感觉到秦王在大喜的日子里,也不是什么话都听得进去,说话还是小心些,免得触霉头。因此刚才争相启奏的朝堂霎时又寂静无声了。


第十二章 千古一帝第180节 秦始皇帝(2)

    秦王意识到自己态度阻止了臣下的进谏。他是一个不会循规蹈矩、因循守旧的君王。而对一些新奇的构想总是充满期望,即使所奏是错误的,一般也不责怪。而对一些食古不化者颇为厌恶。王绾的话自然是陈词老调,因此他忍不住怒气竟当廷指责了老丞相。但是,秦王政决不会阻止臣下的进谏,马上龙颜喜悦,向众臣说道:    
    “寡人说过,先议定帝号。诸卿有大胆的新奇的设想,尽管说出来。言者无罪,寡人洗耳恭听。李斯,你不是也有话说吗?”廷尉李斯见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