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日大决战 孙挺信 >

第53章

中日大决战 孙挺信-第53章

小说: 中日大决战 孙挺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地位,此时,蒋介石已明确表示要把中国绑在美国全球战略的战车上了。
  没过多久,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发来一道密电,顿时使蒋介石惊得目瞪口呆。
  密电说:2月上旬,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的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对外公报为专门讨论欧洲战场问题。实际上,对亚洲的对日战争也进行了磋商,订有极不利于中国的秘密条约。美国为了换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在斯大林的强硬态度下,妥协屈服:(1)承认外蒙独立;(2)大连开为国际商港,苏联有优惠权利;(3)苏联租借旅顺为海军基地;(4)中东、南满铁路由中、苏共管。
  抗战,中国全民奋起的大血战,为的是收回失地,包括1895年前被日本夺去的台湾岛。现在却要将北方一百五十六万五千平方公里的外蒙领土割出去,让其“独立”;将被日本侵占的东三省收回来,却又沦为另一个国家的势力范围。
  这是在中国尚在淌血的伤口上又残忍地割了一刀。八年抗战,中国军民死伤两千多万,岂不成了无谓的牺牲。
  造成这个苦果的直接原因,是1944年中国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都不理想。罗斯福和邱吉尔都并不了解日本在这一年,大力强化扩军,在原有六十九个师团的基础上,突然突击扩充为一百零一个师团的兵力。而这众多的兵力,又主要用于中国作战,企图以打通大陆作战来鼓舞日本士气。这样,美、英军在太平洋上受到更加强大的抵抗和中国军队遭到突然增强的日军猝不及防的冲击。于是,美、英方面把在太平洋上受到的强大阻击,怪罪于中国军队没有有效地牵制日军兵力,同时,又毫无理由地指责中国军队的又一次大溃败。认为中国已无能力与日军对抗。他们把对日作战的胜利寄托在苏联出兵身上。因此,当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提出那些侵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要求时,罗斯福和邱吉尔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惜牺牲中国这个忠实伙伴,而先后表示同意。因为在他们看来,美国、英国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蒋介石看过魏大使发来的密电,惊愕之后,又发出一番感慨。在日记本上写道:
  中国之独立统一,自由民主政治之建立,而烦友邦
  劳心,且劳其征求英、俄同意,殊为我国耻辱;国不自
  立,人不自强,宇宙之大,其尚有我民族生存之地耶?能
  不戒惧乎哉?
  蒋介石令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以私人身份去见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罗斯福于1945年4月12日因患脑溢血溘然去逝),表示中国政府不能接受雅尔塔会议有关中国的密约。但仍无任何结果。
  6月12日。
  苏联驻华大使彼得罗夫会见蒋介石,提出兑现《雅尔塔密约》中给苏联的那些利益,并转告说,斯大林要求宋子文于7月1日以前,去莫斯科谈判有关事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蒋介石为了与苏方讨价还价,派遣宋子文、蒋经国等人前去莫斯科。
  斯大林在单独会见蒋经国时,竟质问:“你们对外蒙古,为什么坚持不让他独立?”
  蒋经国说:“你应当了解,我们中国八年抗战,就是为了把失上收回来。今天日本还没赶走。东北、台湾还没有收回来,一切土地都在敌人手中,反而把这样大的一块土地割让出去,岂不失却了抗战的本意?我们的国民一定不会原谅我们,会说我们出卖了国土;在这种情形下,国民一定会起来反对政府,那我们就无法支持抗战,所以我们不同意外蒙古归并给苏联。”
  斯大林反驳道:“倘使你的国家有力量,自己可以打倒日本,我自然不会提出要求。今天,你没有这个力量,还要讲这些话,就等于废话。”
  宋子文、蒋经国的莫斯科之行,也是无果而返。
  蒋介石一方面继续派人四处活动,以争取拔出插进中国人背后的那把“刀”,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这种活动对于已决意牺牲中国的美、英而言,根本无济干事,于是,加快了与日本单独媾和的步伐。事实上,从抗战开始起,他就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个念头。只不过那时日本人大军压境、态度太傲慢,条件太苛刻,逼得又太急,更加上全国民众和军队的反对,美、英的反对,他不得不迫于形势,“坚持抗战”。雅尔塔会议的密约一传到他的耳中,他就立即意识到了两个问题:一是被美国“盟兄”出卖了,心中油然生出一种被耍弄、被抛弃的苦衷。二是如答应密约要求,则东北很可能在苏联帮助下成为共产党的基地和大本营,这不能不对他的统治产生极大威胁。
  蒋介石经过仔细盘算,反复思量,决定干脆抛开自己一年多前所许下的绝不与日单独媾和的诺言,马上派人去上海秘密探求中、日媾合之方案,以对抗斯大林在《雅尔塔密约》中提出的条件。
  2
  1945年春。
  曾任汪记南京政权上海市政府顾问的日本特务船津辰一郎,从上海来南京,向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茨大将报告(1944年11月22日,冈村由第6方面军司令官升任派遣军总司令官),重庆方面来人,现住在上海,带来了蒋介石的口信。重庆来人因不便直接来南京,务请冈村宁茨近日前去上海会晤。
  冈村偕同幕僚若干人前往上海。
  重庆来人带来蒋介石的口信有三点:
  第一,中国与美国的同盟牢不可破,但蒋介石认为中日合作对整个东亚地区的和平至关重要。因此,愿与日本合作。
  第二,日本在中、美、英、苏的联合打击下,将面临灭顶之灾。拯救日本非蒋莫属。因此,蒋决计不记前嫌,准备于适当时机为日本讲话。然而,日本人往往不能理解中方的善良愿望,实为憾事。
  第三,希望中、日双方军队互相尽力克制,在再扩大战端。
  冈村宁茨根本不相信苏联会出兵进攻日本,而且此时他正值新官上任阶段,哪里听得进这些话,认为蒋介石口出狂言,不予理睬。错过了中、日单独议和的第一次机会。
  不久,何应钦又派遣一个名叫余万青的人,亲往南京找冈村宁茨,密商中、日停战撤兵之事。但狂妄的冈村宁茨竟拒绝会见,只叫一名小参谋接待来者。冈村宁茨还将亲笔书信一封,交余万青带给何应钦。此书信跟王劲哉对日下战表的态度和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口气更加狂妄,声称:冈村总司令官率百万侵华日军,决不与中国政府调和,誓将中国政府消灭等等。
  日方,第二次错过了中、日单独言和的良机。
  2月底,日本内阁首相小矶国昭有意寻求结束战争,电召与国务相绪方竹虎等人有联系的重庆方面的缨斌前去日本,以便了解中国方面的态度。
  3月16日。
  缪斌带着蒋介石的议和条件抵达东京。
  日本皇室东久弥宫首先与之会晤。蒋介石的使者竭力宣传中方议和原因:中国和日本再打下去,苏联将以反击日本侵略为名,出兵东北。那时,日本将被摧毁,中国亦将受苏侵略。因此。中、日两国面临共同威胁。当务之急,只有中、日双方尽快罢战言和,缔结和平,以消除苏俄出兵的口实。
  同时面呈蒋介石议和的条件,大约是:
  第一,归还东北;
  第二,日本从中国全面撤兵;
  第三,重庆政府暂在南京设置看守府,三个月内还都南京;
  第四,南京看守府由重庆派员组织;
  第五,南京汪伪政府必须取消,汪伪政府的头面人物由日本政府收容;
  第六,日本在与中国媾和的同时,与美、英媾和,共同防拒苏联侵略。
  缪斌正与日方有关人员进行磋商,又收到蒋介石电令:前述六条绝对不容变更。
  小矶首相对和平条件非常热心,力主按此条件缔结日、中和约。
  4月2日。
  小矶首相对如何具体实施和平工作,向天皇汇报,提出:日本方面切莫错过这一良机,争取与中国议和,体面退兵,结束战争。
  可是,天皇对此却不感兴趣,召集陆、海、外三相,听取意见。结果,三相均表示反对议和,主张坚决战斗到底。
  4月3日。
  天皇召见小矶首相,”以三相反对为由,令其停止对和平途径的探索,让缪斌立即回国。
  4月5日
  由于小矶首相的和平工作遭到天皇和军方反对而失败,再加上战局恶化,为此宣布内阁总辞职。
  日本又一次惜过了拯救自己的良机。
  3
  日本方面敢于在绝境中拒绝蒋介石的媾和建议,是基于苏俄在二次大战中与日本的一贯“友好”态度,估计苏联无论如何不会在1945年秋季前参战打日本,多数人则根本否定苏联会对日本用兵。因此,用于防御苏军的关东军,也一再抽调兵力到长江方面作战。
  在日本和苏联关系一度紧张时,关东军确有六、七十万兵力。但是从1944年初日军决定进行打通大陆走廊作战时开始,就大量向南调用该军。在 1至3月间,关东军一部分调往华中,使总兵力由一百六十五个步兵大队减少到九十六个大队,炮兵由七十三个大队减少到五十一个大队。兵员总数则由六十五万人减至五十万人。当豫中会战打响后,再次从关东军抽兵南下,至4月中旬,关东军总人数仅为四十万人。
  至1944年底,日军打通大陆走廊作战结束时,关东军比1943年减少了一半,仅二、三十万兵力。调出的主要兵团达十二个师团和一个坦克师团,以及大部分航空兵。1945年初,日军大本营制定了《驻满兵备大纲》,决定让关东军在外观上保持强大军备威容”,“以外貌强大的军备威胁苏联。”
  根据这个“外强中干”的决策,1945年1至3月,关东军再次被调出八个师团(其中一个坦克师团)和第6军司令部(调往华中)。
  3月底时,关东军的外貌是:二个方面军,三个军。关东军的实际兵力是:
  第 1方面军:
  直辖:第122师团;
  第3军:第112、第124、第127、第128四个师团;
  第5军:第126师团。
  第3方面军:
  直辖:第119师团;
  第4军:第123、第125师团。
  被一直宣称为百万精锐的关东军,在苏军参战前夕,仅为那点可怜的人马。而且,据日军陆军部记载,关东军的师团基本上是1944年底至1945年初临时征招补充的,名为师团,“实际上与精锐师团相比,战力仅为其30%。”
  在这同期,驻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派遣军第13军一个军、就有第60、第61、第65、第70、第69,第118、第63、第117、第59、第110、第39、第133十二个师团,再加一个坦克师团和三个独立混成旅团,而且这些师团几乎全是日军精锐。
  1944年7月底,中、美空军第一次从成都基地出击“满洲国”的大连、鞍山、奉天等重要城市;8月初,又接连以B29 飞机轰炸鞍山、大连、本溪和朝鲜半岛。中、美空军已经有能力大规模反击到关东军腹地。
  1944年底,日军大本营的战略意图是:派遣军以主力置于东南沿海,阻击美、英军登陆。
  冈村宁茨不以为然,认为派遣军既然有如此强大的兵力,就应该继续西攻,等打败了蒋介石,再回过头来对付美、英登陆。具体设想是:发动芷江进攻,夺取芷江要地,再突进重庆;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