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泱泱大唐 >

第272章

泱泱大唐-第272章

小说: 泱泱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不是母后和起这事了?”王易反问道。

    长乐公主点点头,“母后只是略略提起,母后…她也是很担心,只是这段时间母后又有了身孕,行动不方便,对太子哥哥和魏王哥哥也没时间去管教,我真怕…”

    王易将长乐公主紧紧抱在怀里,还在她脸上亲了一口,“有父皇在,有母后在,不会有事的!别去想这些事了,那是父皇要处理的国事,我和都不能参与进去,太子和魏王年岁都不了,他们知道事情的轻重…我只希望我们这一家子平平安安,其他的事,我们没法管,也管不了,可明白?”

    “嗯!”长乐公主似懂非懂,但也听话地点点头,“的有理,父皇和母后肯定知道这些事,他们一定会办法阻止我大哥和四哥起争斗的,唉…不这个了,夫君,妾身累了,也累了,想睡觉了,若是…还…还不想睡,去雪儿姐姐的房中吧!”

    王易摇摇头,“不去了,今晚我陪着睡!”

    长乐公主满意地冲着王易一笑,闭上了眼睛,一会就进入了梦乡。

    王易却是没有睡意,皱着眉头想事儿。

    时间已经是下半年了,离李渊的去逝已经好几个月了,对于皇帝来,并不需要和普通人一样守孝三年,李世民的孝期可以已经过去,但李世民不顾群臣的功谏,依然在守孝中,不理朝事,仍令太子李承乾监国,命长孙无忌、房玄龄、温彦博等重臣辅佐。

    因为李渊的病逝,王昙的婚事缓了下来,李恪等诸多原本要去就藩的皇子,也延缓成行,李承乾和李泰间的争斗也缓和了,这是好事,但不好的地方却很多。

    因为李世民不理朝事,一心为李渊守孝,年初计划实施的一些新政都没很好地进行下去,特别是兵制改革的事,比较重要的计划都要李世民拍板才能实行,李承乾这位监国的太子,对这些事根本没有决策的权力,但李世民专心守孝,任何朝臣都不见,这让很多人抓狂,包括王易。

    许多改制的计划都到了骨节眼上,因为没有李世民的意见,只能停滞在那里,接下来的事也不好做。前期的事基本都在正常实行中,而后续的事不能做,王易这样的官员有些无所事事了。

    这关系大唐国力强大的事,王易可不希望中间有中断,他期望一直良好地持续下去,他和其他大臣一样,眼巴巴地盼着李世民能早日出来主持军国大事,但李世民却一点没有这方面的意思,让人泄气。这样的场面已经好几个月了,该处理的事都基本处理完毕,该实施的计划正在实行当中,自有其他官员负责,不能继续后续的事,王易许多时候闲着没什么事做,只能回家陪老婆〃》女儿。

    这日子过得虽然挺悠闲,但并不是王易所喜欢的。

    与前面那些开发江南、鼓励商业的计划不同,王易夺军备改革注入的心血更多,他希望因为他的参与,有一支实力更加强大的大唐军队出现在历史中,无敌于天下,他不希望事情停顿下来。

    让王易感觉焦躁的事还有其他,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事,他派出刺杀禄东赞的手下,自两个月前从青海传来消息后,就再没有新的消息传来了,这让王易整天提心吊胆,怕王听所领的手下没有完成任务,让禄东赞跑回了吐蕃,那样他可是要懊悔万分了。

    他有点后悔没有派王复带人去了,以王复的经验和能力,有充足的准备之下,完成这个任务应该没什么问题的,唉,要是能借用苏定方正在训练,已经有了初步成就和规模的特种部队那就好了,禄东赞根本没有可能逃出我大唐勇士的追杀…只是一切不能如他所愿!

    王易也强忍着不再去想这事,他依然坚信,王听能给他带来好消息的。

    府中妻妾们的情况还不错,女儿、儿子也长得挺好,慕容雪所生的王子岑已经会走路,会开口叫爹爹了,这让王易很感欣慰。长孙凌刚刚前些日子生产,依然生了个女儿,这让她有点抓狂,在王易面前话的底气都失去了很多,也时常自责,为没能给王易添一子而自责。

    苏燕也马上要生产,已经有了一个儿子,王易倒对妻妾们生什么不是很乎了,不过他也希望能再添几个儿子,以弥补一下后世时候只能生一个,而且只是女儿的遗憾。

    妻妾们正当年轻,经他的调养,土壤又很是肥沃,若是他辛勤播种,再生十个八个儿子女儿出来不在活下,府中的经济情况又不错,生活富足,将他们养大一点不成问题。

    在长孙凌生产后的一个月左右,苏燕也生产了,生了个儿子,让王易大喜过望。

    在苏燕为王易生下第二个儿子王显后的一个月左右,李世民终于脱去孝服,开始重新听政。

    这让包括王易在内的诸臣都松了口气,但李世民亲自听政后第一次朝会上,却做了一件很人非常吃惊的事,也让王易很是不解,他怀疑李世民这皇帝会不会因为死了老爹,神智有点错乱了。

    在这次朝会上,李世民所做的让人意外的事还是关于魏王李泰的,不知是何人向李世民告发,朝中三品以上官员多有轻魏王者,李世民大怒,在朝会上当着众臣的面严厉相责。

    “前隋文帝时,一品以下官员皆为诸王所颠踬,那时各皇子都是让诸臣非常忌怕,如今们却不愿意对魏王示尊,难道魏王不是天子之儿也?!以往时候,朕只是不愿意看到诸子们横行霸道,坏了朝纲,才对他们加以约束,今闻三品以上官员皆轻视之,平日也不愿意接待魏王的拜访,若朕放任他们胡来,难道不能折辱在朝的们吗?”。李世民当堂怒喝。

    因宫中除了孝,这段时间魏王李泰的活动又趋于频繁起来,时常到朝中重臣府上拜访,但包括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魏征等重臣,皆对魏王报以冷脸,李靖干脆不让李泰进府,其他接待李泰的,也只是与其虚以委蛇,这让李泰感到羞怒,到李世民面前控诉过。

    听李世民这样的怒喝,战战兢兢的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皆惶恐流汗,上前请罪。

    惊讶于李世民这般变化的王易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他记得好像原来的历史上也曾有过这么一出戏,但好像有人站出来指责李世民如此做是非常不对的,只是穿越过来时间太久了,以前熟知的历史事件都有点淡忘了。

    就在王易惊异之际,已经请辞侍中,被委为特进的魏征站出来,抗辩道:“陛下此言差矣!臣以为当今群臣,必无敢轻魏王者。按古礼,臣、子俱一样也。《春秋》有云,王室的人即使身份微贱,也位列诸候之上。三品以上皆公卿大臣,陛下素所尊崇礼待,所有大臣也都以礼行事,皇子也是以礼行事,如何能羞辱大臣?若朝纲改坏,那才可能有这样的事发生;如今陛下圣明,包括魏王在内的诸皇子必无顿辱群臣之理,陛下也不能纵容诸皇子这般胡来。陛下不能以前隋文帝之举来相比,文帝骄其诸子,使诸子多行无礼,最后全被杀掉,又值得陛下效法吗?”。

    魏征的话让李世民顿时无言,不再提关于魏王李泰的事,但依然气哼哼,冷着脸主持了后面的朝会。

    所幸李世民在接下来的朝会中还是表现如以前一般,听取了群臣关于诸多朝事的禀奏,还做出了许多决定,听到李世民当殿解决了许多事,王易也松了口气,接下来的事可以继续下去了。

    但李世民再做的事又让群臣不解,也让王易瞠目结舌,李世民以礼部尚书王珪为魏王泰师,允许李泰乘舆到朝堂,给予李泰每月的花销比太子李承乾的还要多,又命李泰入居武德殿,这些不太理智的做法,无异于火上烧油,让李承乾和李泰间有点缓和的争斗又起来了…

    第六十六章火上浇油

    第六十六章火上浇油

第六十八章 初步成就

    第六十八章初步成就

    禄东赞在得到吐蕃大军接应前被不明身份的流匪所杀,此事让大唐和吐蕃都受到极大的震动,为防万一,我青海一带及松州、叠州一带的边军做好了吐蕃入侵的准备,但吐蕃人却没有任何的动静,再加上已经到了冬天,天寒地冻,李世民也下诏,解除了边境的战备状态。

    来年春后,一切都似乎如旧,仿佛吐蕃使团并未踏上大唐的土地,青海之地也未出现过血腥,吐蕃人没有一点动静,高原上的牧民们依旧在准备着春草萌芽时候转场放牧。

    但大唐的边关,与比往年相比却是稍稍加强了戒备,特别是与吐蕃接壤的各州城。

    新的一年,又有新政实施,王易在年前所提的一些关乎军事民生的建议都得到采纳,包括王易琢磨许久,最终得到李世民认可,并在朝议上通过的科举制度的改革,也逐步开始实行。

    新的科举制度与改革前相比较最大的变化,是自此开始的科举考试,都采取糊名和誊录,也就是考试时候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密封起来,考试结束后每名考生的试卷都由主持考试的礼部使人重新誊抄,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

    糊名制和誊录一经提出,即得到李世民的认可,虽然在朝议时候被许多有世阀大家背景的官员反对,但经过大臣们长时间的辩论后,最终得到通过,并作为制度确实下来。

    新的科举制度也确实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极科举考试制度。州试就是各州每年举行一次的应试;省试就是由尚书省举行的考试,差不多就是以前一直实施的科举考试,放在每年春天进行,也称春试;殿试就是由皇帝直接主持的考试,但不是每年举行。

    殿试及弟的进士,不须再经吏部考试,即可直接授官。

    王易所提的科举制度的改革,基本上是依据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再结合他所熟知的后来宋、明等朝代那些被后人称道的科举制度改革的措施,向李世民提出来的。原有的明经、进士等科同样保留,但每科所要考的科业也不仅仅只诗赋、文章,还有许多关于民政军事方面的东西,可以与原来的已经有很大不同,知识面开阔了许多。

    诗做的好,文章写的不错,不一定就能当个好官,还需要其他诸多的才能,这是王易提出这般改变的最主要理由,并以自身加以明,李世民非常认可王易所提的,王易的另外一个丈人长孙无忌也很赞同他这番提议。

    王易所提的诸多建议能被采纳,除李世民认可外,长孙无忌的支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为王易在这些年这么多不平凡的表现,长孙无忌从最初对王易抱着本能的冷淡,到后来的认可,在到后来的非常赏识,到了近几年,长孙无忌对王易可以表现的很亲密,许多大事不与几个儿子商量,而找王易细谈,并问询王易的主意。

    长孙无忌这般改变,让王易惊喜的同时也有想法,也对长孙无忌的改变做出了积极的回应,许多事做出决定前都会去问询长孙无忌的主意,尽可能地表现出对这位权倾朝野的丈人的尊重,并进一步得到他的认可和欣赏。

    长孙无忌的几位儿子对王易的态度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依然抱着敌视,只不过慑于长孙无忌的威严,平时不敢表露出来而已。

    王易所提的除了科举制度方面的改革外,赋税征收方面的一些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