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怎样突破读书的困境张春兴编著 >

第2章

怎样突破读书的困境张春兴编著-第2章

小说: 怎样突破读书的困境张春兴编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看来,前人对“怎样读书”这个问题,留下来的只是些笼统的原则,并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这说明,即使是读书成功的权威学者,也不能确切地告诉我们,怎样才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这也是读书之所以成为知易行难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心理学家的新见地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传统学者们对“怎样读书”的问题,只是客观地从指导者的立场提供了普遍性的原则,而未从读书者本人主观的角度考虑影响读书效果的因素,因此,在讨论本题之前,让我们先从心理学的观点,提出对读书一事应该同时考虑的三个问题。
第一,能不能读书?个人有没有读书的基本能力。如属低能或白痴,任何方法对他都是白费的。在心理学中,读书是学习行为。学习的心理基础是智力和性向。前者属于普通能力,智力高者对一般事务都可以学习,后者属于特殊能力,性向偏于某一方面者,经学习后可能在该方面表现出比较特殊的成绩。能不能读书是最基本的主观条件,具备了这个条件,才能谈其他问题。
第二,愿不愿意读书?读书要有成就,必须靠个人自动、自发、锲而不舍的长期努力。任凭个人如何聪明,一暴十寒的读书方法,是永远不会成功的。这就是我们不能单凭学生的智力去预测他学业成绩的主要原因。自动自发是一种内在力量,在心理学上称为动机。动机促动的行为如专注于某一特定事物,就称它为兴趣。因此,欲求读书有成效,必须从读书者的主观立场去考虑,如何引起并维持动机和如何培养兴趣去着手。
第三,会不会读书?这自然是指“怎样读书”的问题。不过,我们说的“会不会读书”与“怎样读书”稍有不同。因为“怎样读书”已被前人用得太广泛太笼统了。我们希望改变一下说法,旨在强调读书方法的变通性。对什么样的书怎么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怎么读,如此才能达到具体实用的目的。
(四)三面着手冲破心理障碍
基于以上心理学的新看法,我们把今天要讨论的主题“怎样冲破读书的心理障碍”,在内容上再作一次界定。读者都是中学以上的青年学生,大家不但都具备读书的基本能力,而且都有了10年以上的读书经验。因此,我们不打算花太多篇幅来讨论读书的能力问题。接下去要讨论的内容分两部分,在第一篇内讨论动机与习惯的问题,借以说明怎样才能使人愿意读书。第二篇内集中讨论读书方法,借以说明教人如何更会读书。
从上述两个重点出发,为了使讨论的内容更具体实用起见,我们计划从读书动机、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三方面着手,去回答这两个问题。只有三个方面的条件同时具备,才能真正提高读书效果。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学生读书动机很强,很想读好,可惜不得要领,不懂方法,结果不但徒劳无益,反使原有的动机受到挫折。另外很多学生极想读书用功,可是摆脱不了自己的不良习愤,结果也是力不从心,几次尝试之后,也就丧失信心。因此,只有从读书的动机、习惯、方法同时着手,读书的心理障碍才能有冲破的可能。

二、有动机才有成就
(一)动机的内发与外诱
先让我们来分析读书行为与读书动机之间的关系。读书动机原则上虽都是内动的,但是引发动机的原因则可能是内发的,也可能是外诱的。像儿童们读书,其动机即多出自内发。内发的动机乃由于内在的需要,此种需要亦即平常所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好奇与求知促使个体活动,只要顺其活动,个体就感到满足,勿需外力加以管束。在儿童期,此类纯属内发的动机很多,诸如骑自行车、操弄玩具、集体游戏等,其动机之强,兴趣之浓,均非外在力量所能导致的。其实,成人也有类似的动机。比如看武侠小说可以使人着迷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其主要原因就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笔法,一直维持着读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现在的问题是,小学以上学生的读书,内在动机减少,外诱动机增多。外诱动机未必符合内在的需要,大多是在成人功利主义的指导下,以“利诱”或“威逼”的方式引起并维持读书的动机。此即教育上惯用的奖与惩的措施。内发与外诱两种动机的差别,主要是前者纯属内力,不需外在目的物的吸引,而后者则有外在的诱因,诱因有正负之分,正者趋之,负者避之,也就是奖与惩的基本原理。所以,外诱动机之所以促动行为,乃是因其有目的之故。目的之一是为获得奖励,之二是为逃避惩罚。
外诱动机引起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这对于读书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之处是可以设计安排外在的环境,诱导甚至约束学生读书。其弊在于学生在这种情形下读书,难免被动,而且他们的读书目的常随外界诱因的改变而改变。例如,为讨父母的奖励就用功一点,为担心某科老师严格就努力一点,怕考试失败受罚就多读一点,这样,读书的目的是受外因控制的,其本身缺乏统合性与连续性,一旦外因去掉,目的不复存在时,读书的动机也将随之消失。这就是目前很多大学生读书动机不强的原因。学生们自中学开始,受升学压力影响,认为读书的目的为考试,考试的目的为升学。一门课读完,考试过关,目的达到,就不需要再读了。初中读书为升高中,高中读书为升大学,升学目的达到,书也不必再读了。在这种零乱的、被动的、短见的读书目的之下,不可能会有持久不衰的读书动机。所以,如何引起并维持读书动机,是突破读书心远障碍的主要关键。
在上述情形下,如果把外诱动机改变成内发动机,自然最为理想,但事实上很难做到。原因是学生们被要求读的书,其本身的难度,会对学生产生吓阻作用。在内容上绝不会象武侠小说那样易于了解又引人入胜。学生们必须付出相当的努力,始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满足。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是这个道理。读武侠小说是顺流而下,读教科书是逆水而行。行逆水须先克服逆向水流的阻力,而后再加前进的动力,船只始能前行。因此,在读教科书的情形下,要想使学生维持内发动机是件难事。
内发的读书动机既不易直接获得,那只有从外诱动机去考虑。我们说外诱的读书动机可由读书目的引起,改变读书目的或有可能间接引起内发动机。那就是把一向以读书为手段,以考试与升学为目的的读书活动,提高到读书是为了求知和展才,求知是读书的第一层目的,展才是高层目的。所谓展才,乃是经过读书与求知的活动,把个人的天赋才能充分发展出来,也就是常说的自我实现的意思。求知欲本属人的内发动机,如果以之为读书目的,将此目的与动机连为一体,就不会被动、零乱和短见了。
维持求知动机的构想,对中学生或仍有困难,大专学生当无问题。求知的基本条件是古人所说的眼到和心到。对见到的任何问题,不盲目接受,而是要思考、追问、怀疑。宋人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会引起心理失衡,因求知而去疑,心理平衡恢复,自然得到满足,这是内生的自我奖励,不需外力约束。
上大学要研究学问,研究的基本条件是要思考,思考必定起于有疑。疑不仅产生于不了解不明白的事情,对众所熟知的事也不要盲目的接受,“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正是这个道理。历史上多少划时代的思想创造,都是在“不疑处有疑”的情况下突破的。科学上牛顿见苹果落地而发明万有引力论,瓦特见水沸推动壶盖而发明蒸汽机,心理学上,弗罗伊德根据自己做梦经验推翻“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常识而创潜意识理论。这些都是在不疑处有疑而有所突破,傲出贡献的例子。同学们不妨试试看,从你阅读、听讲、与人谈话时,随时随地都会找到很多可疑而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与你读的书本连系在一起,你在读书时就不再对它望而生厌了。
(二)祛除临书恐惧的心理
读书的首要条件是:积极而言是爱书且接近书,消极而言是不怕书且不逃避书。否则,任何读书理论都是空谈。可是,我们不能否认,很多人不但不爱读书,而且临书恐惧,甚至望书生畏,谈书色变。有的学生旷课逃学,甚至形成所谓的“惧书症”与“惧校症”,都是由临书恐惧症逐渐恶化造成的后果。只要临书恐惧的心理现象存在,个人与书之间就永远不能有亲密的关系,当然更谈不上读书的成绩。所以,如何祛除临书恐惧,无疑是突破读书心理障碍,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临书恐惧现象?从心理学的观点而言,这现象是学习来的。本来,人不会对书籍有恐惧反应,因为书籍是中性刺激,它不会伤害人,自然没有可惧之处。只因读书无功屡受惩罚与羞辱而使人感到痛苦之后,结果痛苦反应与书籍刺激之间发生了联结作用。像此种本属不可怕的中性利激,因与另种厌恶刺激(惩罚)伴随出现,终而也能引起恐惧反应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制约学习。制约学习并非只能学到此种恐惧反应,我们有很多良好习惯,也都是靠它建立的。
基本上,人是喜欢读书的。幼儿两三岁就喜欢翻书,因为书能满足人的好奇心,好奇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动机之一。由于好奇而探索求知,所以小孩子不但见书就翻,而且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中年级,对认字、朗读、绘画、唱歌、手工等有关读书的活动,均乐之不疲,原因就是他们可以从读书活动中获得好奇心的满足。
从小学高年级以迄中学阶段,读书的心理历程改变了,为什么会改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由自由选择方式的读书,变为在限制之下读书。学校和家庭只准孩子读某些书,自己喜欢的书不许读,而不喜欢的书却又不得不读。从自由主义变为功利主义的结果,读书变为工作,成了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读书既乏动机,自然更无乐趣。
第二,在读书活动中,受到逼迫与失败的威胁。读书本来是个人自己的事。乘兴而读,兴尽而止。无奈教育上总是采取竞争比赛的方式。有竞争,就有成败,而成功者少,失败者多。成功要靠加倍努力,“加倍努力”是艰苦的事。而且失败之后又常常受到惩罚,惩罚自然使人痛苦。因此,教育上惯用成者奖励、败着惩罚的方式,企图使学生趋奖避罚而努力读书。这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多数学生在心理上有以下的矛盾和冲突:为了获得奖励而读书,得不到;为求避免惩罚而读书,避不开。结果在不得不读、不能不读、不敢不读的情况下,自然是临书恐惧了。
如何去除临书恐惧的心理障碍?这个问题从理论上容易解答,只是实行起来相当困难。前文曾提到,临书恐惧症是“学习”的后果,是读书活动与痛苦感受发生联结而形成的制约学习。换言之,痛苦感受虽非直接由读书活动所引起(由外加的惩罚引起),但学生们所体验到的,确是后者因前者而生,在这个制约学习历程中,读书活动固然是必要的,但可以安排情境,以奖励代替惩罚,使愉快代替痛苦,行之既久.即可改变个人与书本之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