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怎样突破读书的困境张春兴编著 >

第22章

怎样突破读书的困境张春兴编著-第22章

小说: 怎样突破读书的困境张春兴编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是事实的陈述,文字力求真确。
2。对事实的陈述,要力求客观,避免在文字中使用主观且带有感情成分的话。
3。只求把事实告诉读者,不要企图去说服读者。
4。避免用第一人称,不宜使用“我发现…… ”或“我们认为……”之类的写法,宜使用第三人称的“作者发现……”或“实验者… … ”等写法。
5。引证其他学者的资料时,避免写恭维的话:诸如某博士、某专家、某权威等恭维的称谓,是不需要的。习惯上外国学者只写姓不写名,本国学者的姓名全部写出:详细写法俟下节谈注释写法时再行讨论。
6。标题要简短证确,标题后不宜再用括号加注外国文字。此种加注外国文字的作法,非但有损于论文形式整齐美观,且往往因加长标题而混淆知觉,对读者产生反效果。此外,标题分级编号要有系统,而且全篇一致。
7。按概念单元分段,每段文字不宜太长,每段最好以不超过500字为度。
8。除特殊又重要的专门术语与外国学者姓氏在第一次出现时附原文(在括号内)之外,文中尽量减少外国文字。像一些众所局知的名词也附带注上英文,例如习惯(habit)、兴趣(interest)、智力(intelligence)、成绩(achievement)等写法,非但不足显示作者学问的渊博,反而显得幼稚浅薄。因为像此类连小学生都会知晓的名词,再为读此论文者加注上英文,可以说除浪费篇幅外毫无意义。
9。在一篇论文文稿写完尚未打字之前,最好先请两种人来阅读一遍:一种是对本学科有专长的人,请他详看内容,另一种是对语文有修养的人,请他细看文宇。作者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加改进之后,这篇论文至少在内容和文字上不致再有什么大差错。
(二)整篇论文的常见格式
在科学方面学术性论文的写法,大抵仿自欧美科学先进国家。在撰写方法,格式、体例等方面,虽因学科性质不同而梢有差异,但在基本事项上,早已形成世界性通用趋势。学术性的论文大约分为两类,一类属于高级学位论文,另一类属于学术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高级学位论文系指硕士与博士论文而言,在英语国家习惯上称硕士论文为Thesis ,称博士论文为Dissertation。学位论文的写法,在体例上授予学位的大学都有严格的规定,且有印就的手册,要严格遵守,否则论文不能提出.学位论文篇幅较长,通常不以原来全文形式在刊物上发表,全文内容多被制成缩影软片收截于各大学的图书馆内。发表在学术性期刊上的论文篇幅较短,形式也较学位论文简化,但论文主体结构并无太大差别,此类论文,习惯上又简称paper。前一类的学位论文,也可将篇幅浓缩在期刊上发表,如此在形式上即变为第二类论文。接下去我们要介绍的整篇论文的常见格式是属于第一类的论文,也就是常见的硕士或博士论文。一篇完整的论文,大抵包括四部分资料:(1)论文前列资料,(2)论文主体,(3)参考资料,(4)附录。以下先将这些部分的细目表列出来,然后再稍加补充说明。
  论文前列资料
    主题页(封面)
    铭谢词
    摘要
    目录
    表格目录
    插图目录
  论文主体
    绪论
    理论基础与文献探讨
    研究方法
    结果与讨论
    摘要与结论
  参考资料
    中文参考资料
    外文参考资料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论文的前列资料内通常包括6种资料:
1。主题页  主题页也就是论文封面。论文封面上包括以下6个项目:(1)学校名称,(2)学位名称,(3)论文题目,(4)指导教授姓名,(5)研究生姓名,(6)论文提出日期。
2。铭谢词  铭谢词排在封面后第一页,文中包括作者对其指导教授、论文委员会成员,以及在研究期间帮助他的人员的感谢语。此部分文字宜精简,以一页为限。
3。摘要  以一页左右的篇幅,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等重要部分,作简要之说明。
4。目录  一般学位论文都采章节的写法,目录中所列的标题,通常只包括章和节两个等级。
5。表格目录  论文中所有表格,都须编号,并按内容标出题目。编号方式可采用全部表格统一编号(按出现次序编号),也可采用一分章编号(每章各表都冠以章号,如第2章第3表即编为表2…3 )。
6。插图目录  插图目录大致和表格目录相同,有编号和名称。不过;在论文中插图的编号与题目的位置与表格相反,习惯上都列在图形的下边。
论文的主体部分,不像前列资料那样呆板,前文所列5个子题的格式,只能代表一般的写法。有的第一章不称“绪论”,直接标为“研究的动机与目的”。第二章题目的写法也不一致,很多人只标“文献探讨”。第三章的题目,有的写为“方法与步骤”。第四章的结果与讨论,有人将之分为两章来撰写。最后一章的标题,有人将之写为“结论与建议”。论文主体部分的写法,所不同者只是对资料组织的方式稍有改变,所应包括的要点大致上是相同的。实际撰写时各章注意事项,留待稍后再详细讨论。
参考资料部分,应将中外文资料前后分列,中文资料按作者姓氏笔划编排。英文资料按作者姓氏第一字母排列。
附录部分,主要记载参考资料之外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如问卷、测验、仪器、信函等,让读者知道你是用什么方法搜集研究资料。不过,附录中所列资料,应只限于在本研究单独采用者,若是属于众所周知的研究工具,如比西量表之类,则只须在本文内交代清楚,而不必列在附录中。
四、论文主体部分的写法
(一)绪论
在第一章“绪论”里,无论采用怎样的写法,在内容上必须回答前文所列六大问题中的前两个问题。实际撰写时,建议作者分为3节去写,各节分别包括以下的内容:
1。问题的性质及其重要性
2。研究的目的与假设
3。名词解释
首先必须告诉读者,你研究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当然,有些问题,单从字面即可了解。例如,像“都市噪音对儿童听觉发展的影响”,这题目可以望文生义,读者一看就知道你研究什么。但如象“自我揭露的楔型模式及其相关变项”之类的题目,不加解说,读者就无从了解。在前文讨论论文题目的选择时,我们把“有重要性而值得研究的题目”,列为首要考虑。如果你觉得你的研究属于此类,在绪论里应该先清楚地告诉读者。
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的具体表达。学术研究的目的,不是追求获得新的知识,就是谋求解决实际问题。当然,一篇有价值的论文,最好是两者兼顾,达到这双重目的。在绪论中,作者应该针对问题的性质,向读者说明他研究的目的。陈述过研究目的之后,你可以根据自己对此类问题已有的认识,提出假设。表面看来研究目的与假设是两件事,实则为一体之两面。任何有价值的研究,都是起于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不过,重要问题未必直接与人的生活有关,也许只是在学理上重要而已。我们可以这样说:研究目的是企图对问题情况的了解,并进而设法解决问题,研究假设则是对问题可能情况与问题可能解决方法的假定性或推理性的陈述。一般广义的看法,都是先有目的,而后在研究目的之下提出假设。但从狭义的观点看,也可以先有假设后有目的。因为有些问题早已有了假设,只是等待验证而已。例如对少年犯罪的成国,早就假设与生长的家庭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像此种情形,要研究这个问题时,就可单纯以验证假设为目的。
假设的形成大致与前述问题的来源相似,可从已有的理论推演而得,此为科学上最常用的“假若……就…… (if……then……)”的模式。假设也可以由久悬未决的问题中找到线素。因为此类问题曾经多人研究,研究前人的假设而改进之,就可能形成新的假设。此外,从既有的事实中也可找到假设。例如,小学阶段女生的成绩一般优于男生。在智力分配上并没有性别差异,因而就有人提出如下的假设:小学生成绩女优于男,是由于一般女生的读书习惯与学习动机强于男生;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从学前到小学的教育环境中,女性成人(母亲与教师)占多数,而影响男生缺乏学习行为的认同楷模所致。当然,提出的假设未必成立。假设如经验证后确定不能成立,从科学的观点言,该研究也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使问题的范围缩小,增加了以后解决的可能性。
名词诠释是撰写科学性论文的特点之一。名词并非作者新创,何必再加诠释?原因是受科学研究特别重视“验证性”影响的关系。因为考虑到以后别人再去验证,故而必须告诉读者,你在论文中所用的某些可能引起误解的名词,到底表示些什么样的确切意义。臂如说,你打算研究小学生的生活适应,在研究假设里,你用了“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其人格特质有关”的语句。其中“人际关系”与“人格特质”指的是什么?你如果不进一步解释,读者无法获得确切的了解。
要界定一个名词,通常来用两种方式说明它的涵义,一是采用概念性定义,另一是操作性定义。如前文所指的“人际关系”一词,其概念性定义可以写为“存在于两人或多于两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说法固然没有错误,但未免太抽象了。其中“互动”一诃又是费解,等于越解释越使人彻徐。如果采用操作性定义,你就可以按照该名词在你论文中的特殊意义给予界定。例如,你可将“人际关系,界定为“个人在全班同学填名任选朋友游戏中被选与互选票数上所显示的同学关系”。因为在这个定义之下,意义不会被误解,在小学班级中,填名任选朋友的游戏是可行的,被选与互选票数是可以计算的。得10票者就可被评定他比得5票者有较佳的人际关系。一般论文的写法,通常是在一般叙述时采用概念性定义,在确定方法搜集资料时采用操作性定义。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探讨
第二章的标题,很多硕士论文只写“文献探讨”,比较完整的写法,应该是像本文标题的形式。原因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多数采取前面所说的“假设演绎法”,从一个著名理论出发,演绎推理到现实生活层次,然后设计出可用的工具。进而从事验证性研究。因为在你的验证研究之前,可能已有很多学者作过类似研究。因此,在这一章内,应该讨论两个问题,
1。理论的背景及其要点
2。理论出现后有关验证研究评述
如果作者在第二章内能用有限的篇幅把一个重要学理及研究发展的来龙去脉,写得清楚明白,这就显示出他的学术素养已具相当功力。目前台湾一般学位论文,对这一章的写法,几乎犯了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一开头缺乏统括性的理论陈述,在读者还没有弄清楚大方向时,一下就开始写道.“19721 年美国学者Endler1 的研究…… ”我看过很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这一章写得好的不多。也许研究生们有种错觉,认为这一章只要资料多就好。因为他们知道“资料丰富”是一篇论文的优点之一。殊不知这只代表外行人的看法。内行人看这一章,除资料丰富之外,更重视以下3个条件:
1。资料组织的系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