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怎样突破读书的困境张春兴编著 >

第4章

怎样突破读书的困境张春兴编著-第4章

小说: 怎样突破读书的困境张春兴编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式。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只要把读书的心得表现出来,个人就会从读书活动中获得两种益处:其一,为了准备将心得表现出来,所以在读书时自然较为用心思考,能将书中的资料重加组织,纳入系统的记忆之中。其二,心得表现是一种社会认可甚至被人赞许的行为。在团体中有所表现,自然因受别人重视而提高了个人的自尊,因之也更提高以后读书的兴趣。只要从读书中得到了兴趣,而且又因兴趣而继续读书,乐趣就可以不求自来。到此地步,愿不愿读书的心理障碍也就不解自除了。
三、读书须有好习惯
(一)习惯是学得的行为
我国有句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自然两字对人说就是指天性。西方也有句俗话说:“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可是它的力量比天性大10 倍。”中外两种说法虽不尽相同,但对习惯能够强力支配个人行为的看法是一致的。
“习惯”两字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对此问题可有以下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习惯本身就是行为。甚至可以说,凡是个人经常表现的行为,都是他的习惯。诸如吸烟、喝酒、听古典音乐、看武侠小说等是习惯,早起、晚睡、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等是习惯,守时、守信、排队上公车、夜晚吃宵夜等也是习惯。
第二种解释是,习惯是指某种行为表现的方式。此种说法,不把习惯视作行为,而把它看成是某种行为表现的特殊方式。例如,喝酒是一种行为,但此种行为的表现,因人而异,有的爱酒,但适可而止,有的却是不醉无归。行为本身虽同,表现方式各异。再如,说话是一种行为,有的人说话小声细气,斯斯文文,有的人大声粗气,比手划脚,话的内容可能相同,但表现方式大不相同。
第三种解释是,习惯是指某种行为表现时,伴随出现的另一种行为。例如,写文章是一种行为,可是有人每写文章就连带要吸烟。因为他觉得不吸烟就没有灵感。再如,睡眠是一种行为,可是有人睡前必听音乐,否则无法入睡。
我们今天要谈的读书习惯,不做第一种解释。因为大家都是学生,读书是大家共有的行为,我们所关心的不是读不读书的问题,如果根本不读书,还有什么读书习惯问题可谈呢。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在大家都读书而且每人都有各自读书习惯的原则下,如何改进读书习惯以促进读书效果。因此,我们在此所说的习惯是指后两种解释而言。
习惯既被公认是第二天性,故而一般相信习惯是后天环境养成的。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习惯的养成要经过一个学习的历程。对学习历程最简单的看法,是刺激情境与行为反应之间发生了联结作用;一个刺激本来不引起某种反应,可是经过多次练习之后,该种刺激就会引起某种反应。譬如说,小孩子本来是不怕黑暗的,假如,夜晚有人在暗处大喊一声,吓他一跳,哭起来了,以后他可能见到黑暗就恐惧逃避。像小孩子这种怕黑的习惯,不需经过多次练习,一次的经脸,习惯就可能养成。有的习惯是多次的练习才会养成的。像吸烟,香烟本来对人并没有吸引力,它只是一种中性的刺激,不会引起人去吸的反应。可是如果你跟别人多次试吸,一再模仿,重复练习之后,吸烟的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习惯养成之后,只要刺激情境出现,个人就会不自觉的出现行为反应,通常我们称此类反应为习惯性反应,习惯性反应不但对人带有强迫性(不得不反应),而且还会产生类化现象—即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同样的习惯性反应。因此,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个人即使自己知道那不是良好的习惯,可是也不容易随意控制自己不做这种反应。例如,有些学生读书时念出声音,他虽自知不是好习惯,自己也知道出声念书会影响阅读速度,可是很难自制。像这种习惯是小时候大人要他朗读养成的,长大后只能将声音压低,但不能完全革除,甚至有些人对不必阅读背诵的功课,像敬学演算时,嘴里仍是念念有词,也是学得的习惯反应。
(二)常见的读书坏习惯
从行为科学的观点而言,习惯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可是从教育标准和社会规范的观点而言,习惯就有所谓良与不良之别,符合教育标准与社会规范者为好习惯,否则为不良习惯。今天谈读书习惯,我们不采取这种观点。我们来取比较客观的原则作为区别习惯的标准,凡是有助于读书效果的,叫它好习惯,凡是有碍于读书效果的,叫它不良习惯。而且,所谓好与不好,最好根据学生们实际读书经验的数据资料来判断。
就在这样一个构想之下,我最近调查了师大一至四年级178位同学。要他们以不记名(但写性别)方式,凭个人10 多年来求学读书经验,自由列举有碍读书效果的不良习惯。调查资料经整理统计后,得到以下表列结果。
由调查统计的数字看,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把自己的读书不良习惯归属于以下6 种:① 姿势不良,② 胡思乱想,⑧ 边吃边读,④ 兼顾杂务,⑥ 音乐电视,⑥ 外因分心。事实上,这6种习惯可归并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坏习惯:读书时姿势不良。
第二类坏习惯:边吃东西边读书。
第三类坏习惯:注意力不能集中。
在大学生读书习惯的调查分析中,姿势不良虽高居不良习惯的首位,但此习惯受环境支配的可能性较大,革除比较容易,只耍使读书场所(如图书馆)没有躺卧的可能,躺卧的习惯就不难革除。至于边吃东西边读书的习惯,倒是值得分析研究的心理问题。此一习惯女同学最多,几乎有70%的女生是如此。根据一般了解,近年来由于生活富裕,食物中营养成分丰富,女孩子们对身材特别注意,故而形成节食少吃的风气。读书时吃零食,照样吸收养份,使人发胖。根据我个人辅导学生的经验, 很多女同学就因不能戒吃零食而发胖感到苦恼。因此,边吃边读的习惯,岂非是认知与行动不一致的心理冲突现象。很多同学写的“读不能获益,食不能知味”,正表达了这种矛盾心境。
为什么每读书就想吃东西呢?我跟很多女同学讨论过这个问题。根据她们的意见,可归纳为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吃点东西可以减轻读书的苦感,多年来,读书都是为了升学考试。升学考试有严重的失败威胁,故而读书的气氛多半是既苦且惧的,“嘴里有点东西”就会感觉轻松一点,因而使焦虑的痛苦减低。久而久之,自己似乎体会到,吃点东西就是支持自己,安慰自己。第二种解释是,这个习惯是由家庭中父母给养成的。父母重视子女学业,对放学回家读书作功课的关照,无微不至,父母担心子女读书不努力,于是哄之捧之,不遗余力,这些心思表现在其体行动上,就是准备好 的东西给孩子吃,结果成了习惯,读书与吃东西联在一起。 
(三)集中注意最为重要
从知觉心理学观点言,读书是运用感官,在认知的环境中选择资料和吸收资料的身心活动历程。在读书活动中,个人经由耳听、目视、手触、心感、体觉等各种不同的厉程,接触、选择、吸收环境中各种资料,而后加以整理、归类、贮存,留待以后随时取用。在这样一个身心交感的读书活动中,每个人都会经验到两种奇妙现象:其一,眼睛不同于照相机。它并非将视野内所有东西尽数收存,而是对其中某些东西视而不见。其二,耳朵不同于录音机,它并非将所有声音全本照录,而是对其中某些声音听而不闻。你曾有过眼睛盯着读页而对其内容一无所知的经验吗?你曾经验到呆坐教室对教授所讲一切充耳不闻吗?我曾做过几次有趣的小实验。如发现有学生坐着发呆,我就改变话路,向班上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要发呆的学生回答。在他不能回答时,我要求他只要对我的问题复述一遍,即可免于回答。结果都会发现,他茫然不知原来提出的是什么问题。
在读书时,像此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心理现象,对读书效果并非全然有害,如能运用得当,不但无害,反而有益,因为,人的知觉活动既是选择性的,读书也止是一连串的知觉选择活动。读书时如能做到该选的选入,不该选的排除,对读书效果自然有益无害。此即研究读书习惯时必须考虑知觉心理的原因。
在读书活动时,为什么会有此种选择性的心理现象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注意”问题。由前节大学生们自述的读书不良习惯看,注意不能集中是读书缺乏效率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读书时如何保持适度的注意力,自然是必须突破心理障碍之一。
在讨论如何集中注意之前,宜先了解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引人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第二,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原因是什么?
在很多刺激构成的环境中,某种(些)刺激之所以特别引起注意,主要由于两个条件:一是利激本身的特征,二是个人的动机与心向作用。就第一个条件看,谁都知 道,在感官所及的环境中最为特殊的刺激,最易引起注意,特殊的刺激使人替觉好奇,引人注意,这也就是广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人在清醒时,周围存在着很多刺激,可是人的感官能力有限,他不能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心理学家早有实验证明,人的一心不能二用,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兼做两件并行的事。曾有学者设计两耳分听的实验;戴上分别与两个录音机相连的两个耳机,同时传送两个故事。结果发现,一个人不能同时两耳分听,只能听下完整的一书故事,或是忽而左耳忽而右耳的转来转去,左右转换的主要原因,正是决定于刺激的特征(故事内容的高潮)。看电视也会有同样经验,不能同时对两台的节目注意。只能甲台看一眼,乙台看一眼,转台看的原因也是由于刺激的特征所引起的。
根据一心不能二用或同一时间内只能注意一件事的原理,我们就可了解,读书时如不能排除书本之外的其他刺激,读书的效果是不可能提高的。而且,书本之外的刺激也不限于个人周围的事物,个人内在的刺激干扰,更能影晌对书本的注意。像饥、渴、病痛以及意念联想等,都是影响个人注意的内在刺激。
再就心向作用言,在个人已有心理准备的状况下,易于对环境中的刺激特别注意。这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读书要有求知动机的原因。在赛跑时,运动员对起跑枪声特别敏感,就是明显的心向作用,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心向作用的读书效果实验。将能力相似的一群大学生,以随机的方式分为AB 两组,在同样的时间内阅读同样一篇有关生命科学的论文。实验开始时主试告诉A组学生说,在阅读之后将举行一次测验,而且要大家注意,两周之后再举行第二次侧验。主试对B组说法稍异,开始阅读前只告诉他们读完将举行测验。等到第一次测验完毕之后,再补行告诉他们,过两周之后再做第二次测验。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使A组学生为第二次洲验多加一层心向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读完第一次测脸的成绩,两组无分轩轾,但两周后第二次测验的结果,A组成绩远胜于B组。心理学家解释,这是由于A组先有心理准备,阅读时加深了注意,因而影晌到两周后的记忆。像这样的心向作用影响读书效果的实验,希望对那些读书但求应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