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五代十国 >

第100章

五代十国-第100章

小说: 五代十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旻杀来,先锋张元徽举刀来挡,却被高怀亮刺落疆场,一命归天。杨衮见刘旻逃远,虚晃一枪,驳马退去。柴荣见汉兵大势已去,遂令骑兵乘胜追击刘旻。
  刘旻率兵退至一树林之中,见败退汉兵已是筋疲力尽。刘旻道:“传朕诏令,三军在此歇息半个时辰,再行军赶路。”
  杨衮道:“此林之间,有大道贯穿南北,倘若周兵沿途追来,无险可守,陛下不可在此停留。”
  刘旻道:“众将士如此疲惫,岂能再走?”
  杨衮与刘旻争辩之时,只见后面跟来的几个汉兵喊道:“周兵杀到!”北汉将士闻听,拔腿就跑。杨衮道:“陛下先走,末将断后!”杨衮跨马提枪来迎追兵。周兵为首之将名叫樊爱能率一支骑兵到此,正遇杨衮当道拦路。细细观瞧杨衮年岁在四十开外,眉宇轩昂,目生雄光,鼻正口阔,长髯已是半白,头戴银翅帅字盔,身披亮银锁子甲,夸下一匹斑豹马,掌中一条皂金虎头枪。樊爱能笑道:“半老之人竟敢道间独当,待取了首级请功!”樊爱能驱马挥刀赖展杨衮,杨衮直枪一个回合便将樊爱能挑落马下。旁边周兵见主将被杀,掉头就跑。
  杨衮退了追兵,悬挂樊爱能人头向北而去。走至山谷,正遇刘旻在此歇兵,杨衮献上樊爱能人头,刘旻大喜道:“杨将军退却敌兵,朕已命士卒伐柴煮饭,稍等片刻就为将军庆功。”
  杨衮打眼一看,大锅已经添柴煮水,杨衮道:“此地已不可久留,陛下速领将士逃走。”
  刘旻问道:“将军何事惊慌?”
  杨衮道:“陛下山谷煮饭,炊烟袅起,周兵定闻烟寻来。山谷狭窄,若慌忙退却,重将士定拥挤相互践踏,所以请陛下速撤。”
  刘旻闻听有理,遂命步兵先行,骑兵在后悉数过谷。刘旻与杨衮在后队正欲离去,忽然闻听谷口有人高喊:“贼子休走,留下人头。”只见一员后周大将催马举锤率兵追来,此人乃是石守信部将何徽。杨衮驱马来至谷口,对何徽言道:“无名之辈枉来送死!”遂与何徽交手,不过两个回合,何徽便被赐死,随行士卒各自逃窜。
  天色昏沉,刘旻见有河涧阻路,哀声叹道:“前有阻涧,后有追兵,逼得孤家如今真是走投无路,进退两难。”
  杨衮道:“陛下尽可宽心,大军所到之处,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区区河间不足忧虑。”
  刘旻道:“只是桥未搭好,追兵又至,军心必然大乱。”
  杨衮道:“倘若来追,末将自可当至。”刘旻也无别计,便命士卒伐木搭桥。
  过了半个时辰,眼看木桥将成,远处遥传马蹄之声,山坡露出一面将旗,上书“赵”字,近前再观乃是大将赵匡胤。杨衮单枪匹马拦住追兵,赵匡胤道:“老将军,周主所到之处,郡县无不望风归顺,将军何不早降?”
  杨衮道:“忠臣保一主,投敌万难从。休要费话,看老夫大枪。”话音未落,杨衮出马来战,赵匡胤举棍相迎。大战二十个回合,赵匡胤自知不是对手,只得率兵退去。
  刘旻在高平吃了败仗,率残部仅万余人退回太原。皇帝刘旻面对满朝文武是失声痛哭,言道:“柴荣八万大军指日可待,朕欲逃往漠北,众卿以为如何?”
  杨衮道:“陛下勿忧,为臣之子杨业督军雁门关尚有兵马两万,待臣前去搬兵。”刘旻如得救命稻草,遂令杨衮王雁门关搬兵。
  不过两日,柴荣率大军杀至太原,将城池团团包围,又令攻城。北汉皇帝刘旻惊慌失措,对众臣道:“只恐怖等杨衮搬来救兵,这太原就已经陷入敌手。”
  谋士郑珙奏道:“大将军卫融已调满城壮丁充作军役,陛下若在煎熬两日,此战成败尚未可知。”听了郑珙的劝言,刘旻才稍有安稳。太原死守已有两月之余,援兵尚未来到,刘旻又道:“杨衮搬兵两月有余,尚不见其踪影,只恐已降柴荣。”
  郑珙道:“老将杨衮用兵沉稳,常有出奇制胜。柴荣率军猛攻两月也不曾攻陷太原,陛下再等几日又有何妨?”刘旻也只得应允。
  杨衮救兵为何迟迟未到?原来杨衮与其子杨业率领两万雁门关守军一路南来,杨业劝道:“如今周兵八万之众,两万救兵难解燃眉。不如拖延一些时日,等周兵攻城疲惫,再救不迟。”杨衮父子便离太原三十里外扎营。过了两月,探马来报太原仍不曾攻破,杨衮大喜下令出兵。 
  杨衮命杨业为先锋率兵突袭周兵大营,这后周大军连攻太原两月不克,军士战心举丧,突逢汉军援兵杀到,后周大军是兵败如山倒。周世宗柴荣只得率兵向南后退二十里扎营。刘旻见周兵败退,大开城门迎接。杨衮与世子杨业率两万精兵进驻太原。
  柴荣重新扎下大寨,再点兵马八万大军已折去三万有余。柴荣面对众将是唉声叹气,赵匡胤奏道:“我军连战两月,耗费巨大,军心疲惫,不如暂且回师开封。”
  柴荣叹道:“朕率军血战数月,未想被那杨家父子杀得大败,前功尽弃。”话音未落,忽闻一声惊雷落地,顷刻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柴荣走至中军帐口,仰天叹道:“天不护佑,人能奈何?”遂令避过暴雨,班师回朝。
  柴荣率军回至朝中,大臣王朴统帅百官迎接圣驾。柴荣见百官之中惟有冯道未来,问道:“冯相国为何不来接驾?”
  王朴道:“老相国已在两个月前,病故升天。”说着从袖中掏出一本奏章,交与柴荣言道:“冯相国临终之前,曾拟下奏章一本,委托臣呈交陛下。”柴荣接过本章,展开观看。上书:
  “老臣冯道今已七十有三,自古圣人不过于此,臣自知天命,恐欲老迈将终。自大唐庄宗即位,臣遂为国之宰相,从政五朝,历侍四姓十君。饱尝百姓征役之苦,却未见四海一统之时,令老臣遗憾此生。观我大周天下民富殷实,兵强马壮,又兼陛下有唐尧之德,虞舜之功,念江山以忘寝,想生灵而劳神,实乃千古圣主,有道明君,令臣倾心佩服,日后定能一通四海。而今遵照陛下差遣,已将先帝葬于嵩陵,臣自感不能再理朝政,愿随先帝一同驾鹤西去,君臣为伴。大周上柱国太师、尚书令冯道呈上。”
  柴荣看后心中亦是伤感,遂率回师众将往冯道坟冢祭拜。北伐失利,冯道过世,令柴荣心中忧郁,正逢烦闷。宰相王朴求见却有事求见,王朴奏道:“近闻南唐自灭楚国以来,朗州叛乱不止,南朝正乱;又闻汉中秦州、凤州等四地流民从关西而来,可见蜀主不得人心,汉中已乱。”
  柴荣道:“北汉十州朕尚不能取,何况南唐已据四十州,兴兵南下谈何容易?”
  王朴道:“南唐李景吞并闽、楚二国,大有一统江南之势。若不趁其内乱而讨之,日后必为后患。先帝在时,臣曾献上先南后北之战略。陛下若想灭汉,必先南征。”
  柴荣点了点头,问道:“那爱卿以为北汉如何可灭?”
  王朴道:“北汉十州不足挂齿,使陛下劳神的乃是把契丹逐出长城,而南唐却是后院之火,汉中乃富庶之地,臣请陛下先征南唐、汉中。”
  柴荣道:“爱卿之言正合朕意,朕要亲征南唐。”
  王朴道:“臣举向训将军收复汉中,可命李榖为参军随陛下南征。”柴荣应允。即刻降旨出兵讨伐南唐。李毂,字惟珍,颍州汝阴人氏。
  后周显德二年十一月,柴荣拜李榖为军师,点郭从义、李重进、赵匡胤、石守信、高怀德、高怀亮、潘美、曹彬等人为大将,亲率大军四十万,沿淮河南下,进军南唐,先锋只指淮北重镇寿州。镇守寿州的南唐大将名叫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氏。得知柴荣挥师南下,即刻写好密报一封,派人连夜飞报皇帝李景。寿州信使前脚离城,后周先锋官郭从义率兵即到,刘仁赡登城楼观看,四十万大军绵延上千里,接踵而至,旌旗飘扬,烟尘浩荡,一队队人么远望无边。刘仁赡只得坚守城门,闭关不出。南唐皇帝李景看了寿州军报,即刻将旨命大将刘彦贞、姚凤、皇甫晖三人各领三万马步军,兵分三路救援寿州。
  南唐三路人马之中,首数刘彦贞行军最快,其麾下有一支水军,顺水而上,令周兵始料未及。后周军师李榖得知南唐水军突进,对柴荣奏道:“大周兵马北方将士居多,多不习水性,若与刘彦贞水军交战,十战就败,臣请陛下退避三舍,诱其陆战,必能克敌。”柴荣用李榖之计,命大将李重进点齐马步军三万人陆上迎敌。
  刘彦贞驱使水军连连得胜,如入无人之境,喜不自禁。又见周兵纷纷退入岸上,刘彦贞对船上将士言道:“周兵连连败退,尔等随我杀伤岸去,直捣寿州必得头功。”船上将士更是目中无人,骄兵难抑。战船靠岸,刘彦贞率兵登陆,驱逐四五里地,只见前方一队后周兵马早已摆下阵势。但见后周阵中一员上将,双眉紧锁,二目生光,高鼻梁,大海口,短髯如针,高有八尺。头戴银练盔,身着雁翎连环甲,跨下铁青马,手提一口青锋合扇板门刀,此人便是大将李重进。
  刘彦贞问道:“来将何人,快快报上性命!”
  李重进道:“吾乃大周左千牛上将军李重进是也!”
  刘彦贞道:“原来你就是郭威那个外甥狗。”言罢,哈哈大笑。
  “好贼子,先吃我一刀!” 李重进催马举刀直取刘彦贞,二人拍马交锋,大战七八个回合,刘彦贞被李重进一刀砍下人头,后周将士军心大振,李重进一声号令,三军涌出杀向敌阵。南唐将士见主将被斩,军心大乱,纷纷掉头逃窜。李重进率兵杀到岸边,南唐士兵前面争相登船,相互践踏,后面被杀得血肉横飞,片甲不留。
  刘彦贞首战失利,皇甫晖得知此事立刻派副将何延锡前去救应。何延锡率骑兵飞速奔袭,半路之上却遇一支队伍迎面而来。待这支兵马缓缓行来,何延锡才望见此乃是周军的押粮车队,为首押粮官旗号乃绣“赵”字,主将正是赵匡胤。何延锡心想那些败兵救与不救已无关大局,若能劫了周兵军粮确实大功一件。心想至此,何延锡率兵冲去劫粮,不知赵匡胤能否保住,且看下回分解。
  


第五章:周宋统一 第八十二回:赵匡胤智取清流关  高怀亮命丧寿州营


  
    第五章:周宋统一
  

  话说何延锡率兵来劫军粮,赵匡胤只点五百军士跟随来战何延锡。赵匡胤问道:“何人如此狗胆,敢来此劫粮!”
  “我乃大将何延锡也!”何延锡道。
  “呸!无名之辈!”赵匡胤举镔铁大棍闷头便打,何延锡举刀相迎,赵匡胤只不过三四回合一棍便在何延徽天灵盖,何延徽坠马身亡。身后唐兵吓得或是逃窜,或是投降。赵匡胤收降了少许降卒便往寿州大营而去。
  赵匡胤回到营中,向世宗柴荣献了何延徽首级和南唐降兵数百人,柴荣即命中军官为赵匡胤上册记功。柴荣道:“寿州围困以来,唐兵已派数路兵马增援,皆从清流关而出,朕欲派一大将去多清流关,不知何人愿往?”
  赵匡胤道:“末将请陛下拨我两万人马,定能取那清流关。”
  柴荣道:“既然爱卿愿往,朕令潘美、曹彬二位小将为副将,点两万人马随将军同去。”
  赵匡胤领了令牌,与潘美、曹彬点起马步军两万人,一路前往清流关而来。清流关乃南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