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五代十国 >

第2章

五代十国-第2章

小说: 五代十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朱温的人才多数出自黄巢起义军外,其他四个朝廷全部出自李克用军事集团。朱温的部下多以山东人为主,李克用的部下多以山西、河北人为主。武将之中以十三太保李存孝最为著名,民间也广为流传;文官之中以四朝宰相冯道最为著名,其忠奸难辨为官经是历史争论不休的焦点。
  5、美女人物,乱世是男人的竞技场,而为数不多的女性却成了一道不可缺少的调味剂。看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貂蝉,但正史却未见此名。五代时期却有更多的美女呈现,而且正史有载,且有典故流传。例如后唐淑妃王氏,人称“花见羞”不仅是公认的五代首席美女,从青年到中年有着传奇的一生;后蜀妃子费氏,人称“花蕊夫人”,是中国历史有名的女诗人,著有《花蕊宫词》、《口答宋太祖》等名篇;南唐周氏姐妹,史称“大周后、小周后”犹比三国大乔、小乔,成语“李代桃僵”便是描写的大周后、小周后的故事;南唐妃子窅(yao同妖)娘,虽出身平寒,但以“三寸金莲”得名于史,是中国历史上女性缠足的鼻祖。
  四、同为天下乱,文学当有别
  五代与三国时期的区别,也正是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正史小说应注意避免变成架空历史小说的模式。《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留传最广泛的历史小说,其布局与框架也成了后世小说的范本。例如从农民起义开始,形成诸侯割据,通过相互兼并实现三足鼎立,最终完成大一统,这几乎成了中国有代表性的历史小说框架。而根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的记载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却与三国时期有很大区别。
  1、三国并立,五代交替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是在同一时内并存的三个封建政权,而五代是五个不同时期内轮流交替的五个封建政权。首先朱温是晚唐的窃国大盗,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是以“反梁复唐”为名推翻了后梁政权,存在短时间的并立。后晋皇帝石敬瑭、后汉皇帝刘知远、后周皇帝郭荣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先后依靠造反夺取皇位,基本不存在并立。根据这个状况是正史的基本格局,五代文学要保持正史演义,就应当遵循五代交替的状况。
  2、十国时代,谋逆时代
  十国时期相互的兼并战争出现在五代后期,而在五代前期十国中的内部政治斗争、政治谋杀屡见不鲜。借用蔡东藩先生的评语,这是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时代,发生了很多君臣相弑,父子失和、兄弟相残的惨剧,其目的皆是为了谋取帝位或王位。就我个人认为五代十国文学不是厚黑大全,这内容只须捡一两处对大局有影响描写即可,写多了就容易重复乏味,千篇一律。
  3、首尾精彩,细腰衔接
  五代十国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五代的中原混战,而最精彩的是五代初期的梁晋争霸(晋指晋王李克用)和末期的后周统一战争。梁王(梁太祖)朱温和晋王李克用为灭唐与复唐展开了历时二十年的争霸战争,成为五代的精髓之一。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最有作为的君主,先后向南讨伐南唐统一淮河两岸,兼并江北十四州;向西讨伐后蜀,收复汉中四州,向北讨伐契丹收复三关四州十七县,又形成了五代第二个人才辈出的大时期,奠定了赵匡胤建立北宋的人才格局。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五代小说不可避免两头重,中间轻的问题,中间环节正史后唐、后晋、后汉三朝,这期间虽然人物事件复杂,但有诸多历史故事事发生,例如后唐皇帝李嗣源于花见休老夫少的爱情,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郭荣起兵灭后汉等,都可以作为写家的素材。
  4、前辈著作,大胆妄评
  描述五代时期的小说最早的就是《残唐五代演义》,多数人认为作者是罗贯中,全篇总共四十回,且文字简短,快读者一日便可读完。这部书着重刻画了十三太保李存孝的骁勇形象,成为戏剧、评书借鉴的重要版本。第二部相关的历史小说是蔡东藩先生《二十四史演义…五代史演义》此书是最为贴近正史,描述最全面的一部历史小说。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的评价,此书在历史入门上有巨大贡献,而在文学上只能是中平之作,所以此书在传播五代文化方面受了一定的局限。就个人认为五代文学中的人物定位应基于薛居正的《旧五代史》,这部史书对人物记载详细广泛,而且记录了其他杂史及野史的相关史料,也便于考证,但大肆宣扬君权神授思想,过重推崇天命。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比旧史吸取的史料范围更广,对历史记载进行了整合,结合进少许民间传说,对内容繁琐的旧史作了必要的删削,使得条理更加清楚,更加短小精悍。第三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部书因为是编年体通史,对一些事件的发生时间记载的极为细致,对故事排序是有作用的。
  综上所述是是我个人对五代历史和五代小说的个人见解,虽然历史的格局相互有区别,但传承我国历史小说是最终的目的和开发中国五代文化的目标是不变的。在此感谢桓大司马网友对五代小说所提的宝贵意见,也感谢对五代小说关注的各位读者。
  朱长孝
  2006年8月26日夜
  :Th:Th:Th:Th
  


第一章:义军乱唐 第 一 回:吕洞宾卦说异族客  朱邪氏兵讨起义军


  
    第一章:义军乱唐
  

  诗曰:自从盘古立地天,女娲掇泥有人间。伏羲渔猎画阴阳,有巢筑居避暑寒。
  神农百草闻疾苦,燧人取火五味兼。轩辕黄帝逐蚩尤,共工怒撞不周山。
  后羿箭射分白昼,夸父逐日不复还。尧测二十四节气,舜封公侯伯子男。
  禹疏九河划州郡,启承父位世袭传,夏桀无道有商汤,伊训武丁盘庚迁。
  太公伐纣封神魄,周公辅政成康贤。五霸问鼎列春秋,三候分晋战国间。
  秦皇六国为一统,楚汉争霸啸狼烟。高祖登基文景治,亚夫兵讨七国乱。
  汉武兴邦逐匈奴,王莽改朝传东汉。外戚宦官杀戮起,诸侯纷争入长安。
  三足鼎立魏蜀吴,五胡入晋八王乱。江南半壁谓东晋,十六番邦并中原。
  宋齐梁陈称南朝,北魏东西分两边。北周西归宇文氏,北齐于东帝高欢。
  隋主开皇唐王兴,贞观盛世至开元。虏兵渔阳三阵起,只闻《霓裳》春宵暖。
  两京虽复社稷飘,戍卒南疆庞勋反。祸及山东兴黄巢,我花独开百花残。
  义军迭起唐气尽,克用勤王朱温篡。五代八姓十三帝,且看刀笔说从前。
  话说在山西芮城县有一座九峰山,山中绿树成荫,溪水潺潺,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登临绝顶,薄雾轻云,飘然而至,宛如仙境。
  九峰山上有位赫赫有名的道人,名叫吕洞宾,道号纯阳子,人称吕祖。这位吕洞宾本来是不得志的进士,因得神道钟离祖师真传,便一心修道不问功名。如今吕洞宾年有六十多岁,长得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终年隐居九峰山上修道。
  吕洞宾平日在九峰山吊钟洞苦心修炼,要用九味真火炼成一座“乾坤定纲仪”。此宝若是炼成,摆在山上能避邪消灾;进献给朝廷,可保大唐重兴盛世,永兴不衰。
  “乾坤定纲仪”炼成历时需二十年,一晃已过十九年零九个月。再过三个月,宝贝炼成小则消灾避祸,大则造福生灵,吕洞宾心中甚喜。
  忽然炼炉震动摇晃,九味真火焰苗乱飞,吊钟洞里颇有乾坤颠倒之象。吕洞宾赶忙掐指念诀,口中念念有词。猛闻“嘭!”的一声巨响,炼炉翻倒,真火熄灭,已经成形的“乾坤定纲仪”顷刻间化为灰烬。
  “唉!”吕洞宾长叹一声,十九的修炼付之一炬。只见从洞外慌慌张张跑进两个小道童,
  一见炼炉翻倒,灰石满地,赶忙问道:“师傅发生何事?”
  吕洞宾连声叹息,摸了一把半百的须髯叹道:“本座欲炼宝济世,眼看即成却前功尽弃,看来是苍天不佑,乱世将至。”
  吕洞宾依旧愁眉不展,一个道童言:“启禀师傅,还有一事。道观外来了两个人要求见,且有名帖递上。”
  吕洞宾接过名帖,帖上记名“蔚州刺史沙陀部都督朱邪赤心”。端详一番,吕洞宾才知是大唐北塞的少数民族。在唐朝末年,朝廷重用北方少数民族镇守边陲,沙陀便是其中一族。朱邪(ye)氏乃是沙陀族中显贵大姓。吕洞宾是有名的仙师,平日求卦的都是汉族官吏,少数民族不信道教。如今又沙陀族的将官来此,到是出乎意料。吕洞宾自算道:“难怪炼宝不成,定夺天下之人到此。”遂往前殿迎接。
  吕洞宾来到前殿,殿上有两个将官打扮之人。为首之人四十多岁,宽脸赤眉,鼻正口方 ,颔下短髯,头戴浑金红狐盔,腰挎弯月胡刀,内着细甲,外罩战袍,此人便是沙陀兵马都督朱邪赤心。身后一个年纪十八九岁,身披猎虎牛皮铠, 项上白狐闹银盔,再定睛一看这孩子左眼圆瞪右眼瘪,是个一只眼,这个青年是朱邪赤心的长子朱邪克用。吕洞宾与朱邪父子互通姓名,各施礼节,分宾主就坐。
  朱邪赤心言道:“朱邪氏三代镇守蔚州,世袭刺史之职,高不成,低不就。如今得了朝庭急报要入中原讨伐起义军,特请仙师为我算上一卦,占问前程几何?”
  吕洞宾是有名仙道,来九峰山求卦的官宦子弟到也不少。吕洞宾道:“既是如此,清将军到三清殿求签。”
  吕洞宾、朱邪赤心、朱邪克用三人来到三清殿,焚香三柱,叩拜一番。吕洞宾命道童将签筒子递上。朱邪赤心暗想我已年近半百,生不足喜,死不足惧,到想看看儿子克用前程如何?朱邪赤心让克用求签,朱邪克用双手抱筒,摇三摇,晃三晃,只见一个卦签从筒中蹦出。
  朱邪赤心捡起此签交给吕洞宾,签上写有四句话:
  南下可建功,乱世祸无穷。
  三代贵至极,回头一场空。
  朱邪赤心问道:“此签何解?”
  吕洞宾道:“将军南下之日,正逢马到功成之时。前人种下梧桐树,后人可筑凤凰巢。”
  朱邪赤心闻听这一卦,才知出征乃是吉事。本想追根问底,奈何吕洞宾不泄天机。朱邪父子只得送上金银厚礼,已表答谢。
  朱邪父子离开九峰山,返回蔚州调集兵马南下讨伐起义军。正是:
  吕祖修道求太平,苍天欲终唐朝廷。
  合久必分自古事,九峰山上亦显灵。
  此时中原爆发了庞勋起义,话说十年前正是公元八五九年,南诏大王丰祜去世,王子世隆继位。只因南诏王世隆的名字正犯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两位皇帝的名讳,大唐皇帝懿宗李漼不予册封王号。南诏大王世隆闻听此事勃然大怒,不再向大唐称臣,自立为帝,国号“大理”,改元建极。遂策反当地土著,引兵攻陷大唐南方重镇交趾(今越南河内)。朝廷诏告各路节度使调援兵南下,并恩准三年之后南下戍卒可返乡回家。
  自从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已是政权衰弱,朝廷腐败,历时十年才击退南诏。十年征战,使得国力不济,民不聊生。驻守桂林的是八百徐州兵,戍边十年屡次联名上疏,请求返乡却不得应允。朝廷言而无信,自食其言,徐州兵人心震怒。
  这军中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