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清代八股文 >

第31章

清代八股文-第31章

小说: 清代八股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宗师罚的很对,但是这句话出在杨子《法言》中,并不是我杜撰的。”这位年青学政听了后,连忙站起来,道歉说:“本道侥幸的太早了,没有什么学问,今天承教,得益多了。”清代笔记中,类似的记载还不少,均可想见当时一些好的考官的风度。
  清代科举考试,十分严格,但是总有时有弊端,有人钻各种空子,作弊。最有把握的,就是自己程度不差,又认识主考,在文章中约好暗号,很容易取中。而这暗号又要不留痕迹。据记载:有一次福建某大官将要主持会试。在京中宴请同乡举子中亲密亲友,执壶亲自斟酒给大家说:“尽此壶!”参加宴会的人领会意思,第一篇八股文结尾处,都用了“尽此乎”三字,都中了。独有他女婿没有领会,未用“尽此乎”三字,结果名落孙山,没有考中。有人举发他通关节,他分辩说:没有关节,要有为什么我女婿没有考中?这事算是平息了。又据《制义丛话》引林则徐所述故事道:福建有一在京大官,要主持会试。不少知交小辈都来向他打听关节。他申斥这些人说:“你们这群孙猴子,好大胆!”大家一哄而散。等到进场:首题是“巍巍乎惟天为大”至“无能名焉”一章。一人忽然想到他骂孙猴子的话,顿然领会。文章破题就用了“大圣齐天”四字,果然考中了。另《谐史》也有此题。其破题全文是“齐天大圣,极天下之无状焉。”和林则徐所述故事不谋而合。
  同样从《四书》中出题,各句书各章书大有难易,何况还有截搭题,可以任意截取两个字作题。有的考试专以此难人,因之也成为讽刺的对象。如《孟子》中句;“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麇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句,有位考官只出“顾鸿”二字,参试士子作诗讽刺道:
  “礼贤全不在胸中,扭转头来只看鸿,一目如何能四顾,本来孟子说难通。”
  “顾”作动词,后面有四样,这位考官割裂经书,只出一样,所以用“如何能四顾”讽刺之。又如《孟子》中“见牛未见羊也”一句,题目只出“见牛”二字,也以诗讽刺道:
  “屠刀放下可齐休,只是当年但见牛,莫谓庞然成大物,看他觳觫觉生愁。”
  按这故事是鲍桂星作河南学政时的事,桂星字双梧,又字觉生,所以末句及之。这故事有十几道怪题,如“广大草”、“礼云玉”、“十尺汤”、“七十里子”、“谷与鱼”、“下袭水”等等,都是割裂《孟子》书中的句子,简直不知所云。都有诗讽刺之,不一一征引了。末了还有一首有关《红楼梦》的,题目是“宝珠’,二字。原句见《孟子》《尽心》篇:“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其身。”这里则只截取句中二字为题,便有讽刺诗道:
  “楝取明珠玉任沉,依然一半是贪心。旁人不晓题何处,多向《红楼梦》里寻。”
  这样就把八股文《孟子》中的题目和《红楼梦》连在一起了。
  大概作八股文的思维方法训练,的确有似现代中等教育数学中几何、代数等之思维训练,重在建立分析、推理之思维能力。而且在一定限制范围内之分析、分解、推理,既有各种公式,又不能死套各种公式,必须善于变化。才能应付自如。有的头脑不开窍,虽然把《四书》、五经读的滚瓜烂熟,但一辈子也领会不了写八股的窍门;而有聪明的儿童,读书不久,刚开始学写,便灵活地掌握了这种思维方法。所以在年龄上差距很大。据《制艺丛话》卷二十四记载,嘉庆时东巡奉天,学臣带领文童接驾,有七十岁老童(即七十岁尚未进学成为秀才的老人)甚清健,为诸童领袖,参加考试,试题是《周公谓鲁公曰》,这位老童起讲下的文句道:“不观周公乎?不观鲁公乎?不观周公谓鲁公乎?不观鲁公谓周公乎?……”阅卷官看了,真是涕笑皆非了。这同仿所谓“墨派”作的“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元后即帝王之天子”等句子一样。只是读起声音铿锵,像是文章,实际只是不知所云的死套子。“天地……”两股全文引于下,这是谈八股文空洞无物时,常常被人引用的典型例子。文云:
  “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实中怀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来,已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维,曷勿考记载而诵诗书之典要。
  元后即帝王之天子,苍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亿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时而用世,曷弗瞻黼座而登廊庙之朝廷。”
  所谓空洞无物的八股滥调,就是这一类的。七十岁老童的“不观周公、不观鲁公”及后面所举天地、宇宙等,就是这种文字的典型。但是也有年纪很小,就掌握了这种思维方法,领会了八股文的窍门,并能灵活地运用它。《制义丛话》引《坚瓠集》记载:平凉赵子春年九岁,就去应童子试,而且文章很好,学政以为是别人代作他背熟的,又要面试他。以《子曰》命题:他随口作破题道:“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又以他的姓“赵”名“时言”命题:他又应声道:“姓冠百家之首,名居四序之先。”试官十分赏识。
  又记金正希七岁随父亲在嘉鱼作买卖,其父和一秀才打官司,县官要责罚他父亲。其父向官禀道:“有一个儿子很能写文章”,希望县官看在他儿子的面上,不要责罚他。县官听了很奇怪,就叫他儿子来当面考试。题目是《学而第一、为政第二》。这个七岁的小儿当时作破题道:“学而后为政,未闻以政学者也。”把学与为政的先后关系,一句就说透了。县官大吃一惊,说他将来一定以文章知名于世,便把他留在县衙中学习,后来终于成名了。又记金正希初次考秀才,题目是《岂不曰:以位终》。构思了一天,尚未成篇,别人都交卷走了,他只写了一个破题。试官见他年纪小,把卷子拿来先看看,见破题写道:
  “君所挟以傲士者,固土所筹及者也。”
  一句话把封建时代用人的关系说透了。也十分赏识。命令给他蜡烛,让他把文章作完。这次他就进学成为秀才了。
  可见文章的空洞与否?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在作者的思维、才气、感情、见解、学识等等。有感情的八股文,读了照样能感动人。据记载,有位贫士,少年时,考进秀才,但考举人时,几次都未考中,在友人处,见一篇《贫而无怨难》八股,中间一股道: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我纵安之若素,其如室家之交谪何?
  父不以之为子,兄不以之为弟,虽曰命之不犹,其如形神之交瘁何?
  贫不能不多所取,贫之所以伤廉也。贫不能复有所与,贫之所以伤惠也。贫不复讲酬酢之节文,贫之所以忍耻而废礼也。”
  作者感慨,沉郁痛快,大有苏秦当年金尽裘敝归来时,妻不下堂、嫂不为炊的愤懑之气。这位贫穷的不第秀才,读到这些句子,感动地说:这比一般亲戚朋友的慰问有劲多了。因此无聊时,就把这些股文章高声朗读一遍。后来这位贫士也中了。也可见当时的读书人,对八股文是真有感情的。清末废八股,据李伯元《南亭四话》所谓:大失寒畯之心,有集四子书为破题承题:
  “夫子之文章,不可废也,甚矣,天子将丧斯文也,以待来年。王曰已立,如之何则可?”
  这则趣谈,可以作为延续了五百来年八股文的最终结束语了。
  第十七章:历史作用试析
  这篇文中,我想试图用现在较为科学的观点,对八股文作一个历史的回顾,较为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下它的历史作用。因而拟题曰《历史作用试析》。这个题目,如果用较为时髦的文字,也可叫作“世纪的回顾”。因为废除八股文到现在将近一个世纪,却还不到一个世纪。废除在本世纪初,现在回顾却在本世纪结尾,如题作《世纪的回顾》,不是更形象吗?《清史稿·选举志》:“光绪二十四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有变通科举之奏。二十七年,乡、会试首场改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即从光绪二十七年正式废弃八股文,改试策论。这年是一九0一年,这位享寿四五百年的“八股文先生”寿终正寝,到现在一九九二年,足九十年整,再过九年,就是百年祭,为此回顾一下它的历史作用,不是正好吗?这样可以用现代的眼光,作一个冷静的、客观一些的回顾。自然因为它已消失了九十多年,熟悉此道的人已无在世者,研讨起来,不免生疏,或不能找到它的窍门。但文献尚在,传闻尚有,以现代的观点,回顾旧时传闻,查阅当年文献,也会又有当年人不可能有的感会,恍然领悟,啊——原来是这样!因此,此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五百年寿命的八股文的历史作用。
  第一种作用在思想体系方面,或者叫作政治思想方面。这虽然是现代社会的叫法,但其本质上却是自人类进入较为文明的社会以来,各个历史时期都一样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人,都生活在各个历史时代的政治统治中,也生活在各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思想体系影响下。我国自汉代以来祟尚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政治思想的主导体系,经历魏晋南北朝、唐宋而后一直未受到影响而改变。自南宋后,以儒家思想、孔子言论为核心的理学,更促使儒家思想完整巩固,对自此以后的各代政治统治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明代立国,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大臣刘基确定以《四书》为科举考试的首要命题范围,以朱熹注解为《四书》的解释标准,以八股形式的文体为科举考的标准文体、作为制度规定下来。其后经过明代中叶成化年间的进一步完善。使以《四书》范围命题的八股文,一直作为全国教育、历届考试的惟一文体,延续了五百年,使五百年中不知多少万人为此献出他们的青春智慧,受过其严格训练,然后又服务于国家社会,对明、清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影响,说来真不知该有多么大、多么深远。其根源都是由于儒家学说,孔子言论,孟子言论,在社会上更是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很自然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五百来年中,始终一致,这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朝廷统治、国家政治安定,又起到极为巨大的作用。这是有明、清史实足以证明的。
  其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一是从制度上把《四书》作为惟一的制艺命题范围书籍。既实际、又方便,又自然能使孔孟言论深入人心。所谓“实际”,是指其分量不多不少。如把“五经”都作为科举制义的命题范围,量自然太多,读者很难在少年时期,读的全部像背《四书》那样滚瓜烂熟,提那句背那句,出什么题都可以。少数聪明的可能作到,大多数就困难。而且试官出题范围太大也困难,这样首先以一部《四书》作为命题范围,读书学生、考试试官在一定限制下都易于作到,几百年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当然“五经”也是基本教材,但在《四书》的第二位。因为孔、孟言论主要在一部《四书》中,五百年中,它不但是最主要的启蒙教材,必读教材,而且不少人都把它作为半辈子的必读书、或终生的必读书。这样孔、孟言论的普及面,可以说是无比广泛的,即使不识字的人,也会说出几句孔子的话、孟子的话。在这五百来年中,孔、孟言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