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 >

第31章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第31章

小说: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吴惠叔又用杜甫的《四喜诗》向他发难,说道:“‘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样的佳作,有没有可挑剔的地方?”“有!”晓岚不假思索,“病与清明诗相反,是‘上焦太虚,宜补其上’。应改作:‘十年久旱逢甘雨,万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监生金榜题名时。’”他的话还没说完,大家已笑得前仰后合。大家觉得有趣,要他讲讲其中原因。他便笑嘻嘻地解释起来:“旱了三月五月,是旱。旱上一年两年也是旱,人们都要急切地盼降甘霖。但和大旱十年相比,程度就差远了,大旱十年之后,下了一场大雨,那高兴劲就无法形容了。‘他乡遇故知’一句,也是如此,离家乡三百里五百里,遇到故旧相知,当然高兴,离家万里之遥,遇到相知之人,那就高兴之极啦!男子娶妻,人生常理,但和尚是不许婚配,如能娶到妻子,则比常人结婚要欢喜诸多倍呀。监生的功名,是用金银钱财捐来的,多数人才学浅薄,若能金榜题名,当比一般读书人更来得不易,岂止是欢喜,那可大喜过望了!”纪晓岚夸夸其谈,故意曲解诗文,插科打趣。房里笑声不止,他这回出尽了风头。
    像这种出风头的事儿,在年轻的纪晓岚身上,不知道有多少次,他年轻的时候就是这种锋芒毕露的性格,一点也不加掩饰。
    纪晓岚到翰林院后,仍是这种脾气,决不服输于人。脑袋上就像长了刺一样,见谁刺谁。一年冬天,纪晓岚正在南书房当值,一位太监总管走进来。他听人谈论新科翰林、河间府的纪才子,便走到纪晓岚身边,上上下下地打量起来,看他身材魁伟,英俊漂亮,不像人们传讲得诙谐滑稽的样子。但看他身上穿着皮袍,手里却拿着一把折扇,这是当时文人的一种雅好,不少风流学士都是这样,本来不足为奇,但大冬天的,这手里的扇子没有实际意义,想来也确有些好笑,便向前冲纪晓岚笑一笑,操着南方口音说:“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谈否?”纪晓岚听了总管的话,看看自己的装束打扮,也觉得有些滑稽,怪不得老总管同自己开玩笑。但他惯于戏谑别人,哪里肯让别人耍笑?正要找茬儿回敬一下,忽然明白这老太监是给自己出了一联,里面嵌了春、夏、秋、冬四季之名,心想这老家伙肚子里,还有点儿墨水,好,看我怎么回敬你!想到这里,站起来作揖施礼,笑着说道:“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南书房里立刻爆出一阵轰堂大笑。人们看着老太监,肚子都笑疼了。老太监这时哭笑不得,十分难堪,苦笑着指点几下纪晓岚,口中却没有说出什么话来,落了个自讨没趣,悻悻而去。房中的几个人议论说,这副对得真是太妙了。
    这事在宫中一传,可惹下了那一帮太监了。太监们都喜欢他博学多才,笑料儿无穷,每次碰到他,都缠着不放,不是出对联让他对,就是让他说笑话。
    那天纪晓岚正忙着起草文稿,两个太监进来找他,说有个对联找他对,纪晓岚又气又乐,心想,你们也不分个场合!
    口中说道:
    “我正忙着,等吃饭时再对吧!”
    两个太监缠着不走,纪晓岚便说:
    “快说吧,什么对联?”
    “榜上三元解、会、状,”
    太监念出了上联。纪晓岚看看他俩,一本正经地说:“这有何难,对句有了:‘人间四季夏、冬、秋’。”说完,扭过头去又忙起自己的事来。
    另一个太监问道:
    “你既然说‘四季’,怎么没有春呢?”
    纪晓岚笑嘻嘻地说:
    “为何没有春,你们心里最清楚呀!”两个太监恍然大悟,红着脸走了。同房当值的文人们,仍然“嗤嗤嗤”地笑个不停。
    纪晓岚闹的笑话越来越多,很快便在京中传得沸沸扬扬。亲友们为他的戏谑无常很担心,唯恐他说话伤人,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便都劝诫他要谨慎从事,在宫中说话不可造次,纪晓岚听着在理,便设法摆脱太监们的纠缠。
    可是那天刚进宫门,就被太监拦住了,非要他讲个笑话再走。
    纪晓岚急忙推辞:
    “不可,不可。今天我有急事,耽搁不得!”三个太监围着他不依不饶。一个说道:“你别耍滑!总说有事来推脱,好久没听你的笑话啦。这次不把我们几个说笑了,你就别想走!”纪晓岚见不讲不行了,就说道:“我讲我讲。有一对夫妇,生了三个儿……”说到这里,他把话停下来,一声不响盯着太监们。
    太监急于知道下文,急着问道:
    “三个儿怎么样?”
    “三个儿,下边呢?”
    “下边还有什么?”
    纪晓岚一本正经说道:
    “下边什么也没有!”
    太监们哪里肯依他,便催促说:
    “这哪能叫笑话儿!没把人说笑,你接着往下讲!”“下边没有了不行,不放你走!”“下边怎么没有了?”纪晓岚微微一笑,口中说道:“下边就是没有了,你们自己摸摸……”说着拱手告辞。
    “啊?……”
    太监们一楞,继而明白过来,是纪才子又把他们耍笑了。
    待要拉住他,他已经匆匆远去。
    此后,纪晓岚的名声越来越大,连皇上也知道了,常常被宣召入宫,渐渐得到皇上的宠爱,远远超出他这时的身分地位,一名小小的庶吉士,便得到了这样的殊荣,为同僚们羡慕之极。最引以为自豪的,是纪晓岚的几位业师,刘统勋、孙端人等人,只要一有机会,便在士林中夸耀纪晓岚,听者也对他们的慧眼赞佩不已。一时间,纪晓岚成了朝中颇为驰名的人物。能获得老一辈的认可和美言,关键是要表现出才气,而不是老成之气,这里面有一个微妙的心理学道理,就是年长者天生讨厌比自己还圆滑世故的小辈,他们绝不会为这样的小辈说好话的。纪晓岚恰恰无意中利用了这一点,充分表现他的才气,无所顾忌地表现他的才气。
    一次,乾隆皇帝在宁寿宫花园的萃赏楼设下御宴,和几个亲近的大臣饮酒赏月,同消暑热,在座的有董曲江、梁诗正、刘墉、纪晓岚等人。这场酒宴丰盛异常,山珍海味无奇不有,大臣们一个个推杯换盏,边谈边饮,痛快淋漓。
    正在欢乐之际,萃赏楼外忽然狂风大作,紧接着就是电闪雷鸣,一场暴雨顷刻间扑天盖地浇落下来。萃赏楼的门窗闭紧之后,闪电不时射入室内,雷鸣之声不绝于耳。君臣几人感到在风雨交加夜宴饮,确也别有一番情趣,更添了几分酒兴。乾隆皇帝听着外面突如其来的风雨雷电,一时来了灵感,便向众臣说道:“诸位爱卿,窗外的风雨,使朕十分动情,忽得一联,诸位爱卿对之如何?”
    在座诸臣连忙说道:“请万岁赐联!”
    乾隆皇帝把头一扬,高声说道:“朕的上联是:‘玉帝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作阵。’”众人听罢,一齐叫好。这一联气势磅礴,形象生动,非比寻常,是难得的佳句,真不愧出自皇帝之口。梁诗正、董曲江等人,久侍乾隆皇帝,颇有与圣上唱和的经历,知道乾隆皇帝好居人上,爱慕虚荣,不敢妄然出言,遂停下酒杯各自思考起来。
    罗锅子刘墉虽只比纪晓岚大四岁,但经历丰富,阅历深广,比纪晓岚显得深沉得多。这时他想道:圣上此联,非同寻常,若在气势上压倒他,或者与它平行,就可能惹得皇上不高兴,一旦惹恼他,降下个犯上之罪,那还吃罪得了?可如果以平常之句对之,就显得自己无能无才,落下个别人说笑的话柄岂不尴尬?不如藏拙为妙!
    可这时乾隆皇帝正好把目光落在刘墉身上,刘墉感到无所适从,于是干脆跪倒在地说道:“万岁御联,气象齐天,为臣,才疏学浅,无词以对,自愿居下。”
    乾隆皇帝听完哈哈大笑,正巧这时纪晓岚想出了对联。纪晓岚心想,我纪晓岚科举出身,未袭家族荫德,全靠才气和机智立身于世,不像刘墉,出身豪门,显不显才气无所谓,既然皇帝出了对联,我就一定要对出来。于是,他在座中抬头看着乾隆皇帝,等待机会说话。乾隆皇帝见他跃跃欲试的样子,便向他说道:“看来纪爱卿已经想好对句,何不对来让朕听听?”
    纪晓岚本没有刘墉几个人城府深,见皇上点到了自己头上,便顺口答道:“万岁容禀,此联可对:龙王宴客,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为盘。”
    乾隆皇帝听了,此句气势恢宏,不在出句之下,顿时心上生出不悦之情,只见他脸一沉,说道;“纪爱卿,你好大的......”
    乾隆皇帝想说“你好大的胆子”,“胆”字还没有出口,早被纪晓岚看出来了,他此时的心情,不由得心中一惊,赶忙把话抢了过来:“臣好大的肚子,您看我能吃能喝,像个酒囊饭袋不是?”说着,纪晓岚腆起了他的大肚子,把嘴一撇,做出一副滑稽可笑的姿态,把乾隆皇帝注意力转移了,皇上和在座的大臣被逗得大笑起来。
    纪晓岚见皇上已经转怒为喜,眉头一扬,连忙解释说:“圣上为天子,风雨雷云,任从驱遣,威服天下;臣乃酒囊饭袋,故视日月山海都在筵席之中。圣上神威齐天,为臣只不过是大腹便便罢了。”
    经他这一番自我解嘲,乾隆又感到几分得意,转而寻思,对此上联,还真是非此下联莫属。再说因对对而降罪,也显得自己太无容人之量呀!便笑着说道:“纪爱卿,你好大的才呀!”纪晓岚又一次达到了自己显才的目的。

方圆实战:早年以勤奋正直求取功名,晚年以圆滑世故立身于世

    求取功名,不搞阴谋诡计,走正道儿,这是“方”;投机取巧、讲求巧劲儿,这是“圆”。纪晓岚在求取功名方面先“方”后“圆”,早年以勤奋智慧立身,以圆滑奇巧辅助,老年则以圆滑变通为主,塑造不倒金身,博取功名利禄。
    纪晓岚之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上展一代英姿、开一代风范、成一代文宗,之所以被称为风流才子、“诙谐大师”,之所以举世闻名,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靠的是他的才气、正直、勤奋,决不是阴谋诡计,更不是圆滑世故。
    纪晓岚小时候学《三字经》,过目不忘,念几遍就背熟了。接着,又背《千字文》,刚满一月,小纪晓岚已经是倒背如流。纪晓岚8岁的时候,已经读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接下来便是读《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后来他到了北京,为了增长学识,扩大见闻,交流心得,便和刘墉等一帮年少学优的官宦子弟结交往来,结成了“文社”。文友们常聚在一起,研讨经史,比赛诗文,谈今论古,褒贬时事。纪晓岚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谈锋锐利,旁征博引,恢宏恣肆,常以排山倒海之势,力冠群“儒”,不久,这位少年才子便名噪京城。
    对于中国士子来说,科举是一条人生必经的路径,少儿时代的种种学习,无不指向那辉煌的金榜题名,并把金榜题名时作为人生的至乐之一。
    然而,要取得金榜题名又是一条非常坎坷而狭窄的道路,多少士人在这条道路上摔得头破血流,心灰意冷。其情形正如纪晓岚所云:“自数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