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 >

第54章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第54章

小说: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次他随乾隆登泰山,终于有机会到东方朔的老家去神交这位仰慕已久的古人。路过德州,德州与陵县之间的厌次(今山东惠民县)就是西汉文学家、幽默大师东方曼倩(即东方朔)的故乡。他走访东方朔少年时代的家乡后,与友人大谈东方朔,情动之下还写了一首《咏东方曼倩》诗,诗云:
    十八年间侍紫宸,
    金门待诏好容身。
    诙谐一笑原无碍,
    谁遣频侵郭舍人。
    这是咏东方朔,也是他的自我表白。
    东方朔在汉武帝身边任太中大夫,依靠他的幽默滑稽,博得汉武帝的欢心和信任。纪晓岚觉得伴君如伴虎,侍候君王,时时有招祸的危险,一言不慎,一字写错,即可铸成大错。只有借幽默诙谐,滑稽谈吐来保护自己,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东方朔喜欢古书,爱好经学术数,读了许多儒家以外的奇书秘籍。东方朔刚到长安的时候,到公车府上书,写得非常长,一共用了三千片写奏章用的木牍。往皇宫里送这份奏书时,公车令派了两个大汉来抬,才勉强抬了进去。东方朔书写得也很特殊,写完这一句,下一句就换了木牍,写完再倒过来,害得汉武帝花一个月时间才读完。这一奇怪的举动并没有激怒汉武帝,反而觉得很有趣,于是下诏任东方朔为郎,让他经常在身边侍候,又经常把他召到面前谈笑。
    东方朔妙语连珠,滑稽不穷,每一次都让武帝十分开心,经常留他在宫里吃饭。吃饱后,东方朔还要将没吃完的肉全部带走,常常弄得满身油污。武帝因为喜欢东方朔,经常赏赐布匹绸缎和钱给他,每次都让东方朔挑着回去。这些钱财东方朔吃用不完,就用来在长安城中娶漂亮的少女,娶回家中满了一年,便休掉另娶,从武帝那里所得的钱财也因此而花得精光。因为东方朔行为古怪,武帝左右的侍郎和大臣们都叫他“狂人”。武帝听说后,对这些人说:“如果东方朔没有这些毛病,你们哪里比得上他?”
    东方朔有几个儿子,他通过各种门道,让自己的儿子们都当上了侍卫皇帝的郎官,并且经常奉武帝之命持节出使外国。一次,东方朔从皇宫的前殿经过,一个郎官对他说:“人们都说先生你是个狂人,是真的吗?”东方朔听了以后笑着说:“不然,不然,像我东方朔这样的人,是在朝廷之中躲避乱世。古代的人讲求到深山老林之中避世归隐,他们哪里比不上我呢?”
    东方朔喜欢喝酒,喝醉了,便又是唱歌,又是说胡话。有一次,他又喝醉了酒,坐在地上唱了一首歌,歌词说:“陆地上没有水,可我却沉没了,避世在这金马门。这煌煌的宫殿中,就可以避世全身,何必定要到深山之中,茅屋草庐之下。”
    有一年,长安城建章宫的后阁栏下面出现了一只奇异的动物,形状有些像糜,却叫不出名字。官员们将此事上报,武帝听说后,亲自跑去观看。武帝问左右群臣中那些博习经书、知识渊博的人这是什么,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上来。武帝又派人去找东方朔。东方朔来了以后,探头看了看,便对武帝说:“我知道这东西的名字,但请陛下赏赐臣一桌美酒佳肴,臣才说出它的名字。”武帝答应了。过了一会,东方朔又说:“某个地方有公田渔池蒲苇数顷,请陛下将这块地赏赐给臣,为臣再说出它的名字。”武帝急于知道,又答应了。东方朔这才说道:“这个东西叫驺牙。远方的国家将要来归顺朝廷,驺牙就先出现以示兆。这种动物的牙齿前牙和后牙长得大小一样,分不出来,像没长牙一样,所以叫驺牙。”过了一年多,因骠骑将军霍去病的攻伐,匈奴的浑邪王果然率领着十多万人众投降了汉朝。为了东方朔的这个预言,武帝又赏赐了东方朔不少财物。
    东方朔在汉武帝身边十几年,经常上书,但汉武帝就是不重用他。当纪晓岚读完东方朔的《七谏》后,对“初放”一节大为感慨,说自己在二千年前找到了知音。
    经历了放逐新疆的曲折,面对人生的得失荣辱,纪晓岚不禁有一种苍凉感。从乌鲁木齐被召回京的那年冬天,有人拿来一幅《八仙对弈图》,求他题诗。图上画的是韩湘子与何仙姑对弈,吕洞宾、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和曹国舅五仙旁观,铁拐李却超然物外,躺在旁边树下石头上,枕着葫芦酣然大睡。纪晓岚觉得很有人生意味,觉得自己应像铁拐李那样,置一切世事于不顾才是最大的智慧,也是最大的幸福。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思想家孙奇逢有句名言:“风波之来,固自不幸,然要先论有愧无愧。如果无愧,何难淡然当之。此等世界,骨脆胆薄,一日立脚不得。若做好男子,必须经磨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古不易之理也。孟浪不可,一味愁闷,又何济于事?患难有患难之道,自得二字,正在此时理会。”
    纪晓岚经过卢见曾一案的牵连,经过二年多西域风霜的锻炼,洞视人间的世态炎凉,功名利禄之心大减;恃才傲物的性格为之一变,变得世故老到起来。这未尝不是一种收获。
    也可以说,纪晓岚是中国士人中少有的由聪明变“糊涂”的人之一。他以后在乾隆身边几十年,除完成旷世大典《四库全书》外,久居高位,但“一无建白”,因此“平生恒内愧”,但正是这种淡得无味的生活,才保全了文网严密、专制酷烈下一个知识分子的躯体。
    这是一个只需要英明皇帝的时代,这是一个只需要臣仆和奴才而不需要英雄的时代。多少年后,大才子梁启超入木三分地说:清代是一个不需要名臣的时代,而一旦“为名臣、为名辅、为名将,其性命之虞至矣。”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极富理想主义,也以儒家的“兼济天下”为己任。但同时,他们又是实用主义者。在逆境中,往往又取老庄人生哲学以为自己的目标。大诗人白居易早年仕途顺利,“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他当时在朝中任谏官,刚直敢谏,是极优秀的官员。他的“勿轻直折剑,犹胜曲金钩”之类诗句,完全是舍生取义的架式。这正是儒家入世精神的精髓。
    但白居易在开始遭受挫折,被贬到江州任司马,他反省自己的前半生,说:“三十气大壮,胸中多是非。”似有悔恨之意。后期生活,佛老思想占主导地位。他将儒家“乐天安命”、道家“知足不辱”、佛家“四大皆空”融合到一块,浮沉于宦海,成为世故的官僚。他的好友刘禹锡描绘晚年的白居易说“吏隐情兼遂,儒玄道两全”,非常确切。他虽然一直在作官,但他已经不关心朝政了,所谓“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世界尽不关吾事。”所谓“大隐隐于朝”,他晚年走的正是朝隐的道路,而且他晚年念佛茹素,俨然是一位居士了。
    道家学说对失意士人来说,的确有精神调节的作用。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在思想方面对儒家的权威地位进行挑战。魏晋玄学兴起的重要原因,在于官场黑暗,政治斗争残酷,士人视仕途为畏途,惧怕当官又不能不当官,身在官场回避官场的倾轧,内心具有莫大痛苦。我们从阮籍的《咏怀》诗中很容易看出当时士人的焦虑、困惑、迷惘甚至恐惧的心理: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在政治恐怖的高压之下,避世远祸,成为士人很容易选择的道路。当政治黑暗、仕途特别险恶的时候,佛老思想往往盛行,隐逸之士便多了起来。
    “万里从军鬓欲斑,归来重复上蓬山。”回到京师的纪晓岚经过谪戍乌鲁木齐的挫折,心理气质发生了很大变易,他的心路历程走着同白居易、苏东坡等等名士—样的路径。“早岁登金马”的意气飞扬不见了,他像受了伤的败鹰已经不能引翅高飞了。后期的纪晓岚一天天走向深沉。在因罪谪戍的日子里,他认真反省个人经历,由此而生颇多悔悟,为此,他在多封家书中殷切叮嘱弟弟秀岚放赈施药,劝诫琳妹勿鞭捶婢女,训诫诸子“四戒四宜”:勿持傲慢,勿尚奢华,勿轻贱农夫,勿盛气凌人。他还在家书中语重心长地向家人讲述世禄之家盛衰荣枯、盈虚进退之理。对生活真实的贴切认识,使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时的心情“反较京华畅适。”
    同时,谪戍乌鲁木齐的经历也使纪晓岚对君主意志的随意性、官场的险恶与人事的炎凉有了较为真切的体会,一种人生空幻感与迷漫感伤的情绪不由萦绕心间。他曾为从乌鲁木齐携回的一砚赋诗:
    枯砚无嫌似铁顽,相随曾出玉门关。
    龙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
    在昔日朋友疏淡之时,纪晓岚倒为老仆人王德的“义气”所感动。他在写给弟弟秀岚的信中直抒胸臆,打算回家拜望久违的乡亲。四年远别,今日重来,城郭依然,而市廛景象非复旧观,能不令人兴今昔之感吗!他的仆人王德,纪晓岚出京时他恳乞随行,纪晓岚念其年老,远赴西域,于心不忍,遂转荐于董尚书,不料其犹恋恋于故主。纪晓岚人刚入都门,他已肃候道左矣。纪晓岚为此大发感叹:“当此世道凌夷,人心不古,士大夫都尚锦上添花,殊少雪中送炭,而奴仆辈反能不忘故主,甘同患难,实属难能可贵焉。”
    纪晓岚并未因为官场的险恶就消极避世,仍然是积极入世,大隐于朝,出淤泥而不染,从而既保证了生前荣华富贵之身,又保证了身后万古流芳之望。

方圆实战:眷顾子孙,打造后世幸福

    纪晓岚不仅严于律己,而且对子孙教诲不倦,对晚辈疼爱有加。晓岚在写给夫人马氏的家书中,训诫诸子要做到“四戒四宜”,即“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并说“以上八则为教子之金科玉律”,“虽仅十六字,浑括无穷”,“后辈之成功立业,尽在其中焉”,叮嘱马氏夫人“细细领会”,“铭诸肺腑,时时以之教诲诸子。”他在其余诸多家书中也谆谆教导诸子,勿持傲慢,勿尚奢华,勿盛气凌人,勿鞭挞仆婢,勿轻贱农夫。他还在家书中语重心长地向家人讲述世禄之家盛衰荣枯、盈虚进退之理。
    纪晓岚共有四子:长子汝佶、次子汝传、三子汝似、四子汝亿。长子汝佶,字御调,生于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三十年举人,候选知县。娶宛平县(今属北京市)吏部稽勋司郎中张模之女为妻,生子六人。《大清畿辅书徵》载:“御调字侠如,又字半渔,有《半舫诗抄》。”次子汝传,字绪承,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九月十三日,卒年不详。由《四库全书》馆议叙,历任湖北布政司经历、江西南昌和九江等府的通判。娶河北武清县赵晶之女为妻,生子五人。三子汝似,字象庭,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九月二十七日,卒年不详。由鸿胪寺序班加捐广东候补知县。梁绍壬《两般秋雨庵笔记》载:“鸿胪寺序班一官,皆考取大(兴)宛(平)生员为之。河间纪象庭二尹,晓岚宗伯之少子(此乃梁氏误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