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价格理论 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 >

第5章

价格理论 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第5章

小说: 价格理论 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独立变动。反过来,商人的需求却可能强烈地受未来价格预期的左右和影响,这一因素通常对决定消费需求微不足道。由于这一缘故,在研究这类市场的日常波动时,一般的需求和供给理论就显得不是很有用了。当然,这种理论在形式上依然可以被用于这种研究目的,但主要注意力不得不放在研究这些被动体内部的变动上,而不是研究伴随波动而形成的运动。说明这一点的另一方式是,当影响需求的力量与影响供给的力量十分不同时,需求和供给就成为有用的概念,就如同通常用它们解释消费者和生产者一样。这里,需求者与供给者一般来说不是同一组人,因而影响需求与供给的力量也不是相同的。但是,在交易市场上,需求者和供给者是相同的人,他们经常从市场交易中的一类人转为另一类人。 
    当把需求曲线视为界线时,在给定条件下的需求曲线上的一点代表着在单位时间内、一定价格下,买主可能购买的最大数量。简言之,人们须列举出需求者所能考虑的各种选择。按照一般规则,需求曲线假定需求者在所表示的价格下可以自由地购买表示出的数量或较小的数量。如果假设需求者面临着一个“全部或全不”的选择,即买主面临买表示出的数量或都不买的选择,这时,就可得到一个不同的需求曲线。一般来说,全部或全不的需求曲线是在一般需求曲线的右边(如图2.2)。在特殊的事例中,其位置决定于影统区域B等于影线区域A的条件。较为一般的情况是,这种曲线被认为位于一般需求曲线和这种特殊条件决定的曲线之间。全部全不需求曲线在分析某些问题时是有用的,但是,我们将主要研究一般形态的需求曲线。    
    在需求曲线上“时间”起着三个不同的作用。首先,横轴衡量每单位时间的数量,例如,每月每年对鞋的需求。时间的这种应用还使我们有可能描绘一条连续的曲线以表示如钢琴或房子这样的商品项目。这些商品的购买是以离散数量的方式进行的。其次,需求曲线上的各点应该看成是一些瞬间的选择。这个需求曲线是这一瞬间的快照,并且呈现了在可供选择的各种价格上可能购买的最大数量。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是作为“在给定的条件下”同义语来使用的。第三,需求曲线依赖于调整的时间长度。使用需求曲线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分析供给变化的影响。然后,任何供给变化的影响将依赖于在需求曲线上允许做出的对时间长度的调整。在所有时期中最短的时期内,这时的条件只允许有非常小的变动,人们可以看到这时的需求曲线仅有最小的弹性。当允许条件变动的区间扩大时,人们将能够看到,这条需求曲线的弹性增加,如图2.3所示。        
供给的概念 
    如同分析需求一样,在分析供给时,区分供给表和供给量是必要的。供给表把同供给条件一致的价格一数量组合与那些不一致的组合分离开来。通常,供给表被定义为表示将引出的已知供给数量的最低价格。这个定义还包含了这样一种情况,即供给曲线是一条趋向下滑的负斜率曲线,关于这一点以后将看得更加清楚。对于许多问题来说,供给曲线本身并不太重要,它所限定的区域倒是较重要的。像需求曲线一样,供给曲线涉及到三种不同意义时间的运用。在横轴测量每单位时间数量的意义上有时间;在供给曲线上的各点应解释为瞬间的选择的意义上有时间,最后,在描绘供给曲线时,允许有一个适应的时期的意义上也有时间。对最后一种时间的应用,使人们能够描绘出短期和长期的供给曲线。 
    现在,我们可以把供给和需求这两个工具合在一起,并且概括地考察所谓的供求规律。 
    需求和供给曲线把相关的或可观测的价格…数量关系限制在图2.4中的一个三角形的、画有交叉影线的区域内。为了更加准确的表述这种关系,需要做不同制度上的假设。在自由市场,图2.4(A)上供给和需求表的交点具有特定的重要意义。在这个特定的价格上,也仅在这个价格上,需求者和供给者的愿望可以同时得到满足。在任何别的价格上,不是需求者要买的东西多于供给者要卖的东西(短缺),就是供给者要卖的东西多于需求者要买的东西(过剩)。在A点,需求和供给背后的潜在力量,而非需求和供给本身,建立起了一种能够平衡供给和需求数量的价格。    
    如果自由市场不占优势,价格可能不落在点A上。例如,假定政府限定最高价格在OB上,并且有效地执行着。在这种情况下,需求者期望买到BD,供给者则只卖到BC。完整的描述应该确切说明这种互相抵触的愿望如何得到调和。不管怎样,BC将必须在渴望买BD这一较大数量的需求者中间实行配给。CD测定着配给问题的难易和对最高限价的压力。如果解决的方法不是补贴供给者,而是其他的方法,最终的点将落在C上。同样,假定OE是规定的最低价格,并且有效地执行着,需求者想买的仅仅是EF,而供给者想卖EG。现在的问题是对供给者实行配额制,FG测定着执行配额制的难易。 
    有两个例子可能有助于说明这些概念的作用。首先,考虑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初期的汽车实例,汽车制造商维持着低于供给量和需求量平衡所需价格的牌价。结果是大多数消费者不能用名义牌价买到汽车,他们用付给汽车代销商佣金的形式,或用在旧车交易中降低回扣的形式,或者把全新的汽车当不控制价格的“旧车”买。消费者实际上支付的价格比制造商可能制定的高牌价还要高。如果制造商制定一个较高的牌价,汽车供给数量也会增加,因为较高的价格可能诱导他们不顾较高的成本而推出更多的汽车。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大量的汽车将意味着对消费者有一个较低的自由市场价格,因为,无论制造商实行何种政策,需求条件是相同的。生产环节的“低价”结果导致较低的汽车产量,还导致最终消费者要对每辆汽车支付较高的价格,以及引起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收入重新分配 给汽车代销商。用图2.5可以表示这个过程。如果允许供给和需求背后大量自由活动,那么,均衡数量是在OE。均衡价格是在OC。在名义“牌”价OA时,供给量是OB,但消费者情愿付价格OD来取得OB的数量。结果产生了各种各样间接支付这种价格的形式。最终所付的价格(OD)高于均衡价格(OC),而且,供给量(OB)也低于价格如在OC时的数量(OE)。    
    第二个例子是工会组织争取提高工资率的行动。工会制订工资率或固定最低工资率(这种工资率假定高于均衡工资率)是根本的限制性行动。由于工会制订的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所以,供给曲线所表示的、愿意在工会制订的工资下工作的人数超过需求曲线所表明的、雇主愿意在这一工资水平上雇用的人数。因此,工会的许多活动就是将可干的工作分配给寻找工作的人。这些就是像收取高额入会费和要求雇主超需求雇用工人这样一些做法的实际经济功能。 
    在上述分析中,已经运用了均衡价格的概念,关于均衡概念的某种详尽阐述也许是适当的。均衡状态是这样一种状态,它一经确立,就将被维持下去。有三种不同形态的均衡应加以区别:稳定的、亚稳定的和不稳定的。所谓稳定均衡是,如果出现一个小的移动,将会再次回到原始的位置。例如,对于一个负斜率的需求曲线和一个正斜率的供给曲线,如果价格上升到超过均衡价格,供给量将超过需求量。这将产生各种力量发挥作用驱使价格返回到原来的均衡水平。当出现任何移动后,没有再进一步运动的倾向,这就是亚稳定情况。这种情形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恰好重合。不稳定均衡形态是指,从原始位置移动所产生的力量会导致更进一步的移动时的情形。例如,价格上升导致需求量超过供给量,进而引起价格的更高上涨。 
弹性概念 
    需求弹性概念用于描述需求曲线的特性。用一般术语讲,即用于描述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价格变动时需求量“扩张”的范围。数量和价格的变化通常由百分数的变动测定,以便取得弹性的测度,这种测度是独立于表述价格和数量时所用的单位。更具体地讲,需求弹性是指需求数量上的百分数变化对价格百分数变化的比率,当“其他事物”已定和价格变动趋向于零时,这个价格百分数的变化对需求量变化负责。用数学术语来讲,需求弹性等于dq/dp·p/q=n,在这里q是需求量,p是价格。对于需求曲线,n值域一般是从0到…8,因为数量和价格的变动方向相反。人们常常试图在一根连接两点的弧线上计算弹性,并反复使用的公式是q2…q1/q1·p1/p2…p1。然而这个公式的答案依赖于取哪个点为起始点。通常,在弧线上没有一种明确的测定弹性的方法,仅有大量的公式用来估计弧弹性和近似弹性的精确值。基于这一理由,比较其他弹性概念,点弹性的概念是较为有用的。 
    点弹性的概念可以应用于任何函数,例如,在C一定时求A对B的弹性。因此,弹性是任何两个有函数关系变量的一种性质。由此可知,在一般情况下,弹性公式是(aA/aA·B/A)C。可是 在需求分析中,只有两个变量有待处理,弹性公式才可以写成dq/dp·p/q。用数学语言描述,弹性不过就是对一个因数的对数的求导,即d log q/d log p。 
    在处理需求曲线时,运用弹性概念最重要的理由之一是,它提供了揭示总收益变动的最适合的方法。总收益的变动取决于两个因素:价格变动和数量变动。就负斜率的需求曲线而言,这些因素对总收益有相反的作用。价格降低趋向于减少收益,与这些相关的数量增加又趋向于增加收益;反之,价格上升则趋向于增加收益。如果价格百分数的变化在绝对值上等于相关数量的百分数变化,则这两种作用相互抵消,总收益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从定义上看是清楚的,即需求弹性是…1,一般称为需求的单位弹性。如果价格的百分数变化在绝对值上比相关数量的百分数变化大,这时价格的变动作用占绝对优势,因此,总收益的变动与价格变动是同一方向的,价格降低收入减少,价格上升收益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弹性将在0到1之间取值,并且需求被认为是缺乏弹性的。如果价格的百分数变化在绝对值上比相关数量的变化较小,这时数量的变动作用占绝对优势,所以,总收益的变动与数量变动方向相同,与价格变动则方向相反,当价格下降时总收益增加,当价格上升时总收入减少。此时,弹性在…1到8之间取值,需求被认为是有弹性的。    
    就几何方法而言,上述关系可用图2.6表示。就解析方法而言,假设价格变化为△p,与价格变化相关的数量变化为△q, 
    新价格下的总收益 
      =(q+△q)·(p+△p) 
      =qp+q△p+p△q+△p△q。当△P接近于零时,△p△q通常与其他项比较趋于非常小,可以被忽略,因此, 
    总收益的变动=△(pq)=p△q+q△p。用△q除以表达式p△p+q△p,得出, 
      p△q+q△p/△q=p(1+q/p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