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158章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158章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证,无甚方便接引,收效甚慢,而密宗除自力外,复得佛加持力,并且方便接引,收效急速等。”《顿悟入道要门论》亦云:“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般若云:“不可言思智慧到彼岸,不生不灭如虚空体性,各别自证智慧之行境,顶礼一切三世如来母。”以及无垢光尊者之《幻化网总论》等论述诸法无别之显密教证,尚有很多,然恐繁冗,故不引述,余论中将广说。

    然此诸多甚深法要还与修行者前世因缘亦有关系。如庆哲王修之见歌云:“我学的是萨迦教典,而精通的是宁玛密法,此前世因缘真稀奇。我修习是密咒道果,而证悟是自现大圆满,此前世因缘真稀奇。我祈祷的是瑜伽自在,而唯有莲师赐于加持,此前世因缘真稀奇。”此等诸宗皆不得离开密法,如日本《密教纲要》引弘法大师白帝语云:“诸宗皆好,各有优点,但均离不开密,离密即无诸宗,以密乃诸佛心印,离佛心何有诸宗,故密实诸宗长,为最完善、最方便、最迅捷的法门,为三世诸佛成道必由之径。”此语道出密法之殊胜处。宗喀巴大师在宁玛大成就者业金刚前听闻大圆满,此事《闻录恒河》中有记载,而大师所著阐明大圆满见修之《甘露妙药》,如今在宗大师著作全集中;此外,觉囊派、嘎举派等诸大德听闻大圆满之经历,在各自传记及《格扎佛教大史》里均有详尽记述。尤其目前以汉地为主,国内外众多高僧大德、有识之士对一生能成就之无上密法大圆满生信且修持者日见增多。

    古今藏汉通人证士,圣人贤者对各法门所持不偏袒之见及兼收并蓄之行,实堪为当今后学者效法。各派教法本无差异,但以凡夫之分别心看来犹有区别,也实属自然。若他宗教法与自己想法稍有不同时,不可轻易诽谤,因为凡夫不能直接衡量诸佛菩萨深奥善说之义。《胜乐金刚续》说:“众生根基既无边,如来幻化亦无边,若于自宗不相同,即时不能作诽谤,应当发愿将来知。”《神变经》云:“嗟!如来子,为成熟诸有情。如来现示众多方便,依众生种种根基而说法。有众生以菩萨能调伏,有以声闻,有以缘觉,有以天人,有以龙王,有以神变,有以国王,有以禅定,有以闻法,有以神通能调伏。”等如是广说其义。《华严经》亦云:“善逝幻变既无量,为调伏一切有情众,现示彼色形色等。”《父子相会经》云:“如来显现魔王形象来救度众生。”是故诸佛菩萨之化身在何处,吾等凡夫不可了知,故于一切恒时当观清净心。大恩上师法王晋美彭措亦经常向藏汉两地及国外众弟子引教证、理证,讲授诸教派互不相违之理,并谆谆教诫各宗派之观点虽不相违,但闻思修行时应以自宗为主,如此有传承加持。否则东奔西跑无有定准而行,始终不可获得究竟深妙之正见。

    然时逢末世,违诸圣教不乏其人,如藏地有人以似是而非之理妄说汉地和尚教是假的。请问出此言者,您阅读过禅宗诸传承大德的著作和唐代三大译师所译之珍贵经典吗?如果没有,那便成了毫无根据的诽谤。与此相反,有持偏执之见者说藏传密教并非纯正佛法,不可修学。忠告如此说者,首先应闻思通达深广如海的藏密前译十八大续经等教藏,不然对所有密续经典一无所知便出此轻率之语,唯造诽谤密法之罪业而已。是故在学道时对所有各宗派的如来教法与证法,生起真实无伪的信心而观清净,此极为重要。相反自己少有某方面的微劣理智,便增上傲慢,贪执自宗,嗔恚他宗,互为嫉妒,显露痴暗,诋毁圣法,造罪无边,唯有堕入金刚地狱,故应谨慎。《宝性论》云:“何者依止恶友嗔恚佛,杀害父母罗汉破僧合,彼若思维法性必解脱,何人意嗔圣法无解脱。”《日藏经》云:“宁可吾身碎,不应谤善法。”《月灯经》云:“若于赡部洲,毁坏所有塔,何人诽谤法,此过较其大。若于恒沙数,杀害阿罗汉,何人诽谤法,此过较其大。”《般若八千颂》云:“造五无间罪,不及谤法像。”又经云:“谁人诽谤法,俱胝千万年,感受地狱苦,又生傍生界,生人盲卑劣,诸根不具足,不闻三宝名。”等有极多教证,以明谤法之过失。麦彭仁波切之《三戒立一体论》亦云:“自他偏袒之说法,即如有一父二子,其二子执为异父而诤论。”等如是所说也,由此吾等作为佛教徒,纵然无力成办宏法利生之广大事业,但不能故意摧毁诽谤释迦佛传下的甘露妙法。如萨迦班智达说:“虽无能力宏佛法,而不应理损害法。”与其出诽谤之言,不如闭口默言更好,《宝鬘论》云:“愚者少说极佳。”诸大师常说:“愚者少言,佛法无害。”此义相同也。

    总之,汉地佛教有禅、净、华严等八宗或十宗之分,藏土亦有宁玛、格鲁等八个派别,而仅宁玛又分嘎多、竹庆、白玉等支派。但无论如何区分,都是释迦牟尼和普贤如来等亲传续经之究竟观点,并经各派传承上师如理修持,时至今日仍有不断成就之大德,故我等切不可武断认定为一真一假进而一取一舍。宗喀巴大师有云:“若知异宗无相违,一切经论知窍诀,则易证悟佛密意。”唯有如是思维,佛教才能有如赵朴初会长所常祈愿那样“佛法住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之光明未来。

    恭书于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一九九四年九月三日

修行前提要 《顺治皇帝出家偈》浅释 索达吉堪布 著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缘 起

    1987年,法王如意宝偕同一万多名藏汉僧俗,朝拜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清凉圣境。

    朝山期间,我与慈诚罗珠恭受上师之命,初次将《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道次第摄颂》等藏地流传甚广的佛学论著翻译成汉语。在翻译过程中,捉襟见肘的汉语水平使我们费尽了周折,特别是对前所未见的汉地佛教专用词汇,我们更是一窍不通。但上师之命难越,我们只好硬着头皮上马,咬紧牙关坚持,翻阅了大量资料,花费了不少心血,才算勉强完成了任务。不想以此因缘,便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才有了今天与汉地众生所结下的殊胜不解之缘。

    五台山向来以自然风光神奇旖旎、名胜古刹鳞次栉比而著称。放眼四周,千山竞秀;俯视谷底,万壑争流。既有云蒸霞蔚的东台、繁花似锦的南台、明月皎洁的西台、一览群山的北台、巨石如星的中台,也有淙淙欢跃、南北穿流的清水河,更有集五台之殊胜为一体的黛螺顶,以及堪称五台山标志的塔院寺等等。然而,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胜景中,我却对善财洞情有独钟。

    如果要问及我偏爱善财洞的缘由,还得从法王如意宝面见文殊菩萨一事说起。在朝拜圣山期间的4月29日,也即宁玛大德麦彭仁波切的圆寂日,头戴五佛冠、手持宝剑经函,神态慈祥、身色庄严的文殊菩萨忽然清晰明了地显现于在此闭关修持的法王如意宝身前。在亲见文殊金颜之际,法王如意宝欣喜万分,情不自禁以金刚道歌的形式,代弟子们抒发出内心的欢悦、净信与誓愿:“离尘空性界相一味之,周遍虚空智慧金刚身,见而无厌相好妙龄具,顶礼示现童相之汝尊。犹如无怙幼儿依恋母,以厉信心引发焦渴情,日日夜夜寻觅然未觐,汝之尊身此前何处隐?如今偕同逾越万计众,迢迢千里不辞诸艰辛,因念唯一依怙至此地,岂敢舍弃慈爱大悲藏?呜呼吾等可怜诸众生,趋入难忍轮回之牢狱,业惑铁镣无间紧相缚,善念远离此情可洞悉?若已察知以悲所生力,二取三有迷现令无余,如同梦魇惊醒之现境,等性大乐之中而灭寂。汝乃诸佛事业实施者,此为累劫之前得授故,以大圣教无垢日月光,令众生福遍满虚空界。现今祈祷愿能得加被,吾若为救普天之有情,立誓天长地久永精进,则与仅一父汝等缘分。自此乃至生生世世间,愿与汝尊刹那不离分,普贤菩萨诸行大愿王,所有胜义妙果皆现前。”随后,弟子们将此道歌以藏文、蒙文以及汉文三种文字缮写在该洞内,并塑造了法王、文殊菩萨以及善财童子的三尊庄严身像。自此以后,善财洞就成了法王弟子朝拜五台山的必到之地,也成了我心中的一份牵挂与情结。

    据当时的同行者介绍,善财洞不仅是善财童子拜见文殊菩萨的圣地,也是清朝顺治皇帝的修行地。我生平第一次看到顺治皇帝的出家偈(也称归山词),就是在善财洞。据说,这首出家偈以前一直书写在善财洞上院正殿的山墙上,“文革”期间随上院的被毁而消逝。这首出自于皇帝之手、将出离红尘之心宣泄得淋漓尽致的隐世偈文,道出了即使已经身为出家人的我也未能体悟、未能感知的心境,使我对世间的浮眼烟云更生出一层厌离。赞叹之余,不由得感慨万千。

    遥想当年,释迦佛祖舍王子之身而求菩提一直被世人传为佳话;纵横古今,大清顺治弃皇帝之位而入空门也自来在中原视为美谈。众所周知,虽然藏地雪域是全民信教、佛法兴盛的地区,但迄今为止,皇帝削发出家为僧的事情却是闻所未闻。虽然汉地出过家的其他皇帝不在少数,比如,明太祖朱洪武(朱元璋)青年时期曾在皇觉寺出家为沙弥;唐朝武则天十四岁时曾经在感业寺削发为尼;唐宣宗为了躲避武宗的杀害,也曾隐遁寺院出家为僧;梁武帝也三次舍身同泰寺;明建文帝为了逃避燕王之难,曾在寿佛寺出家,法名应能……

    尽管这些皇帝在还俗登基之后,仍然对佛教青睐有加,比如,当宣宗黄袍加身之后,为了报答黄檗希运禅师的恩德,特地赐封黄檗禅师为断际禅师,并且大力复兴佛教,使佛教在历经劫难之后,重整旗鼓,再度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武则天在一揽国政,荣登皇位之后,也是对佛教尊崇备至,华严宗的贤首法藏、北宗禅的神秀,都被武则天敕封为国师,六祖惠能大师也受过她的礼敬。她不但撰写了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并且敕令开凿敦煌石窟,该窟中闻名遐迩的弥勒佛石雕,就是在她继位期间完成的。

    虽然他们与佛教都有着甚深的渊源,但真正以出离之心出家,并且善始善终的,唯有顺治皇帝一人。尽管另有世人传说,顺治是因为深宠的董鄂妃之死,才悲观厌世、遁迹空门,前往五台山出家为僧的。而在《顺治皇帝御制董后行状》、《清实录》、《清史稿》、《茚溪语录》等史籍中,又有顺治皇帝虽曾有意为僧,但却出家未遂的记载。但为世人所公认的,仍是顺治皇帝出家一说较为可信。无论如何,该出家偈中所流露出来的超然出世、遁隐回归之心,却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可能是孤陋寡闻的缘故,鄙人至今尚未发现一篇完整解释本偈的文章。虽曾有意作一简释,但转念一想,一来汉地人才济济、高手如云,轮不到我这个对基本汉语尚未读透的初学者来越俎代庖、班门弄斧;二来本偈音律琅琅上口、文字通俗易懂,再徒劳唇舌地作一番解释,也许是多此一举。故将此事暂时搁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