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287章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287章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此可以体会见的重要:见如果不坏,一定会获得人天身,而且毕竟能获得涅槃,所以这个正见如同命根。人最怕的,就是丧失正见。比如:一个人虽然在外相上做得很好,但他心中却认为圣教是邪说、无有因果,这就很可怕。虽然以世间标准来看,他是政坛领袖、文艺天才或成功人士,但如果心中不信业果,以此邪见力,乃至邪见未消除之间,他是不可能趣入善趣的。这样正反一对比,我们就能明白:一切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对圣教的正见。

    我们的行为之所以出现那么多错乱、染污,一日之中不知不觉造集那么多黑业,根子就是无明,也就是对业果不认识、很糊涂。一切行为的根源是自心,如果自心对业果正见不能决定,身口意的行为便很难从根本上扭转;相反,若能再再思惟业果,对业果的认识能日渐清晰、决定,随之而来的,必定是行为的转变。

    戊四、由知业与身心关系密切后,当励力断恶行善

    是故微细黑白诸业,如影随形,皆能发生广大苦乐。当生坚固决定解已,虽微善业,应励力修,微少恶罪,应励力断。

    我们可以做一次民意调查,选项只有两项:第一是物质享受、地位、荣誉、爱情等,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能否获得这些,会极大地影响自身的安乐与痛苦。第二是黑白二业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因微细黑白二业将会造成极为广大的苦乐。如果人们普遍选择第一项,那就可以断定人们的行为取向,一定是对这些法非常用心、努力地追求,而对业的取舍漠不关心。对现代人来说,由于缺少对业果的深刻思惟,导致人们内心和行为,大多是按第一种方式转动。由此也可以看到见解与行为的密切关系,所以论中教导我们:对微细业能生广大苦乐的道理,先要不断思惟,待生起坚固定解之后,再转入励力修善断恶当中。方法是先转变见解,再转变行为,对此应有悟性。

    实际上,黑白业不是与我们无关,而是关系密切,从未分离过,就像身体无论到何处,影子就跟随到何处,同样,我们的心在哪里,业就在那里。而且,业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造业的第一刻开始,它便在相续中如滚雪球一般地辗转增长。等到业成熟而爆发时,已是无可遮止,会显现极为广大的苦乐。

    业本来是这样和自己的前途息息相关,而我们却总是大大咧咧、满不在乎,这是很严重的无明病。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应当对黑白诸业能生广大苦乐的道理,尽快生起定解。有了定解之后,对微小善业也要尽力圆满,对微小罪业也要努力断除,只有这样做,才有获得善趣的希望。以前,自己对小罪也许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小善也很不重视,但这并不说明自己的见解行持很高,反而是一种业果愚的表现。现在认识上发生转变之后,应该把这些恶相改掉。既已学佛,就要效仿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行为,不能放纵。我们举几则大德的公案来说明:

    在汉地丛林的库房门上,常会贴有一副对联:“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其中有两段谨慎因果的千古佳话。当年,杨歧方会禅师在石霜圆会下作监院。到了夜间看经书时,禅师自己买油,不敢私自取用常住的油。宝寿,是洞山自宝禅师的别号,禅师也是在五祖戒会下作监院。一次,五祖戒得了寒病,需用生姜和红糖熬膏,以备常时服用。侍者到库房求这两件药,监院说:“常住公物怎么可以私用?拿钱来买。”戒禅师就叫侍者拿钱去买,而且觉得和这个人很投合。后来洞山住持缺人,有人请戒禅师推荐一人,戒禅师说:“卖生姜汉可以。”

    民国印光大师初出家时,见到这副对联和沙弥戒中所说盗用常住财物的果报,心中非常恐惧。以后,他担任库头整理甜食时,即便手上粘到糖的气味,也不敢以舌舔食,只是用纸揩拭而已。

    弘一大师是位大书法家,向他求墨宝的人很多。一次,一位弟子寄给他一卷宣纸,请他写字。他写完后,不知如何处理剩余的宣纸,但还是谨慎地写信询问,可见大师行持的谨严。

    以上都是了知微恶能生大苦之后谨慎防护的典范,希望道友们依此行持。

    戊五、以教证说明

    如《集法句》云:“如鸟在虚空,其影随俱行,作妙行恶行,随彼众生转。”

    这一颂告诉我们:善恶业不是与自己无关,而是具有最切身的关系,就像鸟在空中飞翔,鸟影始终随着鸟儿一起飞行。同样,做了善行或恶行,这个业不会空耗,它始终是随着我们一起转的。

    “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

    这两颂是以比喻显示有无善业的两种去向。人生只有善恶两条路,没有中间路线,无善业的下场,一定是在恶趣中受苦,作善业必然趣向善趣,这是以法性力决定的。所以,人不能活在幻想当中,只有日日努力行善才不会落空。了达这一点,就会在心中决定:人生除了行善之外,没有第二条正道。

    譬如:坐自驾车旅游,如果资金雄厚,一路都会很舒适方便。车在半路上抛锚了,只要打个手机,保修公司马上就来,而且可以住高级宾馆,享受美味佳肴,没有半点苦恼。为什么能这样?就是因为有资金。假如资金缺乏,就很苦恼,简直寸步难行。同理,如果从现在开始努力行善,便是积累资粮,等到资粮深厚时,就能显现善趣安乐。所以,励力行善比赚钱更重要。

    又云:“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如集诸水滴,渐当满大器。”

    《集法句经》又说:“即使只有很小的恶,也不应轻视,认为它没有损害。就象水滴虽小,但是逐渐积累起来,将会充满大的容器。”

    又云:“莫思作轻恶,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器。如是集少恶,愚夫当极满。”

    经中又说:“不要想:只是做一点小恶,以后不会在我的身心上造成影响吧!譬如水滴滴滴落下,逐渐就能充满大的水瓶。同样,通过积累点滴的恶行,愚夫的相续中,恶业将会极为充满。”

    譬如:卫生间的水龙头漏水,我们不能认为问题小,不必处理。如果不及时关闭,拖延一夜之后,家中就会变成大水缸。同样,虽然刚开始只是造一点小恶,但小恶集多了,相续之中将会变成恶业充满的状态,到那时就无药可救了。

    譬如:某个大公司的财会人员,开始认为拿一支笔不要紧,后来觉得拿十元、百元也无人知道,最后发展到,几十万、几百万都可以划到自己的腰包里,而且内心也变得没有任何羞耻感。所以恶如毒素,不能任其发展。一个人造恶次数多了,由于串习力的缘故,便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恶习而转。

    “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瓶。由略集诸善,坚勇极充满。”

    “不要想:只是做一点小善,以后不会在我的身心上造成影响吧!譬如水滴滴滴落下,逐渐就能充满大的水瓶。通过积累点滴的善行,菩萨的相续中,善业将会极为充满。”“坚勇”是菩萨的异名,体现出行善坚固勇悍的品格。

    现在很多媒体宣传某人脑子一动,投机而暴富了,某人炒股票,一夜之间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诸如此类,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只要找到一个窍门、漏洞,抓住机会就能一夜暴富。在这种邪见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滋生了投机取巧的心理,不愿勤勤恳恳地工作,不愿积累点滴之善。我们说滴水能够穿石,一切都是渐积而来的,但人们却总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是想侥幸收获。这种侥幸心态的根源,就是业果愚。相反,了达业果之后,深知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不可能无因无缘从天上掉下黄金。这样如理思惟,便能养成安分守己、务实勤恳的品格,也就是:自己会从现实出发,时刻注重当下的业,会用心去圆满当下的每一个善业。这样落在实处逐渐积累、充实,菩萨的相续之中就会充满善业资粮。这样一种需要从低处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处把握的认识,对一个修行者来说非常重要。否则,离开当下的业,何处还有所谓的修行呢?

    《本生论》中说,往昔佛作菩萨时,有一个小湖中盛开着鲜花,各种鸟儿都在湖面上嬉戏,湖边有花草树木,风景十分美丽。菩萨化为一位鱼王,保护这些众生。有一段时间,天不降雨,湖水接近干涸,鱼儿快要干死了,鱼王菩萨因此生起悲心而祈祷:“唉!这些鱼儿这么痛苦地死去,我不能亲眼目睹生灵遭受涂炭,希望天神此时降下甘霖!我不记得自己曾经造过杀业,如果这一点真实,上天应当降雨。”说完谛实语之后,顷刻之间,乌云滚滚下起了大雨,雨水满湖,鱼儿欢喜活跃。“菩萨尚且要这样发心及时地成就一切善业,何况轮回之中受生的凡夫呢!”马鸣菩萨思惟忆念了以上故事之后,说出了以下教言:

    《本生论》亦云:“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

    这一颂的意义非常重要,说到串习力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人的习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是以串习力造成的。一般会说,某人天性善良,某人天性邪恶。其实所谓贤善性情,是以业造成的,即:多次缘善业串习,习惯成自然,便会转成稳固的贤善性格。人的恶,也不是注定为恶,而是串习身语意的不良行为,不知不觉之中变成恶人。所以,如果立志作善人,方法就是常常串习善法,一心只往善处去做,这样就会逐渐转移习性,成为善人。刚开始做时,会困难、生硬一点。(这和写字等一样,只要能坚持练习,决定会习以成性;然而向外追求,最多只能成就一种技艺,而向内追求善,就能养成贤善的习性,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到了习性稳定之时,就是本性难移:是善性,难以被人移动;是恶性,也是刚强难化。这时不需用力,自然以天性会处处流露。所以论中说:“他世现行犹如梦”,这一世如果在善法方面串习,来世业力现行时,就如做梦一般。做梦不需提前设想,要做什么梦不需励力,但稀奇的是,在没有任何准备之下,由于习气力的缘故,各种行为相状的梦境自然就会显现出来。同样,在善业方面,从细处注意积累,长期地串习,将来这个善业自然就会涌发。

    对“他世现行犹如梦”,这里举一则公案证明。

    宋朝的大居士黄庭坚,是江西修水县人,二十六岁那年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黄州知州。

    一天,他在午睡时,梦见自己走出州衙门,来到一个村庄,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在案上供了一碗芹菜面,口中喊着某某的名字。黄庭坚走到近前,看到那碗面还热气腾腾的,很好吃的样子,便不自觉地端起来吃,吃完回来。一觉醒来,口里还有芹菜香味。这个梦非常清晰。当时他认为只是做梦,也就没在意。

    等到第二天午睡,梦境和前次一样,醒来后也是口里有芹菜香味。他心中感到很诧异,便走出衙门,按梦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