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3章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3章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处所说的空性智慧,不像小乘的人无我见解,它是含有大悲心成分的,而在大悲当中,又有证悟的智慧。这些智悲双运的见解与修法,囊括了所有佛法的涵义,说起来虽然这么简单,真要做起来时,却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出离心的生起,要靠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外加行;而生起菩提心的条件,则是积累资粮(修曼茶罗),及清净业障(修金刚萨埵)。显然,不论选择哪种方法学佛,都离不开外加行与内加行的修法,这也是我一直强调修加行的原因。

    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佛教的真正意义,是智与悲。从今往后,我们学佛就学这两个字,修行就修这两个字,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可学可修的了!

修行前提要 迷信or智信?!

    什么是佛教?长久以来,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佛教的定义。

    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呢?因为,即使很多学佛多年的人,依然弄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是什么?这种现象不单是在汉地,在藏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除了一些僧侣外,一般的农、牧民对佛法的内涵并不十分了解,多数认为只要能修建巍峨壮观的佛塔、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持诵观音六字大明咒,就算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但这些仅仅是行善而已,既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有鉴于此,所以有必要在此略加说明。

    佛教≠信仰

    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一种信仰。

    信仰亦即信心。信心当然是佛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但若因此而界定佛法就是信仰的话,则又不免失之于过分简单了。信心仅仅是佛法诸多观念中的一个,但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而是智慧和大悲。佛法虽然也提倡信仰,但现代不也提倡对科学要有信心吗?譬如,如果不相信科学的话,可能连飞机都不敢坐了。正因为相信科技,相信飞机能承载人们翱翔天际、跨越山海到达目的地,人们才会乘坐飞机。无论做世间任何一件事,都要有信心才能成办,佛教所谓的信心,也是如此。所以,若界定佛教仅是一种信仰是不正确的,信仰并不能等同于佛法。

    佛教≠哲学

    那么,佛教是不是哲学呢?也不是。哲学有西洋哲学、东方哲学等不同的类别。虽说其中的某些思想与佛教相似,但任何哲理剖析出来的深度,都无法迄及佛法的层次。所以,佛教也不等同于哲学。

    佛教≠科学

    佛教是科学吗?虽然佛教中的某些观点与科学相同,但也不能就此将两者画上等号。

    佛教≠唯心主义

    很多人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但这应该是针对西方宗教而言的。多数西方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故而他们也将西方的宗教归入唯心主义的范畴。然而,佛教的思想与唯心主义是全然不同的,所以佛教也不是唯心主义。

    佛教有四个宗派,其中的经部与一切有部根本没有唯心的论点;属于大乘的中观也没有唯心的主张;而同属于大乘的唯识宗则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其中仅有一派所讲的小部分观点与唯心主义有些许相同。

    例如,英国的经验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所主张的部分观点,就与唯识宗所说的:“境由心生,法由心造。”表面上有些类似。罗素在《哲学问题》的第一章——“现象与实在”里,也对贝克莱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从中发现,要完全扳倒贝克莱的主张,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如此,唯心主义的这些见解,仍难以迄及佛教唯识宗所探讨的深度。

    除此之外,唯心主义与佛教的观点就再也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了。

    其实,不管是唯物主义、基督教、古印度宗教,还是其他宗教等等,都有与佛教相似的部分。然而,这些例子仅只说明它们确实有某些相似处,却并不表示它们在整体上无分轩轾。因此,纵有部分雷同,也不可就此将佛教视为唯心主义,因为二者从根本上就不同。如果撇开小小的相似处而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则其间的差异就更大了。由此可以证明,将宗教视为唯心主义的观点,纯粹是西方传来的一种主张,佛教是与此全然不符的。

    举例来说,月称菩萨1的《入中论》是代表大乘佛法最好的经典,该论认为:从世俗谛2的角度来说,精神与物质都存在;从胜义谛3的角度来说,则物质与精神均不存在,二者都是空性,并不是物质是空而精神不空。月称菩萨进一步说道,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观点,因为佛在《俱舍论》4中,对世俗谛的精神与物质都有所探讨。而在讲述《般若波罗蜜多》时,又同时破斥了精神与物质。换句话说,若认为成立则双双皆成立;若认为不成立则双双皆破斥。这是月称菩萨的论点。

    而密宗宁玛巴5的观点,则以无垢光尊者6为代表。他认为:外境不是心,只是心的幻化而已。

    唯心主义的观点我也知道一些,实际上佛教与唯心主义的观点相去甚远。因此,佛教是唯心主义的说法根本无法成立。其实,也没有人真正认为佛教是唯心主义,只说宗教是唯心主义而已。不过,西方宗教确实是如此。

    综上所述,佛教不是唯心主义,因为它不认为精神是第一性;佛教当然也不是唯物主义,因为它也不认为物质是第一性。

    佛教≠宗教

    佛教是宗教吗?

    ‘宗教’这个词是从西方传来的,如果从宗教的英文字religion本身的涵义来解释的话,则佛教也不能算是宗教。因为religion的字义中含有承认上帝存在的意思,西方有些人不认为佛教是宗教,正因为佛教不承认造物主的存在。而过去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佛教不是宗教。我认为佛教也不是西方人所下定义的‘宗教’,因为佛教向来都不承认上帝的存在。

    既然如此,那佛教究竟是什么呢?

    ※ ※ ※

    佛教=佛学

    佛教的真实含义就是佛学。因为,佛教实际上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传下来的学科;或者可以说,佛法是让凡夫通过修学以达到佛的境界的一种方法。因此,佛教就是佛学。

    佛教=教+证

    佛经对佛教的定义就是两个字:‘教’和‘证’。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传讲的,或是经过释迦牟尼佛加持和开许,然后由菩萨们写下的经论,如藏传佛教的《丹珠尔》7和《甘珠尔》8;证,是指个人的修证,其中包括了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三部分。也就是说,教证这两个字代表了整个佛法。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字,也可以全面概括佛法的定义,那就是‘智’和‘悲’。我们今天就从智悲两方面来谈谈佛教。

    佛教=智+悲

    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内容,都可归纳于智悲当中。智悲双运,是整个佛教的精华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双运;所谓学佛也就是学智慧与大悲。

    那么,烧香、磕头、念经等等是不是学佛呢?是学佛的一部分,但不是最主要的内容。

    佛是什么呢?唐卡中画的面色金黄、结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那是不了义的佛。

    大乘佛法认为:佛的化身与报身,是佛陀为了度化凡夫与十地菩萨而分别显现的形象。佛为了能与凡夫沟通,就必须显现化身9。虽说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10,但由于没有证悟,因此佛的法身对我们还无法起到作用。要想证悟,想走解脱道,就必须依靠化身佛与报身佛的引导。然而,化身与报身都不是真正的了义佛,唯有法身才是真佛。所谓的法身佛,就是指智悲双运。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智慧与大悲。所谓的成佛,就是指断尽所有的贪嗔痴烦恼之后,所显现出的本自具足的如来藏之所有智慧与大悲,此外无他。

    藏传佛教宁玛派的高僧荣森班智达11曾说过:佛教永不改变的定义,就是智与悲。除此之外,其他任何解释都不足以完整地表达佛法的内涵。

    他认为:学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个方法都可以。譬如:净土宗的念佛是方法之一;禅宗的打坐参禅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能认为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方法都不算是学佛。同样的,出家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这是两种方法;不能认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或者认为守在家戒就不能成佛。密宗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成佛之道,不修气脉明点照样可以成佛。这些都只是方法而已,有些方法可有可无,佛教并没有限定非用哪一种方法;但唯一不变的精髓就是智悲。任何方法如果修不出智慧与大悲,就不能成其为佛法。虽然这是荣森班智达的论点,但却是显宗密宗都认同的。

    总而言之,如果从智悲两方面来表述佛法,就能完整地概括佛法的全貌。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佛法?则可回答说:佛法就是智悲。学佛是什么呢?就是学智慧与大悲。

    智慧

    所谓‘智’,是指佛的智慧,与世间的智慧不尽相同,但也有类似处。譬如,佛对娑婆世界(亦即世间人所说的宇宙)的描述或对世间种种事物的看法,既有与一般凡夫的观点一致之处,也有出入较大之处,但无论如何,佛所说的都有其一定的道理。

    例如,佛在描述宏观世界时,曾提到有须弥山、四大部洲、……等等的存在。这就与部分世人的宇宙观有着一定的差异,因为以常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事物都是无法找到的。

    相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其实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古代人对宇宙的形成与结构所知有限,当时的佛教徒也不会对这个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维,所以没有必须解释的迫切性;但在当今世界,依赖现代科技而形成的宇宙观,尤其是对宏观世界的认知早已深入人心,其中就有许多与佛教亦异亦同的观点。为了不让世人对佛教产生误会,所以有必要加以说明。

    佛陀传法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向每一位听法者确切地传达三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义理,如果不能清楚阐明三法印之理,就失去了传法的意义。

    三法印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是有经教为证的。佛陀住世期间,弟子曾问佛:佛陀圆寂后,若有外道假造佛经,该如何分辨正法与伪法呢?佛陀回答说:无论任何经论,只要包含了三法印的义理,都可纳入佛教中,否则,就不是佛法。提纲挈领掌握要点,才是佛陀最着重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传法时十分注重三法印的原因。

    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在释迦教法的听众当中,有着各种不同背景的众生——外道、婆罗门教徒、天人、非人等等。其中,以婆罗门教徒为主的很多听众,都持有与实际不符的宇宙观。

    佛陀深知:如果不合时宜地去驳斥他们,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弘扬佛法的事业也将受到威胁。为了相应于这些闻者的根基,释迦牟尼佛便采用了一些善巧方便──虽然明知那些观点是不正确的,却没有去推翻他们。当务之急,即是传讲三法印中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道理,其他观点正确与否都是次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