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309章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309章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鬼卒说:“这是著作淫秽小说书籍的人。”

    全如玉又问:“罪业有尽期吗?”

    鬼卒说:“万劫沉沦,想入蛆虫道也不可能,哪里有尽期。”

    全如玉心里恐惧起来,想回去。差役把他带回森罗殿,道人和全如玉向阎王告辞,道人仍然拉着全如玉的手回到原来的山头,当时正遇顺风,全如玉告别道人,挂帆乘船归来,逢人便讲自己的见闻,劝人行善。

    在名言世间,众生以遍计所执的习气会不自在地随言论而转,如果公开传播不清净、不正确、无实义的言论,挑动亿万人的贪嗔痴,使人心陷于愚暗之中,罪过严重,传播者入地狱疾如射箭。现代人处处鼓吹要“紧跟潮流”,连说话也要赶时髦,可是以智慧来衡量,这个时代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大幅度增盛,到处充斥着污秽、无意义的话题,话语内涵“紧跟潮流”,恐怕只是紧跟现代化的口恶潮流而已。所以,要有因果正见的眼目,才能在语言造作上不误入歧途。

    己三、意业分三:一、贪欲 二、嗔恚 三、邪见

    庚一、贪欲分三:一、何为贪欲 二、贪欲之究竟 三、以理与公案教诫学人

    辛一、何为贪欲

    贪欲。事者,谓属他财产。

    贪欲的事,就是属于他人的财产。

    意乐分三:想者,谓于彼事作彼事想;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欲令属我。

    贪欲的意乐分三:想,是对某事、某物确认无误,譬如,对于一台电脑,知道它是电脑,而不是其他的影碟机之类的东西。烦恼,是贪嗔痴任何一种。等起,是想占有此财物。

    加行者,谓于所思义,正发进趣。

    贪欲的加行,就是对所想求取之物真实进趣。譬如,生起贪欲的意乐后,再再住著、持续这种念头,则属于贪欲的加行。

    辛二、贪欲之究竟分三:一、真实 二、圆满之量 三、非圆满贪欲

    壬一、真实

    究竟者,说于彼事,定期属已,谓念其财等愿成我有。

    贪欲究竟,就是对彼事决定希求,也就是心想:愿这个财物等成为我的财物。

    壬二、圆满之量

    此中贪心圆满,须具五相:

    贪心圆满的量,就是必须全分具足以下五种心相:

    一、有耽著心,谓于自财所。

    第一,有耽著心,贪求财物成为己有。

    二、有贪婪心,谓乐积财物。

    第二,有贪婪心,是希求财物辗转增长。

    三、有饕餮心,谓于属他资财等事,计为华好深生爱味。

    第三,有饕餮心,就是对于他人所拥有的资财等事,心里分别这是殊胜美好而强烈地生起爱著。

    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念,凡彼所有何当属我。

    第四,有谋略心,就是心里图谋:这些财物如何才能归属于我。

    五、有覆蔽心,谓由贪欲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

    第五,有覆蔽心,就是由于贪欲烦恼覆蔽的缘故,自己不觉得羞耻,也不了知贪欲的过患,因此不知道应当从贪欲中出离。在前四种心态发生时,如果心里能认识贪欲的过患,就能由此止息贪欲的发展,而从贪欲之中出离。此处知过患是因,出离是果。

    壬三、非圆满贪欲

    若此五心,随缺一种,贪欲心相即非圆满。

    这是讲贪欲非圆满的量,以上有耽著心等五种心,如果缺少其中一种,贪欲心相就不圆满,也就是如果只具有其中一种心乃至四种心,都不是圆满的贪欲。

    《瑜伽师地论》中,于十不善俱说加行。

    这一句,是对加行断疑。

    有人怀疑:贪欲只有意乐,为什么还说加行?这是根据《瑜伽师地论》而宣说的,在该论中对十不善业都说了加行。

    以下举例广说不圆满贪欲的种种情况:

    又非圆满贪欲之理者,谓作是念:云何当能令其家主,成我仆使,如我所欲?

    有关非圆满贪欲之理,就是心想:怎样才能让这位家主成为我的仆人,符合我的所求?按唐译《瑜伽师地论》,是对家主心想:我如何才能和家主一样,能随意使唤奴仆,让他听从我,为我做事。这样希求别人侍奉自己,就是对供侍生起贪欲。

    又于其妻子等及饮食等,诸资身具,亦如是思。

    或者想:他的妻子、儿女、仆人等,或者他的饮食等资身之具,怎样才能全部归属于我。这是对摄受等生起贪欲。

    又作是念:云何当能令他知我,少欲远离,勇猛精进,具足多闻,成施性等?

    或者心想:怎样才能让他知道我少欲远离、勇猛精进、具足多闻、乐于布施等?“等”字包括“安住正念,寂定聪慧,诸漏永尽,守持戒律”等。这样希求别人对自己赞扬、称颂,是对名誉生起贪欲。

    又作是念:云何当能令诸国王及诸商主,四众弟子,供事于我,得衣食等?

    或者心想:怎样才能使这些国王乃至商主或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弟子供养承事我,获得衣食等财物?譬如,遇上一位富豪,心想:以什么方法才能让他每月供养我一千元。这样希求供养,就是对供养生起贪欲。

    又作是念,起如是欲,云何令我当生天上,天妙五欲以为游戏,当生猛利 、遍入世界,乃至愿生他化自在。

    或者心想:如何能让我生到天界,在天堂中以五种妙欲尽情地游戏。如何能让我生到大自在天、遍入天中,乃至让我生到他化自在天中。这样渴求升天以及享受天界妙欲,就是对天界妙欲及殊胜之生生起贪欲。

    又于父母妻子仆等,同梵行者 ,所有资具,发欲得者,亦是贪欲。

    或者心想:如何能让我获得父母、妻子、仆人、朋友、宰官、亲戚、兄弟、同梵行者等所拥有的资产,这样对资具发起想得到的心,就是对资产生起贪欲。

    辛三、以理与公案教诫学人

    以上贪欲的业相,贪欲圆满的相,种种不圆满贪欲的相,学习时,如果不反观自心,只是字面上记忆宣说,那就和修行无关。上面讲过,一切佛语、菩萨语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如果闻思此事,修行彼事,那就成了闻思和修行脱离,这样听闻便得不到真实受用。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听受一切言教之后,返观自心、消归自心。这样对治,才能学一分,就以一分离过增德。譬如:这一段讲了贪欲的种种差别相,实际上都是直接指出我们内心贪欲的相状。古人说:“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生于娑婆,必定是有贪欲,只不过所贪之境有所不同,凡夫心中没有贪欲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这段的学习就显得相当重要。我们应当对照论文来返观自心,自己哪方面有贪欲,是贪名声?还是贪利养?贪恭敬?贪异性?贪财物?或者贪后世升天?这些要一一检查,如果一天之中贪心等恶念多,就是堕落恶趣的前相,不及时遣除,后果不堪设想。

    学习贪心圆满的五相,应当把握一个要点,就是一切业都是从心而生,一念微细之间不知防范,就会发展成严重的障碍。所以,起心动念时,就要看牢,如果不能观照,习气一增上,心态就会逐渐转变。譬如:对小车、洋房等外物有耽著心,习气增上就会逐渐发展成有贪婪心、有饕餮心、有谋略心、有覆蔽心,贪以成性就会沦为不知羞耻、不知出离的心态。这样成为贪结之后,就会严重障碍出离。既然知道业是起于心念,一念心虽然微小,关系却是极大,不及时对治就会出现巨大过患。因此首先应在起心动念上勘察,到底对于何物何人、何种法耽著,一有耽著之心,就要立即自呵自责或用心咒佛号转念,这样才能遮止恶趣、遮止轮回。

    下面看两则公案:

    佛在世时,有一位居士,信奉供养三宝。在他临终时,妻子在旁边悲伤痛哭,他听了心生悲哀,在对妻子依恋不舍的状态中死去。但是他的魂魄并未离开,在妻子的鼻中化为一只小虫。有个修行人见他妻子哀哭,就好言劝解她。恰好这时候妇人的眼泪鼻涕一块流出,虫子也跟着掉落在地。妇人见了,非常羞愧,就想用脚把虫子踩死。修行人急忙告诉她说:“不要踩死它,它是你丈夫。”妇人说:“我丈夫奉经持戒,精进修法,没有人比得上他,为什么会变成虫子?”修行人说:“因为你对他非常恩爱,在他临终时,以你的哭泣使他动了眷恋之情,所以堕落成小虫。”修行人为小虫说法,小虫听法后忏悔,命终升到天界。

    从这则公案也能看到,临终时刻最为要紧。古人说“念不一,不生极乐”,如果临终不能保持正念,一念贪婪就会堕落。《楞严经》说:“纯情即堕,纯想即飞。”我们都会有这种体验,一起贪欲,心是下堕的,临终时如果生起贪心,不论贪著亲友或名利,都决定是堕恶趣的因缘。公案中的修行人一生精勤修习,可是对妻子一念爱染,使他堕为小虫,可见贪欲是解脱的大障碍,不可不除。真正要做到无欲或者不被欲尘所转,必须平时锻炼从一切欲尘中出离,如果只寄希望于临终时有种种顺缘辅助,这是不保险的,还是要靠平常在境界中绵密治心,只有长久练习,临终时才能有把握。平常接触色声等欲尘,要保持高度警觉,心一住尘生起染著,就要依靠一句咒语或佛号,像利剑一样斩断情思,如果不是这样,到临终一刻,一念生情,就会前功尽弃。学习贪心的业相,应当时时刻刻用在自心上观照。

    《释迦佛广传》中记载,释迦佛因地时曾经是一位名叫桑嘎拉的商主,当时他带领五百人去海中取宝,误入了铜洲罗刹女的领地,和罗刹女们结婚,生儿育女。最终他们设法骑上具有神力的骏马王,准备逃离罗刹国。这时候,罗刹女们打扮好,携带着儿女对商人们高声喊道:“恳请你们能把我们当作家属,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家人亲戚,只有你们可以作我们的怙主、依投处、无偏亲友。这些是你们所有的饮食、妙衣、住处、珍宝、金银、右旋海螺……,请与我辈女人共享幸福生活。如果你们已经不再需要我们,那也请你们无论如何要把儿女一同带走。”

    商人们听后,有些开始生出“我的妻子”的念头,有些想到儿女,有些想起饮食等物,结果这些人全部相继落马,众罗刹女顷刻就把他们全部吃光,只有桑嘎拉一人无思无念,顺利返回。

    这则公案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其实我们正身处在现代罗刹世界,物质异常繁荣,外境令人眼花缭乱,充满了种种诱人堕落的色声欲尘。只要有钱,就能享受全世界的美食名酒、时髦的巴黎时装、名贵的首饰、高档化妆品、奔驰宝马等高级轿车、犹如王府般的豪宅、种种奢侈享受方式、种种美色女子。可是修行人身处在这样的欲海当中,如果对这些似乎清净美妙的假相产生耽著爱染,决定是个个相继落马,成为罗刹女的俘虏。这些欲尘从本质上来说是虚幻的,而我们欲界凡夫从无始以来就对这样的欲尘有着强烈的贪执习气,认为是恒常的、真实的、清净的,深陷其中不能超脱,唯有像桑嘎拉这样于欲尘中无染,才能真正地超脱欲界,否则我们决定只有堕落恶趣而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