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400章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400章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际┱咭丫铣廾饕约岸匀魏紊奶鞍N廾鳎╝vijja)与贪爱是业(行savkhara)的主要因素。在这个例子里,业指的是善的行为,如:布施物品给受施者。但是这个业不能产生任何果报,因为缺乏支持的因素:无明与贪爱。假使一棵树的根被彻底破坏,它将无法结果。同样地,阿拉汉的布施不会产生任何结果,因为他已经彻底灭除无明与贪爱这二根。在《宝经R》中,佛陀教导以下的偈颂:

    ‘Khinam puranam navam natthi sambhavam

    virattacitta’yatike bhav

    khinabija avirulhic

    nibbanti dhira yathayam padipo

    idampi savghe ratanam panitam

    ccena suvatthi hotu。’

    「阿拉汉已竭尽所有旧的善与不善业,新的善与不善业不会在他们之中生起。他们已竭尽再生的种子,那就是:无明、贪爱与业力,他们不期盼未来的生命。他们的所有名色将如灯火在灯油与灯蕊耗尽时那般地息灭。以此真实语,愿所有众生获得安乐,免离一切危难。」

    这是真实语的表白。以此真实语的表白,毗舍离(Vesali)的所有人民免离了危难。毗舍离是一个遭受干旱、饥馑、夜叉(低等的神祇)与瘟疫侵害的城市。毗舍离的居民要求佛陀帮助他们。佛陀教导他们《宝经R》以便使他们免离危难。

    阿拉汉的布施最崇高,因为它不会产生任何未来的果报。如果没有未来世,也就没有生、老、病、死,这是最崇高的。这就是此次讲座开始时提到的第二种布施: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因为布施而得到善报,如:人间的快乐、天界的快乐或梵天的快乐,则痛苦仍然存在。最低限度的痛苦是他们还必须遭受生、老、病、死之苦。如果布施者还有感官方面的贪爱,无论他们的对象有生命或无生命,那么当这些对象毁坏或死亡时,他们将感受到哀愁、悲伤、身体的痛苦、精神的痛苦(忧)及绝望(恼)。

    请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一个布施会带来生、老、病、死、愁、悲、苦、忧、恼,我们能否说它是崇高的呢?也请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一个布施不带来任何果报: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愁、无悲、无苦、无忧、无恼,我们能不说它是崇高的吗?这就是为何佛陀赞叹第二种布施最崇高的理由。现在你可能明白这次讲座的含义了。在讲座开始时我提到两种布施:

    一、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

    二、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

    你喜欢那一种布施呢?现在你知道答案了。

    但是,如果布施者不是阿拉汉,他如何能实行第二种布施呢?在上述的《难陀母经》中,佛陀教导实行这种布施的两种方法:受施者已断除贪、瞋、痴,或正在努力断除贪、瞋、痴。如果布施者也正在努力断除贪、瞋、痴,即布施之时他修行观禅,你可以说这种布施也是最崇高的。也就是说,如果:

    一、 他辨识自己的名色法,以及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二、 他辨识外在名色法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尤其是受施者的名色法;

    三、 他辨识布施物的究竟色法(paramattha…rupa)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当他观察布施物当中的四界时,他能很容易地见到色聚(kalapa)。进一步分析这些色聚时,他辨识到八种色法: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与食素。它们是时节生色法(utuja…rupa),由先前存在的色聚中的火界(时节)所产生,是火界的后代。再者,他应辨识这些时节生色法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如果能修行这样的观禅,那么在布施时他能降伏自己的贪、瞋、痴,而且通常这样的布施不会产生任何果报。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布施也是最崇高的。

    他可以在布施之前、之后或当时修行这种观禅,但是他的观禅必须强而有力,至少必须达到坏灭随观智(bhavga…bana)才能修行这种观禅。我们也不应错过这个机会,这个机会只出现于佛陀的教法中。然而,你可能会问:如果我们尚未成就观智,如何能实行这种布施呢?那么,我想建议你内心存着这样的愿望来实行布施:「愿此布施成为证悟涅盘的助缘。」因为佛陀曾经多次教导以证悟涅盘的愿望来行布施。

    我想重复《宝经R》中的偈颂来结束今天的讲座:

    ‘Khinam puranam navam natthi sambhavam

    virattacitta’yatike bhav

    khinabija avirulhic

    nibbanti dhira yathayam padipo

    idampi savghe ratanam panitam

    ccena suvatthi hotu。’

    「阿拉汉已竭尽所有旧的善与不善业,新的善与不善业不会在他们之中生起。他们已竭尽再生的种子,那就是:无明、贪爱与业力,他们不期盼未来的生命。他们的所有名色将如灯火在灯油与灯蕊耗尽时那般地息灭。以此真实语,愿所有众生获得安乐,免离一切危难。」

    愿一切众生平安快乐。

    '1' 四事供养:供养饮食、衣服(如:袈裟)、卧具(包括住处)与医药这四种生活必需品。

    须弥山Meru-世界最高之山的名称。(Con P…E D p。212)

    '3' 辟支佛paccekabuddha-独自觉悟真理、获得解脱的人;但无法教导世人他所觉悟的真理。(P…E Dict p。385)

    '4' 善哉sadhu-赞同、顺从的话。当有人(通常是亲友)为去世的人行善积德,并将此功德转移(回向)给他时,若那人投生在饿鬼道,知道有人为他行善而能生起随喜功德的善心,并且说出「善哉sadhu」,则因为此善业(口业与意业)的力量,他将能减轻痛苦或脱离饿鬼道,投生于善道。果报的强弱取决于他所生起善心(主要是善思)的强弱。若在世者为他所做的功德不纯净、力量弱,那么他虽然内心随顺欢喜,但无法说出「善哉」;则因为善业的力量弱(只有意业),故不能产生够强的善报。

    难陀Nanda-并非悉达多太子的同父异母之弟,释迦族王子出家的那位难陀,而是另外一位难陀。难陀母就是优陀罗(Uttara)。

    即席问答篇

    问1:请问禅师,一般而言禅那(jhana)可分成几种?

    答1:禅那有两种:世间禅(lokiya…jhana)与出世间禅(lokuttara…jhana)。

    世间禅乃是我们已经解释过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与第四禅及四无**禅。

    至于出世间禅,当你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时,你觉照名与色、因与果的无常,或苦,或无我,同时也加强辨识禅那法的三相。当你觉照初禅法的无常,或苦,或无我本质时,如果在那时证悟涅盘,则那个道智与果智称为初禅道智与初禅果智。为什么称它们为初禅呢?因为那个道智与果智中具有五禅支。这是出世间禅。

    如果你在觉照第二禅禅那法的无常、苦或无我本质之时证悟涅盘,则那个道智与果智称为出世间的第二禅道智与第二禅果智,因为它们具有三种禅支:喜、乐与一境性,没有寻与伺。

    在觉照第三禅禅那法的无常、苦或无我本质时,你也能证悟涅盘。那时你的道智与果智称为出世间的第三禅道智与果智,因为它们具有乐与一境性两种禅支。

    在觉照第四禅或无**禅禅那法的无常、苦或无我本质时,你也能证悟涅盘。那时你的道智与果智称为出世间的第四禅道智与果智,因为它们具有舍与一境性两种禅支。

    这些是止观行者的情况。

    至于未曾达到禅那的纯观行者,他们无法觉照禅那法为无常、苦、无我,只能觉照色法及欲界名法的无常、苦、无我。实际作为观禅对象的色法是十八种真实色。欲界的名法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门心路过程。

    纯观行者可以透过觉照这些名法或色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而证悟涅盘。那时他们的道智与果智也称为出世间的初禅道智与果智。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具有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

    问2:禅修者应当如何做才能去除散乱(妄想)与昏沉(瞌睡)呢?

    答2:要去除散乱,我们必须只专注于业处的对象,例如安般念对象(气息),而不应注意其它对象,不应谈话,不应想念其它事情。在行、住、坐、卧,一举一动当中,你都必须经常练习只注意安般念对象。这是很好的方法。

    要去除昏沉睡眠,有七种方法。你记得大目犍连尊者吗?他是佛陀的第二上首弟子。他在阳历一月或二月的月圆日证悟初果须陀洹,并且当天在佛陀的座下出家。但是他并未与佛陀住在一起,而是前往一处森林里精进修行。

    他彻夜不眠地精进修行七天。到了第七天,他感觉非常疲倦,乃至于禅坐时有昏沉瞌睡的情况发生。当时佛陀放射光明,并来到大目犍连尊者的地方,为他讲说《居眠经Pacalayam》。

    在《居眠经》中,佛陀教导七种去除昏沉睡眠的方法:当你专注于某一种业处(如:安般念)时,若昏沉睡眠的现象发生,你应暂时停止专注那种业处,而改专注其它种业处,如:佛随念、慈心观等。若如此做了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思惟曾经牢记的教法(pariyatti…dhamma)。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完整地背诵曾经牢记的教法。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用力拉扯耳朵,并按摩四肢。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去洗脸、朝不同的方向远眺、以及仰望星空。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作光明想(alokasabba)。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来回行走以便去除昏沉。

    当佛陀教导光明想时,由于过去生的波罗蜜,大目犍连尊者证得了神通。对于有充分波罗蜜的人,当他们证悟道智与果智时,神通也会自然产生,不需要尝试去获得神通。佛陀教导他进入光明定(aloka…jmapatti),然后运用神通力,尤其是天眼通(dibbacakkhu…abhibbana)。当他那样尝试时,极明亮的光生起了。接着佛陀指示他下定决心(adhi使明亮的光持续整天整夜,那时就能去除昏沉。这是最好的方法。

    但是,如果你尝试这七种方法之后仍然无法去除昏沉,佛陀指示另一种方法:你应当小睡片刻。休息几分钟后再起来继续修行。

    问3:禅修者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修行的法门呢?

    答3:这只能靠你自己抉择,我们无法确定地说那种法门最适合你。注释中提到可以依照个人的性格(carita性行)来决定修行法门;但是这仍然相当困难,因为大部份人具有很多种性格:许多贪爱、许多瞋恨、许多妄想……,很难决定他们究竟属于那一种性格。最好是你亲自研究各种业处,自己选择修行法门。

    我观察过许多禅修者,通常他们曾经在过去生修行四界分别观或安般念。如果禅修者曾彻底地修行安般念达到禅那的阶段,那么安般念对他们而言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如果过去生他们只修行安般念到某种程度,尚未达到禅那,或未曾见到禅相,那么他们的波罗蜜还不成熟,今生再修行安般念时必须非常努力地修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