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426章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426章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十一种呢?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内在的、外在的、粗的、细的、低劣的、优胜的、远的、近的。这十一种色蕴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不是我、我的或我的自我。」

    阿难尊者当下就依照教导而修行。他能够清楚地观照这十一种色蕴为无常、苦、无我。然后富楼那尊者以同样的方式教导十一种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阿难尊者当下一一地依照教导而观照。如此,他能够清楚地照见这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当富楼那尊者说完这部经时,阿难尊者证得了初果须陀洹,能以须陀洹道智与果智来了知涅盘。

    在这里还有另一个要点:阿难尊者证悟须陀洹果的同时也得到四无碍解智。要在证悟圣果时也得到四无碍解智的人必须具备五项条件。其中第一项是今生的,其余四项是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得到的。这五项条件是:

    十七、 证悟(adhigama):他必须在现在佛的教化期中证得某一种圣果。

    十八、 精通教理(pariyatti):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学习经、律、论三藏。

    十九、 质问(paripuccha):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研究注释与讨论疑难之处,藉此清楚地了解三藏。

    二十、 闻法(savana):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恭敬地听闻佛法,未曾以放逸心听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十一、 先前的修行(pubbayoga):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后四项条件就是波罗蜜。阿难尊者曾经于十万大劫以前在最胜华佛(Padumuttara)的座下修习这样的波罗蜜。因此他并不是在最后一生才修行而已,他已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彻底地观照名色法及缘起法,并且观照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提升观智达到行舍智的阶段。除了过去的那些波罗蜜之外,在最后一世里他接受佛陀的教导,在三个月的雨季安居期间精进地修行止观,这是他当世的波罗蜜。由于过去与现在这些波罗蜜的缘故,所以他在听闻富楼那尊者讲说镜子譬喻的经之后,能够很轻易地证悟须陀洹果。

    他在过去世积聚波罗蜜、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时也履行「往返任务」(gata…pacchagata…vatta)。意思是在他入村托钵及返回的路上都一直专注于修行止禅或观禅。如此说是为了显示他不只在一种姿势修行止观而已,而是在四威仪中都修行止观。阿难尊者不但曾经于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四威仪,在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期中也同样地修行四威仪。他在三个月的雨季安居当中精进修行,然后才证悟须陀洹果。

    证悟须陀洹果之后,他仍然一有机会就精进地修行止观,如此经历了四十四年。举一个明显的例子来说:有一天阿难尊者与佛陀住在一个森林里。白天的时候,阿难尊者顺逆地观照缘起法。他能够清楚地照见因果关系,并且能观照十二缘起支为无常、苦、无我。在傍晚的时候,他来见佛陀,禀告说:「虽然世尊说缘起法很深奥,但是对我而言,缘起法很容易。」佛陀对他说:「阿难,不要如此说。如果不能以三种遍知来了知缘起,就无法解脱生死轮回。」注释者解释《大因缘经》里佛陀的这段话说:「如果不能以观智来了知缘起法,则无法解脱生死轮回。」这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如果想要解脱生死轮回,你就必须以观智来了知缘起。如何才能以观智了知缘起呢?首先必须培育定力,其次必须观照内外的名色法,然后才能观照缘起法。

    尽管阿难尊者一有机会就努力观照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但是他未能在那四十四年中证得更高的果位。佛陀般涅盘之后,在第一次三藏圣典结集的前一夜,阿难尊者又勇猛精进地修行身至念业处。前面已谈过身至念业处包括安般念、四威仪、正知、四界分别观、三十二身分、九种坟场观等法门 。当天晚上,阿难尊者精进地修行,尤其是行禅。行走的时候应当如何修行呢?应当观照(一)带动的色法、(二)被带动的色法、(三)造成身体动作的心。带动与被带动的色法是色蕴,造成身体动作的心包括四种名蕴,总共是五蕴。行走时他观照五蕴、五蕴的因,及观照五蕴与其因无常、苦、无我的本质。阿难尊者整夜精进地如此观照。

    由于一心想在隔天三藏结集开始之前证悟阿罗汉果,所以阿难尊者非常精进地修行。但是由于精进根太强,因此他无法达到更高的成就。于是他放松身心,准备躺下来休息一下。在躺下的时候,他仍然观照着行法无常、苦、无我的本质。由于他将精进稍微放松,所以精进根与定根达到平衡,结果他在躺下的动作中证悟了阿罗汉果。

    在阿难尊者五根成熟而且平衡的时候,他观照任何一种行法为无常、苦或无我都足以证悟阿罗汉果,因为他之前已经有系统地详细观照无数次了。当禅修者有系统地观照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达到行舍智的阶段之后就可以任选某一种行法来专注观照,直到证悟涅盘。例如他可以专注观照任何一种禅那名法为无常、苦或无我。如此观照时就有可能证悟涅盘。阿难尊者的情况就是如此。

    此外还有摩诃提舍长老(Mahatissa)的故事。有一天,长老在入村托钵的路上遇到一个女人。那个女人因为与丈夫吵架而离家出走。她在路上遇到摩诃提舍长老,并且故意对长老发出大笑来勾引他。长老听到笑声,就抬头去看,正好看见那女人的牙齿。见到牙齿之后,长老就作意白骨观,因而见到那女人只是全副的白骨。然后他转回来专注于自己的白骨为不净,很快速地达到初禅。从初禅出定之后,他观照初禅名法为无常、苦、无我。他就这样在路上证悟了阿罗汉果。为什么他能如此快速地证果呢?因为他已曾修行白骨观很久的时间,白骨观就是他的根本业处。他已曾以白骨观的初禅为基础而观照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无数次,而且多次达到行舍智。因此在路上遇到那女人时,观照任何一种行法为无常、苦或无我都足以使他证悟圣果。

    大家应当效法这两位尊者在四威仪中修行的典范。

    丙、正知(sampajana or sampajabba明觉) 回目录

    「再者,诸比丘,向前进或返回的时候,比丘以正知而行。向前看或向旁看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屈伸肢体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穿着袈裟、执持衣钵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吃饭、喝水、咀嚼、尝味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大小便利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走路、站立、坐着、入睡与醒来、说话或沉默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

    一、向前进与返回时的正知

    在这节经文中佛陀分成七组来教导正知的修行方法。第一组是向前进与返回时的正知。经文中说:「向前进或返回的时候,比丘以正知而行。」在这一句里,向前进是行进,返回是回转。在所有四威仪中都有这两种情况。

    首先,在行走的时候,使身体向前移动称为前进;前进之后回转称为返回。站立的时候,将身体弯向前称为前进;将身体弯向后称为返回。坐着的时候,移向座位的前面部份称为前进;移向座位的后面部份称为返回。躺卧时的解释法可以同理类推。

    「比丘以正知而行」意思是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保持正知,没有片刻与正知分离。

    有四种正知:

    1. 有益正知ka sampajabba有益明觉);

    2. 适宜正知(sappaya sampajabba适宜明觉);

    3. 行处正知(gocara sampajabba行处明觉);

    4. 不痴正知pajabba不痴明觉)。

    在这四种正知当中,有益正知是以「向前进是否有利益?」这样的想法思惟是否值得做之后,了解其用处的正知。当向前进的念头一生起时,禅修者并不受到该念头的影响而立刻前进,而是先思惟向前进是否有利益,然后再作决定。

    在这里,「利益」是指依循善法而获得提升。可以借着参访佛塔、菩提树、僧团、长老及可观察死尸不净之处(坟场)来达到此目的。

    借着参访佛塔、菩提树或僧团,禅修者可以提升修行的兴趣,以浓厚的兴趣而精进修行之后可以证悟圣果。借着参访长老并且遵循他们的教导而修行,禅修者可以证悟圣果。借着前往坟场观察死尸,以及修行不净观而达到初禅,禅修者可以逐步地修行止观,乃至证悟圣果。因此参访这些地方是有利益的。

    适宜正知是指思惟是否适合之后,了解适合做之事的正知。例如,虽然参访佛塔是有利益的,但是当人们对佛塔举行大供养盛会时,许多人聚集在那里,男人、女人都妆扮得像色彩艳丽的偶像一样。如果在那样的人群里,比丘会因为迷人的对象而生起贪欲,因为可厌的对象而生起瞋恨,因为嫉妒而生起愚痴,或有可能违犯淫戒或危害自己的清净梵行,那么他不适宜去那个地方。没有这些危害的地方才是适宜去的。

    虽然拜访僧团是有利益的,但是当村子里有整夜说法的集会,有很多人参加时,如果比丘有可能像上述那样受到危害,那么他不适宜去那样的说法处。当不会有危害发生时,比丘才可以前去那个地方,因为那样做是适宜的。拜访被众多信徒围绕的长老,适宜与不适宜的情况也应当同理类推。

    前往丢弃死尸之处修行不净观是适当的。以下这个故事就是说明此含义:

    一位年轻比丘和一个沙弥出外寻找清洁牙齿用的木料。沙弥离开道路,走向前面的一处去寻找,因而看见一具尸体。由于之前他已经修行不净观与观禅很长久的一段时间,所以当时他就对那具尸体修行不净观而达到初禅。然后他以初禅的定力为基础进而修行观禅,观照包括禅那法在内的行法为无常、苦、无我,因而证悟前三个圣果。他检查自己的证悟之后,继续禅修,以便证悟阿罗汉果。

    年轻比丘由于见不到沙弥,所以就出声叫他。沙弥心里想:「自从出家以来,我就努力使自己不用让比丘叫第二次,因此改天我再来修证最高的果位吧。」他回答那比丘说:「什么事,尊者?」比丘说:「到这里来。」沙弥回到比丘的身边,对比丘说:「先这样子走,然后站在我刚才站的地方,面向北方观看。」年轻比丘照着沙弥的话去做,他也证悟了与沙弥同样的果位。如此,一具尸体使两个人获得利益。

    专注尸体为不净以修行止禅时,对于男性禅修者而言,女性尸体是不恰当的,反之亦然。只有与自己相同性别的尸体才是恰当的。然而,若是以尸体的不净来修行观禅,则不必拣择尸体的性别。这可以举佛陀教导弟子们对师利摩(Sirima) 的尸体修行不净观为例证。当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都在场听法,一起对师利摩的尸体修行不净观。他们所修的是观禅的不净观。

    为什么异性的尸体不适合用来修行止禅的不净观呢?因为专注尸体为不净而达到近行定时,内心所见尸体的影像会转变成美丽的似相,而不再是难看的影像。似相看起来就像一个人吃饱之后躺在那里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