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439章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439章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天,佛陀用过午餐后就与舍利弗尊者前往灵鹫山的猪掘洞(sukarakhata cave)。当他们坐下时,长爪梵志也来了。过去长爪梵志与他的舅舅舍利弗一起跟随萨若毘耶梨子学习,但是当舍利弗到竹林精舍去出家时,长爪梵志并没有跟着去。他等舍利弗的消息等了半个月,但是不见舍利弗回来,所以就到竹林精舍来寻找。由于佛陀与舍利弗尊者已经前往灵鹫山的猪掘洞,所以他也跟着前来。

    为什么他要找他的舅舅呢?因为他深知舍利弗尊者智慧高超。舍利弗尊者在出家之前就一直在寻找不死之境,只要一听说有那位导师教导达到不死之境的方法,他就会立即去找那位导师,但是几天内又回来了,因为那位导师的教法不能令他满意。然而这一次舍利弗前往竹林精舍已经过了半个月还没有回来,长爪梵志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所以他前来找佛陀与舍利弗尊者。

    当佛陀坐在洞中,舍利弗尊者在佛陀背后为佛陀搧风时,长爪梵志来了。当时长爪梵志持有断见,所以他问佛陀关于断见的问题。佛陀使他放弃断见之后,开示这部《受摄受经》。首先佛陀以简略法开示色业处,然后开示受念处,注释就是引用这段受念处的经文。经文中所称的「火吠舍」是长爪梵志的姓。经文内容如下:

    「火吠舍(Aggiv,当一个人感到乐受时,他不会感到苦受或不苦不乐受,只会感到乐受。火吠舍,当一个人感到苦受时,他不会感到乐受或不苦不乐受,只会感到苦受。当一个人感到不苦不乐受时,他不会感到乐受或苦受,只会感到不苦不乐受。」

    为什么佛陀如此说呢?因为在一个心识剎那中不能有两个心同时生起。同样地,在一个心识剎那中不能有两个触、受、想、思等同时生起,而只能有一个心、触、受、想、思等生起;因此在乐受生起的心识剎那里,苦受与不苦不乐受不能生起;在苦受生起的心识剎那里,乐受与不苦不乐受不能生起;在不苦不乐受生起的心识剎那里,苦受与乐受不能生起。在每个心识剎那里只能有一种受存在。

    当佛陀如此开示时,舍利弗尊者与他的甥儿长爪梵志都能清楚地了知。为什么呢?在开示受念处之前,佛陀先教导他们观照色法,那时他们可以清楚地照见究竟色法。然后当佛陀开示受念处时,他们也能清楚地观照受及与受相应的名法。由于舍利弗尊者在那一生已经证悟须陀洹果,了悟四圣谛,并且修行止观半个月之久,因此他了解受不能单独生起,只能与相应名法同时生起;而长爪梵志也具有充分的波罗蜜,他是广演知者(vipabcittabbu),即借着听闻佛法开示就能证悟涅盘的人,因此他也能清楚地了知佛陀的开示。

    佛陀继续开示说:「火吠舍,乐受是无常的、有为的、缘生的、败坏法、坏灭法、衰离法、灭尽法。」

    在这里,佛陀开示说:乐受是无常的。这就包括观照乐受为无常、苦、无我。然后佛陀说:乐受是有为的、缘生的。这就是要修行缘起法以观照乐受的因,亦即观照苦的因。那时舍利弗尊者与长爪梵志都能观照受及相应名法、观照缘起法及观照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

    佛陀继续开示说:「火吠舍,苦受是无常的、有为的、缘生的、败坏法、坏灭法、衰离法、灭尽法。火吠舍,不苦不乐受是无常的、有为的、缘生的、败坏法、坏灭法、衰离法、灭尽法。

    火吠舍,善学的圣弟子如此知见之后厌离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由于厌离,所以他远离欲染;由于远离欲染,所以他得到解脱;得到解脱之后,他如此了知:『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作皆办,更无后有。』」

    佛陀开示完这部经之后,长爪梵志证悟须陀洹果,舍利弗尊者则证悟阿罗汉果。注释说:舍利弗尊者犹如饱餐为他人准备的食物一样,因为佛陀讲这部经的对象是长爪梵志,然而由于舍利弗在背后为佛陀搧风,顺便听闻而证悟阿罗汉果。

    大家听了之后不要以为证果很容易。舍利弗尊者已经以一阿僧祇与十万大劫以上的时间累积波罗蜜。在最后那一世,他还是精进地修行止禅与观禅半个月,直到观智与五根逐渐成熟。那时佛陀知道舍利弗尊者将能证悟阿罗汉果,因此他与舍利弗尊者一起前往猪掘洞,以便开示这部《长爪经》。

    因此在你修行受念处时,首先应当观照究竟色法,然后应当观照受与所有的相应名法,六门心路过程都必须观照。六门心路过程里的速行心可能是善的或不善的,这两者你都必须观照。

    观照究竟名色法之后,进一步应当如何修行呢?佛陀开示如下: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受为受、安住于观照外在的受为受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受为受。」

    在这里你必须观照内在与外在的究竟名色法,而且特别注重在观照受。接着佛陀开示下一个阶段:

    「他安住于观照受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受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受的生起与坏灭现象。」

    在这个阶段你必须观照两种生灭,即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在观照因缘生的时候,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是过去因,除此之外还应当观照现在因。之前,由于开示内容很多,所以我没有提到这一点,今天我要稍加解释。在色蕴当中,过去世的五种因只是针对业生色法而言,业生色法由过去世的业力所产生。然而对于心生色法而言,心是它们的因;对于时节生色法而言,先前色聚里的火界(即时节)是它们的因;对于食生色法而言,先前色聚里的食素是它们的因。对于名蕴而言,可分为两类,即果报名蕴与非果报名蕴。非果报名蕴包括善法、不善法及唯作法。对于果报名蕴而言,必须观照它们的五种过去因(无明、爱、取、行、业)及现在因(近因),举例而言,如果没有依处,名蕴就不能生起,因此依处也是一种因;如果没有所缘(目标),名蕴也不能生起,因此所缘也是一种因;如果没有触,名蕴也不能生起,因此触也是一种因;如果没有作意,名蕴也不能生起,因此作意也是一种因;除此之外,依照不同的情况,还有不同的因。对于非果报名蕴而言,不需要观照过去因,只需观照现在因而已。在这个阶段,你必须观照:由于因生起,所以五蕴生起;由于因完全灭尽,所以五蕴完全灭尽,这是因缘生灭。然后还必须观照五蕴及其因都是一生起后就立即坏灭,这是剎那生灭。必须如此观照这两种生灭。下一个阶段是:

    「或者他建立起『有受』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

    这个阶段包括从坏灭随观智到行舍智这些上层的观智。佛陀接着开示说:

    「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受为受的方法。」

    如果有系统地观照五蕴而且注重在观照受,观智成熟时你就会证悟圣道。逐级的圣道会逐步地灭除烦恼。证悟阿罗汉果之后你就能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一切五蕴。

    回目录 心念处(cittanup

    开示了修行受念处的九种方法之后,佛陀接着解释修行心念处的十六种方法如下: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心为心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了知有贪欲的心为有贪欲的心,了知没有贪欲的心为没有贪欲的心;了知有瞋恨的心为有瞋恨的心,了知没有瞋恨的心为没有瞋恨的心;了知有愚痴的心为有愚痴的心,了知没有愚痴的心为没有愚痴的心;了知收缩的心为收缩的心,了知散乱的心为散乱的心;了知广大的心为广大的心,了知不广大的心为不广大的心;了知有上的心为有上的心,了知无上的心为无上的心;了知专一的心为专一的心,了知不专一的心为不专一的心;了知解脱的心为解脱的心,了知未解脱的心为未解脱的心。」

    这段经文中讲到的十六种心都是世间心,而不涉及出世间心,因为无常、苦、无我本质的观照只针对世间法而已,并不涉及出世间法。

    以下是这段经文中所提到各个名词的解释:

    「有贪欲的心」是指与贪欲同时生起的八种欲界不善心。贪欲是一种心所,它与心同时生起、同时坏灭、取同样的目标、依靠同样的依处而生起。如此与贪欲紧密结合的心称为「有贪欲的心」。根据《阿毗达摩藏》,有八种心以贪为根而生起,称为贪根心(lobhamulacitta),当中有四种与邪见相应,另外四种与邪见不相应。

    例如现在大家在听开示。谁在开示呢?你可能会说是帕奥禅师。如果你相信真的有一位帕奥禅师在开示,那就是邪见。因为依照究竟谛而言,并没有真实的帕奥禅师,只有究竟名色法存在而已。这些名色法一生起后就立即坏灭,一秒钟内有数万亿次生灭,因此没有一个稳定恒常的帕奥禅师存在。如果你误以为名色法组成的这一团东西是帕奥禅师,那就是一种邪见。

    再举一个例子:你可能会认为你的美金是真实存在的,那也是一种邪见。如果对美金修行四界分别观,你只会见到色聚而已。分析那些色聚之后会见到每粒色聚中含有八种究竟色法,它们是由先前色聚中的火界产生的,因此称它们为时节生色法。这些色法都是一生即灭,因此它们是无常的,没有恒常的美金存在。认为有真实的美金存在是一种邪见,当你存着邪见而执着美金时,那就是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

    有时因为你能修行观禅,所以对美金没有邪见。当你有系统地对美金修行四界分别观时,就能见到究竟色法,能了知它们为无常、苦、无我;但是不修行观禅时,你见到美金仍然会执着它们,只是你对它们没有邪见,这是与邪见不相应的贪根心。

    有时你见到自己的金钱时,也许因为它的数量很大,所以会生起快乐的感受;但是有时你见到金钱时不会生起乐受或苦受。然而只要你仍然执着你的金钱,当你见到它而感觉快乐时,你的心是喜俱的贪根心;当你见到它而不生起苦受或乐受时,你的心是舍俱的贪根心。

    此外还可依据贪心是主动生起或被动生起而分类,因此总共分成八种贪根心。

    「没有贪欲的心」可分为三种,即世间善心、世间果报心与世间唯作心。「没有贪欲的心」一词是用来表达与「有贪欲的心」相对照的意思,而不是相反的意思。在我们了解这个法门之后,就会清楚地知道这一点。这个法门必须观照三界中的法以培育无常、苦、无我的观智。就世间心而言,不可能已经灭除潜伏性的贪欲,因此「没有贪欲的心」只是指贪欲暂时不生起的心理状态而已。

    第二对是有瞋恨的心与没有瞋恨的心。「有瞋恨的心」是指以瞋为根而与忧受相伴生起的主动与被动的心,这是两种瞋根心。

    例如你对一个人生气之后,再度见到他时,有时你会立刻生起瞋恨,这是主动的瞋根心;有时你不会立刻生起瞋恨,但是经过别人怂恿之后才生起瞋恨,这是被动的瞋根心。

    「没有瞋恨的心」可分为三种,即世间善心、世间果报心与世间唯作心。

    什么是世间善心呢?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