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446章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446章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目标。

    眼净色的近因是以色爱作为因缘的业生四界,即同一粒色聚里的四界。关于业生四界,在讨论眼净色的特相时已经解释过了。眼十法聚有许多粒,而每一粒都有业生四界及眼净色。眼净色的近因是同一粒色聚里的四界,而不是其它色聚里的四界。能如此观到眼净色的特相、作用、现起及近因时,你就已经「了知眼根」。

    「他了知色尘」意思是:他依特相、作用、现起和近因了知业生、心生、时节生及食生色法的颜色。每一粒色聚里都有可作为眼识目标的颜色。颜色必须是某个东西的颜色,例如纸的白色、袈裟的黄色或黑色等;同样的道理,颜色是同一粒色聚里四界的颜色。当你能够观到色聚里的颜色时,应该观它的特相、作用、现起及近因。

    颜色的特相是撞击眼净色。若要观到这一点,应该先观一个眼净色,然后看一群色聚的颜色。当那颜色撞击该眼净色时,你就观到了颜色的特相。

    颜色的作用是作为眼识的目标。若要观到这一点,你应该先观一个眼净色,再观意门,然后看一群色聚的颜色。当那颜色同时撞击该眼净色及意门时,眼门心路过程就生起。该心路过程的第一个心是五门转向心,第二个心是依靠眼净色而生起的眼识,此眼识缘取撞击眼净色的颜色为目标。

    颜色的现起是作为眼识之行处(境)。作为眼识的目标及作为眼识之行处两者有什么差别呢?眼识必须缘取颜色为目标才能生起,而一个颜色可以重复地被许多眼识缘取,因此它是眼识的行处,即眼识常去的地方。

    颜色的近因是同一粒色聚里的四界,而不是其它色聚里的四界。

    至此我已经解释「比丘了知眼根,了知色尘」,接下来我应当解释「他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它的意思是:他依特相、作用、现起和近因了知依靠眼根及色尘而生起的十种结。十种结是:欲欲、瞋恨、我慢、邪见、疑、戒禁取见、有欲(想要继续存在之欲)、嫉、悭及无明 。

    这十种结如何生起?对于取颜色为目标而生起的十种结,眼净色及颜色都是它们的因,但它们的近因是不如理作意,即视无常为常、视苦为乐、视无我为我、视不净为净。

    (一)若人取乐于呈现在眼门的可喜色尘,就生起了欲欲结。若要在实修时观到欲欲结,你必须已修到能观照究竟色法。你应该先观眼门及意门,然后看一群色聚的颜色,无论内或外、有情或非有情的颜色都可以,最好是漂亮的颜色,例如你喜欢的人或黄金之颜色。当那颜色同时撞击该眼净色及意门时,眼门心路过程就生起。如果该心路过程中的五门转向心及确定心作意该颜色为漂亮,欲欲就会在确定心之后的速行心中生起。欲欲不能单独生起,而必须与相应名法同时生起。根据情况的差异,欲欲速行心中的名法可以是二十、十九、二十二或二十一个。关于这点,我建议你在实修时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它结也都是生起于速行心中的名法。

    (二)若人由于见到不可喜色尘而感到讨厌,就生起了瞋恨结。若要观到瞋恨结,应该选你讨厌的颜色为目标。举例而言,假设你有一张白纸,而别人却用墨汁把它弄脏了,当你不如理地作意那讨厌的脏色时,瞋恨就会生起。

    (三)若人心想:「只有我才能如实地观照此色尘」,就生起了我慢结。譬如说你已熟练于观照究竟色法,而这次的禅修营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却还有许多人不能观到究竟色法,此时你或许会想:「嘿!这些人真笨,修了一个多月,连色聚都看不到!」你心中就生起了我慢结。

    (四)若人认为色尘是常的,就生起了邪见结。要观到这一点,一个好办法是观你家里大理石的颜色,譬如你作意:「这大理石的颜色真漂亮;昨天它就是这么漂亮,前天也是,更久之前也是。」如此你心中就生起了邪见结。

    (五)若人想:「色尘是有情或是属于某个有情?」,譬如你观一群色聚的颜色,然后猜疑它是否本身就是有情或是属于某个有情所有,你心中就生起了疑结。

    (六)若人实行仪式,心想:「实行这些仪式就能在未来获得这样的事物」,就生起了戒禁取见结;这尤其会发生在信仰印度教的人。

    (七)若人发愿投生到善趣,心想:「在善趣里,就能轻易地获得此色尘」,就生起了有欲结。

    (八)若人不满地心想:「如果别人得不到这色尘,那该多好!」,就生起了嫉结。

    (九)若人不能忍受跟别人分享自己的色尘,就生起了悭结。悭并不是贪吝,而是不能忍受别人用你的东西;如果别人还是用它,你就会生气,因此悭与瞋恨相应,而不与贪欲相应。

    (十)无明结依俱生缘跟前述的欲欲等一切结同时生起。

    如果能依照眼门心路过程观照这十结及与它们相应的名法,你就已经「了知依靠此眼根及色尘而生起的结」。

    接下来佛陀所说的「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是指:他了知之前由于没有产生之因而未生起的十种结如何由于不如理作意而生起。关于这点,应该依照上述「了知依靠此眼根及色尘而生起的结」的解释来理解。

    「他了知已经生起的结如何被灭除」是指:他了知之前由于产生或未被灭除而存在的十种结被灭除之因。结是烦恼的另一种分类法,注疏解释三种舍断:暂时舍断(tadavga…pahana)、镇伏舍断(vikkhambhana…pahana)及正断舍断eda…pahana)。

    在你修行止禅时,无论是专注于安般念、四界分别观、白遍或其它业处的目标,那都是止禅的如理作意。由于该如理作意,十种结暂时不能生起,那即是暂时舍断。例如你持续地专注于气息一小时,在那一小时里就只有善心生起,而没有不善心生起,因此十种结暂时被灭除。当你的定力提升时,遍作相、取相及似相就会逐一地出现。在禅那之前的阶段,专注于禅相的定力称为遍作定或近行定。若你持续培育这些定力一或二小时,在这段时间里不善心不能生起,这也是暂时灭除十种结,即暂时舍断。

    再者,作意颜色为无常、苦、无我及不净来修行观禅时,由于这些如理作意,速行心中生起的是善法。此善法暂时灭除十种结,这也是暂时舍断。

    当你通过专注似相而安住于安止定一、二或更多小时,该安止定更长久地灭除十种结,这是镇伏舍断。

    由于烦恼被禅定镇伏而没有显现,有些禅修者甚至心想:「我是阿罗汉」,就像住在乌迦瓦里卡(Uccavalika)的大龙大长老(Mahanaga Mahathera)之例。

    以下是他的故事:据说住在达郎迦拉(Talavgara)的法施长老(Dhammadira)是大龙大长老的弟子,他是一位拥有四无碍解智的阿罗汉,也是一大群比丘的导师。

    有一天,当他坐在自己的住处时,心想:「我们住在乌迦瓦里卡的老师大龙大长老是否已达到最究竟的沙门果呢?」

    观察之下,他发现他的老师还是个凡夫,并且知道如果不去提醒老师,那么一直到死亡时他的老师都还是个凡夫。于是他以神通力飞到老师的住所,顶礼老师并且履行弟子的任务之后,坐在一旁。

    大龙大长老问他说:「法施,你为什么突然来到这里?」法施阿罗汉回答说:「我想来请教尊者一些问题。」大长老说:「问吧,我会尽我所知的来回答你。」于是他问了一千个问题。

    大长老毫不迟疑地回答了每个问题。法施长老称赞老师说:「尊者,您的智慧真是敏锐,您在何时达到这样的境界?」老师回答说:「六十年前。」

    他又问:「尊者,您修行过禅定吗?」老师回答说:「禅定并不困难。」于是他说:「尊者,那么请变出一只大象来吧。」

    大长老就变化出一只大白象。他又说:「尊者,现在就让那只大白象尾巴直竖,两耳向外伸张,长鼻伸入口中,发出恐怖的怒吼声,向你直冲过来吧。」

    大长老就照着做了。看到大白象快速直冲过来的可怕景象,大长老跳了起来,准备逃走。这时,断尽烦恼的法施阿罗汉伸手捉住老师的袈裟,说:「尊者,断尽烦恼的人还会胆怯吗?」

    这时他的老师才了解自己还是个凡夫,于是跪在法施阿罗汉脚下,说:「法施贤友,请帮助我。」

    法施阿罗汉说:「尊者,不必担忧,我正是为了要帮助您才来的。」于是他为老师详细地解说一种业处,大长老领受了该业处,然后向经行道走去,走到第三步时就证悟了阿罗汉果。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禅定镇伏之下,烦恼甚至能在六十年那么久的时间里都没有显现。

    当烦恼被圣道根除时,即是正断舍断。证悟圣道之后,禅修者就能如经文中所说的:「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这是指:他了知之前已通过如理作意或安止定降伏的十种结不会再于未来生起之因。是什么原因令十种结灭尽而永远不会再生起呢?

    须陀洹道是邪见、疑、戒禁取见、嫉、悭这五种结最终灭尽的原因;斯陀含道是粗的欲界贪与瞋恨二结最终灭尽的原因;细的欲界贪与瞋恨二结最终被阿那含道灭尽;阿罗汉道则是导致我慢、有欲与无明三结永远灭尽的原因。

    证得圣道之后,你应检查自己心中还有什么不善法能缘取六尘而生起及什么不善法已经被圣道根除。若能如此知见,你就是了知那些已经被灭除的结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于经中佛陀继续开示: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六内处与六外处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对于这段经文,应当依照前面章节的解释来理解。

    丁、七觉支(bojjhavga) 回目录

    在解释依十二处而修行法念处之后,佛陀继续解释依七觉支而修行法念处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七觉支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七觉支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念觉支存在比丘内心时,他了知:『念觉支存在我内心。』念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念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念觉支。」

    在此,念特别是指忆念四念处,即包括忆念五蕴、十二处等观禅的目标。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缘(即苦谛及集谛)是观禅的目标。时常对它们如理作意能帮助未生起的念觉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长与圆满已生起的念觉支。

    正念本身即是念觉支的缘法。如理作意的特相跟之前所述的一样。时常如理作意念觉支之缘法时,念觉支就会生起。

    再者,有四种方法能令念觉支生起:

    一、具备正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