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观察缘起 >

第7章

观察缘起-第7章

小说: 观察缘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亦即如果您以緣起第一法來觀察,那麼您觀察「如果無明生起則行將生起,如果行生起則識將生起,如果識生起則名色將生起等等」。只有因與果。如果您瞭解到這些,那麼您已瞭解到法如性。

了解法如性有什麼利益呢?Yaj samma passanto paccayanurupato phalavabodha ahetukaditthim akiriyaditthibca pajahati。 「正見者,由於覺悟隨順緣而有果,故斷無因見及無作見」7。已經徹底瞭解由於無明、愛、取、行及業諸因,產生識、名色、六入、樱笆苤T果的禪修者能夠去除二種否定業報的邪見:(一)無因見(ahetuka ditthi)。執著於洠в幸虻男耙姟#ǘo作見(akiriya ditthi)。執著於凡所作皆非作(所作無果報)。因此去除無因見及無作見的良好武器是觀察依法性生起的因果關係,即「由於無明,行生起;由於行,識生起」。它具有去除那兩種邪見的能力。那些未觀察緣起的人不具有去除這兩種邪見的能力。因此觀察因果關係,緣起是去除多種邪見的最好武器。

Miccha passanto paccayanurupam phalappavattim aggahetva yato kutoci yassa kassaci asambhavaggahavato ahetuka ditthibceva niyata vadabca upadiyati。 「邪見者,由於不覺悟隨順緣而起果,以為可從任何事物生起任何事物,取無因見及決定論」7。如果某人錯铡夭t解,不接受法如性,將會如何呢?乳酪從牛乳而來,這是自然的,它不從水來。油從芝麻來,不從沙來,這也是自然的。但是他無法接受這自然法則,他不能接受每一果報的生起從其各自的因來。他接受錯铡摹H绻唤邮芄麖钠湟騺恚瑢觞N樣呢?

Yadi abbasma abbassa uppatti siya ; valikato telassa; ucchuto khirassa kasma uppatti na siya 。 Tasma na koci kassaci hetu atthiti ahetuka ditthim。 他落入無因見,認為洠в幸颉vijjamanepi hetumhi niyataya tilagavisukkasonitadihi telakhirasariradini pavattantiti niyati vadabca upadiyatiti vibbatabbam yatharaham。 由於因對他來說不清楚,他執著「決定論」(niyata vada),認為一切本自存在。例如從芝麻得油,從牛得乳,從父母交合得此色身,他認為這只是自然而已,果不是從因生。他執取決定論邪見。這種現象會發生如果他不好好地了解法如性。何謂法如性?如「由於無明,行生起」,如果某法因無明而生起,那它必是其果,行;不會由於無明而產生其他果。這是依據緣起第一法。若依第五法,如果由於無明、愛、取、行及業諸因所產生的果則只有識、名色、六入、樱笆埽粫a生其他果。這因與果的自然法性,即法如性﹙evamdhammata﹚。只有在某人很好地了解法如性時,才會有能力去除無因見及決定論。

  觀察緣起的禪修者,如他正確及透徹地瞭解一性、異性、無加行及法如性,那麼將具有能去除許多種邪見的能力。如果某人很好地瞭解一性,將能去除斷見,否則常見將生起。如果某人很好地瞭解異性,將能去除常見,否則斷見會生起。如果某人很好地瞭解無加行,可以去除我見﹙atta ditthi﹚,否則無作見將生起。如果某人很好了解法如性,能去除無因見及無作見,否則無因見及決定論或決定見將生起。因此那些未曾觀察緣起中的因果關係,他們無法具有去除這些邪見的能力。佛陀在《大緣經》(Maha Nidana Sutta)中教導如果某人不透徹地以兩種智瞭解因果關係,緣起,即(一)隨覺智(anubodha bana)及(二)通達智(pativedha bana),他將無從脫離輪迴。注釋也提到,如果不以智慧劍斬斷因果關係,緣起,洠в腥魏稳思词乖趬糁校軌蛎撾x輪迴。所以,欲脫離輪迴的禪修者應做什麼呢?他應該以隨覺智及通達智透徹地瞭解因果關係,緣起。
  
何謂隨覺智?Maha Gandhayoong Sayadawgi依疏﹙sub…mentary﹚來解釋。覺知這兩種智,即名色區別智及緣攝取智一或二次還不算成就。只有能夠一而再地多次觀察,那麼這二智才成就。這二智是連接的智。如果說到相、味、現起、近因,則較易於瞭解。現在已經證得名色區別智及緣攝取智,接著您應該做什麼呢?接著您轉修毘婆舍那如思惟智及生滅智。如上所說,這兩種智是隨覺智,所以這樣還不夠。《清淨道論》第二冊,第二二二頁(緬文版)說:Lakkhana rasadivasena pariggahetabba。 意思是說以相、味、現起及近因的方法觀察名及色。這也同樣述於《相應部》的注釋。

關於這指示,寫《攝阿毗達磨義論》的阿耨樓陀在該書的「業處」章說:Lakkhana…rasa…paccupatthana…padatthana vasena namarupa pariggaho ditthivisuddhi nama。 以相、味、現起及近因觀察名色是見清淨。因此我們必須以相、味、現起、近因來觀察名色。在這寺院,禪修者只有當他證得緣攝取智時,才被指示以相、味、現起及近因來觀察緣起。為什麼?如以一石打二鳥;如果他還未徹底瞭解因果關係,緣起,有些相、味、現起及近因很難觀察清楚。

以眼淨色為例子。眼淨色的自相是Rupabhighatarahabhutappasadalakkhanam datthukamata…nidanakammasamutthanabhutappasadalakkhanam va cakkhu(Vism; XIV; 37)。 「『眼』。以應與色接樱姆N淨為相,或以欲見因緣的業等起的種淨為相」10。關於眼淨色的相,這裡說到兩點:

(一) Rupabhighatarahabhutappasadalakkhanam「以應與色接樱姆N淨為相」。這令四界清淨者,其相是對色所緣的撞擊敏感。依這說法,當觀察眼中的四界,在這階段已經能夠見到色聚。觀察眼裏的一顆淨色聚的四界,並分析它。一方面在分析之後注意淨色聚,另一方面取一顆或一群色聚的顏色作為所緣。色所緣的顏色會撞擊淨色聚,這被撞的淨色聚即稱為眼淨色聚。由於是四界的明淨對色所緣的撞擊敏感,禪修者應能夠觀察存在於色聚的四界。他也必須能夠觀察到明淨的性伲K脖仨毮軌蛴^察到淨色聚被其附近一顆色聚的顏色撞擊。只有當禪修者能夠如是觀察,他正確瞭解到眼淨色的自相。這是一點。

(二) 第二點是datthukamata…nidana kammasamutthanabhutappasadalakkhanam「以欲見因緣的業等起的種淨為相」。有以欲見色所緣的欲願而聚集的業。這欲見色所緣是什麼?它是色愛(rupa tanha)即執著於色所緣。依據文獻,執著身體的某部分相同於執著整個身體。例如:某人以欲生為人類的心造一善業。對人類錯铡恼J知是無明。執著於人類的生命是愛。執取之是取。在這無明、愛與取中,如果他執著人類的整個生命或整個身體,與執著人身的一部分是相同的。因此,眼淨色不是人的生命或人身的一部分嗎?說執著人身的眼淨色,與執著整個人身是相同的。他有執著於見色所緣,他已聚集想見色所緣的業,這業基於色愛。愛不會無無明而生起,如果有無明與愛,取也會生起。被無明、愛及取所圍繞的業是行組,它由某人自己聚集。有這麼的說到四界的淨色,這樣的由業而產生。
   
   依以上的說法,(眼淨色的自相)是以被無明、愛及取所圍繞,想見色所緣而聚集的業產生四界的淨色聚。對於無法有系統地觀察由這過去的無明、愛、取、行及業所產生的四界的禪修者,他無法很好地瞭解這說法的意思。只有當他觀察因果關係,緣起時,他將依他自己的智慧而善解。如果他不能夠觀察因果關係,緣起,要透過智慧來瞭解是不容易的。因此,只有在觀察四界之後,才進一步觀察它們的淨色。有「行」及依愛而聚集的「業」,這愛如色愛,包含聲愛,香愛、味愛、樱鼝奂胺◥邸S姓f到由這行及業所產生的四界的淨色,具有明淨的性伲Q為眼淨色。這兩種說法只有在觀察緣起之後,才能被觀察及好好地瞭解。
   
   因此,關於這裡的修習,一石二鳥的成語在上面引用。在這寺院,禪修者只有在緣攝取智之後以相、味、現起及近因觀察名與色。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如此。某些禪修者無法觀察到過去因,他無法轉向緣攝取智的階段。由於他無法轉修,他被指示盡其所能觀察相、味、現起及近因。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多他只能觀察眼淨色二種相的第一種相,即淨色對色所緣的撞擊敏感。必須暫時放棄第二種相。觀察了那相之後,他接著被指示觀察其餘的相、味、現起及近因。這與其他的名色相同。亦即,任何有關過去因的相、味、現起及近因的觀察,他都得放棄。他被指示觀察不關係到過去因的相、味、現起及近因。這樣觀察之後,他被指示再次觀察名色,因為許多禪修者同意,在以相、味、現起及近因觀察名色之後觀察名色,與不以相、味、現起及近因觀察名色二者之中,前者的智比較清楚。因此無法或對觀察過去因有困難的禪修者,被指示以相、味、現起及近因來觀察名色,以令他的智更清楚。如果禪修者能夠容易地觀察過去因,他將只被指示在觀察三世的因果關係,緣起之後,以相、味、現起及近因觀察名色。
   
   以下舉其中一色法,即地界,作為以相、味、現起及近因的方法來觀察的例子:
   
(一) 相。Kakkhalatta lakkhana pathavidhatu。 硬是地界的相。依《法聚論》(Dhammasavgani)地界的相有硬、軟、粗、滑、重及輕。

(二) 味(作用)。Patitharasa。例如,我觀察眼十法聚時,有十種色。其中的地成為其餘九種色(同樣一顆色聚中)的立足處。只有當禪修者見到其餘的九種色,他才能瞭解這地的作用。不見到色聚,無法分析它,是無法瞭解這種觀察的。

(三) 現起。Sampaticchana paccupatthana。它具有接受其餘九種色為現起。現起是現起於禪修者的智前。它如何現於禪修者的智呢?它以接受同一色聚中的九種色法而現於禪修者的智。因此如果某人未見到餘九色法,就無法觀察到這現起。想要觀察相、味、現起及近因的禪修者,需要有能力在見到色聚之後分析它。如果是心生八法聚的色聚,除了地之外,有七法。如果是命根九法聚,除了地之外,有八法。地的功能是餘八法的建立處或立足處,它的現起是接受禪修者所觀察到的餘八法。

(四) 近因。Avasesadhatuttaya…padatthana。近因是餘三界。一顆色聚中的水、火、風三界不支援另一顆色聚中的任何界。同一顆色聚中的四界互相支援。某一界支援餘三界,餘三界支援一界,二界支援餘二界。洠в兴鼈冎г硪活w色聚的諸界的自然法則。要瞭解近因,有必要分析色聚。
   
   由於裕п屩杏涊d了以相、味、現起及近因觀察名色的精確指示,因此有必要能夠好好地見到色聚而到達真實法的階段,以便能夠以相、味、現起及近因來觀察。所以禪修者必須以相、味、現起及近因內外觀察六根的名色,即眼有五十四法,耳五十四法,鼻五十四法,舌五十四法,身四十四法及心臟五十四法。這樣觀察之後,觀察非真實色。如是以內外觀察真實色及非真實色之後,禪修者應該觀察名法。
   
    在以相、味、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