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译林-2006年第5期 >

第56章

译林-2006年第5期-第56章

小说: 译林-2006年第5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体的情感,所以,谷川先生说,他所感受到的是“一个统合的世界观”。 
  他说,“我认为诗人应该展示的是一个统合的世界观”,他主张诗应该是不断地探求未知的世界,寻求生命的动力,不应该以诗作、诗人为中心。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每个角落都有诗的存在。 
   
  三、 诗歌的语言特色与创作技巧 
   
  诗人创作的题材无论是直接的体验还是虚构的想象,其题材的构成都是完整的,这可以说是诗人创作的特征之一。诗人的创作过程中,排除了“理论之理论”,排除了“语言的暧昧性”,这构成了他诗作的语言特色。谷川先生始终把自己的无意识寄托于日语的整体表达上,把对日语整体的不懈追求与“无意识的探求”相等同。 
  诗人无意识的创作通过日语词汇的组合和对语言的探求展现出来。在创作技巧上,诗人一般都是以日常会话的语体,多采用号召、命令、问句的形式。诗歌《春天》里重复着“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这一特点是从诗人登上诗坛开始一直保持的风格。 
  诗人有十一部诗集是全用日语假名写成的,如《吃惊》、《耳朵》等。1972年谷川先生在随笔《散文》中写道,“日语假名如同音乐的旋律般在流淌”。作者重视日语假名字型的美感和语音的旋律,把原始的感觉用最简单的语音标记出来,与世界形成统一整体。在诗节的末尾,作者经常用象声词、拟态语进行重复,如“光光溜溜”、“摇摇晃晃”、“哗哗啦啦”、“咯咯噔噔”、“飘飘荡荡”等,这些词的使用,既产生出独特的诗的韵律,又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人的诗歌创作,有的采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有的采用叙事的方式、有的采用致辞的方式、有的情景描写方式等等。 
  诗歌《春》属于自言自语式的诗歌,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现了作者在初春的季节里,感受到周围自然界生命的旺盛,这种生命力感染着自己,自己内心升腾起雀跃、激荡的情感,这首诗将直接描述与间接感受有机融为一体。《早晨的接力》是向人们呼唤,告诉人们“我们都在进行着早晨的接力”,这是致辞式的诗歌。《孩子的睡梦》通过孩子入睡——孩子睡梦——清晨的问候这一简单的叙事,进而联想到宇宙、联想到未来。《美丽的夏日清晨》是通过对早晨清新情景的描写,表现出作者要么成为巨人,拥揽一切;要么成为露草中的一只蚂蚁,悄无声息。 
  在创作上,作者采用了反复、倒叙、直喻、隐喻、拟人、反问、对仗、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诗歌《额头》的第一段有这样的句子:“沙漠是世界的额头/树木是世界的头发/山是鼻/火是唇/海是世界的脸庞”,这是拟人体的描写,宛如一副人物的肖像,清晰地展现出来。在诗歌《春》里有“枝头含苞待放的新绿,拨动着我的心弦/兴奋,有一丝感伤陪伴/急切,与一线平静相连/期盼,将一点幽怨隐含”,这是春天的隐喻,同时又采用了对句的形式;“内心已被闸门阻隔/汹涌漩积的波浪向上冲赶/冲击着,这快要冲破的阻拦/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闸门”是比拟。在这首诗里,诗人重复着“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这句反问句,突出了初春季节作者激动的心情。为突出自己情感的表达,诗人采用了间接的表现手法,如“枝头含苞待放的新绿”是通过周围事物的间接描写来揭示内心世界的变化,“我想将手伸向朗朗晴空/向所有陌生的人们呼唤/与他们会面、与他们交谈/让所有的日子都一起来吧/我已按捺不住这急切的期盼”,这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直接流露。 
  诗歌《早晨的接力》中,诗人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当堪察加半岛的青年/正在梦中把前程幻想/墨西哥的姑娘/已在朝霞中把公共汽车翘望/当纽约的少女/笑眯眯地翻滚在松软的床上/罗马的少年/已被朝霞映红的雕刻柱引入美妙的幻想……”是一组对比映衬句式,都运用“当……”这个句型,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相关的行动放在一起,相互衬托,更能突出世界是一个整体,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们也是一个相互联动的整体的主题。在这首诗中,诗人又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早晨比喻为接力,地球如同接力一样,早晨总是从各地启程、接棒。 
  在《美丽的夏日清晨》里,作者表现想要成为巨人的心情,于是,采用夸张的手法写道:“我想成为巨人/将这一座座山峦/朵朵白云/晴朗的蓝天/和夏日的清晨一起/拥抱在我的双臂之间”,表现了作者要拥有一切的宏伟气势。 
  在《海的比喻》中,作者将海拟人化。“不是人看海/而是海看人/用亘古不变的炯炯眼神/不是人听海/而是海听人/用无数潜伏水底的贝壳的耳朵……不是人在歌唱海/而是海在歌唱/和祝福着人”(田原译)。在这里,海在看人,海在听人,海在歌唱,海在祝福人们。将自然界与人们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感觉描写得惟妙惟肖,给人以真情实感。 
  谷川先生运用了精练的语言和具有特色的修辞方法,赋人生哲理、教育意义于诗作之中。《战后名诗选》中有人这样评介谷川先生,他是一位“国民诗人”,他咏诵的诗具有国民性,他超越了战后诗和现代诗的历史性,创作出大众喜爱的、被称为是“日本人的日语诗歌”。 
   
  (张继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东语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科基地博士生;邮政编码:518055) 


阅读吸血鬼
黄禄善 
  2002年4月17日,纽约市洛克菲勒广场拍卖会上,一部参与竞拍的旧书稿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该书稿系维多利亚时代的打字稿,五百多页,有多处破损,但估价高达100万至150万美元。经过激烈争夺,最终以94万1千美元成交。这部异乎寻常的书稿即是布拉姆·斯托克的《德拉库拉》。人们对《德拉库拉》这部小说如此钟爱是不难理解的。该小说自1897年面世以来,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版本诞生,迄今它已发行了三百多个版本,销售总量达几千万册。而且有关它的译本、缩写本、改写本、改编本也不计其数。20世纪20年代,它先后几次被改编成戏剧和电影上演,自此,它成了舞台和银幕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代又一代的导演、编剧、明星竞相追逐,为之折腰。一个多世纪以来,它还激发了无数的文学艺术想象,同样题材、主题和风格的小说、电影、戏剧、诗歌、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游戏,可谓汗牛充栋、铺天盖地。总之,《德拉库拉》不但是一部小说,而且经过长期社会积累,成了西方各国的一种公认的文化传统,一种经典性文化象征。 
  《德拉库拉》的作者布拉姆·斯托克于1847年11月8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公务员,在“都柏林城堡”任秘书;母亲为作家,兼搞社会慈善工作。儿时的他体弱多病,大部分时光是在病房里度过的。身为作家的母亲为了替他排忧解闷,常常有声有色地给他讲述恐怖冒险故事,他由此养成了对文学的爱好,并立下了当作家的志向。也许是为了弥补身体虚弱的缺陷,大学时他非常重视体育运动,不久即成为校级运动健将。与此同时,他继续追寻他的“作家梦”。他曾迷恋过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诗作,又结识了名噪一时的莎剧演员亨利·欧文,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他想当专职作家,但父亲出于“更现实”的考虑,为他在“都柏林城堡”谋了个公务员差事。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1872年,他的处女作——《水晶杯》——刊登于《伦敦社会》;接着,又在《三叶草》发表了哥特式小说《命运之链》。在此期间,他广交文坛朋友,奥斯卡·王尔德、乔治·萧伯纳等人经常是他家的座上客。此外,他还充当不拿报酬的《爱尔兰之声》编辑和《晚信报》专栏作家,撰写了大量的戏剧评论,其中不乏对好友亨利·欧文的赞赏。1878年,亨利·欧文邀请他出任莱森剧院业务经理,他欣然接受,遂辞去“都柏林城堡”公务员的职务,带着新婚妻子佛罗伦萨前往伦敦。从此,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说创作进入了快车道,1882年出版了第一本书《夕阳下》,继而发表了《国王的城堡》、《双生》、《法官的住宅》等优秀的中、短篇作品。1890年,他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蛇之道》问世,同年又开始创作另一部长篇小说《德拉库拉》。七年后,这部长篇小说出版,成为他的传世之作。1905年,亨利·欧文在巡回演出时去世,布拉姆·斯托克不胜悲痛,并因此而中风,但他依然笔耕不止,相继出版了《对亨利·欧文的个人回忆》、《裹尸女人》、《骗子高手》、《白蠕虫巢穴》等著作。1912年4月20日,布拉姆·斯托克因心力衰竭在伦敦逝世,年仅65岁。 
  综观布拉姆·斯托克的一生,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大量的以超自然邪恶幽灵为特征的长、中、短篇小说,其中尤以描写吸血鬼的《德拉库拉》令人瞩目。据布拉姆·斯托克的儿子回忆,该小说起源于1890年夏季的一个噩梦。其时,布拉姆·斯托克正带着妻儿在约克郡海滨胜地度假。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吸血鬼国王从坟墓现身,醒来即开始构思这部小说。同以往匆匆写就的新闻纪实风格的作品不同,这部小说前后写了七年,可谓是精心构思,精心创作。仅书名就改了三次。起初,他取名《已死的未死者》,定稿时改为《未死者》,出版时又改为《德拉库拉;或未死者》。正文原计划写四卷,分别为《特兰西瓦尼亚》、《悲剧》、《发现》、《惩罚》;后来又浓缩成现在的一卷。吸血鬼“德拉库拉”的名字,原为“伯爵”,后来改为“吸血鬼伯爵”,最后定为“德拉库拉伯爵”。原稿本来用了两章的篇幅交代故事的起因,定稿时这两章已被缩为一章。而且定稿上经他亲笔改动的标点、字词也不计其数。1897年5月,这部小说终于由康斯特布尔出版公司出版,首版3?000册即刻销售一空,其影响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流传至今。 
  《德拉库拉》主要讲述一个邪恶的吸血鬼的恐怖经历。东欧吸血鬼之乡——特兰西瓦尼亚——迎来了一位名叫乔纳森的英国年轻律师,他因房地产业务前往该地与德拉库拉伯爵会面。但不久,乔纳森便发现,这个外貌英俊的伯爵其实是个吸血鬼,而且自己已身陷囹圄,成为侵害对象。后来,他瞄准一个机会,设法逃离了城堡,但身心受到很大摧残。与此同时,在英国海滨胜地,乔纳森的未婚妻米娜和她的朋友露西乘坐的船只也因吸血鬼德拉库拉的作祟频频出事。不久,德拉库拉开始引诱露西,她由此梦游墓地,撒手人寰,但她死后也成了德拉库拉的同类,到处嗜食儿童鲜血。在范·赫尔辛博士的帮助下,众人摧毁了实为吸血鬼的露西,又全力追捕德拉库拉,捣毁了他在伦敦的许多巢穴,并与他斗志斗勇,终于将这个邪恶的吸血鬼化为乌有。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诡异,气氛阴森、恐怖,读来震悚、愤懑,并陷入久久的深思。 
  西方吸血鬼小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