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译林-2006年第5期 >

第58章

译林-2006年第5期-第58章

小说: 译林-2006年第5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逐渐强烈地描写,最后露出真相,几乎占据整个舞台。 
  梅琴和布莱克伍德二人开创了“神秘小说”,背景在于神秘教团的时兴。受他们影响,美国的洛夫克拉夫特在1920年代至30年代创作一系列“宇宙恐怖小说”。这类小说有一个基本的框架:由于地球剧变,混沌状态时生存的具有神秘力量的巨大怪物被封存在什么地方;这太古的秘密记载在某种书籍中;它们等候复活,君临地球。 
  詹姆斯、梅琴、布莱克伍德、洛夫克拉夫特被视为20世纪初期恐怖小说四大家。1950年代恐怖小说冷场,作家们转向幻想小说和推理小说讨生活。1960年代是动荡的年代,富裕的美国社会各个层面充斥着死亡与暴力。年轻人用反主流文化逃离现实,却招致神秘主义卷土重来。长篇小说如罗伯特·布洛克的《精神病患者》(1959年)、布雷德伯里的《什么从路上过来》(1961)、艾拉·莱温的《恶魔之子》(1967年)揭开了现代恐怖小说的序幕。 
  1970年代前半期,斯蒂芬·金登场,头两部作品简装本均销行三百万册,此后作品精装本也畅销,成为恐怖小说之王。他开了头,恐怖小说的主要形态由短篇变为长篇。利之所趋,1970年代后半期恐怖小说家层见叠出,继科幻小说之后,贴上“现代恐怖”标签的小说占据书店一角。1980年代迪恩·孔兹改弦易辙,也成为畅销的恐怖小说家,与斯蒂芬·金并驾齐驱。罗伯特·R麦卡蒙的小说于1987年畅销,主要描写现代的噩梦,虽然印数赶不上前二人,但名气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觉得恐怖小说领域太局促,他自1990年跳了出去。现代恐怖小说不单营造气氛,而且更重视故事性,多用电影手法,行文口语化。1988年斯蒂芬·金、迪恩·孔兹等人成立“美国恐怖小说家协会”,设立了一个奖项。可以说,恐怖小说作为一个小说类型已经独立,虽然许多读者并非喜好所谓恐怖小说,只是爱读斯蒂芬·金的作品罢了。 
  恐怖小说渐为人知,借重于好莱坞恐怖电影叫座。1960年代后期恐怖小说和恐怖电影惊人地增产,简直是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门类。斯蒂芬·金,1947年生于缅因州,那里就成为其作品的主要舞台。大学毕业后的他一边打零工一边写作。他写具有特异功能的少女恰丽,写到一半写不下去,丢进垃圾箱。妻子(大学同学,也是作家)拣起来读了,鼓励他写完。他以二千五百美元卖断了精装本版权,但小说改编成电影后轰动一时,简装本版权卖了四十万美元,使他一下子脱贫致富。此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制作畅销书。斯蒂芬·金作为大众性恐怖小说的作者大获成功,读者之多,是任何时代都不能比肩的。1986年出版鸿篇巨制《IT》,描写七个年轻人时隔二十七年再次向袭击故乡的怪物“IT”挑战,交错50年代和80年代,是美国现代恐怖小说的最优秀作品之一。 
  1986年,一些比斯蒂芬·金晚一辈的恐怖小说家宣称,“恐怖”本来是革命的,过激的,打破禁区,嘲笑通常观念,颠覆传统价值,但畅销恐怖小说不过是顺应体制的商业化作品。斯蒂芬·金和迪恩·孔兹的作品当初像大众文化中的摇滚乐,震撼社会,但如今已徒有摇滚之名,变成了流行音乐。所以,他们要找回摇滚乐的叛逆精神,创作朋克摇滚那样的“新恐怖”。这一小撮作家自称“血腥摇滚派”——“血腥”取自1980年代流行的鲜血溅满银幕的“血腥恐怖电影”,怕是难成气候。 
  斯蒂芬·金早在1977年就登上日本的畅销书排行榜。进入1990年代的前一年,即平成元年,警察终于逮捕了连续杀害四个幼女的年轻人宫崎勤,其住处塞满录像带,被传媒大肆宣扬,持续几年的恐怖小说热涉嫌“教唆”,偃旗息鼓。1992年《日本怪谈集》、《中国怪谈集》等古典名作相继出版,似乎又重新启动。1993年角川书店推出“角川恐怖文库”,创设“日本恐怖小说大奖”,出现了植根于日本风土和文化的佳作,如坂东真砂子的《死国》、《狗神》。1994年她的新作《虫》获得第一届日本恐怖小说大奖的佳作奖。筱田节子继《神鸟》之后又创作《圣域》,小野不由美和恩田陆分别出版《东京异闻》(原文“京”字的口里还加了一横)和《球形季节》。有趣的是,这四位先驱性作家都是女性。同年,京极夏彦出版《姑获鸟之夏》,轰动一时。此外,在学研社的“学研恐怖长篇丛书”舞台上活跃着菊地秀行等作家。1995年濑名秀明的《寄生夏娃》应征“日本恐怖小说大奖”夺魁,半年就销行五十五万册。由于这部小说的诞生,日本才有了几乎可以和欧美媲美的“现代恐怖小说”。铃木光司的《链》及其续篇《螺旋》也大畅其销,恐怖小说终于走出了爱好者小众的范围。日本恐怖小说的勃兴,主要是角川书店的操作。新潮社、幻冬舍和朝日电视台合办“恐怖惊险大奖”,评选富有恐怖性和惊险性的长篇小说。评委有三位:大泽在昌、桐野夏生、宫部美幸,却都是写推理小说的高手。因吸毒蹲了几年大牢的出版人角川春树获释后,东山再起,也推出了一个“春树恐怖文库”。 
  电影电视等影视媒体是现代恐怖小说的摇篮。印刷媒体和影视媒体联手,多媒体协同作战,围追堵截,让你要么当读者,要么当观众,不少人是两样一齐当。斯蒂芬·金曾在一篇文章中大谈自己小时候如何受电影影响。那正是1950年代中期,电视在美国日渐普及,怪诞电影成批上市。罗伯特·布洛克1959年创作《精神病患者》是“异常心理小说”的起点。作品取材于1957年震惊美国社会的杀人事件,描写双重性格的异常者疯狂杀人,引人瞩目,但真正畅销是1960年导演希区柯克执导把它搬上银幕后,风靡一时,使布洛克一举成名天下知。导演波兰斯基把艾拉·莱温的《恶魔之子》(1967年)搬上银幕,现代恐怖小说从此才真正在社会上普及。托马斯·哈里斯的《沉默的羔羊》(1988年)获得美国恐怖小说家协会奖,属于变态心理小说系统,据之改编的电影获得1991年度奥斯卡奖。 
  什么是“现代恐怖”?其实谁也说不准。据说“现代恐怖”一词出现于1960年代,斯蒂芬·金登场后得以普及。筱田节子认为:描写怪异现象本身是古典恐怖小说,描写与怪异对抗的人,是现代恐怖小说。日本现代恐怖小说的旗手,无疑是濑名秀明和铃木光司。他们二人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前者是学理科的,现在也从事着科研工作,后者是学文科的。理科出身的作家往往会遭到理科同行的质疑。濑名秀明的《寄生夏娃》让人想起玛丽·沃尔斯顿克拉夫特·谢利1818年出版的英国恐怖小说名作,主人公弗兰肯斯坦用死人当材料制造了一个丑陋的怪物。自1910年的短篇电影算起,至1994年已拍摄“弗兰肯斯坦”电影近五十部。在沙龙上,诗人拜伦朗读了德国的怪诞小说,提议每人写一篇,雪莱写了长篇小说《弗兰肯斯坦》,拜伦的主治医生约翰·波利多里写了短篇小说《吸血鬼》,于1819年发表,成为英国“吸血鬼小说”的鼻祖。1897年布拉姆·斯托克出版吸血鬼长篇小说《德拉库拉》。斯蒂芬·金的第二部小说《被诅咒的小镇》继承吸血鬼小说《德拉库拉》的传统,描述现代美国社会的不安和颓废。 
  铃木起步在濑名秀明之前。大学毕业后,他立志当作家,靠打零工维生,上脚本学习班,创作了小说《链》。1990年拿去应征推理小说奖项横沟正史奖,但评委们恪守“恐怖之类不是侦探评论的对象“(江户川乱步语)的传统,未予青睐。1991年被角川书店收入角川恐怖文库,成为日本恐怖小说的经典之作。1995年创作续篇《螺旋》,以《链》结尾的恐怖为铺垫,又从生物工程学的角度迭起一层新的恐怖。《链》是纯粹的恐怖小说(1998年改编成电影,中文译名叫《午夜凶铃》),而《螺旋》更近似科幻小说,最终与1999年出版的《环》构成三部曲。铃木认为,“压根儿只追求趣味性,作品不会经得住大人的鉴赏”,所以他很在意文学性。 
  恐怖无所不在,是民俗、传统、信仰等的综合效果。现实本身是恐怖的,但人们看惯了现实,对恐怖麻木了,而恐怖小说不过是提个醒儿,让人看清现实的恐怖。听说哪里要克隆人了,比小说更叫人毛骨悚然。 


忧伤、记忆与爱情的见证
石云龙 
  曼布克奖是英联邦及爱尔兰最负盛名的年度小说大奖,2005年度大奖竞争异常激烈。由伦敦大学约翰·萨瑟兰教授担任主席的评委会,从一百零九部参选作品中首轮选出十七部小说后,接着筛出六位作家进入决选名单。就在这一轮进入决选名单的筛选中,曾四次获该奖提名,并于1998年获奖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著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都令人惊讶地被淘汰。曼布克奖最终揭晓时又大爆冷门,被英国媒体及出版界一致看好的获奖热门人物朱利安·巴恩斯和日本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意外出局,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以“足以代表班维尔写作高峰”的优美散文式小说《大海》一举夺魁。这是自1993年罗蒂·道尔以《帕蒂·克拉克,哈哈哈》“夺冠”后十二年来爱尔兰人再获曼布克奖,也创下了出版商斗牛士继去年英国小说家阿兰·霍林格赫斯特的《美丽线条》获曼布克奖后连续获该项大奖的纪录。 
  爱尔兰人约翰·班维尔(1945—)自1989年以来一直担任《爱尔兰时报》文学编辑。他是一位敏锐而多产的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多次获奖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主题涉及面广,创作技法新颖脱俗,语言清晰流畅。1970年,班维尔发表《朗·兰金》,接着,他又令人争议地采用巴罗克风格描绘前辈科学大家们《哥白尼博士》、《开普勒》和《牛顿书信》。他的小说三部曲《证据》、《鬼魂》和《雅典娜》堪与贝克特的《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相媲美。 
  本届布克奖评委会主席萨瑟兰高度赞扬获奖小说《大海》,认为它是“对忧伤、记忆与爱情的精深研究之作”。文学评论界对该作亦好评如潮:《每日电讯》引用某个英国人对爱尔兰人的评论说,“我们给了他们一种语言,他们却在教我们如何使用这种语言。过去王尔德、萧伯纳、乔伊斯、贝克特是这样做的,现在轮到班维尔了。”《独立报》认为,“班维尔是个美学家。他是一位新的亨利·格林,能够想象出人的诗意和地方的诗意。”英国《星期日独立报》这样评论:“读约翰·班维尔,能从他的散文式写作中获得独特而深广的满足感,他的作品如同陈酿,有力而令人沉醉,需要细啜慢斟,方可领略个中韵味。”然而,不同的声音也自然存在。《星期天时报》评论道,“班维尔擅长给人美感的措辞、对人性的弱点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但在对小说来说很重要的其他方面诸如情节、人物、节奏、悬念等,《大海》却令人失望。” 
  约翰·班维尔的小说《大海》果真如《星期天时报》说的那样在情节、人物、节奏、悬念等方面令人失望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恰恰相反,这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