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愣严经通议 >

第39章

愣严经通议-第39章

小说: 愣严经通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人下判成虚妄也!谓此天人初由不了不生灭心,唯以欣厌劳累,是以生灭为因也!但见六识暂尔不行,如冰夹鱼,不知微细生灭,妄谓涅槃,故云:不能发明无生灭性。初半劫下释彼报行相:准俱舍引婆沙论释彼生死位中多劫有想,初生此天经于半劫始入无想异熟,名初半劫灭;至无常时从异熟出,最后半劫复有心生,后始方死,名后半劫生。中间一向无想,名无想天。

 

次结名: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议曰:此结得四禅四天名也!此天离八灾患,胜前地故,名:不动地。以有劫数寿尽还舍,故云:非真不动。俱舍云:然彼器非常,情俱生灭。凡夫修定味著受生,名有所得。以定慧均等,能舍苦乐,名功用纯熟。前三乃实报凡夫,此名外道天。

 

次凡圣同居五天,分三:初总标因果总相: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议曰:此标五不还天也!此五天乃三果圣人所居,不同凡外,故别列之,亦名五净居,亦名五不还天。言下界等者:二乘断三界九地思惑九九八十一品,成阿罗汉;今那含乃三果人,已断三禅已下四地各九品惑。种、现俱无,名为灭尽。离欲界系,故亡苦。离下三禅,故亡乐。已不续生,故下无卜居。此地名舍念清净,故云:舍心同分中安立居处。

 

二列示因果别相,分五:初无烦天: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二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议曰:此不还五天中初二名也!前虽苦乐两亡而欣厌尚存,待心未泯,今已灭对待,故云:斗心不交。以有对待觉识烦动,无对待则无烦矣!微烦曰热。唯一舍心,故云:独行。对境亦泯,故云:研交无地。定障既寂,心得清凉,故云:无热。

 

三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四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议曰:此五不还天中三、四天也!定慧圆明,故云:妙见圆澄。定慧障亡,更无尘象沉垢。舍心圆明,故名:善见。定慧功成,故云:精见现前。陶镕习气不为留碍,故云:陶铸无碍;名善现天。

 

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议曰:此五不还天中第五天也!穷究至极,故云:究竟。众色极微,故云:群几。色性性:色之体也!色以空为体,穷至色边际即入虚空,故云:入无边际。以究尽色际,名色究竟天。

 

三结叹胜能: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次总结当界得名: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议曰:此结四禅天名也!梵语那含:此云不还。以是圣人所居,无漏定力殊胜,故四禅天王、有漏凡夫所不能见。此十八天超越欲染,一味定心,故云:独行无交。尚有色碍,故云:未尽形累。

 

三无色界四天,分二:初总示当界圣凡因果之相,分二:初列示,分二:初寄显界外因果: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议曰:此标无色界,从色界顶色究竟中分二岐路也!一回心罗汉:即出界外;二不回心者:即入空处。以四禅通修舍定,若于舍心发无漏智,顿断上地三十六品俱生烦恼便证无学,仍又回心向大乘道即不入空处,名大阿罗汉,盖依色顶而修此定者也!

 

二正示界内因果,分四:初空处: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议曰:此标无色初天也!此四天人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此乃定性声闻与无想外道而来杂处,皆无色蕴,故名无色界。皆依偏空修道,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研穷而不得真灭,是皆未出轮回,不成圣道者也!前依舍心,舍已成就,但有色碍,故销碍入空。此厌色依空,故名:空处。

 

二识处: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议曰:此四空第二天乃厌空依识者也!诸碍既销:蹑前空处也!无碍下:名破空入识也!销碍入无,则不依色。无碍之无亦灭,故不依空。唯观于识,故唯留赖耶。以末那为意根依内外门转,缘色空识三,今六识已灭,故不缘色空;内缘八识见分为我,故半分微细。舍空依识,名为识处。

 

三无所有处: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议曰:此四空第三天也!前天虽亡空色而存识心,尚为所有;今识心亦灭,但依识性,故十方寂然迥无所有,名无所有处。以识性幽绵,行人至此以为极则,非真究竟,实生死本也!

 

四非非想处: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议曰:此四空第四天也!前未见识性尚有研穷,今识性不动,故灭研穷。依湛不摇处以为究竟,故云:于无尽中发宣尽性。识性现前,故如存。见相已泯,故不存。前七已销,故若尽。无明未破,故非尽。以不存若尽,故非想。以如存非尽,故非非想也!

 

次结属,分四:初结属界外圣人: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二结属界内外道: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议曰:此总结名四空非真修也!此等天人虽欲穷空,但依欣厌,未尽真空之理,妄有取舍,故非真修。以此四天行人皆从色界五不还天并无想天而来,若从不还不能顿断上惑,未出三界,仍依无漏智断销碍入空而生此天者,名不回心钝根那含,通称罗汉也!若无想外道与广果天人能穷空者,则来生此天;若穷空不能销碍,是迷于有漏,无所见闻,于彼不来便入轮转矣!不归:不来也!旧引经论释无想外道业尽必堕,是不来义也!

 

三结属实报凡夫: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

 

四结属寄位菩萨:

 

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议曰:此结显圣凡之别也!其诸天天人皆凡夫业果酬答,报尽必坠;若诸天之王皆菩萨寄位游戏,出入诸禅三昧,增进圣位,以入菩提路也!

 

二别结当界得名: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议曰:此结无色界也!此四空处色蕴既销,妄想已灭,故云:身心灭尽。有定果色,名定性现前。无业果色,名无色界。

 

次总结三界之因: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议曰:此略结三界虚妄也!谓欲界已上由昔人中修因感果,但不了妙觉明心,虽欲修因,其实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之相,未得真修,报尽入轮,故妄随七趣沉溺永在生死,故云:补特伽罗各从其类。梵语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  上明天趣竟。

 

七示阿修罗道因果之相,分二:初标名: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次辩相,分四:初卵生鬼趣摄: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二胎生人趣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三化生天趣摄: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四湿生畜趣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议曰:此阿修罗道也!旧说非天,谓有天名而无天德,嗔习然也!判属天趣,今经属于四生,非独天也!此言鬼趣所摄云从卵生,未详所以。其与天争权,华严云与帝释战,今云与梵王等,且上界无嗔、梵王无欲,何争之有?此亦未详。其畜生趣摄者,业报类也!

 

次总结虚妄: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议曰:此总结七趣之状以答问意也!七趣皆从无明发业所感,故云:昏沉诸有为相。生因业果皆由妄想,于妙明中本无所有,如空中华更无根绪。

 

二结示迷悟因依,分二:初迷时妄有: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二悟后元空: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议曰:此结三界转变之相。不识本心等:妄想受生也!随顺杀盗淫等:妄想随业也!业因苦果有无相倾起轮回性:所谓迷时三界有也!若得妙发三摩提等:返妄归真也!以不识故沉生死,若妙发三昧,妙悟一心,顿证三德秘藏。妙、常、寂顺次配般若、法身、解脱三德,一心之圆证也!有无二无,则非生死;无二亦灭,则非涅槃;此则妄因亦绝,妄业顿空,非此不足以绝轮回也!

 

三结答问意: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议曰:此结答问意也!由前问云: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故此结云:以不断杀、盗、淫三业,随人别造,故云:各各有私。别业同受,故非无定处。妄元无因,故无可寻究。

 

四诫勖真修: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五结指正说:

 

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议曰:此结劝修也!前云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故云要除三惑等,言要必断乃为真修也!由前问云: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故此结云: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上精研七趣曲示迷中差别之相竟。

 

二详辩阴魔曲示悟中差别之相,分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