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2782-一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

第14章

2782-一野战事珍闻全记录-第14章

小说: 2782-一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宗南想了又想,决定把6个旅摆在洛川、宜川一线,按兵不动,先派刘戡的29军对关中分区发起猛攻,形成对关中分区作战的态势,吸引共军主力后,洛川、宜川一线的驻军便倾巢出动,一举拿下延安。


第一部分:昭和天皇颁诏投降 国共两党交锋渐起延安有惊无险(1)

    早在10月初的时候,中共中央就已通过地下党获得了蒋介石密令胡宗南闪击延安的情报。所以在胡宗南还没有开始部署的时候,毛泽东、朱德等人就开始讨论如何对付胡宗南的问题了。    
    在毛泽东看来,无论是开“国大”还是打延安,都证明了蒋介石的进攻能力快要枯竭了。因为蒋介石在军事上被消灭35个旅之后,要用开“国大”和打延安这两个办法在政治上体现出他的成就来。    
    看了关于胡马阎的敌情报告,毛泽东哈哈一笑:“就蒋介石那点本事还想打延安,见鬼去吧!”    
    这当然并非毛泽东轻敌,而是他胸中自有十万兵。很明显,摆在山西的晋绥野战军就是用来救急的,一声令下,几天之内就可以渡过黄河;在晋南活动的陈赓、谢富治的部队,必要时也可以急行军奔赴延安。当然,更能支撑毛泽东自信心的是陕北的人民和陕北的大山。中共中央在陕北呆了十多年,在这里搞土改、建立民主政府,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让陕北人民有了翻天覆地的切身感受。陕北人民保卫边区保卫延安的政治觉悟那是没得说的。另外,陕北那迷宫似的群山就是一个很好的依托,毛泽东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这些战略战术蒋介石是永远搞不懂的。    
    在围敌四伏的情况下,只要毛泽东自信,那整个延安整个陕北人民如同吃下了定心丸。毛泽东定下了方针战略,具体实施就要靠他的得力部下了。    
    彭德怀思考问题细致到每一个角落。这些天来,他几乎就没怎么睡觉,看地图,听汇报,分析敌情,组织机关群众疏散,忙得不亦乐乎。11月12日这天还特意抽空到富县、茶坊、金盆湾一带察看了防御工事。    
    这里是教导旅的防区,与胡宗南的前哨阵地洛川、宜川一线直接对垒。彭德怀一到,就拉着旅长罗元发、参谋长陈海涵直奔前沿阵地,彭德怀一路走一路问,从兵力部署、弹粮准备、防御工事、通信侦察到伤亡安置、群众疏散,事无巨细,拉网式过了一遍。罗元发、陈海涵冒着汗珠子一一作答,生怕哪里出了漏洞。大家都知道彭德怀的脾气,骂起人来那可是哪个都不给面子的。    
    彭德怀对防御工作是满意的,但他还是感到心里不踏实,因为兵力太少。整个富县、茶坊的防御线绵延上百里,胡宗南在这里就摆了6个旅,要想突破防线实在是太容易了。尤其是过了11月上旬,延安的形势明显恶化。11月16日,马鸿逵骑兵第10旅19团已经占领了三边分区盐池县的兴武营、天子池等地,并且还有进一步东犯的企图。东边阎锡山的部队已整装待发,准备渡过黄河作战。而在洛川、宜川一线的胡宗南部,从11月中旬开始就不断袭扰边区;而他在关中的29军,也开始进攻了。北面的邓宝珊也蠢蠢欲动,不断派部南下,占领了一些小镇。    
    此时,陕北危急,延安危急。    
    彭德怀像揣了个火炉子,三步并两步跑到毛泽东这里来。    
    毛泽东见彭德怀这副模样,反倒轻松起来:“这么着急呀?有什么事能难倒我们的彭大将军?”    
    彭德怀没有毛泽东那么轻松,把自己的意见和盘倒了出来。    
    彭德怀的意见是要张宗逊赶紧把358旅、独立第1旅从山西带到延安来,一刻也不能耽误;另外叫陈赓、谢富治在山西南部加紧活动,把胡宗南的后腿拖住,必要时,可以令陈赓、谢富治也西渡黄河参加作战。    
    这么安排,彭德怀的理由很充分。他说:“形势已经很紧张,富县、茶坊一带都可以听到胡宗南的枪声。罗元发他们的防御准备做得很充分,但我们的兵力太少,压力太大了。按现在的力量,最多也只能顶一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把一纵叫过来,可以先拖一拖,让群众和机关的重要设备和物资疏散后再作打算。”    
    “这个可以。”毛泽东立即表态,吸了一口烟又说道:“不过过来的部队不能太多,太多了粮食会有压力。我看,还是把问题放在外面来解决。一纵部队来这边先顶一顶,机关群众加紧疏散。同时要陈赓、谢富治还有贺龙配合起来在吕梁地区打一场恶仗,把胡宗南从山西调过来的几个旅给拖回去。只要他回去,我们马上在富县发起攻势,乘机吃掉胡宗南的部分兵力,这样他就老实了。至于马鸿逵、邓宝珊、阎锡山几个人,都是跟着胡宗南屁股后面起哄的。只要把胡宗南解决了,我料他们几个也不会兴风作浪。”    
    毛泽东、彭德怀的这一着棋着实让胡宗南吃了一惊。


第一部分:昭和天皇颁诏投降 国共两党交锋渐起延安有惊无险(2)

    他的部队刚刚西渡黄河不久,进入吕梁地区的晋冀鲁豫野战部队第四纵队与从离石南下的晋绥军区第二纵队就在晋西南的中阳、石楼、交口、永和、隰县、大宁、蒲县等县大打出手,几天之内就把这几个县城席卷一空。    
    屁股后面着火,胡宗南着急了。要知道,胡宗南在山西占得这几个地方可是费尽了千辛万苦的。    
    那还要追溯到抗战胜利的时候,胡宗南部去华北受降,蒋介石以争取时间为由,要阎锡山允许胡宗南受降部队从山西“过境”。阎锡山知道蒋介石的用意根本就不是什么过境,胡宗南来了就会赖着不走的,说不定还会把“假途灭虢”的把戏再演一次。所以他想了好多理由予以拒绝,什么山西多年战乱,粮草补济困难啦,什么山西铁路公路损坏严重,运输能力有限啦,等等。但蒋介石表示任何困难都比不上时间重要,阎锡山无奈,只得同意。蒋介石就利用这个机会把胡宗南几个师锲进了阎锡山的地盘,打破了山西几十年来独立王国的局面。    
    现在,胡宗南当然要拼全力替蒋介石保住在山西的势力范围,好制服土皇帝阎锡山。所以吕梁战役一打响,胡宗南的部署就全乱了。延安暂不打了,先把晋西南的局势稳定下来再说。胡宗南赶紧令已入陕西的整编第1、第90师撤返黄河东岸,同驻扎在临汾、吉县的整编第30师67旅、整编第20师47旅,分路向蒲县、大宁反扑。    
    胡宗南的举措,正是毛泽东要达到的目的。    
    在运动中歼敌是毛泽东最拿手的战略战术了,只要敌人运动起来,抓住敌人的薄弱点吃掉其一部或几部是很轻松的事。所以当胡军向大宁、蒲县反扑的时候,毛泽东要我晋绥军区二纵抽出少量兵力作运动防御,诱敌深入,其主力与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合在一起隐蔽在能攻好守的地理位置,待机歼敌。果然不出毛泽东所料,胡宗南6个旅气势汹汹扑来的时候,担任后卫的67旅与前卫部队脱节了。我军二纵和四纵瞅准机会,待67旅进入伏击圈后就一口气把它全吃了。一仗下来,胡宗南损兵折将就没了士气。而这时,中共中央在已经筹划好吕梁战役的同时,还在三边地区和关中分区展开攻势,打马鸿逵个措手不及,也使胡宗南左右为难。    
    进攻马鸿逵的时间定在12月3日。这时距他占领盐池兴武营已半个多月了,马鸿逵部以为边区战事吃紧,共军自顾不暇便疏于戒备。殊不知这天早上天还没亮,兴武营守军还酣声大作的时候,我军联防军警备第8旅8团和三边分区地方武装就偷偷来到了兴武营附近。随着一阵猛烈的枪响和几声“缴枪不杀”的劝降,马鸿逵守军骑兵第19团团部和1个营就成了阶下囚。此时的马鸿逵见胡宗南正疲于奔命在晋西南战场,很难对延安形成有力的进攻,就丢下盐池的几百守军,命部队全线西退,以保存实力再战。    
    胡宗南仗打得正吃紧,马鸿逵一撤,自己也没了多大信心,原来要拿下延安的打算早就没了。他调整了部署,重新把目标对准那个“囊形地带”。在12月31日这天,胡宗南的整编第48、12、135旅及两个保安团向关中分区发起全线攻击。但直打到1月17日这天,不仅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把旬邑县城给丢了。而就在同一天,晋西南战场还丢掉了孝义,国民党整编第1师第1旅也被全部吃掉,旅长黄正诚也被活捉。整1旅前身是第1军第1师,中原大战刚开始时,胡宗南就任1师师长。他带着1师南征北突,屡建奇功。蒋介石曾颇为得意地说:“还是我的第1师能打仗!”后来,胡宗南就以“天下第一师”师长自居,1师,也自然就成了他的起家本钱。抗战胜利后,1师改编为整编第1旅,胡宗南便又叫响了“天下第一旅”的口号。如今这一仗,共军把他的起家本钱吃了个精光,“天下第一旅”的神话也被打破了。    
    此时,张宗逊、廖汉生率领的晋绥军区第一纵队已在延安周围驻防,随时准备迎接胡宗南的进攻。他们是接到军委命令后,于11月中旬由临县碛口西渡黄河来陕北的,到达延安后还在延安机场接受了毛泽东、朱德的检阅。那天气温降到零下好几度,北风呼呼,天寒地冻。当毛泽东、朱德各穿着一件单薄的棉袄出现在机场时,一纵官兵已冒着严寒在北风中站立了很久。这样的作风得到了毛泽东、朱德的好评,毛泽东说,把延安交给你们,中央是放心的;胡宗南有飞机大炮,我们有一纵官兵。当时在场的一纵干部战士无不受到鼓舞,群情高涨。现在张宗逊、廖汉生命令他们严防死守保卫延安,官兵们枕戈待旦,丝毫没有懈怠。    
    而此时的胡宗南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了。还能怎么办呢?晋西南一败涂地,关中分区处于胶着状态,而西边的马鸿逵早已逃之夭夭。胡宗南无可奈何,暂且把这次军事行动看作是下一步全面进攻延安的预演吧!    
    


第一部分:昭和天皇颁诏投降 国共两党交锋渐起三原会议与“初战告捷”

    折将泄密,胡宗南攻延败局已定    
    三原会议与“初战告捷”    
    1947年2月,南京市内春寒料峭。    
    此时,离抗战结束已一年又半载,国民政府还都也近9个月了。蒋介石还都的时候,南京市民张灯结彩,夹道欢迎,欢迎自己的政府凯旋归来。在南京市民的心里,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终于过去了。现在有自己的政府,人们正满腔热情,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种种幻想。    
    但几个月过去了,起初的种种幻想已荡然无存。物价飞涨、物资奇缺、军警横行、政治腐败等一系列的问题使人们对政府越来越没有信心。社会的不满情绪像传染病一样迅速传染到了大江南北。“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全国各大城市正紧锣密鼓地开展。    
    但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并没有因为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而有所改变。现在,他占领了全国105座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吞食了近1/6的中共解放区,把中共部队大量地压缩到了农村地区。这些可以算得上是前几个月“剿匪”的一大成绩。但代价也不小,共损失了66个旅71万人。由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