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哲学 >

第10章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10章

小说: 知道点中国哲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沫若等人以为是指荀卿,因为荀卿又称孙卿。    
    8。乐正派。有人认为乐正指曾参的弟子乐正子春;有人认为指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具体情况不明。实际上,孔子以后儒家的分化情况还很复杂,据荀子所说,还有子夏派、子游派、子弓派等,其代表人物都是孔子的弟子。    
    


第一部分儒学一二三

    儒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杨雄、王充、王弼、孔冲远、韩愈、柳宗元、王安石、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戴震、康有为等。    
    儒家的著作和典籍主要有:《诗经》、《尚书》、《周易》、《礼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孟子》、《荀子》、《大学》、《中庸》、《春秋繁露》、《四书集注》等。    
    儒家学说主要有:德政说、仁政说、大同说、公羊三世说、性善说、性恶说、性三品说、气质之性说、与天地参说、天人感应说、天道自然说、天人交相胜说、天人合一说、以无为本说、天理人欲说、主静说、主敬说、致良知说、知行合一说、本末论、体用论、理气论、常变论、动静论、生死论、经学、谶纬之学、玄学、理说、心学、经世之学、现代儒学研究等。    
    关于儒家派别的划分有多种。除了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八派之外,宋代以后又出现了几派,主要有:濂学(以周敦颐为代表)、关学(以张载为代表)、洛学(以二程为代表)、闽学(以朱熹为代表)、泰州学派(以王艮为代表)、东林学派(以东林党为主)、乾嘉学派(乾隆年间到嘉庆年间儒学的统称)。    
    


第一部分儒家的修炼方式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63岁的时候,有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宋国时,司马桓砍倒大树对他进行恐吓威胁。后来到了卫国,又被错抓入狱。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又被楚军包围,围困达七日之多,结果饿得弟子们有气无力;但孔子却毫不计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孔子的意志力比一般人要强好多。    
    这是儒家所提倡的修炼方式的成果。    
    儒家功就是儒家的学者以及信徒修炼的一种功法。关于儒家功的内容与方法,主要见于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和荀况的《荀子》等儒家经典著作中。    
    儒家功将正常的生活、道德修养和练功融合为一体,练功的目的是更积极地入世和更好地治国,不像佛家和道家那样为了出世,这是儒家功最突出的特点。《大学》中有明确记载:“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则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儒家功如果按照佛家的看法,还没有脱离“我执”的束缚,但儒家练功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入世,所以这种功法本身就是对于绝对自由的一种约束。    
    儒家功和道家功、佛家功相比,非常简单,主要是以守静的心斋、坐忘为代表。孔子的弟子颜回曾经问他什么是心斋,孔子答道:“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神),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可以看出,孔子所主张的心斋是通过意念专一、呼吸细长、耳之不闻、唯心能觉,进而达到神气合一,进入清静纯一的境界。孔子认为心斋这种功法是修身的关键,不但可以使人不出户而知天下,还能使人延年益寿。有了这种认识,孔子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使自己保持一种宁静豁达的心态。    
    孟子在继承孔子守静的理论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内观养心养气的功法。孟子的功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求放心或养夜气。求放心就是把为外物迷惑的心收敛起来,养夜气是把人在子夜到清晨未与外界事物接交时的清明之气存养起来。孟子认为这是保养真气的好方法。第二阶段是思诚和养浩然之气。思诚就是悟道,至于养浩然之气,就是一种“至大至刚”的宇宙元气。    
    孔子和孟子之后,儒家的学者们基本上都继承了孔孟先圣的静坐功法。到了宋朝,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将静坐看做同读书、做学问同等重要的事。但是,儒家的静坐一直没有详细的理论和具体的功法。到了明朝时期,儒士高攀龙参考了程朱的理学思想,又吸取佛、道两家的功法精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整套的静坐理论。    
    关于静坐方法,高攀龙说:“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默默静坐。”所以,高攀龙的这种儒家静坐法,虽然很平淡朴实,但也是一种大众化的静坐法。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者和弟子们在儒家功法方面都没有超过先圣孔子,其实,儒家的功法是一种为入世做准备,或者对强身健体起促进作用的功法。儒家功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多高多深的功法和境界,而是静心养性,培养意志力和忍耐力。    
    


第一部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末年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名丘,字仲尼。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来定居鲁国(今山东曲阜)。宋国是商朝(又称殷朝)的后裔,所以孔子常自称“殷人”。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由于周公对周朝的特殊功勋,周天子特别允许鲁国用天子的礼乐祭祀神祗。因此,以礼乐制度为核心的周代文化,在鲁国保存得比较丰富和完备。这样的文化背景为孔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孔子幼年家境贫困,但聪明博学,十几岁时就以通晓礼乐制度闻名。为了养家,他做过不少当时被认为是低贱的管理粮库和放牧的工作,后来做了鲁国某地主官,只一年,就取得了显著的政绩,于是先被提拔为大司寇,即主管司法的官吏,并且代理宰相。在代理宰相期间,曾随同鲁国国君和齐景公会盟,以自己的学问和才智,折服了齐国君臣,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迫使齐国归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土地。然而由于鲁国的政局动乱和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使他不能平稳地履行自己的职务,不得不一再离开鲁国,到其他国家谋求发展。他带着自己的弟子到过当时的很多国家,这样的旅程被称为“周游列国”。    
    孔子到过当时周天子所在的洛阳,向当时主管国家图书的老子请教过有关礼仪的问题。他到过齐国,齐景公向他请教如何治理国家。此后又到过卫国、陈国、蔡国等国家。    
    晚年,孔子看到亲自使天下归于秩序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于是放弃做官,专心于教授学生和整理古代典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劳作,把古代英明帝王的统治经验流传下来,使后世有所遵循。他整理的典籍有《尚书》、《诗经》,根据鲁国史料写成的《春秋》等。    
    孔子一生教授了很多学生,史书上记载,他的弟子有3000人,其中优秀的有72位。72位之中,又有十几位是最优秀的。这些学生,多数都成为国家的官吏,其中不少人还是国家的大将、宰相或者顾问,在当时和后来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孔子热心教授学生,只要拿很少一点礼物,他就收作弟子。有很多人,是父子两代都跟他学习。    
    孔子去世后,依照礼制,弟子们都为他服丧三年。其中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子贡,在孔子墓旁修建了一个草棚,为孔子守墓六年,然后才离开。后来,他的弟子和鲁国群众有许多就在孔子的墓旁安家,形成了一个新的居民区。儒者们也经常在孔子墓旁演习礼仪。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第一位教师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一直名声很大,但他的历史地位在各个时代却有很不相同的评价。按照历史顺序说,他本来是普通教师。但是他死后,逐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高于其他一切教师。到公元前二世纪,他的地位更加提高,当时许多儒家的人认为,孔子曾经真的接受天命,继周而王。他虽然没有真正登基,但是就理想上说,他是君临全国的王。再到公元前一世纪,孔子的地位提到比王还高。据许多人说,孔子是人群之中活着的神,这位神知道在他以后有个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20年),所以他在《春秋》中树立一种政治理想,竟能完备得足供汉朝人实施而有余。这种神化可以说是孔子光荣的顶点吧,在汉朝的中叶,儒家的确可以叫做宗教。    
    但是这种神化时期并没有持续很久。公元一世纪初,就已经有比较带有理性主义特色的儒家的人开始占上风。从此以后,就不再认为孔子是神了,但是他作为“至圣先师”的地位仍然极高。直到十九世纪末,孔子受天命为王的说法又短暂地复活,但是不久以后,随着民国的建立,他的声望逐渐下降到“至圣先师”以下。现在,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他是一位教师,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但不是惟一的教师。    
    此外,孔子在生前就被认为是博学的人。孔子自认为是继承古代文化并使之垂之永久的人,与他同时代的一些人也这样认为。他的工作是以述为主,这使得他的学派重新解释了前代文化。虽然从历史上来说,他当初不过是普通教师,但是后来有些时代认为他是至圣先师,或许也是不无道理的。    
    


第一部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那时,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地发生。例如,公元前607年,晋赵穿杀了晋灵公。公元前548年,齐崔抒杀了齐庄公。虽然晋灵公和齐庄公都是极端暴虐的统治者,但臣杀君,在孔子看来就是犯上作乱的表现。孔子曾经说:天下太平,周王朝就能按照周礼的权威掌握全国政治军事的最高权力,现在天下大乱,诸侯大夫都可以不顾周礼的规定,不服从周天子的权威,擅自执掌大权,老百姓也议论纷纷,简直不成体统了。    
    孔子认为要制止上述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重要的就是要“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有个学生问他,若要您治理国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又有个国君问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因此,这些事物都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质相符。君的本质是理想的君必备的,即所谓“君道”。君,若按照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这就是名实相符。不然的话,他就不是君,即使他可以要人们称他为君。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就君臣关系来说,对于君,就应强调君应该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