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烽戎底定(第二部) >

第109章

烽戎底定(第二部)-第109章

小说: 烽戎底定(第二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府里事儿太多,本王又没做过这些事,又得自己拿主意,又要听属下的建议,一商量起来就没个完了。”赵德昌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郭夫人是已故大将郭守文的二女儿。潘蕾儿去世之后,赵光义便把郭氏配给了德昌。那时候德昌一心想接刘采苹入宫,所以找出一百个理由不想娶郭氏,无奈胳膊拧不过大腿,后来赵光义动了怒,德昌才乖乖地同意了这门婚事,不料即将行大礼时,郭守文突然辞世,郭氏要尽孝三年,一直到淳化五年,郭氏才进了韩王府。这郭氏虽然只有十七岁,但事事懂得谦让,赵德昌想挑她的毛病也挑不出,一来二去,德昌和她逐渐融洽起来。可心里总是放不下刘采苹,别看郭氏在府里,德昌用在她身上的心思,还不到用在刘采苹身上的一半。郭氏心知肚明,但不想因此怄气。德昌三天两头不回府,郭氏明知道他又到张耆家去了,却从不过问,久而久之,德昌倒对郭氏敬重起来。当了开封府尹之后,德昌明确提出要把刘采苹接回来,郭氏不但没反对,还怂恿他去跟皇上说,可惜德昌胆儿小,不敢再往钉子上撞。

  没等郭氏再说,门吏匆匆来报:

  “王爷,寇准寇大人来了!”

  若是换了其他人,赵德昌不会理会,可寇准是个刚刚做了参政的人,平时与自己也十分友善,所以不敢怠慢。“快传进来!”说着快步离开西厅。寇准这趟来没说几句话就走了,就这几句话的工夫,德昌却像变了一个人,脸通红眼放光。刚把寇准送走,便迫不及待地朝仆从喊道:

  “备马!快备马!”

  郭夫人走出西厅,问道:“韩王,要出门吗?”

  “本王有急事要办,你们先吃吧!”赵德昌边说边匆匆出府,单人独马,飞也似地驰到张耆家。进了门,直奔刘采苹院落而去。

  见赵德昌如此兴奋,刘采苹问道:“王爷今天喝酒喝多了?”

  赵德昌一把拽住刘采苹的胳膊,拉着她就往屋里走,边走边说:

  “小傻瓜,这事儿可比喝酒重要多了!”

  “什么事啊?”刘采苹被他拽得踉跄了好几步,刚想给德昌倒水,被德昌一把按在怀里。刘采苹与他对视了片刻,德昌激动得控制不住,在采苹的脸上狂吻起来,好一阵子折腾, 
 
 
才放开手:“你坐下听本王告诉你!你快熬出头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刘采苹还是一头雾水。

  “本王被父皇立为太子了!”

  刘采苹心里猛地一跳,但马上控制住情绪,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道:

  “妾身还以为韩王是来接我的呢,原来是这事儿?这与妾身有多大的关系?”

  “怎么没关系?你真傻,本王当了太子,就是预备皇上了!皇上想把他喜欢的女人接进宫里,还不是像吹口气那么容易?”

  “只怕韩王真当了皇上,就把妾身忘在脑后了!”刘采苹没有兴奋起来,反倒露出哀苦之色。

  赵德昌又把采苹按进怀中,深情地嗔道:“你把本王看成什么人了?本王若不是真心喜欢你,早就不来看你了!”他不再吻她,仰起头畅想起来。“到那时候,本王要让你堂堂正正地住在后宫里,天天瞪着你,守着你,谁敢再挡咱们的路,本王就重重治他的罪!”

  “韩王说话可算话?”刘采苹仰起脸看着赵德昌,喃喃问道。

  “你怎么怀疑起本王来了?本王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你看!”赵德昌有点儿急了。

  刘采苹对赵德昌不放心也是出于女人的本能,不过通过近几年来德昌对她的真诚态度,她还是相信德昌的。正如德昌刚才所说:如果不是真心喜欢她,莫说甩掉一个小银匠的妹子,就是杀了她,又能怎么样?

  “韩王,你究竟为啥喜欢妾身?你必须对妾身说实话!”

  赵德昌想了想,憨憨一笑道:“本王实在说不出来!”

  刘采苹撒娇地撇了撇小嘴,说道:“这就怪了,世间啥事儿总得有个原因吧?韩王这么说,明明是在哄骗妾身了!”

  “你说得不错,凡事儿总该有个原因,可要让本王说个子丑寅卯,本王还真说不出来,也许男女之间的事,就是这样说不清吧?”赵德昌有些窘迫,忽然想出个反击的理由,接着又道:“你不是喜欢读书吗?那本王问你,唐朝那个武则天够坏了吧?唐太宗为什么喜欢她到了魂不守舍的地步?太宗死了以后,他儿子高宗居然从感业寺里召她入宫,又是个魂不守舍,你给本王说说看,究竟是什么原因?”

  刘采苹从赵德昌怀里挣脱出来,用纤指点着他的鼻尖儿说道:

  “韩王,你还没做皇帝,就把妾身比成武则天了?妾身有那么坏吗?”

  赵德昌捧着刘采苹的脸颊,低声而又深情地说道:

  “你就是比她再坏一万倍,本王也喜欢你!”再说寇准自从当了参知政事,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派头。首相吕端也对他礼让三分,凡事必得寇参政点头才能施行。那张洎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年龄比寇准大二十来岁,赵光义排位时也在寇准之上,也是事事让着他,几乎所有的场合,只要与寇准并列,必得站在寇准身后一步,以示谦恭。其实吕端和张洎都是聪明人,之所以让着寇准,各有各的原因。就吕端而言,是因为他遭贬时寇准救过他,如今位居寇准之上,正好以礼让来回报他的恩情。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更深一点儿来说,是吕端看透了寇准的跋扈,他认为这样的人在朝廷里肯定待不长,不定哪天就把皇上和百官都得罪了。与其与他争高下,还不如让他乱跳跳进泥潭里,自己也不至于落个倾轧贤臣的恶名,这正是吕端大事不糊涂之处。张洎则更有切肤之痛,当年寇准贬青州,说了寇准一句坏话,晚做了一年多的参政,如今赵光义让自己与寇准并列,如果坏话再从自己嘴里说出来,岂不又要得罪皇上?为了明哲保身,他索性向寇准明确表示:他主要负责修撰时政记,中书省里的事,任由寇参政做主就是了。寇准见吕端和张洎都有知恩图报之心,也就受之泰然,无暇多想。吕端本想让张洎制约寇准,见张洎凡事一推六二五,当然有些气恼;张洎也想让吕端

  先说至道元年冬天,围绕着提拔后进之士,三个人出现了公开的矛盾。

  这一天常朝之后,寇准叫住吕端,说道:“如今陛下病体难支,中书、三司和地方官吏的配备,我等自行调整一番,就不必惊动陛下了。”

  “好哇。”吕端满口应承。“请寇大人到本相府署里一同议论,如何?”

  “还有张洎大人也一同商议吧!”

  三个人来到了吕端府署,寇准先开口道:

  “蜀中虽然归于平静,可人心恐怕很难恢复,必得清廉干练之吏前往抚绥,严戢赃吏,宽民赋税,才能使百姓向化。寇某以为当年皇上派樊若水去做四川转运使是个大错误。樊若水是个老臣,也称得上是干吏,可是他居功自傲,总认为皇上亏待了他,所以既不恤政事,又不恤民事,惹出那么大的乱子。老臣干吏不为朝廷做事,就等于是贼臣!有鉴于此,寇某以为当派年轻风厉之臣前往蜀中。这样的人无功可居,更想建功立业。不知各位大人以为如何?”

  “寇大人言之有理!”吕端说道。“只不知寇大人以为派谁去更为合适?”

  “寇某以为三司的丁谓十分干练,做事利索,不拖泥带水。”

  吕端和张洎相互看了一眼,张洎先开口道:

  “下官以为此人可以胜任!”

 
 
 
  吕端一听这句话,就明白张洎是在随声附和。他认为堂堂蜀中转运使,让这么个无名小吏去做,实在说不过去。朝廷简拔人才固然可以超擢而用,但总得大致适度。就凭丁谓现在的职位,离蜀中转运使还差着四五个等级呢,这么用人岂不乱套?他不想再一味迁就寇准,于是言道:

  “丁谓少年得志,是个干吏,不过骤升为转运使,恐怕难以服众。寇大人的心情本相十分理解,可是张大人如此附和,本相倒不好理解了!”

  张洎听出吕端在讽刺他,立即改口对寇准说道:

  “吕大人的话也有道理,一个三司小吏骤获转运使一职,大概会有人不服。”

  “不就是个名称嘛?”寇准觉得吕端和张洎小题大做。“嫌这个名字太响亮,就改叫副使!二位大人真有点儿多虑,只要能把事办好,管它名称叫什么?樊若水倒是三品大吏,干成什么事儿了?”

  “朝廷自有审官的制度,擢拔太骤势必引起官吏们的不满,寇大人还是谨慎些为妙。”吕端还是不同意寇准的说法,觉得这么说不过瘾,又刺了他一句:“寇大人用人不以阶次,朝官们已经有不少议论了。”

  寇准有点急眼,没好气地说道:

  “这些昏官,自己不思进取,一味盯着别人的升迁,然后风言风语,飞短流长。长此以往,朝廷里全成了混饭吃的懒虫,还能有什么干吏?有那么几个干吏,也被他们掐死了!众口铄金,自古而然,可怕呀!”

  张洎滴溜着眼睛瞅了瞅吕端,又瞅了瞅寇准,来了个折中:

  “丁谓确有能力,可资历又的确是太浅。张某愚见,不如让他到川东的峡路当个转运使,试其劳绩,过几年再行提拔,不知两位大人认为这样做妥不妥当?”

  张洎所说的“峡路”,是指川东夔州附近几个郡县,因为太祖乾德年间攻打蜀国时,沈伦担任曹彬的随军转运使,以夔州为基地运送粮草。当时属于临时性的设置,后来人们叫惯了,就称这一地区为夔峡路或者峡路,或者干脆就叫夔路,都是同一个意思。此地并不常派转运使,张洎这么说,完全是为了和稀泥。他本想使吕端和寇准的意见趋近,不料两人都不同意。吕端先道:

  “即使是峡路,当年沈伦也是三品大员。”

  寇准摇头叹息:“好端端一个大材,为什么非要小用?”

  张洎无言。三人沉默了一会儿,寇准又道:

  “大理寺的王钦若也很能干,如今中书舍人也缺,翰林学士也缺,寇某意思把他从刑吏泥坑里弄出来。他的文笔很好嘛,连皇帝都十分欣赏。”

  “刑寺之官,本相以为做个中书舍人知制诰足矣。”吕端接着说道。他真怕寇准脑子一热,把王钦若提拔成翰林学士。

  又议了几个人,不欢而散。寇准刚愎惯了,也不管吕端和张洎怎么想,没过几天,便把王钦若提拔为中书舍人。王钦若写的第一道制诰,就是任命丁谓担任夔路转运使。寇准为什么最终采用了张洎的方案呢?一是觉得张洎所言有些道理,所以先安排丁谓担任夔路转运使,日后业绩卓著,再行提拔不迟。他亲自找到丁谓,嘱咐他好好干,干出个样儿来,立即提拔他担任四川转运使。丁谓大喜过望,给寇准规规矩矩磕了三个头,表示从今以后,惟寇公马首是瞻,绝无二心,没几天便走马上任去了。

  吕端把寇准的专断禀奏了赵光义,赵光义为了均衡中书权力,又安排刚刚提拔的御史中丞李昌龄为参知政事。刚转过年没多久,又出了一件事:曹彬的儿子曹灿从西北驰回汴京奏报军情,说西夏那个李继迁反复多变,前两年是假投降,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