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烽戎底定(第二部) >

第131章

烽戎底定(第二部)-第131章

小说: 烽戎底定(第二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着和王大人有几面之交,也就厚着脸皮登门造次了,夫人千万可别见怪!”

  李氏接过那张条子,立刻明白那几个字的意思,只是不捅破,与惠秦打趣道:

  “这么个二百五,也值得王大人去帮他?”

  惠秦听出李氏有嫌少的意思,立即补上一句道:

  “人常说这新进士做官以前都是二百五,一旦做了官,那可就都不再是二百五了!”

  这话说得极妙,李氏不觉笑出声来,笑够了,把纸条儿往怀里一揣,爽快地说:

  “看在你这个秃僧面上,本夫人替你想想办法,不过现在贡院已经是针插不进了!你怎么不早来呀?”

  惠秦心中暗笑:看来翰林学士家是够穷的,二百五十两银子,就快把她眼眶子撑破了!“是是!贫僧方外野人,不懂得朝廷规矩!”惠秦胡乱应承着,他感到此事已经敲定,也无留意,便告辞回寺去了。

  再说这李氏今天为何如此痛快就答应给惠秦帮忙?原来头两个月王钦若告诉她当了主考,本以为送钱的人得排成队,没想到一直苦等,直到锁院,竟没等来一个,惠秦还是头一笔生意,而且一送就是二百五十两,她能不高兴吗?高兴归高兴,可事情究竟应该怎么办?她一直心里没数。这几天她一直差人在贡院附近转悠,先探探有没有往里通气的可能。一直到开考那一天,也找不到里外互通的一点儿机会,这可把李氏急坏了,因为如果此事帮不成,二百五十两银子就飞了!正巧这一天,王钦若在亳州任职时的一个叫祁睿的旧吏到京城来探亲,得空儿来拜望王钦若。祁睿三十多岁,看上去很精明,给李氏带了些绸布和生药。李氏此时正急得团团转,不接待他显得薄情,接待他显然又心不在焉。

  “这么多年不来拜望王大人,偏偏这个时候来,王大人又不在府上!”

  “嗨,别提了!”祁睿没察觉李氏有心事,一副久别之后的亲热。“不瞒夫人说,小人这趟来是给妻兄送药治病的。小人的妻兄张驾前些日子得了病,百治不愈。小人家里也穷,好不容易凑钱买了点儿药,没想到刚到汴京第二天,张驾就死了。小人这几天帮着大姨子料理完后事,这才腾出工夫来拜望王大人。唉,人这命说硬真硬,刀枪剑戟都戳不死;可有时候也真软,喝口水就能呛死。妻兄身子骨儿一直挺硬朗,这一病,说没就没了!他要是不死,兴许还能发笔小财呢。夫人还不知道吧?张驾和今科监考官洪湛,那可是莫逆之交哇,只要求到张驾头上的,谁还不给点儿意思?都怪他没这命!怎么样,王大人这一向……”他本来想说“王大人这一向发财小人也沾点光”,刚说了半句又咽了回去,因为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着玩的,自己是个奴才,万一把大学士得罪了,要自己的命也只是一句话。

  李氏倒是听者有心,她听出祁睿是在哭穷。哭穷的人登门拜客,十个有十个是想占便宜的。这小子在亳州时干事儿活络,挺有办法,这一回自己遇到难题,何不利用祁睿一下?事情办成,大不了分给他几两银子。她刚想开口,又觉得太唐突,这种人命关天的事,还是要慎之又慎才是。不过既然他妻兄的丧事已经办完,不妨留他住几日,或许能想出办法。于是问道:“急着回亳州吗?”

  “急倒是不急,只是身无分文,住店住不起,住在大姨子家里又不成个体统。本打算看一眼王大人就回亳州,没想到王大人还不在府上!”祁睿既不说回也不说不回,含含糊糊地答道。

 
 
 
  李氏猜想他是想求些盘缠,也不急于兜搭他,说道:

  “难得你一片心意来看王大人,那就在府上住几天,等王大人考完了见个面再走吧。”

  “那好那好!”祁睿求之不得,连连答应。贡院里的考试进行了一天多。这日辰时刚过,大主考王旦、王钦若便在院内巡视。贡院里是一排紧挨一排的号舍,每一排都是个大马蹄形建筑,密密匝匝。监考的吏员很多,所以不大一个院落里,连举子带役人挤了一两千人。刚走到第二排,王钦若突然觉得肚子痛得厉害,他对王旦悄悄说了两句,便急匆匆地奔贡院南角的茅厕跑去,过了快半个时辰还没回来。王旦刚想派人去寻他,只觉得自己腹中也隐隐作痛。身边的监考官洪湛见状忙问:

  “王大人,怎么了?”

  王旦强忍着说了声:“无妨。你好生巡视,我去去就来。”也朝茅厕走去。

  洪湛是礼部官员,在这场考试中担任监察之职。今天他陪着两位主考在号舍间巡察,没想到两主考相跟着闹肚子。眼看已近晌午,两人都没有再回考场,洪湛有些放不下心,嘱咐副监考好生监视,便大步流星朝正厅而来,刚一进厅,便见王旦和王钦若双双躺倒在临时备用的榻上。

  “二位大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洪湛焦急地问道。王旦面色苍白,王钦若好像略轻一些。王钦若见到洪湛,朝他招了招手,有气无力地说:

  “你速速命人向皇上奏报,王参政病情严重,让皇上赶快换人。本官这里好些了,还能坚持,只是一点儿力气也没有。”

  “遵命!”洪湛朝王钦若施礼道。“王大人,你也无须如此苦撑……”

  “千万不要提本官的事,还是先护持王参政吧。”王钦若打断洪湛的话,接着又道:“想必是吃东西受了寒,本官以前也曾有过此类症候,喝两碗薄面片儿汤,吃点药就好了。你差个谨密的人到本官府上,让内人做两碗荷叶汤送来,无碍大事!”

  “遵命!”洪湛不敢耽搁,火急出厅,吩咐可靠役人分头照办,又唤来一个上年纪的老吏照顾王旦和王钦若,对两人说道:“二位大人放心歇息,下官不敢玩忽王命,还要到场子里巡视!”说罢又回到了场屋号舍之间。

  大约过了半个多时辰,赵恒派的两个御医和几个禁侍来到贡院,将王旦抬了出去。临行时告诉洪湛:

  “陛下命洪大人替代王参政之职,与王学士共同监好此科!”

  “遵旨!”洪湛朝禁侍拱手答道。刚送走王旦,祁睿提着一个锦篮来到厅中。“王大人,王大人。”

  “是你?”王钦若一脸的吃惊。

  祁睿边说着自己来汴京的缘由,边将两壶热乎乎的面汤端出来放在案上。王钦若问道:

  “夫人近日如何?”

  “嗨,夫人一听大人要面片儿汤,就知道又犯了老毛病,急得直哭。小人正巧在府上,见夫人悲切,自告奋勇地赶过来,也好借机会看望看望王大人!”祁睿边说边偷眼朝四下里看,只见身边和身后站着不少禁卒,一派森严。眼看着汤也送到了,该出去了,他突然耸了耸肩膀,嘴里念叨着:“好痒好痒!”说着把小臂袖子捋了起来,臂腕正朝着王钦若,王钦若一眼就看见了祁睿的小臂上写的“任懿二百五”五个字。祁睿故意做出奇痒之态,在小臂上挠了好几下,直到他判定王钦若已经看清,才褪下袖子,两手合抱朝王钦若施礼:

  “王大人好好静养吧,小人回去了。”

  王钦若显得很虚弱,还是挣扎着嘱咐祁睿:

  “告诉夫人放心,一切都会好。”

  这又是一句双关的话,不过只有祁睿听明白了。他又是哈腰又是点头,随禁卒出了考场。又是春暖花开。几个月来,丁谓到开封府衙及寇准的府上去了不止三五次,每次都带上一件既不奢侈又很别致的礼品,这让寇准感到十分受用。这一天寇准到丞相府公干,事毕之后,与李沆闲谈起来,话题自然拐到了丁谓身上。

  “丁谓那个年轻人真是个人材,不得了啊!”

  李沆听罢甚不以为然,瞅了寇准半天,才说:

  “此人是个奇材,奇特的材。”

  寇准品出李沆话里带着嘲讽,问李沆道:“丞相这话怎么讲?”

  “什么怎么讲?本相只不过是顺着寇大人的话发挥呀。”李沆不动声色。

  寇准憋不住了,反问道:“难道李丞相对此人另有看法?”

  “本相听出寇大人的意思是想举荐丁谓,对吧?依本相的阅历,寇大人还是不要掺和此人的事为好,免得日后惹上麻烦,真到那时,寇大人恐怕要后悔的。”

  寇准摇了摇头道:“老丞相看人比皇上还透?连皇上都对他赞赏有加,不过还没来得及和丞相商量罢了。”顿了片刻,又道:“此人安于夔州外任五六年,把一方蛮夷安抚得服服帖帖,还及时率领蛮军平定了王均,干得漂亮啊,满朝大臣无不称赞。这几个月做知制诰,那文采直逼当年的李昉、徐铉,想挑毛病都难改一个字。丞相以为这样的人还不能算是人才吗?”

  李沆终于露出一丝微笑,不过这笑意有点儿不自然:

  “此人不但是个人才,更是个奇才。奇在哪里,容本相慢慢道来。先说丁谓在夔州,他手下的施州刺史之所以对蛮人强横无理惹起民变,证明他丁谓本身治下不严。蛮民刘某死了以后,他居然亲自披麻戴孝为刘某送葬,证明他又大失了朝廷尊严。倘若安抚蛮夷都用他这一套,莫非皇上也要向蛮人屈膝才行?更有甚者,此人被蛮人扣为人质,如果真能申之以大 
 
 
义,完全用不着把施州知州置于死地,知州本来也没有死罪,不过是打了刘某几下嘛,就值得为此送上性命?寇大人难道不明白:施州知州也是急于禀奉圣旨,情急之下才打的人,哪朝王法也定不成死罪,他丁谓就敢把一个朝廷命官私定成死罪,拿知州的性命作交换,和蛮夷订立什么盟约!这样的盟约订得越多,朝廷的威严就越低下。满朝皆以丁谓此举为功,老夫独以为大过。寇大人说此人是人才,老夫不敢否认,但这样的人才做事忒出奇,故而老夫称之为奇才。再讲一件事,就和你寇大人有关系了,听说此人到寇大人府上拜谒,宴饮之间,居然替寇大人揩拭胡须上的唾痕,还称之为‘玉’!这事儿用不着老夫多说,连老夫都替寇大人感到不自在了!”

  这个李沆,居然连丁谓为自己揩擦胡须的事儿都知道?寇准心里有些不快,话也不大好听了。

  “丞相这番话,下官不敢苟同。下官只知道凡成大事则为功,一味揪住人家的细节,岂不遗落了人才?丞相,你以为像丁谓这样的人,是几个人想压就能压住的吗?”

  “后生可畏!”李沆一字一顿地说了这么四个字,接着道:“这几个字用在丁谓身上再恰当不过。老夫年事已高,好戏不一定能看个全场了。不过有句话请寇大人记下:日后此人把你寇大人当施州知州砸成肉饼的时候,可不要怪老夫当初没有提醒过你!”

  “呵呵!”寇准大笑起来。“丞相多虑了。就算丞相的话有道理,那也是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事嘛!”他是冲着李沆“当施州知州砸成肉饼”这句话说的。

  李沆盯着寇准点了点头,好像在说:寇准啊寇准,既然你不见棺材不掉泪,老夫再说多少也没用了。老夫原本还同意你擢升参知政事,现在看来,像你这样经不起人家擦一擦唾痕的人,怎么配做个副相?你若当了宰相,引进朝堂的都是丁谓之流,那还是太祖开创的大宋王朝吗?

  侍卒进堂来报:“启禀丞相大人,内宫阎承翰阎公公求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