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烽戎底定(第二部) >

第134章

烽戎底定(第二部)-第134章

小说: 烽戎底定(第二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咚咚咚咚咚咚!”

  一大清早,开封府门前的大鼓便被一个中年人擂得山响。“咚咚咚咚咚咚!”

  “别敲了别敲了!”守门衙役立即朝他奔了过来,边嚷边夺下中年人手里的鼓槌。“本大爷看你还没饿着,用这么大劲儿敲,到底有什么冤屈呀?”

 
 
 
  “我要告状!”中年人气冲冲地说道。“我要见寇大人!”

  “呵呵,好大的派头儿啊,张口就要见寇大人,说说你要告谁?”衙役打个哈欠,又伸了个懒腰。

  中年人一字一顿地说:“我要告今科会试的大主考!”

  “什么什么?”衙役吃了一惊,把中年人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问道:“你是什么人,敢告大主考?”

  “我是河阴县举子常德方。今科大主考……”

  衙役是个熟知官场规矩的人,见中年人来者不善,而且涉及的是朝廷大员,没等常德方把话说完,伸手堵住他的嘴,放低声音说:

  “这是大街上,你乱嚷嚷什么?跟我进来!”

  他把常德方带进府门旁一间屋里,指了指墙边一张凳子,喝道:

  “先在这儿候着,寇爷还没升堂呢!”

  “谁要告大主考哇?”寇准踱着方步朝这里走过来。衙役和常德方听见门外的说话声,先后出屋,朝寇准施礼。衙役禀道:

  “回寇爷,这个人是河阴举子常德方。”

  寇准盯着常德方看了几眼,没理他,转身吩咐衙役道:

  “把李浚大人唤到大堂!”

  不消多大工夫,衙役重新回到常德方这里,叫道:

  “走吧,上堂!”

  常德方跟着衙役走进了开封府大堂,“明镜高悬”的巨大匾额下,正中坐着寇准,旁边是判官李浚,四十来岁的样子。大堂两边是八个皂衣红帽的大汉,气氛森然。

  寇准故意沉寂了一会儿,堂上的气氛更显肃杀。直到常德方抬起胳膊擦抹额头的汗,他才开口说道:

  “凡民告冤,必有实据,你可明白?”

  没等常德方回话,八条大汉齐声高呼:“哦……”

  常德方稳住神,直到那吓人的堂威声停下,才高声回道:“小人明白!”说罢从怀中掏出诉状,双手捧过头顶。“小人是今科举子,因察觉同考的南皮贡生任懿贿赂主考,得中进士三甲,故来开封府向寇大人检举。国有常法,邦有律条,凡恶必除,官民同罪。伏望寇大人高悬明镜,铲除赃蠹,肃清场屋,彰显圣朝!”

  “呵呵,到底是个读书人,说出话来咬文嚼字!”寇准接过衙役取过的诉状,边看边对常德方道:“把实情一一讲来!”

  事情的始末是这样的:金榜一放,任懿中在第三甲第十一名。常德方几年前就认识任懿,上次大考,几个人还曾住在同一家客栈。言谈话语中,常德方感到任懿学问根底甚浅,暗笑他来参加会试纯属不自量力。有一回任懿曾对常德方说,要想中进士,得花银子才行。常德方是个执拗人,当即反驳他:“国家遴选人材,若都要银子开路,皇上就用不着驱使大臣,只在朝堂上堆些银子就行了。”任懿笑他迂腐。这一次大考,常德方自认为取得功名如探囊取物,可是金榜一出,还是名落孙山,心中好生郁闷。按当时的习惯,放榜以后,同考的举子们要举行各种宴会,中进士的自然是三三五五举杯相庆,对那些没考中的,根据关系亲疏,也会有人为他们饯行。常德方和任懿也算是旧交了,临行前他请任懿喝酒。任懿有些不好意思,对常德方说:本该他为常德方送行,可惜手头太紧。常德方知道任懿把钱都花在考官身上了,借机问道:“我也想花银子,可惜烧香找不到庙门儿,任兄能不能为小弟指指门径?”任懿喝得高兴,嘴巴把不住门了,信口开河起来,对常德方说:“这种事你得用心,首先得打听到谁是主事的。没个来由你就到人家府上送银子,人家认得你算老几?”说到这儿,任懿神秘地笑了笑,悄声对常德方说,“我

  “就这些?”寇准听罢问道。“本官就凭你这几句捕风捉影的话,就断定今科主考是受了贿赂?”

  常德方道:“寇大人只须把上方寺和尚惠秦拿来,一问便知。”

  “哈哈哈哈,你可真是个书呆子!朗朗乾坤,无凭无据,本府凭什么去拿惠秦?你说他收了银子,又把银子转交给大主考,那收银子的字据呢?转给大主考的清单呢?本官劝你不要心存嫉妒,无中生有。你该明白:就凭你今天诬告朝官这一条,本府就可以定你几年流徒之刑!念你不习刑统,初次过犯,就不追究你的罪责了。你还是老老实实回河阴去吧,不要妄自招惹是非!”

  “寇大人!”常德方于心不甘,朝寇准磕了两个响头。“他们之间的暗中交易,小人不可能抓住实证。可是任懿清清楚楚告诉小人,难道寇大人就不能顺藤摸瓜,勘验取证吗?”

  “放肆!”寇准把惊堂木狠狠一拍。“再敢狡辩,先把你拿下!”

  “哦……”大汉们的吆喝声让人毛骨悚然。

  常德方不敢再辩,怏怏出了开封府,一路上越想越气,回到客栈里躺也躺不住,坐也坐不住,决定亲自去上方寺找惠秦,非要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开封府告不赢,再去皇宫前去击登闻鼓!然而他第二天一早来到上方寺找到惠秦时,却让他大失所望,惠秦态度极为冷淡,对他说根本不认得什么任懿,说他找错人了。

  再说寇准退堂之后,把李浚叫进一间密室,问他:

  “你以为常德方所告是否属实?”

  李浚一直在仔细琢磨常德方的状子,听得寇准发问,点点头道:

 
 
 
  “下官以为此事于情于理都不会假,只是其中尚有许多疑难之处,如果解决不了,反会惹火烧身,不知寇大人是否下得了这个决心。”

  “你尽管说!”寇准微闭双眼,两手交于胸前。

  “皇上为了避免舞弊,特地提前数日把主考、监考大小官员锁进贡院,而且题目是锁院以后才分头拟定的,这一点可以证明,任懿舞弊肯定不是在锁院之前,而必是在考试的过程当中。常德方状子上说他亲眼见到王钦若和洪湛都曾在任懿号前逗留,又可证明任懿舞弊应该就在此时。需要查清的是:从锁院至终场,有没有外人进入贡院传递信息,如果有,此人便很值得怀疑。只要把此人找到,真相即可大白于天下。如果没有,就只能在那个叫惠秦的和尚身上打主意。惠秦接受了任懿的银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把银子送到某个考官手里,考官才肯为之冒这个风险,但谁为考官,外人并不知道,这又要弄清楚惠秦和考官之间是怎么搭上线的。据下官推测,此种贿赂,事前只能是一种许诺,因为钱数巨大,行贿者不可能把成箱的银子预先送到考官手里,一定是事成之后不见风吹草动,才不显山不露水地把交易完成。寇大人今天在堂上驳回常德方的话非常有理:官府在并无实据的情况下捉拿惠秦,惠秦一口咬定此为诬告,官府再放人都没有道理了。所以下官以为,大人如果不想招惹是非,以查无实据了结此案,未为不可,因为王旦、王钦若都是当今皇上最信任的人,一旦惹出事端,大人便会缠在一宗无头官司里,想拔出来也要带

  寇准一向很欣赏李浚的缜密和精明,听他一说,思忖良久,一直没表态。李浚说的不无道理,王旦、王钦若的确都是皇上的信臣,可自己就不是皇上的信臣吗?这两个人的资历都比自己浅,而官阶都已在自己之上,而且风闻此二人对自己即将入参大政都心存戒备,如果能在这件事上弄掉一个,甚至两个都弄掉,岂不是堂而皇之地剪除了政敌?想到这里,他决定冒一次险。虽说官场如战场,可这件事,赌赢了是大获全胜,而且能震慑百官,即使是赢不了,为朝廷肃清吏治打击贪浊,也不至于把官帽输掉。

  “依你之见,怎么个暗中观测?”

  李浚不假思索地答道:“此事可分为两步走。第一步甚为容易,就是找此次大考的监场人员逐一核实,查阅进出场屋的记录,看锁厅期间究竟有何人进出贡院。此人找到,再往下追究就有了线索。第二步则要用个奇策,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寇准一字不漏边听边点头,李浚刚说完,他便说道:

  “就按你这个办法做,你亲自去做!本官就不相信朗朗乾坤,居然有人敢如此目无法纪!还有那个常德方,派人把他监控起来,防止他四处张扬坏了大事!”

  “寇大人放心,只要有大人这句话,下官一定要把此事弄个明白!”再说祁睿在王钦若府上住了一个多月。王钦若已经收拾行装准备赴蜀了,惠秦的二百五十两纹银迟迟没有送来。王钦若对此不闻不问,却急坏了李氏和祁睿。这一天李氏把祁睿叫到屋里,命他到上方寺找惠秦要银子,祁睿领了命,直奔上方寺而来。他不认得惠秦,所以进了寺后,迎上一个和尚便问:

  “师父,惠秦大师可在宝刹之中?”

  那和尚手捻念珠,警觉地瞅了祁睿半天,才问:“你找惠秦大和尚有什么事?”

  祁睿也是个聪明人,判定此人可能就是惠秦,于是凑近一步低声说道:

  “小人是任懿的朋友,到师父这里来取些东西。”

  惠秦听罢,四顾几眼,便朝自己的禅房走去。祁睿会意,跟在惠秦后面,也进了禅房。房门刚刚闭上,寺门外几条汉子便陆续靠了过去,逍逍遥遥地来回闲踱,东瞅瞅,西看看。不大工夫,只听房门“吱呀”一声又开了,惠秦送祁睿出了屋,好像有些不高兴,嘟囔道:

  “贫僧本打算过两个月亲自给他送去的,用得着这么急吗?”

  祁睿边走边赔笑脸说道:“大师休得见怪,小人先给大师赔礼了!”一不小心撞在一个汉子身上,祁睿定睛一看,刚想骂他不长眼,那汉子却先开口了:

  “你叫祁睿?”

  “是啊,你是谁?”祁睿睖睁着眼睛打量汉子,问道。

  汉子也不说话,朝身边挥了挥手,立时拥过几个人,不再多问,两条绳索把祁睿和惠秦捆了个结结实实,祁睿手里的箱子也被汉子夺了过去。

  “不准叫唤!”

  寺庙不甚大,这么大的动静,怎能不惊动了住持和香客,老住持匆匆赶到汉子们面前问道:

  “敢问施主,为什么要拿惠秦和尚?阿弥陀佛!”

  为首的汉子伸手捂了捂自己的嘴,又并起五指在自己脖子上划了一下,意思是说:少废话,惠秦犯了杀头的大罪!这一比画把老住持吓了一跳,众香客也惊得不知所从,眼睁睁看着几条大汉将惠秦解出了寺门。

  所有这一切,都是开封府判官李浚精心设计好了的,他领了寇准之命后,立即到贡院查看了大考期间进出情况的登录,发现有个叫祁睿的曾给王钦若送过荷叶汤。不过据当值人员讲,祁睿从进到出都经过严格的搜身和监视,而且一进一出,时间很短。当时本来不想让他进去。他说一定要亲自看看王大人身体如何,才好向王夫人回报。当值者不想开罪翰林大学士,就放他进去了。李浚分析,祁睿很可能是舞弊的传信者,既然银子仍在惠秦处,总有一天祁睿会到惠秦那儿去取,或是惠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