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烽戎底定(第二部) >

第43章

烽戎底定(第二部)-第43章

小说: 烽戎底定(第二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晌时分,牢牢捆在一张床板上的杨业被宋兵抬到了刘继元旧宫前。眼前密匝匝全是宋人,杨业明白,太原失陷了。

  赵光义站在他面前,与他对视了片刻,开口问道:

  “李穆呢?”

  杨业把眼微微闭上,没有回答。

  “陛下,陛下,李穆大使身体安好,就在杨业府中。”

  “朕要亲眼看到才能算数。”赵光义执拗地说。

  杨业终于开口了:“我杨业顶天立地,不会杀一个手无寸铁的秀才。想我杨业一生没有遇见敌手,今日败在李汉琼手下,羞耻啊!把我抬到南城去,我要从城墙跳下去洗刷耻辱!”

  赵光义点头,对远处站着的李汉琼说道:

  “杨将军要到南城去死,朕想看他怎么个死法!你替朕在这里守着伪宫,还有你孙全照,也留在这里!”

  西天上出现了一片彩霞,绚丽极了,那光彩照在人脸上,映得个个黑里透红。潘美、赵廷美、卢多逊、钱俶、荆嗣等宋臣簇拥着赵光义,像一股大潮般朝南城涌去。李汉琼集结好自己的部下,还有没跟赵光义走的崔彦进、姚桦哥各部,人数众多,此时显得十分嘈杂。直到天黑下来,赵光义还没有回来,士卒们开始四处寻找吃的喝的,有的校卒对刘继元的伪王宫感到好奇,东瞧瞧西看看,一时间士卒们游来走去,乱哄哄没了章法。

  突然间,嗡嗡的人群里有人大喊了一声:

  “皇帝殡天了!”

  这一声吼不打紧,两三万人顿时像炸了窝:

  “什么?皇帝刚才还好好的嘛!”

  “皇上咋殡天的?”

  “是真的吗?”

  “是刘继元殡天了吧?”

  “那怎么办?咱可不能没皇上啊!”

  “又要有新皇上登基了?”

  消息像插上了双翅,片刻之间越传越邪乎,校卒们不知所以,又听得有人在尖声叫嚷:

  “要立武功郡王为新皇帝啦!”

  “武功郡王?”

  “好哇!”

  “……”

  孙全照见势不妙,跃马挥刀,扯足嗓门大吼道:

  “都给我闭嘴,谁再胡说我就杀了谁!”

  他近处的一团团士兵静了下来,可是偌大一个王宫,如此之众的校卒,凭他这一吼,哪能镇得住?他怒不可遏地勒起马头,那马嘶鸣了一声,奋起前蹄,也不管前头有人没人,竟在人群中乱撞了起来。他竖着双眉横着钢刀朝两边的士卒继续叫道:

  “谁敢再胡说?啊?谁敢再胡说?”

  不知是哪个不长眼的跳到孙全照马前,冲他嚷道:

  “皇上刚殡天,你就敢乱杀人?你想反……”

  话音未落,孙全照手起刀落,那士卒连一声也没来得及哼,便被砍死了。周围的士卒们先是愣住了神,片刻,众人又大叫起来:

  “有人谋反!”

  “砸死他!”

  “皇上万岁!”

  不知是谁尖叫起来:“快看哪,皇上回来啦!”

  这一声比什么都灵,人群自近及远渐渐静了下来。孙全照奔到赵光义马前,惊惶地禀奏道:

  “陛下,刚才有人要谋反,要立武功郡王为新帝!陛下……”

  “胡说!”赵光义厉声训斥道。“岂有此理!来人,把孙全照捆起来!”





第十五回 征幽州败绩还京

  太原城被打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赵光义命将士们把战死的士卒拉到城西高冈处分别埋葬,又按照周朝以来的习俗,在大坟前写上“大宋阵亡将士三十人之墓”、“伪汉阵亡将士五十人之墓”一类的木牌,也算是最简单的墓碑吧。为了纪念这次战役的辉煌胜利,赵光义下令将太原城改名为平晋县,取“平定三晋之地”的意思。太原在唐朝时叫做并州,赵光义感到这么大一个州不该从大宋版图上消失,于是又下令将太原城南的榆次县升为并州,移太原一半民众到榆次填充不足,迁移之事交给了荆嗣的姚桦哥。汉将杨业经赵光义觉悟威化 
 
 
,终于委心归顺了宋朝。为了表示对杨业的不疑,赵光义把他的杨家军如数交还给他,让他率领杨延昭等仍回代州,杨业被任为大宋的第一任代州知州。为了保证他的俸禄,赵光义还命他兼任汴京以西的郑州知州,这样就可以享受两个知州的待遇。宋朝建国以来,同时担任两个州知州的还从来没有过。杨业是个忠鲠之人,见宋朝皇帝对他如此敬重,临别之前跪在赵光义面前叩了三叩,泪水纵横地表示:自今以后,定要为大宋江山守好北边门户,若需径讨契丹,他将万死不辞。又恳求赵光义不要薄待刘继元,赵光义爽快地答应下来。

  代州的事安排已定,赵光义又命新从湖南衡州调回来的张齐贤率领一彪军马戍守在忻州,担任了第一任忻州知州。诸事就绪,赵光义把潘美、李汉琼、崔彦进、钱俶、陈洪进、郑彦华、王侁诸将帅召进行宫。尽管传言拥立德昭为帝的事使他心里结下了个大疙瘩,但此事他心中有数,现在还不是理论的时候。拿下北汉这个重大的胜利,给他带来的刺激非常强烈,他今天把众将帅宣来,就是想与他们商议是否继续向契丹挺进,何时挺进。小小耶律贤,胆敢不听自己的劝告,最终还是给刘继元发出了两路援兵!哼,你既可来,我亦可往,来而不往,非礼也!

  众将帅坐定,也都为军士喧哗拥立赵德昭的事感到紧张,不知赵光义如何处置。然而赵光义绝口未提此事,开口便道:

  “朕的宏图大业不想就此中辍,眼下我军将士斗志正盛,契丹新失北汉,心中必然惶恐,朕意欲乘此良机,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所以宣众将来议。”

  一听打仗就兴奋的崔彦进拍着大腿叫道:“好主意嘛!这回可真能打过瘾了,还有什么可商议的!”

  “陛下!”潘美接着说道。“臣举双手赞成乘胜攻打契丹,只是陛下风餐露宿三月有余,不能再继续辛苦了。臣的意思是把攻取燕云的事交给臣等,陛下安銮回京,不消数日,臣等便将捷书传到京城,若是失利,甘愿以军法受戮!”

  王侁点头赞成,只是觉得有口恶气不但没有吐出,反而被赵光义堵了个死:他原想把杨业临阵搠死,以报开宝九年那一枪之仇,不想赵光义不但没有杀他,还让他当了代州知州,和自己这样的老将平起平坐了,心中大不服气,又不好直说,于是乘机献策道:

  “陛下,臣以为契丹背盟,理当教训!杨业号称杨无敌,他若真心降我大宋,理当为陛下冲锋陷阵,建立功勋,否则何以服众?”

  虽然众人都能听出王侁的话外之音,但他摆出来的理由可谓冠冕堂皇。再说众将领也犯不上偏袒杨业,所以不加可否,单看赵光义怎么发付。

  “王爱卿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儿。”赵光义慎重考虑过安排杨业的事。“现在朕要去攻打幽州,谁能保证耶律贤不来个声东击西,暂弃幽州,反过来攻我代州?众爱卿不要忘了,契丹人对代州可是轻车熟路,地形地利比我宋人更清楚。朕命杨业去守代州,契丹人就不敢轻易举兵,可是朕若命你王侁去守代州,契丹人就敢小视你,你不服气也没有用!”

  这番话真让众臣大开了眼界,皇帝毕竟是皇帝,能够顾瞻全局,运筹帷幄。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赵光义的部署绝对正确,只有王侁还在顶撞:

  “陛下深谋远虑,臣固然无话可说,只是臣担心万一杨业倒戈,岂不引狼入室,把我千辛万苦收复之地重新拱手献给契丹?”

  “王爱卿多虑了,朕如果没有这点眼光,敢把偌大的河东不放在心上?”赵光义蛮有把握地把王侁顶了回去,又换个话题说道:“潘美将军的忠诚之心,朕心领了。但是进攻幽燕,乃是中原王朝几代帝王的夙愿,这么大的举动,朕如果不亲自督战,后人会怎么笑话朕?此事不需再提,朕意已决!”说完看了看李汉琼,李汉琼心里一阵慌乱,好在头上缠裹着白纱,遮去了半张脸。他猜不出赵光义的目光为什么在他脸上停留那么久,正不知如何是好,赵光义又开口了:“众爱卿看看李汉琼将军,伤成这个样子,没说一个痛字,攻打幽燕还要力争担任先锋将!朕如果不戎车亲征,对得起这么好的将帅吗?”

  李汉琼听罢此话,心绪宁静多了。

  接下来议论采取哪种方法和哪条路线去攻契丹,潘美将一张黄布地图张挂在墙上,用一根树枝把契丹境内的一些要地讲给众将领听。直到日将昃时,才敲定了作战方案:大军主力由太原东出井陉,仍以镇州为行宫,向北夺取岐沟关,然后沿涿州挺进幽州。一旦占领了幽州,则山前八州便会揣进大宋囊中了。

  计划设计得相当周密,这里稍加解说。岐沟关在何处?此关乃是唐末所设,在易州拒马河以北、涿州西南三十多里。虽然地形比不得瓦桥、益津,但燕南平原之地,只有这里有水道之险,所以五代以来,契丹人不但在此设防,还迁了不少边民到此耕植,人口一多,市井也随之繁荣起来,故而耶律璟在位时,便升此关之地为东易州,以与其西的易州相区别。宋朝大军只要能突破东易州,再往北便没有什么险隘了。涿州乃今之涿县,幽州乃今之北京,不必多说,读者便可一目了然。赵光义之所以不攻白沟关而攻岐沟关,一是想有意改变传统的作战思路,二是想耀一耀大宋的皇威,告诉耶律璟:大宋想从哪里打就从哪里打,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陛下,宋偓将军到了。”阎承翰凑近赵光义轻声禀道。

  “好哇,来得正是时候!”赵光义满脸兴奋。“宣宋将军进帐!”

  一身戎装的宋偓健步走到赵光义面前,跪叩言道:“陛下,臣没有赶上太原攻坚,恳请陛下责罚!”

 
 
 
  “宋老将军何出此言!如果没有你牵制契丹西路的援军,众将帅何以能毫无后顾之忧攻打太原城!”赵光义不无赞赏地说道。“爱卿请起,待朕拿下幽州论功之时,朕会提议给你宋将军记一大功!”

  宋偓起身与在座的将相一一见礼,然后坐下,问赵光义道:

  “不知陛下何日攻打幽州?”

  “朕想听听宋将军的意思。”

  宋偓摸得透赵光义的心思,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乘胜而行,气可鼓不可泄嘛!”

  宋偓的回答在所有人意料之内。赵光义直入主题,问宋偓道:

  “如果朕明后两日就起驾北征,宋将军是否要休息几日?”

  “禀陛下。”宋偓语气激昂地说。“就是陛下现在就起驾,臣也愿争夺先锋之印!”

  众臣点头赞赏。潘美知道赵光义的话已近尾声,又奏道:“不知陛下怎么安置刘继元?”

  “交给荆嗣带回汴京去吧。”

  “那孙全照呢?”

  “也先押回汴京。”赵光义既不怒也不笑,只淡淡地补了一句:“这混小子!”

  不知是赵光义兴奋过度,还是所言不爽,准备了一天,五月庚子日,浩浩荡荡的数万宋军便向东挺进,这一路马不停蹄,兵不火食,不消几日便到了镇州。潘美请求赵光义仍在此坐镇,赵光义坚执不听,仅在镇州歇了一两天,又匆匆上路,次日便到了定州。

  “李将军。”赵光义刚刚安顿好,便把李汉琼宣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