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烽戎底定(第二部) >

第58章

烽戎底定(第二部)-第58章

小说: 烽戎底定(第二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国敛财,怎么能说是奔走于俗务?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国家朝廷还不都得以食为天?当年本相就是看出你李大人有这方面的天分,才力荐你担任转运使的呢!如今你也算得功德圆满,等皇上从前线回来,本相还要在皇上面前力荐,不知李大人有什么打算?”

  “下官无才,只有一点点勤奋和愚忠罢了。参政大人一双慧眼,想必早已有所安排,下官惟参政之命是从。”李符言不由衷地说,心里想道:皇上召我回京,皇上自会有安排,这一回你卢多逊未必还能横插上一杠子了。

  卢多逊却做出一副大包大揽的姿态,说道:“李大人尽管放心,本相会与皇上斟酌此事的。”

  李符拜谢出衙,没有回家,驱马朝赵普府第而去。





第二十回 赵光义大名罢战

  出京第八天,赵光义一行抵达了大名府,潘美等将领到郊外迎接,陪同赵光义入城。短短一路,潘美向赵光义汇报了军情:上个月契丹大将耶律休哥从白沟杀过来,崔彦进所部损失严重,大约折了几千兵马,现在又重整旗鼓回到关南。孟玄喆在定州又招募了当地乡勇一千多人,戒备甚严。镇州李汉琼调回相州之后,宋偓将军代替他镇守镇州,兵力强壮。荆嗣仍在沧州,姚桦哥那支部队则驻扎于沧州西北的清州,耶律休哥打到莫州时,姚桦哥出奇兵骚扰契丹大军,颇有成效。王侁所部仍在太原,如果这次作战需要,几日之内便可出井径口 
 
 
投入战斗,其余各部也都进入了临战状态。只是李汉琼的伤势近来更为恶化,一条胳膊已经完全用不上力了,看来无法继续参战。

  “李汉琼还在相州?”赵光义问潘美。

  “末将劝他回汴京医治,李将军坚持操练,还说要再参加一次对契丹的战斗,生擒耶律休哥,为上一次的失败报仇雪耻。”

  “良将啊!良将啊!”赵光义高声赞叹。“打太原他立了头功,这一回无论如何不能再辛苦他了。潘将军,你立即派人到相州,把李将军送回汴京去!”

  “遵旨!”潘美拱手承命,又问:“李将军所部由谁来指挥?”

  赵光义稍做思忖,说道:“李将军这支精兵,朕以为只有一人能指挥得动。”

  “不知陛下说的是谁?”潘美问道。

  “澶州刺史郭守文。”赵光义注视着潘美,观察他有何反应。潘美立即想起此人,当年攻打金陵时,他是自己的裨将,由于攻城立了功,受到赵匡胤大力褒奖。他点了点头,答道:“此人沉稳厚重,甚得士心,只是他一两年没有带兵了。”

  “一两年没带兵怕什么?为将者最大的长处在于能够服众。眼下这些中年将领,谁能拨拉得动李汉琼的手下?”

  “何时调他赴命?”潘美请示赵光义道。

  “此事交给你去办。”

  潘美把赵光义安排在行宫,匆匆走了出去。赵光义用了膳,有些疲惫,天色也不早,便睡去了。第二天一早,潘美又来禀报,说昨天已连夜派人到相州,一是送李汉琼回汴京治病,同时也对校卒们宣布了皇上的旨意,命郭守文前往接收李汉琼所部;澶州那里,也已派人敦促郭守文火速赴任。

  赵光义吩咐阎承翰道:“把李昉、吕蒙正和张齐贤都宣进来!”

  “陛下,出征在即,叫文臣来有什么事?”

  “朕要让他们与朕共同商量着写一道战书!”赵光义说。“耶律休哥很厉害呀,两年前就打了我军一个措手不及,今年又来欺我!耶律贤也很厉害呀,契丹国的皇帝,居然不远千里驻在了我大宋的莫州城向朕叫阵,朕如果不把战书写得铮铮作响,岂不被他们看不起?”

  李昉、吕蒙正、张齐贤三人匆匆来到。赵光义把自己的意思向几个人作了交待,让吕蒙正先写个草稿,再由李昉修改润色。

  几个文臣正议论间,阎承翰走到潘美身边,悄声说道:

  “潘将军,外头有军情要向你报呢。”

  潘美走出行宫,一个小校正在门口等他:“禀元帅,探卒飞马回报,契丹大将耶律休哥已护送其皇帝耶律贤撤离莫州,向北去了。”

  “哦?没说为什么吗?”潘美追问。

  “探卒带回崔彦进将军的消息,说耶律贤感到身体不适,无心再战。”

  潘美沉思了片刻,对小校说了句:“明白了。”返身回到行宫,禀奏赵光义:“陛下,几位大人的战书用不着写了。”

  “为什么?”

  潘美一脸兴奋之色说道:“崔彦进派人来报,说耶律贤染病在身,耶律休哥护着他溜回北边去了,眼下崔将军已经把军队推到了莫州以北。真是天赐良机呀,这下子我等可以一鼓作气,杀他个人仰马翻了!”

  “好!”赵光义一拍案子站起来,走到几个大臣面前。“潘将军此言不差,朕要抓住这个天赐良机,一路杀进幽州城!”

  “陛下,战书真的不再写了?”李昉问道。

  赵光义高兴得眉飞色舞,说道:“李爱卿以为还用写吗?”

  李昉朝赵光义深揖奏道:“陛下,臣以为不惟战书无须再写,战马也无须再进!”

  赵光义听罢敛住笑容,问李昉道:“爱卿想让朕放弃这个反攻的好机会?”

  “臣正是这个意思!”李昉也不隐讳,直言说道:“陛下出征之前,臣就有些忧心忡忡,奈何齐王执意言战,又投合陛下切切复仇之心,故而臣不敢多言。如今契丹既已退出我朝边境,所略之土不战而收,达到了陛下这几日冲风沐雨的目的。为战者当战则战,当止则止,才是上策。倘若急功近利,臣恐后患无穷。且潘将军和崔将军以为耶律贤北归乃天赐良机,臣以为事情未必如此简单。耶律贤攻我疆土是有备而来,其于撤退,岂能不做充分的准备?我军若是鼓行而前,很可能会误中契丹人的圈套。臣虽是一介腐儒不晓兵事,然就大势而论,当年我军攻打河东,陛下不是布下荆嗣和宋偓两支硬军,把契丹人挫得大败吗?将心比心,谁能保证契丹这次不布下几支硬军呢?倘若陛下再冒锋镝,万一有所闪失,大宋若何?万民若何?故臣以为还是息兵回京为上策。”

  “耶律休哥智勇双全倒也不假。可朕如果就此罢兵,契丹人岂不更以我为软弱?”赵光义认为李昉的话不无道理,但又不甘心。“按李爱卿的议论,只要耶律休哥在世,燕云十六州就不再收复了?”

  “岂止是燕云十六州必须收复,臣为陛下设计的一套方案,要比燕云十六州大得多。”李昉侃侃而言,看样子他对契丹问题的考虑非止一日了。“燕云十六州只是五代后晋时失陷 
 
 
的一小片领土,陛下可记得大唐盛世时中夏区域有多大?如今契丹的南境,都曾在唐朝版舆之内,只因安禄山之乱,契丹人又刚好崛起南侵,当时藩镇独立,朝廷自顾不暇,才导致大片领土沦于敌国。以陛下这样的圣文英武之君,岂止以收复燕云为知足?故而臣以为陛下应该再蓄其势,与渤海国联合。渤海的扶余城被契丹强占,建为东丹府,渤海人为此耿耿于怀,日夜思报其仇。陛下不妨许以厚赂,答应共灭契丹后将东丹府还给渤海,有这样的许诺,高丽人也必然奋勇作战,高丽一参战,契丹势必把兵力集中在东边,我军则可以由南向北,一鼓推到长城一线,恢复唐朝旧疆,这份功业,岂不比收复燕云更能焜耀万载?”

  李昉描绘的这张蓝图的确把赵光义打动了,他沉思了一会儿,又问张齐贤:

  “你看呢?”

  张齐贤立即回答:“臣以为李参政所言甚有道理。方今海内一家,朝野无事,陛下尚虑者,只有河东新复、燕云未收两件事。以臣所知,只要假以时日,这两件事的确不算什么大事,只是收复燕云,非今日之急。臣在忻州任知州的时候,曾抓到过几个契丹小吏,照他们的说法,当时契丹的确是想尽其力援救刘继元,粮草全由山后转运,然而最终粮草不继,以致契丹援兵不得不退回云州。可见作战除了勇猛之外,还有一个总体实力是否充足的问题。目前河东初平,人心还不稳定,以臣冒失的估计,如果没有杨业的杨家将为国守边,心无二志,契丹未必不想再取河东。臣拙见以为当今急务有二,一是谨选沿边将校,深沟高垒,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不生事端,这样的话,边域就会宁静,边域宁静,辇运就会减少,辇运少了,河北、河东之民就能休养生息,河北、河东之民休养生息,于契丹的威胁就骤然加大。到了这一步,一旦契丹有内乱发生,我等则可一鼓作气,直捣敌人巢穴。二是严饬郡县,不得扰民,力争两三年,让陛下德泽普被。内治既成,则远人向化,何愁他们不远千里而来?臣请陛下细思之!”

  “你还是老调子啊!”赵光义想起太平兴国二年百官大宴时张齐贤那番议论,不知是嫌他的话没有新意,还是赞扬他极有见地。说罢又瞅瞅吕蒙正。吕蒙正拱手禀道:

  “臣以为李参政和张大人所说皆是苦口良言,臣祈盼陛下金口玉言!”

  “好哇,看来你们是英雄所见略同,朕和潘将军倒成了你们要打的靶子!”赵光义来了个脑筋急转弯,嬉笑间接受了李昉等人的劝谏。

  “陛下至圣至明!”

  “陛下万万岁!”

  “别来这一套了,朕欣慰的不是你们敢于顶撞朕,而是庆幸得人。李参政是朕一手提拔的辅臣,不负朕望!吕蒙正和张齐贤是朕钦点的首科高第进士,未来的股肱之材!朕真恨这样的人才还太少啊!”赵光义说罢,又转向潘美:“潘将军,服输吗?看来你的枪不如他们的舌头厉害呀!”

  潘美揖道:“臣记得赵普说过: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臣一介武夫,陛下指到哪里臣就打到哪里,陛下如今不让打,臣就养精蓄锐。不过陛下说人才少,臣却不以为然,有些人才散在州县里,陛下还没发现就是了。”

  “听潘将军这话,你要当个伯乐,为朕再选几匹千里马?”

  “臣算什么伯乐,也找不出那么多千里马,不过臣倒有意给陛下举荐一个小字辈。”

  “哪个?”

  “臣属下的成安县令寇准。”

  “寇准?朕还没听过这个名字。”

  吕蒙正和张齐贤齐声答道:“此人是我等同榜的探花郎。”

  他二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寇准与他们是同榜进士,且是这一榜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年龄最小何以就称为“探花郎”呢?这还是个颇有来历的典故呢。原来唐朝的科举会试、殿试每年春季在长安举行,最后放榜在三月,当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时节。同一榜的新进士先是到郊区大雁塔题写自己的籍贯姓名,以为荣耀,这叫做“雁塔题名”。其后还要举行一次自发的庆贺宴会。大雁塔旁有座园子叫做杏园,同榜进士里年纪最小的两个人负责到杏园里四处寻觅,看何处杏花开得最盛,就把宴会安排在那里举行,因为这两个人是去“探花”的,久而久之,人们便称同榜中最年轻的进士为探花郎了,并不论他们考中的是第几甲第几名。到了五代,进士考试既已不在长安,也不再派人探什么花,无所谓探花郎,然而此风却在士子当中留传下来,所以吕蒙正和张齐贤仍称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