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1 >

第5章

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1-第5章

小说: 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兀蠖级秸庖恢匾拔窠桓嘶手吨煳恼鹊街煸坝辛饲咨亩樱阒鸩椒判牡匕驯ń桓钦莆铡K仁巧枇⒒ぞ笥钟诤槲湮迥晟柚昧饲淄趸の乐富邮顾荆娑客醺の溃课郎枳笥仪昂笾形逅ЩФ耍倩耍送猓褂辛礁鑫ё邮炙KЩб蝗恕R虼嗽谝话闱榭鱿拢扛銮淄醵加涤写笤家磺灏偃说谋Α
但是,屡经修改的《皇明祖训》又规定:“王府指挥司官并属官随军多少设置,不拘数目。”实际等于说王府所统帅的军队没有限制。而事实上,在洪武时期也确实如此。《皇明祖训》里还规定:“凡王教练军士,一月十次,或七八次,五六次。若临时有警,或王有闲暇,则遍数不拘”。这就给亲王更多的接近军队、熟悉战阵的机会。
朱棣在诸王中自幼便以悍勇著称。年龄稍长,更显出其所怀心志与诸王不同,尤其好游侠,善于骑射。这次到中都拜谒乡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讲习武事,这使朱棣有如鱼儿得水,格外遂心。凤阳是他试飞的起点,这里的生活使他终生难忘。
这次燕王他们去凤阳足有半年多。九月初七日,他们一行奉命回到京师。
洪武十一年初,朱元璋决定让秦王、晋王前往自己的封国。五月初四,秦晋王临行,朱元璋分别赐给他们以玺书,再做一次叮嘱。给秦王的玺书写道:
第11节:骁勇的燕王(10)
关内之民,自元氏失政以来,不胜其弊。及吾平定天下,又有转输之劳。西至于凉州,北至于宁夏,南至于河州,民未休息,予甚悯焉。今尔之国,若宫室已完,其余不急之役,宜悉缓之,勿重劳民也。
给晋王的玺书写道:
大原之民困於元氏弊政久矣。又尝出力悦馕以供我师。勤劳憔悴,吾未尝不于怜之。尔?之国,务爱养生息,勿复以不急之役扰之,其体吾意。
这两道玺书,不过讲了些要体恤民情、爱惜民力的话。其实,在朱元璋看来,西安、太原两地十分重要,不仅这里与故元势力近在咫尺,而且,朱元璋认为这里是天下形势所在,特别是西安作为历代的都城,朱元璋一直有意迁都于此。所以他对秦晋二王实在是深有寄重。大概那些寄重的话早已说过至此已无须重复了吧!不过,真令人怀疑,这两段话中是否有什么材料故意被人删除而隐瞒了。
就在命令秦王、晋王就藩的同时,朱元璋命令燕王、周王、楚王、齐王再次还驻凤阳。这次到凤阳去,距上次回还恰恰是一年半整。秦晋二王就藩之后,在凤阳的诸王就以燕王为最年长了。朱元璋又教训他们说:
昔有道之君,皆身勤政事,心存生民,所以能保守天下。至其子孙,废业厥德,色荒于内,禽荒于外,政教不修,礼乐崩弛,则天弃於上,民离于下,遂失其天下国家,为吾子孙者,当取法於古之圣帝哲王,兢兢业业,日慎一日,鉴彼荒淫,勿蹈其辙,则可以长享富贵矣。
每逢新春正旦,皇帝都要在奉天殿受群臣的朝贺,然后是大宴群臣,与此同时,在京的命妇,也要给皇后拜年,并受到在坤宁宫赐宴的殊荣。洪武十二年正月初三,燕王带领周王、楚王、齐王自凤阳来到京师,朝见父皇。诸王和他们的从官卫士都得到了钞币的赏赐。这次燕王来朝之后,大约再也没回过凤阳。这次回京虽不曰“还”,曰“来朝”,但,十一年五月乙酉,齐王榑也曾自凤阳来朝,而实录六月辛丑则又记“命齐王榑复之凤阳”。而此次燕王等来朝后,是否再返凤阳,实录竟无载。揣度之,燕王当未再赴凤阳也。这是他在朱元璋身边的最后一段时间了。这期间他仍得亲聆朱元璋的教诲。第二年二月,朱元璋遣官祭祀历代帝王,再次教给太子和诸王以帝王之道。他现身说法,要求子孙都要学他的榜样。他说:
吾持身谨行,汝辈所亲见,吾平日无优伶近之狎,无酣歌夜饮之误。正宫无自纵之权,妃嫔无宠幸之昵。或有浮词之妇,察其言非,即加诘责,故各自修饬,无有妬忌。至若朝廷政事,稽于众论,参决可否,惟善是从。或燕闲之际,一人之言,尤加审察。故言无偏听,政无阿私。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虑患防微,如履渊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犹恐不及,故与尔等言之,使之持守之道。
朱棣他们不仅可以从朱元璋这里得到教诲,还从朱元璋同辈人那里受到类似的影响。朱元璋有个姐姐,嫁给了临濠东乡的李贞。李贞家虽不像朱家这样贫穷,但也不过是个普遍农家,元末动乱中,他听说朱元璋已经起事,便携带幼子李文忠于至正十四年冬来到滁阳投奔朱元璋。这时李文忠已经十六岁,沉勇机智,俨然是一个男子汉了。朱元璋一见便十分喜欢。这时朱元璋还没有儿子,他说:“吾甥犹吾子也。”便对李文忠悉心教养,令其随军征讨。后来李文忠被授以兵柄。朱元璋做皇帝后,将他姐姐封为孝亲公主,李贞也便做了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按辈分,李贞便是朱元璋姐夫,但他们贵为皇亲,地位崇优,却没完全泯灭曾经作为普通农民的气质。李文忠南征北战也确不负所望,立了不少功勋。朱李两家过从甚密。朱元璋常常要到李家走动,太子及诸王也都常与李家来往。李贞对骤然而来的富贵,常不自安。他说:“一旦富贵而忘贫贱,君子不为也。”平时他穿衣服仅求适体,不求华丽,所食饭菜唯取适口,不求奢侈。朱元璋常常送给他衣服,但他穿坏了的一定要缝补好再穿。他还经常向子孙恳切地叙说那些他还是一个普通农民时的情况。在朱元璋的亲属中,李贞年最长,他认为应该给子孙们做个榜样。他说:“今上方以勤俭化天下,吾为戚里之长,苟为奢靡,何以劝率家人!”当时去开国不远,朱棣的父辈都身经动乱,受过苦难的磨励,上下还有一种崇尚质朴的气氛。它潜移默化,在朱棣后来的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它的痕迹。
第12节:骁勇的燕王(11)
五、脱颖而出
洪武十三年(1380)三月十一日,燕王朱棣带领两护卫将士五千七百七十人,离开南京前往他的封地北平(今北京)。这年朱棣整整二十一岁。
这年正月,发生了一件举国震动的大事。左丞相胡惟庸被诛杀,罪名是“私构群小,夤缘为奸,或枉法以惠民,或挠政以诬贤”,如果像诏书中所说是中书省“任非其人”,那么再选择一个称职的人接替胡惟庸便可以了。结果并不如此,朱元璋就此废除了中书省,并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显然这是谋划已久的一次铲除权臣、集权于皇帝的措施。朱元璋所宣布的胡惟庸的罪名,不过是采取这一行动的借口。朱元璋铲除权臣和分封亲王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即维持朱姓皇室的独尊地位。随着亲王的成长和逐渐就藩,朱元璋越来越觉得可以无所顾忌地对威胁皇帝的权臣采取措施。反过来,胡惟庸这样的治国能臣被诛杀后,朱棣和各位藩王身上的担子便更为沉重了。
朱棣背负着“慎固边防、羽翼皇室”的重任,来到北方重镇北平。这里曾经是大元帝国的首都,被称为大都。蒙古骑兵的铁蹄一度无敌于天下,所到之处莫不降服,成吉思汗、忽必烈和他的子孙们就从这里出发,统治着广袤的疆土。蒙古人、汉人、色目人汇集在这里,东方人、西方人汇集在这里,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服装、不同的风俗,这里曾是一个真正的世界性的城市。如今那鲜衣怒马的蒙古人哪里去了?那黄发碧睛的色目人哪里去了?连勾栏瓦舍中的百戏杂剧也失去了原来的喧阗红火。只有那冷落的皇城宫殿依然显示出昂处挺身的雄姿,那太液池边的春柳依然娇媚地拂抚着水面。十三年过去了,这蜿蜒的红墙里终于迎来了它新的主人。
这里虽然已不是全国统治中心了,但军事、政治上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蒙古人要东山再起,这里是首先要觊觎的目标。元朝近百年来的统治在这里还留有很深的影响,怀恋故国的势力盘根错节,表面上俯首屏息,而暗中仍心怀不满。不是洪武初年在西直门瓮城门洞的墙壁上还有人在表达他故国之思吗?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就是要镇压这里的“王气”。
早在元顺帝放弃大都,北退塞外时,就派驻守在太原的扩廓帖木儿率军北上,经保安(今涿鹿)反攻大都,结果明大将军徐达乘虚攻克太原,又击破扩廓回援之军。洪武二年二月,元丞相也速率军攻通州,扎营白河,再窥大都,为明守军击溃。六月也速乘明师进攻陕西之际,再攻通州,被常遇春回师击败。明师乘机进攻开平,元顺帝再北走,明军大胜,生擒其亲王庆生、平章鼎住,得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蓟北悉平。明军挺进西北,偏将军李文忠率军行抵太原,正值元将脱列伯、孔兴奉元顺帝之命进攻大同,情势甚急。李文忠引军北上救援大同,大败元军。脱列被俘,其众万余人投降,孔兴遁走陕西,被部将所杀。这是元朝妄图恢复的最早两次企图,虽然都被明军击败,但元军所拥有的实力并未被消灭。
明军于洪武二年八月攻克庆阳,十二月扩廓帖木儿乘徐达还师,自甘肃袭击兰州,明军苦战,虽免于陷落,但西北已呈危急之势。同时,北方边塞要地朔州(今河北蔚县)、武州(今宣化)、云州(今大同)地区、野狐岭(今万全北)、大兴(今栾平北)等仍为元军所盘踞。在这种形势下,朱元璋派明军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北征:
洪武三年,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等为副将军分道北征。徐达败扩廓帖木儿,擒无郯王、济王及国公平章以下文武所属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将校士卒八万四十五百余人,获马一万五千二百八十余匹,扩廓携其妻子从者数个北遁奔和林,李文忠乘元顺帝之丧,攻克应昌,俘获元宗室嫡子买的里八腊及后妃、宫人、诸王、将相等数百人,元嗣君爱猷识理达腊率数十骑遁去。李文忠回师途中又俘获元国公汪文清等,降其兵民五万余人,这次北征使元朝近塞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第13节:骁勇的燕王(12)
一年多以后,元朝势力在近塞再趋活跃。明军在平定四川之后,于洪武五年,派徐达、李文忠、冯胜率师十五万,分三路再次北伐。这次北征,明军受挫,出师不利。中路徐达军为元所败,死者数万人,东路军李文忠杀伤相当,不得已旋师,仅西路冯胜略获小胜。
此后七年中,朱元璋敛兵自守,不再轻易北征,而元朝势力却屡有南侵,元主爱猷识理达腊任国政以扩廓帖木儿,图谋恢复,数为边患。洪武六年寇武、朔州(今句注山北)及宁夏河州(今甘肃临夏)等地。七年寇白登(今大同东)、兰州;八年寇兰东;九年以后,连年骚扰陕北,又西连吐番为边地之患。十一年,爱猷识理达腊死,其子脱古斯帖木儿继位,为患仍然不已。面对这种局势,明朝加紧练兵,严守边关,并送还洪武六年在应昌被李文忠所俘获的爱猷识理达腊之子买的里八腊,始北元降人以官爵卫士赏赐,加以拢络。这时明与北元之间差不多是相持的态势,北元虽南下为患,但无法造成对明的重大威胁,明师虽偶有出击,但也难于给北元造成致命的打击。
这就是朱棣就国时的北方边境的形势。
大概是朱元璋认为朱棣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