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

第110章

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孰知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胡宗宪在政敌的构陷下,入狱而死。徐渭闻讯,惧怕自己曾为胡宗宪代笔歌颂严嵩而忧心忡忡,以致精神失常,反复九次自杀未遂。嘉靖四十五年(1566),他在一次狂病发作中产生幻觉,以为继妻张氏与僧人通奸,竟将张氏杀死。遂锒铛入狱,服刑七年。
  在友人的营救下,徐渭总算没有以命抵罪,但他于万历元年(1573)出狱时年已五十三岁。他无以为生,乃以出卖字画诗文■口。怀才不遇,落魄江湖,清名受辱,前途无望,世情的冷暖,生活的辛酸,更使他放浪形骸,③ 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① 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版。
  ① 陶望龄:《徐文长传》,见《徐渭集》附录,第1339 页。
  以酒浇愁。他有时彻夜狂饮,以泄忧愤,诗文不肯傍依他人,横冲直撞,呼啸而起,对封建的理念、传统的束缚,进行了激烈的反抗,豪迈放逸,自成一格。
  徐渭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风尤为反感,认为拟古不过如鸟学人语,即使学得再好,也不过是鸟语,毫无真实的价值。他主张诗歌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有感而发,故而将胸中英雄失路之悲、托足无门之愤,以及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等可惊可愕之状,皆寓诸诗文,所作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破土,似寡妇之夜泣,若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则平畴千里,倾泻无阻;偶尔幽峭,则鬼语秋坟,凄惨悲凉。徐渭的书画,也更加泼辣豪放,荡人心魄。他善于画葡萄,老藤欹斜低垂,葡萄晶莹如珠,以表现“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愤慨。①他的诗文书画,融为一体,显露了强烈的个性,对后世反传统束缚的画风形成,颇具影响,以致清代“扬州八怪”的代表郑燮,自称为“青藤门下走狗”。穷愁老病殁万历三年(1575),徐渭应张元忭之请,参与纂修《会稽志》。以后又游览了杭州、南京、富春江一带,病体略有恢复。万历五年(1577),他又应巡抚吴总之聘,赴宣化府充任文书,以为稻粱之谋,并借以开拓襟怀,放情山水。在宣化、北京等地,徐渭写下大量诗文,寄托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如《边词》、《胡市》等,活泼流利,而富有现实意义。
  五年后,徐渭因旧病复发,返回山阴,定居“青藤书屋”。晚年他贫病交加,所蓄书籍数千卷变卖殆尽,常至断炊。但他狷傲愈甚,不肯见富家贵室,低首乞食。“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①。他有时携钱与下隶佣者豪饮酒肆,有时自持斧毁面破头,精神病也日益严重。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渭在穷愁老病中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徐渭一生,才艺纵横,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力图追求个性解放,而又难以摆脱自身的传统意识,八赴科试,败北以终,惟从诗文书画创作中寻求个人尊严的表露,汪洋恣肆,著作宏富。他的诗文大多收入《徐渭集》。杂剧尚有《歌代啸》,传世书画作品有《牡丹蕉石图》、《墨葡萄图》、《青藤书屋图》、《骑驴图》等。
  ① 据徐渭:《墨葡萄图》自题。按: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① 袁宏道:《徐文长传》,见《徐渭集》附录,第1343 页。
  第四十一章归有光袁宏道钟惺第一节归有光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开甫,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久居震泽湖畔,故自号震川,又因生于昆山项脊泾(今属太仓),乃别号项脊生。出身在书香大族,先世多以文学著称,颇有声望。但他的祖父归绅、父亲归正,却没有功名,读书力田而终。
  归有光自幼颖悟,“五六岁即知有紫阳先生,而能读其书”①,“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②。后来师事同县名儒魏校,攻读《史记》、唐宋八大家之文,以及濂、洛、关、闽之说,“浸渍演迤,蔚为大儒”③。二十岁成秀才,以第一名补为苏州府学生员。后以贡生选入南京太学。他还与友人结社会文,常常在昆山马鞍山畔的野鹤轩谈文说史;或读书万峰山,翻阅《大藏经》。他主张为文要重视真感情、真本色,反对模拟剽窃,尤钦佩司马迁与欧阳修的文风,对他们含情不尽的笔法尤为赞赏。虽然归有光伤叹自己不能像司马迁那样可遇奇功伟烈之事,写出感泣鬼神的篇章,但是他以自己的家世和家庭琐事为题材,表达丰富的生活感受。在《项脊轩志》、《女如兰圹志》、《寒花葬志》、《李南楼行状》等散文中,用朴实的笔调,将他早岁丧母、青年丧妻夭子的家庭不幸变故叙述出来,在记述中插入不经意的回忆细节,如泣如诉,悲伤哀戚之情流露无遗,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归有光的这些散文,虽然写琐屑之事,却深得司马迁笔法,于不要紧之处,说不要紧之语,风神疏淡,笔墨寥寥,却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①。如《寒花葬志》,作者回忆十年前逝去的婢女,仅用数十字的篇幅,勾勒三件小事,就把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感情深挚,使人们对她的不幸早逝表示悲叹。
  因而,归有光的散文问世后,以其清新、简洁的文风,深挚的情感,打动着读者的心弦,使那些模拟剽窃、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的干涩文风,为之黯然失色。不少学子慕名前来拜他为师,虚心求教。
  嘉靖十九年(1540),三十五岁的归有光参加南京乡试,受到主考官张治的欣赏,把他视为国士,拔为第二名举人,期待归有光能更进一尺,早日成为进士。但是归有光自由不拘的文风,并没有受到那些冬烘气十足的秋试会考官的欢迎,屡试不中;他跋涉数万里,先后共赴京考了九次,皆失意而归,以致“仕进之心落然”②。科考的失利,既耗去了归有光的宝贵年华,又招致一些势利之徒的诋毁与嘲笑,尤其是乡里之人,“必加诋毁。自未入试,① 归有光:《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震川先生集》卷十,第222 页。按:“紫阳先生”即宋代学者朱熹。
  ② 《明史》卷二八七《归有光传》。
  ③ 《明史》卷二八七《归有光传》。
  ① 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见归有光:《震川先生集·附录》,第981 页。② 归有光:《上瞿侍郎书》,《震川先生集》卷六,第125 页。
  已有毁之者矣;既不第,帘外之人又摘其文毁之”①。
  归有光却在多次的不第中反而窥见了科举制的弊端,觉得它让人“驱一世于利禄之中”②,使得为文服从制举八股,徒成僵化,而无情感可言。他还对那些莫辨猥杂,而唯以剽窃为能的文风发出挑战,在嘉定安亭江畔筑庐读书谈道,以一个落寞老儒的身份,大谈八股文风的革新,教授举子科考之艺;编辑唐宋散文,以反对文坛上滥行的“复古派”运动。归有光痛定思痛,标新立异,在老屋荒江畔自成一统,四方来学者竟达数十百人。
  归有光在《山舍示学者》一文中告诫学生,要大家“毋事口耳剽窃”,为文要“出乎吾心之理”,“辞达义精”,“本原洞然”③。
  自从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来,明初“台阁体”的拘板文风得到很大的纠正。后来到嘉靖初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继承复古衣钵,以饾饤文字为能事,却不免流于因袭模拟,文风出现华而不实、臃肿浮荡的倾向。针对这一风气,王慎中、唐顺之疾呼学习唐宋散文,重视感情的真挚,强调文章的言之有物,世称“唐宋派”。
  归有光积极地投入了文坛上的斗争,加入“唐宋派”的行列,反对王世贞等人认为文章愈古愈好的观点。归有光虽然不是进士,但由于他的文章早已传誉远近,所以显得十分有力。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抗衡“复古派”,在授徒的同时,连续写了《女二二圹志》、《亡儿■孙圹志》、《见村楼记》、《筠溪翁传》、《张贞女狱事》、《书郭义官事》等多篇散文,使被“复古派”割断的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
  这些散文,质而不俚,生动自然,文从字顺;无论圹志、行状、传记、故事,都能“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穀梁》以厉其气,参之太史以著其洁”;“其畅也,其厉也,其洁也,学者举不能知”,而他却“独深知而自得之”①,一洗“复古派”统治文坛近百年的混浊气氛,以清新和富有真挚感情的文字保持了文学活泼健康的生命。
  归有光除以创作实践来为“唐宋派”推波助澜外,他还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文学主张,以反对王世贞这位“复古派”权威的盲目崇古观点。他在《项思尧文集序》中写道:“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文学,而苟得一二庸妄人为之巨子,争附合以诋诽前人。韩文公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②王世贞听后不服,说:“妄诚有之,庸则未敢闻命。”归有光又反驳道:“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③归有光还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复古主张批驳道:“今世相尚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窃齐、梁之余,而① 《解惑》,《震川先生集》卷十四,第97 页。
  ② 《与潘子实书》,《震川先生集》卷七,第149 页。
  ③ 《震川先生集》卷七,第151 页。
  ① 钱谦益:《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见《震川先生集》第8 页。
  ② 《震川先生集》卷二,第21 页。
  ③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震川先生归有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第559 页。海内宗之,翕然成风,可谓悼叹耳!”④他认为学习古人固然不错,但要得其神,而不是徒追形式而已,说:“余尝谓观书,若画工之有画耳、目、口、鼻,大、小、肥、瘠,无不似者,而人见之,不以为似也。其必有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者矣。余之读书也,不敢谓得其神,乃有意于以神求之云。”①归有光还认为作品的艺术标准在于质之美,他说:“欲文之美,莫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诚;以文为文,莫若以质为文。”②这些切中时弊的见解,在抵制“复古派”专事模仿剽窃的流俗中,别开生面,起到砥柱中流的作用,闳中肆外,使司马迁与唐宋古文家的朴实文风得到发扬光大。尤其是归有光把他的文风贯注到教授举子业的讲堂中,力图改造八股文,这种扭转文风的巧妙形式与勇气,使后人不得不把他称作为“彼时之豪杰”③,不仅把他的散文举为“明文第一”,④而且把他的八股制艺,譬为“汉之子长、唐之退之,百世不祧之大宗也”⑤。以致唐宋八大家文选,在唐顺之、归有光的崇扬下,“人几等于五经四子”⑥,文风为之一变。
  归有光虽然讲学于荒江老屋,但对民间疾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